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0 likes | 555 Views
面对大自然,有的人谛听天籁,描写风景千变万化的美;有的人感悟自然,咏怀风物的变迁,抒写自己的人生感言;更有的人反思生态环境的恶化,思考在物质文明日益进步的今天,人类该如何与自然相处,如何处理好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这同样也是值得我们去深切关注的。. 湖山沉思 --- 人与自然关系的话题.
E N D
面对大自然,有的人谛听天籁,描写风景千变万化的美;有的人感悟自然,咏怀风物的变迁,抒写自己的人生感言;更有的人反思生态环境的恶化,思考在物质文明日益进步的今天,人类该如何与自然相处,如何处理好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这同样也是值得我们去深切关注的。面对大自然,有的人谛听天籁,描写风景千变万化的美;有的人感悟自然,咏怀风物的变迁,抒写自己的人生感言;更有的人反思生态环境的恶化,思考在物质文明日益进步的今天,人类该如何与自然相处,如何处理好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这同样也是值得我们去深切关注的。
湖山沉思 ---人与自然关系的话题
可可西里蒙语意为"美丽的少女", 长江的主要源区之一。位于青藏高原西北部,夹在唐古拉山和昆仑山之间,周边地区大部分都是少数民族地区。西部与西藏自治区毗邻,西北角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相连,面积达8.3万平方公里。可可西里无人区,是世界第三大,也是中国最大的一片无人区,也是最后一块保留着原始状态的自然之地。周围没屏障,地势高峻,平均海拔高度在5000米以上,这里气候寒冷,常年大风,最大风速可达20米/秒~28米/秒,年平均气温在-4℃度以下,最冷温度可达-40多度。由于空气稀薄,气压偏低,氧气稀薄,只有低海拔地区的一半,烧开水的沸点只有80多度。这里气候恶劣,但是可可西里却是野生动物的天堂。野牦牛、藏羚羊、野驴、白唇鹿、棕熊……等青藏高原上特有的野生动物使这位少女更加妩媚动人。由于该地区是中国最大的一片无人区,受人类活动干扰较少,大部分地区仍保持着原始的自然状态。有资料显示,可可西里目前是中国动物资源比较丰富的地区之一,拥有的野生动物多达230多种,其中属国家重点保护的一、二类野生动物就有20余种。藏羚羊,被称为"可可西里的骄傲",我国特有物种,群居,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也是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中严禁贸易的濒危动物。 • ·24小时热图排行TOP3
《可可西里》有着具体真实的事件与人物背景。1985年以前,可可西里生活着大约100万只珍贵的高原动物藏羚羊,随着欧美市场对莎图什披肩的需求增加,其原料藏羚羊绒价格暴涨,各地盗猎分子纷纷涌入可可西里。短短几年间,百万只藏羚羊几乎被杀戮殆尽,残存不到两万只。1993年起,一支名为“野牦牛”的武装反盗猎队,在队长索南达杰的领导下志愿进入可可西里进行反盗猎行动。这支由“临时工”组成的队伍在可可西里腹地和盗猎分子进行了无数次浴血奋战,两任队长索南达杰和扎巴多杰先后牺牲。《可可西里》有着具体真实的事件与人物背景。1985年以前,可可西里生活着大约100万只珍贵的高原动物藏羚羊,随着欧美市场对莎图什披肩的需求增加,其原料藏羚羊绒价格暴涨,各地盗猎分子纷纷涌入可可西里。短短几年间,百万只藏羚羊几乎被杀戮殆尽,残存不到两万只。1993年起,一支名为“野牦牛”的武装反盗猎队,在队长索南达杰的领导下志愿进入可可西里进行反盗猎行动。这支由“临时工”组成的队伍在可可西里腹地和盗猎分子进行了无数次浴血奋战,两任队长索南达杰和扎巴多杰先后牺牲。
面对自然界中的生灵,出现了两种截然相反的做法,一个极力捕杀,一个全力救治。这就引发了我们的思考,我们究竟该怎样思 考? 面对自然界中的生灵,出现了两种截然相反的做法,一个极力捕杀,一个全力救治。这就引发了我们的思考,我们究竟该怎样思 考?
