1 / 372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 主讲 : 胡巧侠. 第一章 绪论. 思考: 以1980年为基期,1990年的出口价格总指数为140,进口价格总指数为120,请问该国1990年贸易条件是改善还是恶化 ? 运用国家竞争优势理论阐述政府的政策有助于创建本国在某个领域的国家竞争优势。建议政府应采取哪些政策?. 第一节. 国际贸易的基本概念. 一、国际贸易与对外贸易. 国际贸易:国家与国家之间商品和服务的交换活动。 对外贸易:以一个国家为主体对其他国家进行的商品和服务的交换活动。. 二、出口贸易与进口贸易. 出口贸易:又称输出贸易,指一国把自己生产和加工的商品运往其他国市场销售。

rosine
Download Presentation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 主讲: 胡巧侠

  2. 第一章 绪论 • 思考: • 以1980年为基期,1990年的出口价格总指数为140,进口价格总指数为120,请问该国1990年贸易条件是改善还是恶化? • 运用国家竞争优势理论阐述政府的政策有助于创建本国在某个领域的国家竞争优势。建议政府应采取哪些政策?

  3. 第一节 • 国际贸易的基本概念

  4. 一、国际贸易与对外贸易 • 国际贸易:国家与国家之间商品和服务的交换活动。 • 对外贸易:以一个国家为主体对其他国家进行的商品和服务的交换活动。

  5. 二、出口贸易与进口贸易 • 出口贸易:又称输出贸易,指一国把自己生产和加工的商品运往其他国市场销售。 • 进口贸易:又称输入贸易,指将外国商品输入本国国内市场销售。

  6. 三、有形贸易与无形贸易 • 有形贸易:指有形的、可以看得到的实物商品的进出口。 • 无形贸易:指国际间交易的商品属于无形的劳务,如运输、保险、金融、旅游等劳务的提供与接受。

  7. 四、总贸易与专门贸易 • 总贸易:一些国家划分进出口是以国境为标准,凡是进入国境的商品一律列为进口,凡是离开国境的商品一律列为出口。 • 专门贸易:另一些国家划分进出口则是以关境为标准,当外国商品进入国境后,不进入关境,一律不列为进口,只有进入关境的商品才能列为进口。

  8. 五、直接贸易与间接贸易 • 直接贸易:指商品生产国与消费国直接买卖商品的行为。 • 间接贸易:指商品生产国与消费国通过第三国进行买卖商品的行为。对第三国而言为转口贸易。

  9. 六、对外贸易额、对外贸易量与贸易差额 • 对外贸易额:指一国或地区在一定时期以内以货币表示的进出口商品的总值。 • 对外贸易量:指以一定时期内不变价格为标准计算出来的对外贸易额。 • 贸易差额:一国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进口额与出口额相比之差。如出口额大于进口额为贸易顺差或出超,反之,称之为贸易逆差或入超。

  10. 七、对外贸易地理方向和商品结构 • 对外贸易地理方向:是反映一国的对外贸易是和哪些国家、哪些类型的国家或哪些洲进行的,表明该国同这些贸易对象国的贸易联系程度。 • 对外贸易商品结构:是指一定时期内异国进出口贸易中各种商品在全部进口额或出口额中所占的比重,它可以反映该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状况、科技发展水平以及其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

  11. 倾销 反倾销 补贴 反补贴 • 反补贴是指一国政府或国际社会为了保护本国经济健康发展,维护公平竞争的秩序,或者为了国际贸易的自由发展,针对补贴行为而采取必要的限制性措施。包括临时措施、承诺征收反补贴税。 • 反倾销(Anti-Dumping)指对外国商品在本国市场上的倾销所采取的抵制措施。一般是对倾销的外国商品除征收一般进口税外,再增收附加税,使其不能廉价出售,此种附加税称为“反倾销税”。 • 倾销,是指一国(地区)的生产商或出口商以低于其国内市场价格或低于成本价格将其商品抛售到另一国(地区)市场的行为。 对倾销的调查和确定,由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负责。

  12. 八、贸易条件 • 贸易条件:是指异国在对外贸易中进口商品价格总水平与出口商品价格总水平之间的比价。 • 贸易条件指数=出口价格总指数/进口价格总指数 • 贸易条件指数大于一,表示该国贸易条件有利或改善;反之,为不利或恶化。

