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5k likes | 1.74k Views
皮炎和湿疹. 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 皮肤性病科. 第一节. 接触性皮炎 (Contact dermatitis). 定义. 接触性皮炎( contact dermatitis )是由于接触某些外源性物质后在皮肤黏膜接触部位发生的急性或慢性炎症反应。. 病因. 根据发病机制的不同可将病因分为 原发性刺激物 接触性致敏物. 常见原发刺激物. 无机类 酸类:硫酸、硝酸、盐酸、氢氟酸、铬酸、磷酸、氯碘酸等 碱类:氢氧化钠、氢氧化钾、氢氧化钙、碳酸钠、氨等 金属元素及其盐类:锑和锑盐、砷和砷盐、重铬酸盐、氯化锌、硫酸铜等. 常见原发刺激物. 有机类
E N D
皮炎和湿疹 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 皮肤性病科
第一节 接触性皮炎 (Contact dermatitis)
定义 • 接触性皮炎(contact dermatitis)是由于接触某些外源性物质后在皮肤黏膜接触部位发生的急性或慢性炎症反应。
病因 根据发病机制的不同可将病因分为 • 原发性刺激物 • 接触性致敏物
常见原发刺激物 • 无机类 • 酸类:硫酸、硝酸、盐酸、氢氟酸、铬酸、磷酸、氯碘酸等 • 碱类:氢氧化钠、氢氧化钾、氢氧化钙、碳酸钠、氨等 • 金属元素及其盐类:锑和锑盐、砷和砷盐、重铬酸盐、氯化锌、硫酸铜等
常见原发刺激物 • 有机类 • 酸类:甲酸、醋酸、石炭酸、水杨酸、乳酸等 • 碱类:乙醇胺类、甲基胺类、乙二胺类等 • 有机溶剂:石油和煤焦油类、松节油、二硫化碳、脂类、醇类、酮类溶剂等
常见接触性致敏物及其可能来源 变态反应性接触物 可能来源 • 重铬酸盐、硫酸镍 皮革制品、服装珠宝、水泥 • 二氧化汞 工业污染物质、杀菌剂 • 巯基苯丙噻唑、 橡胶制品 二甲胍等 • 对苯二胺 染发剂、皮毛和皮革制品、颜料 • 松脂精 颜料稀释剂、溶剂 • 甲醛 擦面纸
常见接触性致敏物及其可能来源 变态反应性接触物 可能来源 • 俾斯麦棕 纺织品、皮革制品、颜料 • 秘鲁香脂 化妆品、洗发水 • 环树脂 工业、指甲油 • 碱性菊棕 皮革制品、颜料 • 丙稀单体 假牙、合成树脂 • 六氯酚 肥皂、去垢剂 • 除虫菊脂 杀虫剂
发病机制 可分为 • 原发性刺激反应 • 接触性致敏反应 • 有些物质在低浓度时可以为致敏物,在高浓度时则为刺激物或毒性物质。
发病机制 原发性刺激反应 • 接触物本身具有强烈刺激性(如接触强酸、强碱等化学物质)或毒性,任何人接触该物质均可发病。 • 某些物质刺激性较小,但一定浓度下接触一定时间也可致病。
原发性刺激反应 本类接触性皮炎的共同特点: • 任何人接触均可发病 • 无一定潜伏期 • 皮损多限于直接接触部位,境界清楚; • 停止接触后皮损可消退
接触性致敏反应 • 典型的IV型变态反应 • 接触物为致敏因子,本身并无刺激性或毒性,多数人接触后不发病,仅有少数人接触后经过一定时间的潜伏期,在接触部位的皮肤、黏膜发生变态反应性炎症。
接触性致敏反应 • 接触物通常为半抗原(hapten),当它与皮肤表皮细胞膜的载体蛋白以及表皮内抗原递呈细胞即Langerhans细胞表面的免疫反应性HLA-DR抗原结合后,即形成完全的抗原复合物。Lagerphans细胞携带此完全抗原向表皮-真皮交界处移动,并使T淋巴细胞致敏,后者移向局部淋巴结副皮质区转化为淋巴母细胞,进一步增殖和分化为记忆T淋巴细胞和效应T淋巴细胞。
接触性致敏反应 • 从抗原形成并由Lagerphans细胞递呈给T淋巴细胞,到T淋巴细胞增殖、分化以及向全身播散的整个过程,称为初次反应阶段(诱导期),大约需4天时间。当致敏后的个体再次接触致敏因子,即进入二次反应阶段(激发期)。此时致敏因子仍需先形成完全抗原,再与已经特异致敏的T淋巴细胞作用,一般在24-48小时内产生明显的炎症反应。
接触性致敏反应 本类接触性皮炎的共同特点是: • 有一定潜伏期,首次接触后不发生反应,经过1-2周后如再次接触同样致敏物才发病; • 皮损往往呈广泛性、对称性分布; • 易反复发作 • 皮肤斑贴试验阳性
