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0 likes | 285 Views
浙江综合社会课程的实施与思考 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 牛学文. 1988 年 5 月,我省接受了原国家教委交给的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改革试验的任务。在原国家教委的指导下,我们根据义务教育的性质、目的和任务,独立确定课程设置和教学计划,并编制各科教学指导纲要和教科书。 在课程设置中,我省在全国率先全省开设了综合课程,包括小学语文 · 思想品德、体育与保健、常识、初中社会、自然科学等 5 门。 2002 年秋我省在余杭 北仑 义乌三个国家级实验区开展初中新课程历史与社会、科学等试验 ,2004 年该试验在全省展开. 背景与过程.
E N D
浙江综合社会课程的实施与思考 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 牛学文 • 1988年5月,我省接受了原国家教委交给的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改革试验的任务。在原国家教委的指导下,我们根据义务教育的性质、目的和任务,独立确定课程设置和教学计划,并编制各科教学指导纲要和教科书。 • 在课程设置中,我省在全国率先全省开设了综合课程,包括小学语文·思想品德、体育与保健、常识、初中社会、自然科学等5门。 • 2002年秋我省在余杭 北仑 义乌三个国家级实验区开展初中新课程历史与社会、科学等试验,2004年该试验在全省展开.
背景与过程 我省综合社会课程的的实施过程,大致可分为论证决策、试点实验、相互适应、稳步推进和创造提高五个阶段。 (一)论证决策阶段(1988年至1991年) (二)试点实验阶段(1991年至1993年) 1990年8月成立省教材实验领导小组,1991年秋在首批实验区(慈溪观城区、绍兴柯桥区、诸暨三都区)开展试验;1992年秋第二批实验区(慈溪、绍兴、诸暨、萧山、龙游和庆元)跟进试验; 1993年秋季全省铺开. 本阶段基本上采取了忠实取向的态度和作法:严格执行教学大纲;认真落实教学常规;分级备课分段教学等. (三)相互适应阶段(1994年至1996年) 课改实验采取“边编、边试教、边修改”的方针,不断修改完善教材(如1994年开始单<社会>五六册就修订了五次),以适应教学实际;同时,老师们也加紧学习,努力跟上课改步伐.
(四)稳步推进阶段(1997年至2002年) 随着教师和教材的相互“磨合”,以及教研工作的有效开展,特别是高考“3+综合”影响,学生的发展状况基本达到预期的效果,教师逐步开始适应综合课程的教学,综合课程渡过最艰难的几年,逐步稳定下来,进入稳步推进阶段,各方面的研究深入开展,成果开始涌现。 (五)创新提高阶段(2002年至今) 新课改迎来了综合课程的春天,整个大环境非常有利,我们在原有的基础上,锐意进取,不断创新,开始向更高的目标迈进,从而进入了创新提高阶段.