  13. 第二节 • 传统国际贸易分工理论

  14. 一、绝对成本理论(Absolute advantage)-国际分工与自由贸易理论 • 1776年Adam.Smith在《国富论》中提出 • 各国生产同一产品的效率各不相同,强调国际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 • 当一个国家生产某种产品的效率高于其他任何国家同一产品的生产效率时,这个国家在这一产品的生产上享有绝对优势 • 各国应专门生产其享有绝对优势的产品,然后通过贸易用这些产品换回其他国家生产的产品,两国均可从贸易中获益。(绝不要自己生产能以更低价格从其他国家购买来的产品)

  15. 二、比较成本理论(Comparative Advantage)-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理论 • 1871年David Ricardo在《Principles of Political Economy》一书中提出 • 一个国家应专门从事其生产效率最高的产品生产,而从其他国家购买其生产效率并非最高的产品,即使其自身生产所购产品的效率比出口国高 • 自由贸易是一件对双方都有利的事情,因为无限制的自由贸易条件下的潜在世界产量大于限制性贸易条件下的产量 • 为鼓励自由贸易提供了根本依据

  16. 三、生产要素禀赋理论 • 1919年和1933年分别由瑞典经济学家Hechscher和Ohlin 提出 • 比较优势源于国家间要素禀赋的不同 • 国际贸易模式是由要素禀赋的差异而非生产率的差异决定的 • 要素禀赋是指一个国家自然拥有的土地、劳动力和资本的数量 • 一个国家某种要素的拥有量越丰富,其成本就越低,该国就出口相关产品,而进口本国要素匮乏的那些产品 • 自由贸易是有利的

  17. 要素禀赋理论的内容 • 狭义:要素供给比例理论 • 1。商品价格的国际绝对差异是国际贸易的直接原因;2。各国商品价格比例不同是国际贸易产生的必要条件;3。各国商品价格比例不同是由要素价格比例不同决定的;4。要素价格比例不同是由要素供给比例不同决定的。 • 广义: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 • 国际贸易不仅会使各国商品价格均等化,而且会使各国生产要素的价格均等化

  18. 第三节 • 当代国际贸易分工理论的新发展

  19. 一、产业内贸易理论 • 产业内贸易,也称部门内贸易,即一国既出口同时又进口某种同类型制成品。 • 造成产业内贸易现象的主要原因: 1、产品差别 2、规模经济 3、消费者偏好差别 4、国家之间产品层次结构和消费层次结构的重合。

  20. 二、公司内贸易理论 • 公司内贸易属于国际贸易 ,实际上不过是跨国公司进行跨国经营活动的一种方式。 • 主要分为内部化理论和垂直一体化理论。

  21. 三、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 1990年哈佛商学院M.Porter在《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中提出 • 一个国家的内部竞争环境由四大因素形成,它们可以促进或阻碍竞争优势的创建 • 四大因素是:要素禀赋、需求状况、相关产业和辅助产业以及公司的策略、结构和竞争 • 公司最有可能在金刚石条件最为有利的行业或行业部门中取得成功。如:日本汽车工业、瑞士精密仪器和药品、德国和美国的化工业 • 政府采用不同的政策可以改善或损害国家优势

  22. 四因素理论 需求状况 相关产业、辅助产业 要素禀赋 公司策略、 结构

  23. 要素禀赋 • 是指一国在生产要素方面所处的地位,包括基础要素和高级要素 • 基础要素:自然资源、气候、地理位置、人口 • 高级要素:通信设施、掌握高级技术的熟练劳动力、科研设施和技术诀窍 • 高级要素是个人、公司和政府投资的结果,其对竞争优势最重要 • 基础要素处于劣势的压力往往使该国家在高级要素上进行投资

  24. 需求状况 • 是指国内市场对该行业的产品或服务的需求特点 • 国内需求的特点对于国内产品特征的形成、 • 促进创新及质量提高尤为重要 • 一个国家的消费者精明而挑剔,则这个国家的公司能够获得竞争优势 • 如:日本的照相机购买者十分精明;芬兰的Nokia和瑞典的Erison手机在世界处于领先地位得宜于斯堪的纳维亚国家的消费者对此领域的产品要求高

