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 likes | 195 Views
中日文化的异同与互动 关系. 北京大学 日本语言文化系 刘金才. 序言. 中日 两国 是一衣带水的邻邦,有着两千多年的文化交流史,被称为“同文同种”的民族,但由于“文化隔离” 和历史宿怨 的积淀,即便在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各民族的价值观和文化不断走向趋同化的今天,两国的文化差异不仅明显存在,而且对两国人的相互认识和关系发挥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中日间 “居相近、心相远” 的心态和近年来频发的“文明冲突”即是其显著表征。 因此研究、 解明 中日文化差异 和互动关系 ,不仅是增强中日跨文化交流 和解读能力 的需要,也是发展中日战略互惠关系的需要 。.
E N D
中日文化的异同与互动关系 北京大学日本语言文化系 刘金才
序言 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有着两千多年的文化交流史,被称为“同文同种”的民族,但由于“文化隔离”和历史宿怨的积淀,即便在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各民族的价值观和文化不断走向趋同化的今天,两国的文化差异不仅明显存在,而且对两国人的相互认识和关系发挥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中日间“居相近、心相远”的心态和近年来频发的“文明冲突”即是其显著表征。因此研究、解明中日文化差异和互动关系,不仅是增强中日跨文化交流和解读能力的需要,也是发展中日战略互惠关系的需要。
一、大众话语系统中对中日文化关系认识的异同一、大众话语系统中对中日文化关系认识的异同 • (1)“先师后徒”、“先徒后师”、“亦恩亦仇”、“恩怨情仇交织”之关系 • 中日文化互动话语权的“正·反·合”三阶段 • (2)对中日关系史实记忆、体认的侧重点和价值取向的差异:“照搬主义”、“绳魂弥才”、“和魂汉才”和“国风化” • (3)“近代化”和“对外殖民侵略”同步与“历史认识”误区
二、中国的“天子观”与日本的“天皇观” • (1)“一朝天子”与“万世天皇”;相对性的“九五之尊”与绝对性的“活神信仰”(人間宣言=非神宣言) • (2)断续论与连续论;“伪造”与“实存”;“象征性”与“权威性”(世俗权威与信仰权威)。 • (3)“民重君轻”与“皇权神圣不可侵犯”(“天皇主权论”和“天皇机关论”)
三、日中传统伦理价值取向的异同 • (1)日中忠孝观的异同:重血缘的“孝道至上”与重地缘的“忠德优先” • (2)中日“义理观”的绝对性与相对性;明辨“正义与非正义”与混淆“义理人情”秦桧与“三大恶人”(弓削道镜、足利义满、田沼意次)、西乡隆盛与吴三桂 • (3)“灭私欲”的“仁让伦理”与不排除私利动机的功利主义“推让伦理”(二宫尊德的“澡堂水之说”)
四、日中思维模式的差异 • (1)“一元”与“双重”:基于“易姓革命正当论”和王朝频繁更替历史的一元化统治模式;“双重政治结构”的思维方式 • (2)“不破不立”与“不破而立”(基于多神信仰的此亦彼亦、二者融一、和平共处、兼收并蓄的多元化原则) • (3)“神道开国、儒教治国、佛教治心”的古代王朝意识形态;(4)“敬鬼神而遠之”与“祭鬼神而近之”
五、中日价值观模式的异同 • (1)注重“过去”和“未来”与注重“现在”的时间坐标取向;中日涅槃像、“絵巻”与中国画 • (2)“目的取向型”与“地位取向型”:科举制度与大学别曹(贡举与院举);“学而优则仕”、“由贾入仕”与“職人精神”;金钱本位与权力本位;士农工商身份制和“职分伦理” • (3)天人观:理想型的“天人合一”与实践型的“天人相分相即论”
六、中日行为模式的异同 • (1) 他人取向与自我取向;“两边倒”与“一边倒”。(2) “本音(本意)” 与“建前(表面原则)”的距离(3) 重视“过程”与“以成败论英雄”(4) “先小人后君子”与“面子优先”(5) “一期一会”与“来日方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