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5k likes | 2.19k Views
企業電子化 課程. 學習目標. 1使學生了解企業e化規劃與導入過程 2學生知道如何協助企業e化與應用 3使學生考取TQC企業電子化規劃師證照. 課程簡介. 本課程主要在介紹企業電子化內涵,設計內容包含企業 e 化規劃與導入過程 , 中小企業 e 化過程個案、 ERP 系統功能與模組架構、及 TQC 企業 e 化規劃師證照單元,同學得以了解企業電子化的知識,以協助提升企業內 e 化知識運用的成效。. 課程內容單元. 企業電子化 規劃與導入 企業 電子化 之資訊系統架構與流程再造 企業 電子化 與應用實務 – 企業資源規劃
E N D
學習目標 • 1使學生了解企業e化規劃與導入過程 • 2學生知道如何協助企業e化與應用 • 3使學生考取TQC企業電子化規劃師證照
課程簡介 • 本課程主要在介紹企業電子化內涵,設計內容包含企業e化規劃與導入過程, 中小企業e化過程個案、ERP系統功能與模組架構、及TQC企業e化規劃師證照單元,同學得以了解企業電子化的知識,以協助提升企業內e化知識運用的成效。
課程內容單元 • 企業電子化規劃與導入 • 企業電子化之資訊系統架構與流程再造 • 企業電子化與應用實務 –企業資源規劃 • 企業e化營運模式的--基本運作、案例分析與設計 • 企業e化規劃師證照單元
授課進度 • week1 企業電子化的內涵 • week2 企業電子化之策略規劃程序 • week3 企業電子化之效益與困難 • Week4 企業e化之資訊系統架構 • Week5 企業電子化與流程再造 • Week6 ERP系統功能與模組架構 • Week7 ERP系統導入方法與成功關鍵要素 • week9 期中考 • week10~11 企業e化規劃師證照單元1 (網際網路應用) • week12~13 企業e化規劃師證照單元2 (電子商務概論) • week14~15 企業e化規劃師證照單元3 (企業e化概論) • week16~18 企業e化營運模式的--基本運作、案例分析與設計
架構 • 企業電子化的內涵 • 企業電子化之策略規劃程序 • 企業電子化之效益與困難 • 結論
台塑集團成立台塑網的動機 • 台塑集團成立台塑網的動機,在於兩個部份:對內—協助處理營運的活動,對外—將封閉的供應鏈平台轉化為開放式的平台,帶進更多的企業加入,像是日月光(IC封測集團)、與裕隆(汽車集團)等不同產業的企業。
台塑集團成立台塑網的動機 • 藉此可讓台塑集團提高內部處理的效率外,還可整合更多的買方、與賣方,創造更穩固、具有營運效率的電子化平台。 • 企業電子化的發展也非由一開始就能達到這個結果,也是需要一些發展的過程,就讓我們來看看企業電子化的發展。
企業電子化的發展過程 • 企業電子化發展的四個歷程,分別是:資訊電子化、資源電子化、流程電子化、與關係電子化。
企業電子化的發展過程(續) • 目前,企業營運模式逐漸在內、外部的營運上加入網際網路的技術,經由科技來與內部員工、外部供應商、與顧客進行溝通或連結。 • 為了充分發揮企業電子化的優點,企業在內部運用企業資源規劃(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 ERP)進行協調、分享資訊,
企業電子化的發展過程(續) • 在企業外部分別必須進行供應鏈管理(Supply Chain Management, SCM) 和 顧客關係管理(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 CRM)的整合。 • 透過這些技術才能與交易夥伴間建立高度的合作關係,形成虛擬企業。 • 而所謂虛擬企業,即是利用網際網路相互連結,做到非核心業務外包,快速的反應市場需求,就好像一家企業一樣。
企業電子化的定義 • 目前企業可透過科技的協助,創造出與顧客、供應商形成更緊密的合作關係 • 以提升產業競爭力,甚至創造出共同設計、行銷、製造等,創造出協同商務的理想。
企業電子化的定義 • 企業電子化是指透過資訊科技來整合企業內部的結構,包括企業內網路(Intranet)、企業外網路(Extranet)及網際網路(Internet) • 將企業的資訊、相關系統與供應商、經銷商、客戶、員工、及相關夥伴緊密的結合。
企業電子化的主要應用範圍 • 由內,企業可透過內部流程再造(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 BPR)、顧客關係管理、供應鏈管理、知識管理(Knowledge Management, KM)、商業智慧(Business Intelligence, BI)等技術,將傳統的公司轉型為一家新的電子化公司。
企業電子化的主要應用範圍 • 並且透過網路與其他系統的協助,經由企業對外網路來與上下游企業、或是顧客連結。 • 前者就是一般所稱之「企業對企業間電子商務」(B to B e-Commerce),而後者則為一般所稱之「企業對消費者間電子商務」(B to C e-Commerce)。