  25. 相关产业和辅助产业 • 是指国内是否具备有国际竞争力的供货行业和相关产业。 • 相关产业或辅助产业对高级生产要素的投入所产生的效益可以波及到另一产业,从而帮助该产业在国际市场上确定竞争地位。例如:美国在半导体工业的领先地位为其在PC和其他技术先进的电子产品方面的成功提供了基础;瑞士在制药业方面的成功与其过去染料工业的国际性成功密切相关 • 一国在国际市场具有竞争力的成功产业一般是由很多相关产业组成的一个产业群,如德国的纺织服装业包括高质量的棉花业、合成纤维业、纺织机针制造业和一系列纺织机械制造业

  26. 企业战略、结构和竞争 • 指有关公司的创立、组织和管理的规定以及国内的竞争状况。 • 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管理观念”,这些观念对建立国家竞争优势有影响 • 在某个行业里,国内竞争的激烈程度与国家竞争优势的创立和保持密切相关。如Nokia

  27. 第四节、世界市场 • 一、当代世界市场的形成及其特征 • 二、世界市场的运行机构 • 三、世界市场价格的变动及其影响因素 • 四、世界市场的多元化 1、调拨价格与垄断价格 2、国家垄断价格或管理价格 3、世界“自由市场”价格 (参考教材)

  28. 第二章、当代国际贸易发展变化趋势 • 第一节 区域经济一体化

  29. 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形式 • 优惠贸易安排 • 自由贸易区 • 关税同盟 • 共同市场 • 经济同盟 • 完全经济一体化

  30. 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变化 • 一体化进程不断向前的欧共体(EEC) •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联姻的北美自由贸易区(全球第一个由最富裕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建立起来的一体化组织) •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31. 三、区域经济一体化对国际经济贸易的影响 • 促进内部贸易的增长 • 促进国际分工和技术合作的发展 • 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和产业结构调整 • 增加和提高了贸易集团的地位和力量 • 对集团外的国家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

  32. 第二节 国际资本移动及其影响 一、国际资本移动的形式 1、对外直接投资 2、对外间接投资 二、国际资本移动的特点(详见教材P44-46) 三、国际资本流动对国际贸易的影响(详见教材P47-50)

  33. 第三节跨国公司发展及其影响(教材P50-53) 一、跨国公司的概念 二、跨国公司的特征 三、跨国公司对国际经济贸易的影响

  34. 第四节 国际服务贸易 一、国际服务贸易的概念及分类 二、国际服务贸易迅速发展的原因 三、国际服务贸易发展的特点 四、《国际服务贸易总协定》

  35. 第三章对外贸易政策与措施 • 第一节 对外贸易政策 • 对外贸易政策是指各国在一定时期内对进出口贸易所实行的政策。

  36. 一、对外贸易政策的目的、构成 内容构成: 对外贸易总政策 国别与地区贸易政策 进出口商品与服务政策

  37. 二、对外贸易政策的类型与演变 • 基本上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即自由贸易政策、保护贸易政策和协调管理贸易政策

  38. 重商主义理论(Mercantilism)-最早的国际贸易理论重商主义理论(Mercantilism)-最早的国际贸易理论 • 16世纪中产生于英国 • Thomas Mun于1630年在《英国得自对外贸易的财富》中写道:“增加国家财富的通常作法是进行对外贸易,但是我们必须遵循这样一个原则:每年我们向陌生人销售的产品的价值一定要高于我们所消费的来自他们的产品的价值” • 提倡政府对贸易进行干预以实现贸易顺差,即“奖出限入”:出口应得到补贴,进口应受关税和配额的限制

  39. 自由贸易政策 • 在世界范围内,自由贺易运动始于此世纪末。19世纪初至19世纪70年代,是自由贸易占主导地位时期。在这一时期,一些国家实行了自由贸易政策。历史上,英国曾经是一个全面采取自由贸易政策的国家。18世纪60年代,英国最早开始了人类历史上的第—次工业革命。进入19世纪初期,英国作为“世界工厂”的地位已经确立并得到巩固,它不怕与外国商品进行竞争。此时,英国工业资产阶级已感到实行的保护贸易政策已成为阻碍经济发展和对外扩张的一大障碍。于是,英国工业资产阶级便要求实行在世界市场—上进行无限制的自由竞争和自由贸易政策。进入19世纪20年代,英国工业资产阶级开展了一场大规模的以反对谷物法为中心的自由贸易运动。经过不断斗争,英国工业资产阶级终于战胜了地主阶级,使自由贸易政策取得了彻底的胜利。

