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0 likes | 501 Views
第 六 章. 规模经济、不完全竞争与国际贸易. 外部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 规模经济的含义 外部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 垄断竞争与国际贸易:差异产品产业内贸易 垄断竞争市场与差异产品下的产业内贸易 寡头垄断与国际贸易:同质产品产业内贸易 寡头垄断与国际贸易:同质产品产业内贸易 寡头垄断市场的特征 双寡头市场 —— 古诺模型 寡头垄断与产业内贸易. 本 章 结 构. 第一节 外部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 一、规模经济的含义 规模经济: 指在产出的某一范围内,平均成本随着产出的增加而递减。 规模经济通常有两种表现形式:. 内在规模经济和外在规模经济.
E N D
第 六 章 规模经济、不完全竞争与国际贸易
外部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 规模经济的含义 外部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 垄断竞争与国际贸易:差异产品产业内贸易 垄断竞争市场与差异产品下的产业内贸易 寡头垄断与国际贸易:同质产品产业内贸易 寡头垄断与国际贸易:同质产品产业内贸易 寡头垄断市场的特征 双寡头市场——古诺模型 寡头垄断与产业内贸易 本 章 结 构
第一节 外部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 一、规模经济的含义 • 规模经济:指在产出的某一范围内,平均成本随着产出的增加而递减。 • 规模经济通常有两种表现形式: 内在规模经济和外在规模经济
规模经济与规模收益递增 • 后者是指一种纯粹的技术特征,它指生产过程中产出增加的比例大于要素投入增加的比例。 • 当生产过程遵循规模报酬递增规律时,自然存在规模经济,但规模经济并不要求规模报酬递增一定存在。 • 在外部规模经济情况下,企业的生产过程仍是规模收益不变的,规模收益递增只发生在产业层次上,即整个产业增加比例大于整个产业要素投入增加的比例。
二、外部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 以2×2模型为基础,做如下假设: • X部门存在外部规模经济; • Y部门仍为规模收益不变部门; • 市场结构仍是完全竞争的; • 两国的相同部门的生产函数、要素禀赋、消费者偏好以及市场规模假设均相同。 在封闭条件下当达到均衡时,两国的相对价格完全一致,即不存在比较优势。
部门间要素密集度的差异会产生一种将生产可能性边界向外凸的“张力”,而规模经济则生产一种将生产可能边界向内凹(机会成本递减)的“吸力” 。假设规模经济的影响超过了要素密集度的影响,生产可能性边界的形状是一条凹向原点的曲线TT′。
封闭条件下 • 一般均衡点在图中的E点,在E点相对价格线与生产可能性边界相交,而不是相切。在均衡状态时,社会福利则由通过E点与相对价格线相切的社会无差曲线表示。 • 两国的相对价格完全相同,两国两种产品都生产,社会福利也相同。
开放条件下 • 均衡点E对两国来说都不再是稳定的,两国通过国际分工与贸易可以改善各自的福利。如果A国专门生产X,B国专门生产Y,A、B两国都愿意将各自所生产出的产品一半与对方进行交换,那么两国的消费点都会超过生产可能性边界,位于图中直线TT′的中点C,这时,很明显,两国都会获益。 即使不存在比较优势,外部规模经济也可导致国际贸易的产生
完全垄断市场 完全竞争市场 . . O A B 第二节 垄断竞争与国际贸易:差异产品产业内贸易 • 不完全竞争和市场结构 • 垄断竞争模型和寡头模型
一、垄断竞争市场特征 • 允许差异产品存在; • 假设消费者偏爱消费多样化; • 产品差异性使同类厂商的产品之间不具有完全替代性,每个厂商都面对一条向下倾斜的需求曲线; • 规模经济存在的条件下,厂商在扩大规模和产品多样化之间做出平衡; • 市场可自由进入,市场平均利润为零时。
