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 likes | 672 Views
药疹. [ 定义 ] 是药物通过内服、注射,使用栓剂或吸入途径进入人体,在皮肤粘膜上引起的炎症反应,严重者可累及机体的各个系统 。. 药疹 [ 病因 ]. 一、药物因素 抗生素类: PC, Str, Am, 氯 磺胺类:新诺明、痢特灵等 解热镇痛:主要成份阿司匹林、氨基比林、非那西丁 催眠、镇静、抗癫痫药:鲁米那、苯妥英钠等 异种血清制剂及疫苗:白喉、破伤风抗毒素等 中草药 二、个体因素:过敏体质 / 机体病生状态影响 / 酶缺陷或抑制等. 药疹 [ 发病机理 ]. 一、免疫性反应 二、非免疫性反应 效应途径的非免疫性活化 过量反应 蓄积作用 光感作用
E N D
药疹 [定义] 是药物通过内服、注射,使用栓剂或吸入途径进入人体,在皮肤粘膜上引起的炎症反应,严重者可累及机体的各个系统。
药疹[病因] 一、药物因素 • 抗生素类:PC, Str, Am, 氯 • 磺胺类:新诺明、痢特灵等 • 解热镇痛:主要成份阿司匹林、氨基比林、非那西丁 • 催眠、镇静、抗癫痫药:鲁米那、苯妥英钠等 • 异种血清制剂及疫苗:白喉、破伤风抗毒素等 • 中草药 二、个体因素:过敏体质/机体病生状态影响/酶缺陷或抑制等
药疹[发病机理] 一、免疫性反应 二、非免疫性反应 • 效应途径的非免疫性活化 • 过量反应 • 蓄积作用 • 光感作用 • 光变态反应 • 光毒性反应
药疹[发病机理] 一、免疫性反应 发病机理:与药疹有关的变态反应包括I—IV型 变态反应所致药疹的六个特点: • 只发生于少数有特异性过敏体质的服药者 • 正常量或小剂量即可引发皮疹(一般与药理性质及服药量无关) • 有一定的潜伏期(初4—20天,再用24小时之内) • 皮疹多形,无特异性 • 有交叉过敏及多价过敏 • 皮质类固醇治疗有效
药疹[发病机理] 二、非免疫性反应 • 效应途径的非免疫性活化:某些药物药理上就有组胺释放作用,如Aspirin、吗啡、可待因、放射造影剂、多粘菌素B等 • 过量反应→中毒性药疹:某些药物治疗量与中毒量接近,安全范围小,如白血宁、MTX等 • 蓄积作用:肝肾功能下降,致药物排泄慢,用药长久→药物蓄积诱发药疹,如碘(溴)化物→痤疮样皮损,砷剂→色素沉着、角化过度,甚至鳞癌?
药疹[发病机理] 4. 光感作用 光变态反应:药物在光影响下变成抗原物质,引起变应性药疹,仅见于少数光敏患者。常见药为磺胺、四环素、灰黄老素、避孕药等。 光毒性反应:服药后,皮肤吸收光中的中长波紫外线较多,达一定量时致细胞损伤,致光毒性药疹。见于任何服大量药物并日晒较长者。 5. 酶缺陷或抑制
药疹[临床表现] 一、固定型药疹 • 致敏药物:磺胺、解热镇痛药、催眠镇静药 • 皮疹特点:一个/数个圆形可椭圆形界清的水肿性紫红斑。1-4cm大小,严重者可有水疱 • 好发部位:皮肤粘膜交界处最多见—口周、龟头、肛门等。 • 转归:1)消退:停药1周左右红肿消退,但留有经久不褪的色素沉着斑;2)复发:再服该药迅速在原处出现同样皮疹,范围扩大,可皮疹增多
药疹[临床表现] 二、荨麻疹型药疹 • 致敏药物:PC,抗血清、痢特灵、水杨酸类 • 皮疹特点:同急性荨麻疹 • 伴血清病样症状(发烧、关节痛、淋巴结肿大、血管性水肿等)
药疹[临床表现] 三、麻疹/猩红热样药疹(发疹型药疹)最常见 • 致敏药物:解热镇痛类、苯巴比妥、PC、Str、磺胺 • 发生部位:全身发生,以躯干为著 • 皮疹特点:散在或密集,针帽至米粒大的斑(丘)疹,后融合为全身性,四肢颜面肿胀,可伴紫癜 • 全身症状:较少,有的伴畏寒发烧,但无麻疹、猩红热的症状 • 转归:停药1-2周后皮疹变暗,糠/片状脱屑而痊愈