临床表现 根据病程可分为 • 急性 • 亚急性 • 慢性 • 此外还存在一些病因、临床表现等方面具有一定特点的临床类型;
临床表现 急性接触性皮炎 • 起病较急 • 皮损多局限于接触部位,少数可蔓延或累及周边部位; • 典型皮损为境界清楚的红斑,皮损形态与接触物有关,其上有丘疹和丘疱疹,严重时红肿明显并出现水疱和大疱,后者疱壁紧张、内容清亮,破溃后呈糜烂面,偶可发生组织坏死。
临床表现 急性接触性皮炎 • 常自觉瘙痒或灼痛,搔抓后可将致病物质带到远隔部位并产生类似皮损; • 少数病情严重的患者可有全身症状; • 去除接触物后经积极处理,一般1-2周内可痊愈,遗留暂时性色素沉着; • 交叉过敏、多价过敏及治疗不当易导致反复发作、迁延不愈或转化为亚急性和慢性;
临床表现 亚急性接触性皮炎 • 如接触物的刺激性较弱或浓度较低,皮损开始可呈亚急性; • 表现为轻度红斑、丘疹,境界不清楚;
临床表现 慢性接触性皮炎 • 长期反复接触可导致局部皮损慢性化 • 表现为皮损轻度增生及苔藓样变
特殊类型接触性皮炎 • 化妆品皮炎 • 尿布皮炎 • 漆性皮炎
化妆品皮炎 • 系由接触化妆品或染发剂后所致的急性、亚急性或慢性皮炎; • 病情轻重程度不等 • 轻者 为接触部位出现红肿、丘疹、丘疱疹; • 重者 可在红斑基础上出现水疱,甚至泛发全身;
尿布皮炎(Diper dermatitis) • 病因 尿布更换不勤,产氨细菌分解尿液后产生较多的氨刺激皮肤导致; • 部位 多累及婴儿的会阴部,有时可蔓延至腹股沟及下腹部。 • 皮损特点 呈大片潮红,亦可发生斑丘疹和丘疹,边缘清楚,皮损形态与尿布包扎方式一致。
漆性皮炎(rhus dermatitis) • 病因 油漆或其挥发性气体引起的皮肤致敏; • 部位 多累及暴露部位 • 皮损特点 表现为潮红、水肿、丘疹、丘疱疹、水疱,重者可融合成大疱; • 自觉症状 自觉瘙痒及灼热感
诊断和鉴别诊断 • 主要根据发病前接触史和典型临床表现进行诊断; • 去除病因后经适当处理皮损很快消退也提示本病; • 斑贴试验是诊断接触性皮炎的最简单可靠的方法; • 应注意鉴别原发刺激性接触性皮炎和变态反应性接触性皮炎;
治疗 • 治疗原则是寻找病因、迅速脱离接触物并积极对症处理; • 变态反应性接触性皮炎治愈后应尽量避免再次接触致敏原,以免复发。
内用药物治疗 • 视病情轻重可内服抗组胺药或糖皮质激素
外用药物治疗 • 可按急性、亚急性和慢性皮炎的治疗原则处理。 • 急性期 红肿明显外用炉甘石洗剂,渗出多时用3%硼酸溶液湿敷; • 亚急性期 有少量渗出时外用糖皮质激素糊剂或氧化锌油,无渗液时用糖皮质激素霜剂;有感染时加用抗生素(如莫匹罗星、新霉素);
外用药物治疗 • 慢性期 一般选用具有抗炎作用的软膏; • 尿布皮炎 应注意随时更换尿布,保持阴部、臀部清洁、干燥,少用肥皂以免加重刺激,局部可外用氧化锌油等。
第二节 湿 疹 (eczema)
定义 • 湿疹(eczema)是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真皮浅层及表皮炎症。病因复杂,一般认为与变态反应有关。临床上急性期皮损以丘疱疹为主,有渗出倾向,慢性期以苔藓样变为主,易反复发作。
病因和发病机理 • 病因:复杂,它的致病因素往往是多方面的; • 目前认为湿疹主要是由复杂的内外因素引起一种Ⅳ型迟发型变态反应。 • 患者可能具有一定的素质,这是受遗传因素支配的,故湿疹常发生在特定的人群中,但亦受健康情况及环境因素等条件的影响。
诱发因素 • 外因 • 内因
内部因素 • 体内存在慢性病灶如慢性胆囊炎、扁桃体炎、肠寄生虫病; • 内分泌及代谢改变如月经紊乱、妊娠等因素; • 神经精神因素如精神紧张、过度疲劳等; • 血液循环障碍如下肢静脉曲张导致小腿湿疹; • 遗传因素如过敏体质,每一个体对各种因素的易感性和耐受性均与遗传有关,此可随年龄、环境的变化而改变。
外部因素 • 食物方面如鱼、虾、羊肉等过敏; • 吸入物如花粉、尘螨、毛皮、微生物(细菌、真菌)等; • 物理因素如日光、炎热、干燥; • 化学因素如化妆品、肥皂、合成纤维等。
临床表现 通常按皮损的表现将湿疹分为三期: • 急性期 • 亚急性期 • 慢性期 • 急性湿疹和慢性湿疹都具有明显的病变特征,而亚急性湿疹则是急性湿疹的缓解过程或是向慢性湿疹过渡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