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0 likes | 995 Views
前 言. 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实践表明,我们党领导革命和建设的历史就是解放思想的历史,无论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还是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初期阶段,还是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我们党都能够勇于探索,大胆创新,形成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推动了中国革命和改革开放事业的伟大胜利。 今天,我们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人民群众对于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决定了我们必须把发展的新起点作为解放思想的新起点,不断开辟思想解放的新境界,积极主动地应对前进道路上各种新情况、新问题,推动我国各项事业实现科学和谐发展。
E N D
前 言 • 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实践表明,我们党领导革命和建设的历史就是解放思想的历史,无论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还是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初期阶段,还是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我们党都能够勇于探索,大胆创新,形成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推动了中国革命和改革开放事业的伟大胜利。 • 今天,我们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人民群众对于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决定了我们必须把发展的新起点作为解放思想的新起点,不断开辟思想解放的新境界,积极主动地应对前进道路上各种新情况、新问题,推动我国各项事业实现科学和谐发展。 • 为深入开展我校思想解放大讨论活动,进一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现将人文学院党委制作的中国共产党历次重要会议多媒体图文资料予以刊登,供大家学习参考。
光辉的历程 伟大的探索 ——中国共产党重要会议回顾
中国共产党85年的历史,就是为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繁荣,为中国人民的自由、民主、幸福而不懈奋斗的历史。这85年,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85年;是我们伟大的祖国结束近代饱受屈辱的历史和长年战乱的局面、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顽强奋进的85年;是中国人民掌握自己的命运、意气风发地建设新生活的85年;是我们党经受住各种风浪考验、不断发展壮大、不断开创各项事业新局面的85年。中国共产党85年的历史,就是为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繁荣,为中国人民的自由、民主、幸福而不懈奋斗的历史。这85年,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85年;是我们伟大的祖国结束近代饱受屈辱的历史和长年战乱的局面、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顽强奋进的85年;是中国人民掌握自己的命运、意气风发地建设新生活的85年;是我们党经受住各种风浪考验、不断发展壮大、不断开创各项事业新局面的85年。 ——摘自胡锦涛2006年在庆祝建党85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1921年7月23日晚,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法租界望志路106号(今兴业路76号)开幕。共12名代表出席会议,代表全国50多名党员。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和尼柯尔斯基础也出席了会议。 图为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
(最后一天转至嘉兴南湖的一画舫上) 主要人物: 李达,李汉俊,张国焘,刘仁静,毛泽东,何叔衡,董必武,陈潭秋,王尽美,邓恩铭,陈公博,周佛海,包惠僧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主要议题 1.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纲领》。规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制定了党的纲领,规定了吸收党员的条件和手续。 2.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决议》。确定党在当前的中心任务是加强对工人运动的领导,大力发展工会组织。 3.选举产生了党的领导机构——中央局。
中国共产党第一届中央局成员 中央局书记陈独秀 负责宣传工作的李达 负责组织工作的张国焘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意义 中国共产党的第一次代表大会的召开,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起了一个根本的变化,中国人民由于有了这样一个党的领导,才能取得革命的彻底胜利。 ——毛泽东
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 1922年7月16日至23日,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南成都路辅德里625号召开。共12名代表,代表全国195名党员。
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议题 • 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中国共产党章程》、《关于共产党的组织章程决议案》等9个决议案。 • 2.选举产生了中央执行委员会,陈独秀、邓中夏、张国焘、蔡和森、高君宇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另选出三名候补执行委员。陈独秀被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长,蔡和森、张国焘分别负责党的宣传和组织工作。