  40. 保护贸易政策 • 保护贸易政策是指国家通过高额关税 或其他各种限制进口的措施来保护本国 商品免受外国商品竞争的政策。 保护贸易政策开始于15、16世纪重商主 义时期。在资本主义发展初期,主要通过高额关税,保护本国工农业。至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随着产业革命的完成和自由竞争的加强,保护贸易政策逐渐为自由贸易政策所代替。19世纪60、70年代,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发展到了顶点。此后,自由竞争逐渐向垄断过渡。

  41. 超保护贸易政策 • 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过渡到了帝国主义阶段,垄断代替了自由竞争。此时;各资本主义国家也采取一种保护贸易政策。但这一政策与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各资本主义国家所实行的保护贸易政策不同,这个时期除了继续采取各种关税壁垒外,还越来越多地采取各种非关税壁垒的措施来限制外国商品的进口,同时由国家对本国出口商给予各种优惠和补贴,以鼓励出口,争夺国外市场。此时的保护贸易政策,并不是保护国内幼稚工业,而是保护国内高度发展的垄断工业;不是培养自由竞争的能力,而是巩固和加强对国内外市场的垄断;不是防御性地保护国内市场,而是进攻性的占领国外市场,以实现经济扩张。因此,这一保护贸易政策是一种侵略性或进攻性的贸易保护政策,一般称为“超保护贸易政策”。

  42. 第二节 关税与非关税措施

  43. 关税措施 • 国家通过海关征收关税的主要目的有两个:一是通过征收“财政关税”,旨在增加国家财政收入;二是通过征收“保护关税”,旨在保护本国工农业生产,保护本国市场。 • 关税的种类(一)进口税:是指进口国海关在外国商品输入时,对本国进口商所征收的关税。**进口税有分为最惠国税和普通税。 • (二)出口税:是指出口国海关对本国商品输往国外时,对出口商征收的关税。 (三)过境税:是异国对通过其关境输往第三国的外国商品所征收的关税。 (四)进口附加税:进口国债外国商品输入时,除对进口商品征收一般关税外,再加征额外关税。 ( (五)差价税:当本国生产的产品国内价格高于同类进口商品的价格为了削弱进口商品的竞争能力,保护国内生产和市场,按国内产品与进口价格之间的差额征收的关税。 (六)特惠关税:它是指对进口特定国家或地区的全面或部分商品,给予的特别优惠的低关税和免税待遇。

  44. 征税方法 (一)从量税:是指按照商品的重量、容量、长度或面积等计量单位为标准计征关税的一种征税方法。 计算公式:从量税额=商品数量*每单位从量税 (二)从价税:是按照进口商品价格为标准计征税的一种方法。 计算公式:从价税额=商品总值*从价税率 (三)混合税:它是对某种进口商品同时征收从量税和从价税

  45. 非关税措施 • 进口配额制 绝对配额制 关税配额 • “自动”出口配额制 实质上具有强制性 • 进口许可证制 • 进口押金制 • 外汇管制 • 最低限价制和禁止进口 • 技术性贸易壁垒

  46. 第四章 世界贸易组织 • 一、GATT的缘起 1、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始于1929年的世界性经济危机引发极端贸易保护主义在许多国家盛行。美国于1921年就开始实行紧急关税法(Emergency Tariff Act)对小麦、玉米、肉类、羊毛等农产品课以高税。至1932年进口关税平均税率提高到53.2%,英国1932年完全放弃自由贸易政策,开始对进口商品征收高额的关税。与此同时,欧洲、美洲、大洋洲各国纷纷提高进口关税并实行外汇管制。美国1933年3月罗斯福任总统以后,开始倡导“遏止关税保护战”,提倡“睦邻政策”。国会于1934年通过《互惠贸易协定法案》,授权政策与其他国家确立互惠贸易关系。 • 2、布雷顿森林会议  1944年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布雷顿森林城举行的“布雷顿森林会议(Bretton woods Conference”)开始讨论创立一种新的世界贸易体系,力求通过鼓励在所有国家中实行自由贸易的途径防止将来的战争,这次会议建立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The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The International Bank for Re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为自由贸易提供支持。3、《哈瓦那宪章》   1945年12月,美英两国政府向联合国提交了联合建议,要求就建立国际贸易组织(International Trade Organization简称ITO)进行谈判,构想在各国保留现有贸易限制措施的情况下,通过谈判逐步消除贸易限制与贸易歧视。1946年初,联合国经济社会理事会接受此项建议,组建由18国政府组成的起草委员会起草《国际贸易组织宪章》,并召开联合国贸易与就业大会(1946-1948年),最终形成《哈瓦那宪章》。 

