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0 likes | 624 Views
基础实验 3. 杨氏模量的测量. 实验目的. 1. 实验仪器. 2. 实验原理. 数据记录和处理. 3. 5. 实验内容和步骤. 4. 内 容. 实验目的. 用伸长法测量金属丝杨氏模量 了解望远镜的结构及使用方法 掌握用光杠杆测量长度微小变化量的原理 学习用对立影响法消除系统误差的思想方法 用环差法处理数据 进行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分析. 实验仪器. 杨氏模量测定仪 螺旋测微计 游标卡尺 米尺 砝码 待测金属丝. 应变. 实验原理. 1 、 杨氏模量的物理意义 :描述材料抵抗形变能力的物理量,该值越大,材料越不容易变形。.
E N D
基础实验3 杨氏模量的测量
实验目的 1 实验仪器 2 实验原理 数据记录和处理 3 5 实验内容和步骤 4 内 容
实验目的 • 用伸长法测量金属丝杨氏模量 • 了解望远镜的结构及使用方法 • 掌握用光杠杆测量长度微小变化量的原理 • 学习用对立影响法消除系统误差的思想方法 • 用环差法处理数据 • 进行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分析
实验仪器 杨氏模量测定仪 螺旋测微计 游标卡尺 米尺 砝码 待测金属丝
应变 实验原理 1、杨氏模量的物理意义:描述材料抵抗形变能力的物理量,该值越大,材料越不容易变形。 L为金属丝的长度 L为其受拉力F后的伸长量 杨式模量定义为: 式中S 为金属丝横截面积:
实验原理 杨式模量定义为: 金属丝横截面积S : D为细铁丝的直径 式中金属丝原长L可由米尺测量, 钢丝直径D可用螺旋测微仪测量,外力F可由实验中钢丝下面悬挂的砝码的重力给出,而ΔL是一个微小长度变化量,本实验利用光杠杆的光学放大作用实现对金属丝微小伸长量L 的间接测量。
实验原理 2、光杠杆测量长度的微小变化: 杨氏模量测定仪:核心部件是光杠杆系统(由光杠杆镜架与望远镜组成)。
杨氏模量仪示意图 1-金属丝 2-光杠杆 3-平台 4-挂钩 5-砝码 6-三角底座 7-标尺 8-望远镜
光杠杆原理 f3 θ b θ f1 △L θ b B f2 光杠杆常数b 光杠杆放大原理图
θ θ △L θ b B 光杠杆放大原理图
θ θ △L θ b B 光杠杆的作用在于将微小的伸长量L放大为竖尺上的位移l。 l叫ΔL的光杠杆放大量 叫光杠杆放大率 光杠杆放大原理图
尺读望远镜组: 测量时,望远镜水平地对准光杠杆镜架上的平面反射镜,经光杠杆平面镜反射的标尺虚象又成实象于分划板上,从两条视距线上可读出标尺像上的读数。
实验内容和步骤 1、调节仪器: 调节光杠杆和望远镜: (1)调整望远镜水平,光杠杆平面镜竖直 (2)调整望远镜与光杠杆平面镜高度相同 (3)沿望远镜外侧边沿上方使凹口、瞄准星、 平面镜在同一直线上,左、右移动望远镜 在镜子里找到竖直尺的像;若找不到,可 微调镜子的角度,直到找到为止。 (4)旋动望远镜目镜,使十字叉丝清晰;再旋 动聚焦手轮,直到看清竖直尺的像。
实验内容和步骤 2、观察金属丝伸长变化 逐次加1个砝码,在望远镜中读计对应标尺的位置,直至6个砝码;然后将所加砝码逐次去掉(每次减1个),并读取相应读数。
实验内容和步骤 3、测量金属丝长度l、平面镜与竖尺之间的距离B,金属丝直径D,光杠杆常数b。 (1)用钢卷尺测量l和B; (2)在钢丝上选不同部位用螺旋测微计测量D; (3)取下光杠杆在展开的白纸上同时按下三个尖脚的位置,用直尺作出光杠杆后脚尖到前两尖脚连线的垂线,用游标卡尺测出b.
注意事项 1.保持光学镜面清洁,不得用手触摸,镜面有灰尘时,应以软毛刷轻拭,且用毕应盖好物镜罩; 2.调节望远镜时,动作要轻,且尽量不靠微动手轮瞄准目标,伸长仪及望远镜尺组应避免撞击和剧烈振动; 3.应保护光杠杆刀刃、足尖及平面镜,严禁磕碰和跌落;其固定螺丝不得旋得过紧,以防平面镜变形; 4.测像移过程中不得碰动仪器的任何部位,且加减砝码时动作要轻,防止砝码托摆动,以提高测量精度。
加砝码 减砝码 平均值 数据处理-逐差法 为增加4个砝码铁丝拉伸量Δl的光杠杆放大量
不确定度 一. 二.
三. 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与相对不确定度: 四. 测量结果表示: 课后作业: 思考题 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