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意义 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正确分析了中国的社会性质,革命的性质、对象、动力和前途,指出了中国革命要分两步走。在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为革命斗争指明了方向。
杭州西湖特别会议 1922年8月29日—30日在杭州西湖举行。中共中央执行委员陈独秀、李大钊、蔡和森、张国焘、高君宇,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及翻译张太雷参加了这次会议。会议讨论了共产党同国民党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问题。会议经激烈的争论,最后尊重共产国际的提议,通过相应的决议。原则确定,只要国民党能够按照民主原则进行改组 ,共产党员可以加入国民党,以实现国共两党合作。
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 1923年6月12日至20日,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东山恤孤院31号(现恤孤院路3号)召开。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蔡和森、陈潭秋、恽代英、瞿秋白、张国焘、李立三、项英等来自全国各地及莫斯科的代表近40人出席大会,他们代表了全国420名党员。 图为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
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议题 1.通过了《关于国民运动及国民党问题的议决案》、《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等文件。同意共产党员可以一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采取党内合作的形式,同国民党建立联合战线。 2.选举陈独秀、蔡和森、李大钊、谭平山、王荷波、毛泽东、朱少连、项英、罗章龙等9人为中央委员。陈独秀、蔡和森、毛泽东、罗章龙、谭平山5人组成中央局,陈独秀为委员长,毛泽东任秘书。
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意义 党的三大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策略原则和共产国际的指示,结合中国革命的具体情况,在分析中国社会矛盾和明确中国革命性质的基础上,正确解决了建党初期党内在国共合作问题上存在的重大分歧,统一了全党的认识,正式确定了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与国民党进行党内合作的策略方针,使党能够团结一切可能联合的力量,共同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
中国共产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 1925年1月11日至22日在上海举行。出席这次大会的代表有陈独秀、蔡和森、瞿秋白、陈潭秋、张太雷、周恩来、彭述之、李立三、罗章龙等20人,代表全国994名党员。共产国际代表维经斯基参加了大会。
中国共产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议题 1.通过了《对于民族革命运动之议决案》、《对于农民运动之议决案》以及对于青年运动、妇女运动、党的组织、宣传工作等11个决议案,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第二次修正章程》,发表了《中国共产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 2.选举了新的中央执行委员会。陈独秀、瞿秋白、蔡和森、张国焘、彭述之、李大钊、谭平山、李维汉、项英9人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邓培、王荷波、张太雷、罗章龙、朱锦堂5人为候补委员。中央执行委员会选举陈独秀、张国焘、彭述之、蔡和森、瞿秋白5人组成中央局,陈独秀为中央执行委员会总书记。
中国共产党第四次全国代表意义 明确提出了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问题 以及工农联盟的问题 。表明党已经把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思想的要点提出来了,对中国革命规律的认识又前进了一步。
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 1927 年4 月27日至5 月9日,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武汉召开。出席大会的代表有:陈独秀、蔡和森、瞿秋白、毛泽东、任弼时、刘少奇、邓中夏、张国焘、张太雷、李立三、李维汉、陈延年、彭湃、方志敏、恽代英、罗亦农、项英、董必武、陈潭秋、苏兆征、向警予、蔡畅、向忠发、罗章龙、贺昌、阮啸仙、王荷波、彭述之等80多人,代表着57900多名党员。共产国际代表罗易、鲍罗廷、维经斯基等也出席了大会。
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议题 1.大会通过了《中国共产党接受共产国际第七次大会关于中国问题决议案之决议》、《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决议案》、《土地问题决议案》、《职工运动决议案》、《组织问题决议案》、《对于共产主义青年团工作决议案》以及《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大会还发表了《为“五一”节纪念告世界无产阶级书》和《为“五一”节纪念告中国民众书》。 2.大会选举了新的中央委员会。当选的中央委员有:陈独秀、张国焘、蔡和森、周恩来、李维汉、李立三、瞿秋白、刘少奇、苏兆征、张太雷、阮啸仙、任弼时、陈延年、罗亦农、贺昌、向忠发、彭湃、项英、彭公达、赵世炎、恽代英、谭平山、彭述之、罗章龙等29人。候补中央委员有:毛泽东、陈潭秋、陆沉、黄平、李振瀛、袁达时、林育南、吴雨铭等11 人。