  47. 4、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确立《哈瓦那宪章》形成后,因该宪章与美国要求相差甚远,且英、法等国也缺乏积极性,使该宪章最终没有得到各国立法机关的批准。但临时性的世界贸易体制安排则在此基础上得以确立。这就是关税与贸易总协定(GeneralAgreementson TariffsandTrade 简称GATT)关税与贸易总协定是以关税为突破点的世界贸易法律体系,它是借助关税减让谈判的机遇,在建立国际贸易组织计划宣告失败的同时宣告成立的。   “总协定”涵义主要是指关税减让要从双边谈判所涉及国家的利益平衡、政策调整,走向关税削减的“总体”解决模式。 

  48. 二、GATT八个回合的多边贸易谈判的八个回合 • GATT先后举行了八个回合的多边贸易谈判。   第一回合谈判在1947年草签的同时进行。   第二、三、四、五回合谈判分别在1949年、1949-1951年、1956年、1961年举行;   肯尼迪回合谈判与东京回合谈判则分别在1964-1967年及1973-1979年举行;   最后一次即乌拉圭回合谈判从1986年9月15日-1993年12月结束。

  49. 三、GATT的缺陷 • 1、调整范围狭窄,仅限于贸易政策,没有能够概括国际贸易本身各个领域以及与国际贸易相关的规则。1947年的关贸总协定并没有包含服务贸易、知识产权以及投资措施这些领域,这些领域只是在后期谈判尤其是乌拉圭回合中逐步完善的。  2、GATT毕竟不是一个按照国际组织法建立的国际组织,是一种“临时性的安排”,协定本身的生效采用《临时适用议定书》模式,没有采用同步要求各国、各地区在短时间内调整国内贸易体制与关贸协定相一致。   而WTO依《建立世界贸易组织协定》第八条的规定具有法人资格,享有为履行其职责所需要的特权和豁免。3、缺乏有效的争端解决机制。   首先,完成一套程序拖拉时间太长。例如,1991年4月,瑞典向GATT申诉,要求解决美国对瑞典不锈钢板征收反倾斜税的问题。1992年4月27日,专家组提出报告,认为美国违法,但是,到1994年底,该报告也未获得通过。   其次,整个程序规范分散而混乱。

  50. 第二节 世界贸易组织 • WTO产生  在GATT乌挂圭回合的谈判过程中,随着论题的深入和拓展,建立世界贸易组织的问题自然摆在各国面前,当1986年乌拉圭回合多边贸易谈判开始时,其中5个议题并没有关于建立世界贸易组织问题的建议。但是,谈判的深入使大家认识到一个权威组织的重要性。1990年初担任欧洲共同体主席的意大利首先提出建立多边贸易组织(MTO)的倡议,后来以12国的名义正式提出,得到美国、加拿大等西方国家的支持,倡议于1990年12月召开的布鲁塞尔部长会议上正式决定,于1991年12月形成“关于建立多边贸易组织协定草案”。  1993年11月中旬,“多边贸易组织协定草案”谈判基本结束,在美国的提议下多边贸易组织更名为世界贸易组织即WTO,1994年4月15日,在摩洛哥马拉喀什部长会议上,《建立世界贸易组织协定》连同GATT乌拉圭回合协议由104个参加政府代表签字,并于1995年1月生效。WTO的成立同时宣告关贸总协定的解散。但GATT1947年形成体制以来生效的大量的法律文件继续存在,并以GATT1994年这样的新名词进入WTO的实体法律规则体系。   因此,WTO是对GATT(1947)规则的全面继承。WTO不同于GATT(1947) 的最大特点就在于突破以关税为核心的贸易政策的局限,关注非关税壁垒以及服务贸易、知识产权、投资措施等方面,建立全新的,覆盖面广的国际贸易投资体系,适应贸易投资自由化的发展趋势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