困难与对策(浙教版<社会>) 主要困难 (一)观念难转变 弄不清为什么要实施综合课程;认为综合科教材是“大拼盘”,不能传授系统知识;认为综合课难教误人。 (二)教师不适应 现有教师基本上是单科专业毕业的,而且出现“两极分化”现象,即教师学历越高、能力越强,综合教学的难度越大,反之,则越小;高师院校专业设置调整滞后,尚未培养出学校急需的综合科教师。
(三)校长不支持 初中校长心存疑虑,担心质量下降,影响学校升学率,因而不支持教师综合(跨段)教学;高中校长则担心综合课程将降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会影响高中的办学质量,因而不断发出责难. • (四)体制不顺畅 没有专职教研员,大家都管都不管;没有综合科教师职称评审序列;没有发表综合文章的对应刊物,而且中考考分低、内容分离。 • (五)教材不综合 浙江版<社会>教材的最大缺撼就是综合性不够,综合优势没能充分体现出来,这对观念的转变和体制的调整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也为分科教师提供了“安于现状(分科教学)”的机会。
应对措施 (一)抓教育观念转变 转变课程观 要认识到课程综合化是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趋势;开设综合课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课程是开放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的。 转变教材观 要认识到浙江《社会》教材是一门综合学科,它有自己的体系和结构;同时,对教材不能迷信,要敢于善于处理教材。 转变教学观 要认识到新的课程必须用新的方法教学;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合作性和探究性。
(二)抓师资队伍建设 1、加强教研组织建设 组建教研员队伍 根据(1997)第130号文件精神,利用各种机会到各地直接跟教研室主任谈社会课的重要性以及配备专(兼)社会教研员的必要性,同时,加大社会课综合教研力度,如论文评比、优质课评比等都有明显的综合导向,而且增加教研活动次数,以引导或迫使各地尽快配备社会课教研员,并理顺教研体制。 成立中学社会教学研究会 1998年12月28—30日,,成立了以教材主编王蛟为会长的社会教学分会第一届理事会。会议要求有条件的地区尽快成立地方教学分会,以构建省、市(地)、县(市、区)、学校四级教学研究网络。 抓教研组建设 2000年12月18—20日,我们在平湖召开“社会教研组建设”现场会,以推广平湖等先进经验,促进全省发展。
2、进行师资培训 教研员培训 为了提高社会教研员的综合素质,使之尽快适应综合课的教研工作,1998年9月21—29日,我们举办浙江省社会课教研员培训班,对县以上教研员进行了全面培训,其内容包括观念培训、知识培训、技术培训等。 骨干教师培训 利用机会,创造条件,对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进行重点培养。如让他们参加各种研讨会,承担讲课、科研任务等,特别是1999年11月22—26日和2000年6月19—23日,先后举办两届浙江省现代教育技术培训班,对这些骨干教师进行重点培训。 各地教师培训 1999—2001年社会教研工作的重点是师资培训。各市(地)在省教研室的指导下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师资培训,从而使全省80%以上的教师能够胜任综合课的教学工作。
(三)抓教学质量提高 1、构建“综合性学习”课堂教学模式 “综合教学”课堂教学模式(接受式学习) 教师要“善于启发”。具体说,教师要做到:围绕目标—层 次推进—凸击两点—目标达成。 学生要“主动积极”。 具体说,学生应做到:主动参与—思维活跃—反馈正确—有所创新。 同时,我们还提出了课堂教学“开头引人入胜、中间高潮迭起、结尾余味无穷”的奋斗目标。 “综合性学习”课堂教学模式(发现式学习) 在“综合化、现代化、课题化”(简称“三化”)的思想指导下,我们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 综合性学习是指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将教材中的相关知识和他们关心的实际问题以专题等形式统整起来,主动地获取知识并综合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其教学模式为
2、推动社会中考改革 首先进行舆论宣传,在不同场合反复宣讲中考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于1999年4月7—9日,在淳安召开社会中考命题、复习研讨会,提出了综合命题考试的设想,提倡各地进行综合考试; 其次,为稳妥起见,99年只在湖州进行中考改革试点,以保持中考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最后,在湖州取得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我们借着高考改革的东风,2000年考试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①进行合科命题,考查综合能力;②设计开放性题目,培养创新能力;③实行开卷考试,培养综合素质和应用能力。充分发挥了中考“指挥棒”的正确导向作用,促进了社会教研活动的有效开展,推动了课堂教学的改革和创新。
机遇与挑战(人教版<历史与社会>) 机遇 综合观念深入人心; 综合队伍初步形成; 综合素质得到提升; 综合成果开始涌现. 全国形势一片大好,迎来了综合课程的春天! 挑战 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自主学习 探究学习 合作学习 “用教科书教”来实现“三维目标”----依标施教,全面提高
行动 对教研员进行参与式全员培训(2003年4月):新课程\课标\听课评课 对教师进行参与式逐级培训(2003年6月--05年7月):课标\教科书\教学 分主题进行优质课评比(2003年11月--05年11月):课堂教学课题化 分专题进行研究,如新课程评价研究(2004年3月)\“综合性学习”课堂教学模式研究(2003年8月)\有效合作学习研究(2005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