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意义 这次代表大会是在大革命的紧急关头召开的。 中共五大虽然批判了陈独秀的右倾错误,但对争夺革命领导权所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如改造武汉国民党、改造武汉国民政府、组织和扩大党对革命武装的领导等问题,均未作出切合实际的回答。大会对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的实质和危害也缺乏深刻的认识。陈独秀虽然作了一些检查,但没有真正改正错误。因此,五大实际上并未解决挽救时局的问题。
八七会议 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原俄租界三教街41号(现为鄱阳街139号)召开了中央紧急会议),即“八七会议”。出席会议的有李维汉、翟秋白、张太雷、邓中夏、任弼时、顾顺章、蔡和森、毛泽东、陆定一、王一飞等21人。参加会议的还有中共中央秘书处处长邓小平。共产国际代表罗明纳兹和纽曼也出席会议。
“八.七”会议议题 1. 共产国际代表罗米那兹作了关于《党的过去错误及新的路线》的报告和结论。通过了《中共“八七”会议告全党党员书》、《最近农民斗争议决案》、《最近职工运动议决案》、《党的组织问题议决案》等。 2.会议选举了新的临时中央政治局:政治局委员为苏兆征、向忠发、瞿秋白、罗亦农、顾顺章、王荷波、李维汉、彭湃、任弼时;候补委员为邓中夏、周恩来、毛泽东、彭公达、张太雷、张国焘、李立三。会后,临时中央政治局选举瞿秋白、李维汉、苏兆征为政治局常委。由瞿秋白主持中央工作。新的临时中央政治局决定设立中共中央北方局、南方局和长江局,决定王荷波任北方局书记,蔡和森为秘书;张太雷赴南方局,任广东省委书记;罗亦农赴长江局工作;毛泽东去湖南领导秋收起义。 3.会议总结了大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坚决纠正和结束了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撤销了他的总书记职务。会议确定以土地革命和以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屠杀政策为党在新时期的总方针,并把发动农民举行秋收起义作为党在当时的最主要任务。
“八.七”会议意义和影响 八七会议在我党历史上是一个转折点。它给正处在思想混乱和组织涣散中的中国共产党指明了新的出路,为挽救党和革命作出了巨大贡献。这是由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兴起的历史性转变。但是,八七会议在反对右倾错误的时候,没有注意防止“左”的思想的出现,使“左”倾情绪在党内滋长起来,给后来的中国革命造成很大的危害。
中国共产党第六次代表大会 1928年6月18日至7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在莫斯科近郊兹维尼果罗德镇“银色别墅”秘密召开。出席大会的代表共142人,其中有表决权的正式代表为84人。代表党员4万多人。大会通过了关于政治、军事、组织、苏维埃政权、农民、土地、职工、宣传、民族、妇女、青年团等问题的决议,以及经过修改的《中国共产党党章》。
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议题 1.瞿秋白作《中国革命与共产党》的政治报告,周恩来作组织问题和军事问题的报告,共产国际代表布哈林作《中国革命与中共任务》的报告。会议共通过政治、军事、组织、土地问题、农民问题和职工运动等14项决议案。会议还制定了中国革命现阶段的十大政纲;规定了党的建设、工人运动、农民运动、红军和根据地建设的各项政策;批判了"左"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特别是盲动主义的错误。 2.会议选举产生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包括苏兆征、项英、周恩来、向忠发、瞿秋白、蔡和森、张国焘7名正式委员和关向应、李立三、罗登贤、彭湃、杨殷、卢福坦、徐锡根7 名候补委员。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由苏兆征、向忠发、项英、周恩来、蔡和森5名正式委员和李立三、徐锡根、杨殷3名候补委员共8人组成。向忠发任中共中央政治局主席兼中央常委主席。周恩来任常委秘书长兼组织部长,蔡和森任宣传部长,杨殷任军事部长,苏兆征任工委书记,李立三任农委书记,张金保任妇委书记。
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意义和影响 六大的路线基本上是正确的。指出中国社会的性质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现阶段中国革命的性质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目前的政治形势正处于两个革命高潮之间;党的总任务不是进攻,而是争取群众、准备暴动。但这次会议也存在着缺点,即对中间阶级的作用、反动势力内部的矛盾缺乏正确的估计和政策,特别是对中国革命的长期性和农村革命根据地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仍旧把城市工作放在全党工作的中心,这对中国革命的发展起了消极的影响。
古田会议 1929年12月28日,中国共产党红军第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因在福建上杭县的古田召开,故称“古田会议”。 大会由陈毅主持。会上毛泽东做了政治报告,朱德做了军事报告,陈毅传达了中央《九月来信》。 选举了毛泽东、朱德、陈毅、李任予、黄益善、罗荣桓、林彪、任永豪、谭震林、宋裕和、田桂祥十一人为前委正式委员,毛泽东为书记。 通过了《纠正党内非无产阶级意识的不正确倾向的问题》、《党的组织问题》、《废止肉刑问题》等八个决议。 决议从红四军的实际情况出发,强调加强党的建设特别是思想建设的重要性。深刻批判了红四军党内存在着的单纯军事观点、极端民主化、非组织意识、绝对平均主义、唯心主义、个人主义、流寇主义和盲动主义残余等错误倾向。
古田会议意义 古田会议总结了建党建军方面的经验教训,划清红军与旧式军队的界限。解决了如何把以农民和其他小资产阶级为主要成分的军队,建设成为无产阶级领导的、真正的人民军队的问题。 大会通过的决议,不仅为红四军和军队的建设指明了方向,也为全军的建设制定了一条马克思主义的路线。成为中国共产党军队建设的伟大纲领。
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1930年6月11日) 1930年6月11日,在李立三的主持下,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在上海召开。这次会议通过了李立三起草的《新的革命高潮与一省或者几省的首先胜利》的决议案。 这一决议案完全违背了党的“六大”制定的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它的被通过,标志着左倾错误统治了党中央的领导机关。根据决议精神,李立三等制定出了一套以武汉为中心的组织全国中心城市武装起义和集中全国红军进攻中心城市的冒险计划。 由于李立三等推行其左倾错误政策,结果使党和革命事业遭到了损失,1930年9月的六届三中全会停止了左倾错误的执行。