整合性應用標準架構 • 企業電子化包括許多的面向,像是在商業夥伴面向,企業在後勤運籌、生產及配銷等活動。 • 須先利用企業資源規劃系統進行流程的整合,再透過供應鏈管理系統與供應商、配銷商及經銷商進行交易。
整合性應用標準架構 • 在顧客面向,企業在行銷、銷售及顧客服務的過程中,則可透過顧客關係管理系統與顧客建立良好的關係,再利用銷售鏈管理系統隨時與經銷商進行資訊的交換。
整合性應用標準架構 • 不論在管理或後勤各項活動,企業都須時對企業員工進行管理控制,包括:人力資源管理系統、營運資訊管理系統、採購等活動,以及進行財務、會計、稽核管理控制,幫助利害關係人(Stakeholders)了解目前企業營運的狀況。 • 但是要做到這些,尚必須做到知識管理,進行流程再造,並建立商業智慧系統等重要程序才能發揮企業電子化的最大效益。
內、外的評估來找出發展的空間 • 評估要點,包括:內部而言,可透過資訊面、人員面、與流程面三個部份;外部來說,則可透過基礎設備的完善性、網路使用的安全性、相關廠商的配合性、專業顧問的合適性、與目標市場的廣泛性等四項因素。
內、外的評估來找出發展的空間(續) • 內部資源評估:在對內的評估上,可以分為資訊面、人員面、與流程面三個部份: • 資訊面: 評估現有的資訊設備是否能夠應付資訊成長的量,企業內部是否有足夠的能力可分析這些資訊背後代表的意義,否則這些資訊只是佔用企業資源的累贅而已,在此情況下則要思考自行開發或委外購買的可行性。
內、外的評估來找出發展的空間(續) • 人員面: 企業電子化是一種營運面的執行活動,甚至會改變營運活動,需要全體員工配合系統來執行與完成,並由於高階主管是公司的指標,透過親自使用來影響下屬、與提高其使用的意願,增加員工接受的可能,進而能夠創造出預期的效益。
內、外的評估來找出發展的空間(續) • 流程面: 由於企業電子化需要針對公司流程進行重組,並非只是將流程轉為電子化作業模式而已,因此,需要從流程的起始端考慮、巡視每個步驟,找出不必要的步驟,以得出最具有效率的執行流程,增加企業的競爭力。
內、外的評估來找出發展的空間(續) • 外部環境評估:包括基礎設備的完善性、網路使用的安全性、相關廠商的配合性、專業顧問的合適性、與目標市場的廣泛性等四項因素。 • 基礎設備的完善性 基礎設備包括網路、電腦、系統等電子化相關的設備,須具備網路的連結,藉由寬頻來維持連線的穩定度、與時效性。企業還須選擇一定運算速度的電腦、與伺服器系統,藉此來創造出電子化的效益。
內、外的評估來找出發展的空間(續) • 網路使用的安全性 網路的盛行、與使用者的增加,伴隨著相關犯罪行為的增多,包括利用木馬病毒竊取使用者的帳號與密碼、盜領存款、甚至是把電腦中的資料搬走、或是修改等行為,造成電腦擁有者的損失。
內、外的評估來找出發展的空間(續) • 相關廠商的配合性: 透過電子化來與合作夥伴進行資訊分享,減少企業之間的藩籬,達成協同商務的理想。(老師可提出,相關內容在供應鏈管理有詳細的介紹)。
內、外的評估來找出發展的空間(續) • 目標市場的廣泛性 由於電子化是一個花費高的業務,企業在評估時須思考導入後的效益,像是企業面對的目標市場是否足夠支持導入此一系統,花費龐大的經費能否替企業帶來預期中的報酬。
企業電子化影響項目 • 企業電子化的影響項目 • 企業需求的了解 • 整合資訊的提供 • 目標市場的選擇 • 創新產業的形成 • 聯盟伙伴的成立 • 交易模式的建立 • 營運獲利的提升
企業電子化的效益 • 企業電子化的6項效益 • 知識創新的提升 • 流程技術的改革 • 銷售管道的建立 • 顧客關係的發展 • 協同生產的形成 • 領先差距的擴大
討論問題 • 請問企業發展電子化的過程中,可能碰到哪些困難?
發展電子化的過程可能碰到的困難 • 企業在電子化的過程中,常會面臨到許多的困難,尤其對於國內以中小企業為主的經營型態,對於導入耗費廣大的電子化系統碰到的困難將會提升。 • 6項企業電子化的困難,分別是:
發展電子化的過程可能碰到的困難 • 內部配合度低 • 內部員工常會因為電子化系統改變其原本的作業模式而感到不適應,甚至會造成配合度低的結果。 • 企業電子化的過程中最怕碰到內部配合度低,這會讓企業在導入前無法掌握確切的需求、導入時也會提高導入的障礙、與導入後的成效。 • 依此,企業在決定導入電子化時,首先需解決的第一個問題便是內部員工的配合度。
發展電子化的過程可能碰到的困難(續) • 企業主導性低 • 由於電子化軟體過於複雜,需要熟悉軟體的專業人員才能導入,當然在規劃導入的程度、時程、修改等權力,也會由顧問主導,給予企業適當的建議與協助,才能讓電子化系統順利的上線。 • 事實上,就算顧問對於產業再怎麼熟悉,也不會比企業還了解自己的需求,當主導性都在顧問手上時,可能會產生顧問針對系統的最佳化給予建議、而非以企業營運最佳化的角度來思考,造成討論的結果並非是企業真正需要的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