像山那样思考 奥尔多·利奥波德
夯实基础 嗥叫( ) 驯服( ) 蔑视( ) 迸发( ) 湍急( ) 艾蒿( ) 疲惫( ) 饿殍( ) 蜿蜒( ) 毛骨悚然( ) háo xùn miè bèng tuān ài hāo piǎo wān yán bèi sǒng
拾遗:①拾取旁人遗失的东西,据为己有。如夜不闭 户,道不拾遗。②补充旁人所遗漏的事物.如 拾遗补阙。 蜿蜒:①蛇类爬行的样子。 ②(山脉、河流、道路 等)弯弯曲曲地延伸。 蠕动:像蚯蚓爬行的样子。 饿殍:饿死的人。 无动于衷:心里一点不受感动;一点也不动心。“衷” 也做“中”。 毛骨悚然:形容很害怕的样子。
初步感知课文 本文的文眼是什么?文章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意识? • 第一小节齐读一遍,这节其实也是此文的文眼。作者对生态环境的忧患意识.如第六节我感到…,第七节自那以后…,第八节我现在想…第九小节中河水把人类的未来…,第十节不过,太多的安危… …
文本探究: 文章题为“像山那样思考”,那么是什么引发此种思考呢?即引发此种思考的缘起、缘由。 • 是缘于人们对狼群的猎杀,缘于那一声“深沉的、骄傲的嗥叫”。
面对这声狼嗥,留意的有哪些事物?它们的反应又是怎样的?(可从文中找出相关词语作答)面对这声狼嗥,留意的有哪些事物?它们的反应又是怎样的?(可从文中找出相关词语作答) • 明确:留意的事物可以分为两类:“鹿”、“松林”、“郊狼”、“牧牛人”、“猎人”,属于一类,一般的人,它们的反应是“明显的、直接的希望和恐惧”;留意的还有“这座山”,它的反应则是“深刻的”、“长久的”、“客观的”。
那么文章接下来写到,面对这声狼嗥留意的还有谁呢?那么文章接下来写到,面对这声狼嗥留意的还有谁呢? • 明确:是“我”对这声狼嗥的理解,是我自己对这一点的认识
“我”的认识是怎样变化的呢? • 从文中可以很明显地看出是经历了一个过程的,先是随波逐流,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肆意猎杀与破坏。后来看到一只垂死时的老狼眼中的绿光时,作者有所启发,有所意识,有所察觉有了触动以后,作者又从草原和高山植被的破坏和退化中,进一步得到验证:此时作者意识到要保护环境。作者的认识从肆意猎杀与破坏,发展到有保护环境的意识,
深入探究 我们应如何认识“我”认识的变化的? • 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剑拔弩张的矛盾关系,但人类的印迹似乎还很重。这里保护环境归根结底还是为人类服务的(如第九小节中所叙述的那样,不至于“使河水把人类的未来冲刷到大海里去”),人类仍然处于一种高高在上的位置,凌驾于自然万物之上。那么作者的最终认识是不是就仅限于此呢?
走近作者: “近代环保之父”——奥尔多·利奥波德(1887—1948) 美国作家,生态学家,土地伦理学家。这位被称为美国环境伦理的播种者,一生共出版三部书和五百多篇文章。1949年,《沙郡岁月》出版,是其最重要的著作。《沙郡岁月》记录了作者对自然界中各种生命之间彼此折射辉映的亲知和体悟。文笔优美,思想深邃。被誉为“绿色圣经”。《像山那样思考》是《沙郡岁月》中收录的一则随笔。
下面我们就把文章的最后一小节一起来读一遍,结合作者的人生经历,思考上面刚才提出的问题,看看作者在不断地实践探索过程中,认识有了怎样的发展?下面我们就把文章的最后一小节一起来读一遍,结合作者的人生经历,思考上面刚才提出的问题,看看作者在不断地实践探索过程中,认识有了怎样的发展?