中国共产党六届三中全会 1930年9月24 日,在瞿秋白的主持下,中国共产党六届三中全会上海召开。 会议纠正了对中国革命形势的左倾错误估计;批判和停止了冒险主义的错误行动;补选中央委员及选举政治局。 六届三中全会基本上结束了李立三的左倾错误,但是对于1929年以来党内一直存在着的若干左倾思想和左倾政策被没有加以彻底的清算,仍然把党的工作重心放在城市。
中国共产党六届四中全会 1931年1月7 日,中国共产党六届四中全会在上海召开。 会议的主要内容有两点:一,在反对“党内目前的主要危险是右倾”的纲领下,实际接受了陈绍禹(王明)的新的左倾冒险主义。二,打着“反对调和路线”的旗号,在共产国际代表的支持下,实现了王明左倾教条主义者在组织上“改造和充实各级领导机关”的夺权企图。 四中全会是共产国际东方部部长米夫一手策划的、扶植陈绍禹等人上台的会议。在米夫等人的操纵下,最终实现了扶植陈绍禹上台的预定目的。从此,王明左倾教条主义错误统治全党达四年之久,给革命造成了极大的损害。
图为中共苏区中央局委员合影 1931年11月7日至20日,在江西瑞金召开全国苏维埃第一次代表大会。大会宣布成立临时中央工农民主政府(即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选出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63人为中央执行委员。毛泽东当选为主席,项英、张国焘当选为副主席。设立了中华苏维埃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朱德任主席,王稼祥、彭德怀任副主席。
遵义会议 为纠正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冒险主义、教条主义的错误,1935年1月15日至17日在贵州遵义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 参加会议的中央政治局委员有毛泽东、张闻天、周恩来、陈云、朱德、博古。政治局候补委员有王稼祥、刘少奇、凯丰、邓发。红军总部和各军团负责人有李富春、刘伯承、林彪、聂荣臻、彭德怀、杨尚昆、李卓然、邓小平。共产国际代表李德及其翻译伍修权也参加了会议。 会议主题是总结第五次反“围剿”的经验教训。博古做了关于第五次反“围剿”的总结报告;周恩来做了副报告,毛泽东做了总结发言。 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反对第五次“围剿”的总结教训》。决议否定了博古的报告,明确指出反“围剿”失利的主要原因是“军事上的单纯防御路线”。
会议根据党和红军所处的战争环境,集中解决了最有决定意义的军事路线问题。推选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取消了博古、李德的最高军事指挥权,由周恩来、朱德负责军事指挥。会后的行军途中又成立了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的三人军事小组,负责长征中的军事指挥工作。会议根据党和红军所处的战争环境,集中解决了最有决定意义的军事路线问题。推选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取消了博古、李德的最高军事指挥权,由周恩来、朱德负责军事指挥。会后的行军途中又成立了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的三人军事小组,负责长征中的军事指挥工作。
图为遵义会议会址 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错误在党中央的统治,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中央的正确领导。这次会议在极端危险的时刻,挽救了党和红军,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
一九三五年十二月月二十五日,党中央在陕北瓦窑堡召开了中央政治局会议。会议通过《中央关于军事战略问题的决议》、《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决议》等决议案。二十七日,毛泽东根据会议精神,在党的活动分子会议上作了《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一九三五年十二月月二十五日,党中央在陕北瓦窑堡召开了中央政治局会议。会议通过《中央关于军事战略问题的决议》、《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决议》等决议案。二十七日,毛泽东根据会议精神,在党的活动分子会议上作了《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 瓦窑堡会议旧址
瓦窑堡会议的历史意义 瓦窑堡会议是一次极为重要的会议,是遵义会议的继续和发展。会议提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既着重批判了“左”倾教条主义在政治策略上的错误,也警戒全党汲取大革命中无产阶级放弃领导权而导致革命失败的教训,从而使党在新的历史时期即将到来时掌握了政治上的主动权。这有力地表明,中国共产党在总结革命中的成功和失败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已经成熟起来,能够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创造性地进行工作。
洛川会议 1937年8月,中共中央在陕北洛川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了《抗日救国十大纲领》,提出了争取抗战胜利的全面抗战路线。8月25日,中共中央军委发布命令,中央红军改编为八路军,任命朱德、彭德怀为正、副总指挥,开赴华北抗日前线。10月间,又将在南方十三个地区的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任命叶挺为军长,项英为副军长,张云逸为参谋长,开赴华中抗日前线。在共产党的催促下,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了《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23日,蒋介石发表谈话,实际上承认了共产党的合法地位。至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第二次国共合作开始。