药疹[临床表现] 四、湿疹型药疹 • 致敏药物:青霉素、链霉素、磺胺、汞、奎宁等。先局部外用过敏(接触性皮炎)再口服后起药疹 • 发生部位:全身 • 皮疹特点:同湿疹(多形皮疹,有渗出倾向) • 全身症状:较轻,偶畏寒发烧 • 转归:停药后好转
药疹[临床表现] 五、多形红斑型药疹 • 致敏药物:磺胺、巴比妥盐、解热镇痛剂 • 发生部位:皮肤(躯干四肢伸侧) • 皮疹特点: • 皮肤:豌豆至蚕豆大圆形水肿性红斑,中心紫红或有水疱 • 粘膜:水疱→糜烂→溃疡 • 全身症状:伴高热、肺炎、肝肾功能障碍等
药疹[临床表现] 六、紫癜型药疹 • 致敏药物:巴比妥盐、眠尔通、利尿药、奎宁等 • 发生部位:双小腿(轻)→四肢躯干及粘膜(重) • 皮疹特点:散在/密集分布的淤点淤斑,中心可有血疱,或伴发风团
药疹[临床表现] 七、大疱性表皮松解型药疹 • 致敏药物:磺胺、解热镇痛药、抗生素、巴比妥盐 • 发生部位:全身皮肤;自觉症状--疼痛 • 皮疹特点: • 皮肤:弥漫红斑基础上的松弛性水疱,尼氏征阳性,破后似II度烧伤面 • 粘膜:糜烂面→溃疡 • 全身症状:显著,有高热、咽痛、呕吐等全身中毒症状,可伴蛋白尿及氮质血症 • 转归:50%因继发感染、肝肾功能障碍而死亡
药疹[临床表现] 八、剥脱性皮炎型药疹 • 致敏药物:苯巴比妥、磺胺、苯妥英钠、保泰松、对氨水杨酸、青链霉素等 • 发生部位:全身皮肤) • 皮疹特点: • 皮肤:红、肿、脱屑(手袜套样)伴毛发、指(趾)甲脱落 • 粘膜:口粘膜红肿、水疱、糜烂/眼结膜充血、水肿、畏寒、分泌物增加 • 全身症状:浅表淋巴结肿大,伴脏器(肝肾、肺)受累,粒细胞增加或减少 • 转归:死亡(合并感染或全身衰竭而致死)
药疹[临床表现] 九、痤疮样药疹: 长期服用碘(溴)剂、皮质激素等→面胸背部痤疮样皮疹
药疹[临床表现] 十、光感性药疹:服用药物后(冬、磺胺、四环素、灰黄霉素、8-MOP)后经光照发生的药疹 • 光毒性红斑:任何人发生于曝晒后7-8小时,暴露晒斑 • 光变应性疹:少数人日晒后经一定潜伏期,暴露/非暴露部位出现湿疹样、荨麻疹样、苔藓样药疹
药疹[诊断] • 服药史 • 一定的潜伏期 • 临床特征:突然发生、对称、进展快、伴痒等 • 过敏药物的判断: • 服药史 • 用药时间与发病时间的关系 • 通过疹型推断最可疑药物
药疹[治疗] 一、一般治疗 • 停用可疑致敏药物及结构相近的药物,以防交叉过敏及多重过敏 • 多饮水,以加速药物排泄
药疹[治疗] 二、内用治疗 • 轻型药疹 抗组织胺药 维生素C 中等量激素(氢考30-60毫克每天)
药疹[治疗] 2. 重型药疹 • 激素:早期、足量、依病情减量 • 加强支持疗法:输新鲜血或AP • 纠正水电平衡:补液、K、Na • 防治合并症: 抗感染:酌用敏感的且与致敏药无关的抗生素 保肝: 保眼:冲洗、防粘边、保护角膜 清口:洗必泰(GGW)漱口
药疹[治疗] 三、外用疗法 原则:无刺激、具保护性、收敛、消炎的作用药 • 无渗液的皮损:炉甘石洗剂 • 有红肿渗液的皮损:湿敷 • 大疱表皮松解型药疹:保持创面平燥暴露于温度适宜且干燥的红外线灯下(白炽灯泡)。处理同于II度烫伤
药疹[预防] • 用药前追问过敏史 • 尽量少用药,可用可不用的药尽量不用,用药过程中注意以察有无药疹症状 • 需做皮试的药物,必须按规定皮试 • 已确定的过敏药物,应该入病历并嘱病人牢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