“太多的安全似乎产生的仅仅是长远的危险 • 要求我们能够更长远地来思考问题,不能只顾眼前暂时的利益。
“这个世界的启示在荒野”? • 应该说荒野中的各种事物都是自由自在生长着的,他们彼此之间都是平等与和谐的。作者先前的以人类为本位、为中心的认识,发展为了万物之间都是平等的思想,形成了作者面对自然万物所有一切时所采取的平等态度。人类只是自然万物生灵中的一种,并没有高高凌驾于其他事物之上的权力。
思考发现 • 我们并不比一座山更高明 • 我们同自然万物的关系,和一座山同自然万物的关系并无二致 • 人和自然是平等的,应相互尊重,否则,当危机发生时,我们也许才能真正体会这声狼嗥的真正内涵
深入探究: 文章开篇就是对这声狼嗥的特写,文章末节引出梭罗的名言后,又提到“大概,这也是狼的嗥叫中隐藏的内涵”,那么这声嗥叫中究竟又隐藏着怎样的内涵呢? • 明确:联系上面对作者思想与主张的分析,我们可以听出这声狼嗥中饱含着生命意义和生态价值(万物之间都是平等的,要相互尊重,否则就会引发生态危机。狼嗥的“悲哀”就在于人类对此的不能领悟,“骄傲”就是它自己领悟到了,同时这座山也领悟到了)。
人类----从眼前利益考虑 主观、自私、肤浅、表面 山(----从生态利益考虑) 客观、无私、深刻、长久
山(----从生态利益考虑) 人类----从眼前利益考虑 客观、无私、深刻、长久 主观、自私、肤浅、表面
材料联接 • “全部人,我最快。一张只要五分钟” • “我知道这是犯法的,但我要照顾我的队员,我的可可西里。我有得选择吗?也许他们的手和脸都异常的肮脏,但他们的心里比谁都还要纯洁”
心灵拷问: 人对动物的屠杀最终给人类带来了什么? 是期望中的“天堂”吗
自私的人类以付出生态环境恶化的代价换取所谓物质文明,却留下一个伤痕累累的地球!自私的人类以付出生态环境恶化的代价换取所谓物质文明,却留下一个伤痕累累的地球!
课堂总结: • 自私的人类,在付出了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代价后,换取了所谓的物质文明的进步,却留下了一个伤痕累累的地球。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应该自觉地树立起生态保护意识,树立起平等对待一切的思想,学会像山那样去思考,使这原本已很脆弱的伤痕累累的地球,不要再继续受到伤害。
拓展练习 阅读一段材料,为2006年“世界环境日”拟一个 主题,并简述理由。 1972年6月5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联 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会议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 并提出将每年的6月5日定为“世界环境日”。同年10 月,第27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接受了该建议。 “世界环境日”的确立,反映了世界各国人民对环境 问题的认识和态度,表达了我们人类对美好环境的 向往和追求。历年“世界环境日”主题如下: 1994 一个地球,一个家庭 1995 各国人民联合起来,创造更加美好的世界 1996 我们的地球、居住地、家园
1997为了地球上的生命 • 1998 为了地球上的生命——拯救我们的海洋 • 1999 拯救地球就是拯救未来 • 2000 2000环境千年——行动起来吧! • 2001 世间万物 生命之网 • 2002 让地球充满生机 • 2003 水——二十亿人民之所系 • 2004 海洋存亡 匹夫有责任 • 营造绿色城市,呵护地球家园中国主题:人人参与 创建绿色家园 • 2006主题:
文章题为“像山那样思考”,那么它与我们的这一专题“人与自然”(处理好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又有着怎样的关系呢?文章题为“像山那样思考”,那么它与我们的这一专题“人与自然”(处理好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又有着怎样的关系呢? • 明确:是目的与途径的关系,前者是后者的途径,后者是前者的目的。像山那样思考,就是作者对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一种良好建议,是这种建议的诗意表达。从生态伦理、生态和谐的角度来看,人并不比一座山更高明,山与自然万物的关系与人与自然万物之间的关系并无二致。我们要像山那样处理好人与动物、人与环境等等一切人与自然万物之间的关系。
像山那样思考 这是作者的认识、作者的主张,是正确处理人和自然关系的准则。
材料联接 • 《淮南子》有一寓言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枭逢鸠,鸠曰:“子将安之?”枭曰:“我将东徙。”鸠曰:“何故?”枭曰:“乡人皆恶我鸣,以故东徙。”鸠曰:“子能更鸣,可矣;不能更鸣,东徙犹恶子之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