中国共产党六届六中全会在延安举行 1938年9月29日至11月16日在延安举行。王稼祥传达了共产国际的指示,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项英、陈云、刘少奇等四十多位到会者发了言。 会议解决了以下几个问题(1)正确总结了抗战以来的经验,分析了抗战形势,指出了抗战必胜的前途和全民族的基本任务;(2)明确指出,争取实现党的领导权,是党领导抗日战争的重大历史责任;(3)指出党领导人民抗日武装的极端重要性,确定党的主要工作是在战区和敌后;(4)强调了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批判了教条主义;(5)制定了一条马克思主义的组织路线(6)对党的组织作了相应的变动。
中国共产党六届六中全会的意义 六届六中全会是我党历史上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全会通过的《中共扩大的六中全会决议案》,批准了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央政治局的路线。这次会议,全面阐明了党在抗日战争时期的基本政策,基本上克服了王明右倾投降主义的错误,进一步统一了全党的思想,增强了全党的团结,从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为实现党对抗日战争的领导奠定了基础,推动了各项工作的迅速发展。 中国共产党六届六中全会会址
中国共产党六届七中全会 六届七中会议于1944年5月21日至1945年4月20日在延安杨家岭召开。 全会的主要内容是讨论并通过了党的《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同时也讨论了关于党的‘七大“的准备工作和城市工作问题。 《决议》对党在历史上的若干历史问题,特别是对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错误做了详细结论。充分肯定了八七会议和历史功绩和六大的路线的基本正确,指出了党的六届四中全会、六届五中全会的错误,肯定了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高度评价了毛泽东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方法来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杰出贡献,指出在全党确立毛泽东领导地位的重大意义;在总结党在历史上所犯错误的同时,着重分析了产生错误的社会根源,阐明了开展党内斗争的方针。
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在抗日战争即将取得胜利的前夜,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延安召开。出席七大的代表共755名。
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主要内容 大会的议事日程有四项:毛泽东作政治报告,朱德作军事报告,刘少奇作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选举新的中央委员会。 大会的主要内容是:(1)正确分析了形势,指出抗战的前途和任务。指出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给战后人民斗争的胜利开辟了道路,但是中国人民面前存在着光明和黑暗两个前途,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任务就是就是要全力去争取光明的前途。(2)确定了党的政治路线和具体政策。党的政治路线就是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早我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 (3)制定了人民军事路线的完整体系。
(4)规定了正确的建党路线,提出党在组织上的任务。规定“首先着重在思想上、政治上进行建设,同时也在组织上进行建设”。当前组织工作的任务是”提高我们党在一切人民群众中的组织作用与领导作用,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准备自己,并准备人民,去迎接历史上空前伟大的斗争和空前伟大的胜利。(5)选举产生了新的中央委员会。(4)规定了正确的建党路线,提出党在组织上的任务。规定“首先着重在思想上、政治上进行建设,同时也在组织上进行建设”。当前组织工作的任务是”提高我们党在一切人民群众中的组织作用与领导作用,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准备自己,并准备人民,去迎接历史上空前伟大的斗争和空前伟大的胜利。(5)选举产生了新的中央委员会。 图为毛泽东、朱德在中共七大主席台上。
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 1949 年 3月5~13日在中国河北平山县西柏坡举行 ,参加会议的有中央委员34人,中央候补委员19人。毛泽东主持会议并作了重要报告。 主要议题 1、全会指出在全国胜利的局面下,党的工作重点必须由乡村转移到城市。 2、阐明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在政治、经济、外交方面的基本政策,以及由农业国家转变为工业国家,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到社会主义社会的总任务和基本途径。 3、全会着重分析了当时中国各种经济成分,指出在全国胜利后国内的主要矛盾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4、全会号召全党同志在胜利面前,必须警惕骄傲自满情绪,必须警惕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进攻。全党务必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5、批准由中国共产党发起召开新的政治协商会议及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建议。
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的意义 七届二中全会是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会议。这次会议为迅速取得民主革命在全国的彻底胜利 , 以及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在政治上、思想上和理论上作了充分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