二、市场规模与厂商产量、厂商数目 • 在一共同行业内,所有厂商的生产技术条件和所面对需求条件均分别相同; • 每个厂商只生产一种品种的产品,厂商的数目与差异产品的数目是等同的; • 该行业的要素投入总量是固定不变的,市场总需求完全无弹性,即与价格无关。 基本假设:
厂商决定其产出的条件:MR=MC • 如果短期内厂商获得的超额利润大于零,那么就会不断有新的厂商进入市场。 • 单个厂商均衡产量的决定
新厂商的进入会对原有厂商的需求曲线的影响 • 一是原有厂商在市场上的占有量会下降,即厂商所面对的需求曲线会向左移动; • 二是原厂商所面对的需求弹性越来越大,即其需求曲线变得更加平坦。 • 新厂商的进入最终导致行业内所有厂商的利润为零,这时市场结构达到均衡,市场中厂商数目随之确定下来。
均衡时厂商数目与厂商产量之间所有可能组合的轨迹——RC曲线均衡时厂商数目与厂商产量之间所有可能组合的轨迹——RC曲线 RC曲线向上倾斜,曲线上离原点越远的点表示市场规模M越大,因而对应的厂商数目与厂商产量就越大。
三、开放条件下垄断竞争市场的均衡 • 假设世界上只有两个国家—A国与B国 • 两个国家除了市场规模存在差异外,在生产技术条件、要素禀赋以及消费者偏好等诸多方面假设都完全相同。 假设A国是小国,B国是大国
封闭条件下,A、B两国的市场均衡分别为A点与B点封闭条件下,A、B两国的市场均衡分别为A点与B点 • 市场规模扩大,世界均衡点为W,厂商数目为nw,所有厂商的均衡产量均为qw。 • A′、B′分别表示A、B两国开放后的新均衡点。各国厂商的产量均为qw,A、B两国的厂商数目之和等于nw。
开放后的情形 • 国际分工格局:同一行业里,一国只生产某些种类的产品,另一国则生产其他类型的产品 ,我们不能肯定每个国家生产产品的种类 。 • 贸易形态:产业内贸易。 • 市场扩大产生两种积极效应:一是通过厂商产量的提高实现规模经济利益 ;二是增加产品的品种数量。 • 贸易的福利效果:一是生产成本的降低,使消费者可以更低的价格购买消费品;二是产品品种的增加,使得消费者可有更多的选择,带来更多的满足。
四、规模经济、要素禀赋与国际贸易 • 分析框架:垄断竞争贸易模型 • 基本假设: 假设现有两个部门——X与Y,其中X是资本密集型部门,属于垄断竞争市场结构,Y是劳动密集型部门,属于完全竞争市场结构;要素市场仍假设为完全竞争结构。 假设A、B两国除了要素禀赋存在差异,其他一切条件都相同, 其中A国为资本丰富的国家,B国为劳动丰富的国家
开放后 • 贸易格局:产业间贸易与产业内贸易同时存在 ; • 贸易起因:产业间贸易的发生取决于两国的要素禀赋的差异,而产业内贸易则完全由规模经济引起。 两种贸易形式在整个贸易中的相对重要性,取决于要素禀赋差异与规模经济的对比,两国间的差异越小,贸易应主要由规模经济引起,贸易形式应以产业内贸易为主,反之,两国的差异性越大,产业间贸易就会越显著。
第三节 寡头垄断与国际贸易:同质产品产业内贸易 一、寡头垄断市场的特征 厂商数目很少(但不止一个)、产品同质的特征。在这种市场上,厂商做决策时要考虑到自己的行动会引起竞争对手什么样的反应。 在寡头垄断市场上,厂商的行为有两种矛盾的倾向,一种是敌对,一种是妥协。
二、双寡头市场——古诺模型 • 假设市场中只有两个厂商,H和F; • 假设两个厂商的生产技术条件相同,边际成本为常数; • 厂商行为模式是非合作型的; • 厂商的决策变量为产量; • 厂商对对方的产量并不了解(假设厂商同时做决策), • 但可根据对对方的猜测,来作出自己的各种选择。 • 后图中描述了厂商H是如何作出产量决策的。
厂商H假设对方的产量qF给定不变,曲线RDH即为厂商H的剩余需求曲线,厂商H的边际受益曲线MRH与边际成本的交点,决定了厂商H最佳产量选择为qH。厂商H假设对方的产量qF给定不变,曲线RDH即为厂商H的剩余需求曲线,厂商H的边际受益曲线MRH与边际成本的交点,决定了厂商H最佳产量选择为qH。
左图中的两条直线HH/、FF/分别表示厂商H和F的反应曲线。H厂商反应曲线在图中要比F厂商的反应曲线更陡一些。左图中的两条直线HH/、FF/分别表示厂商H和F的反应曲线。H厂商反应曲线在图中要比F厂商的反应曲线更陡一些。
三、寡头垄断与产业内贸易 假设世界上只有A、B两国,两国在某一共同行业中各只有一个厂商存在。开放后,两国厂商均可自由进入对方市场,因此两国的国内市场现在变为寡头市场结构(双寡头)。
qh qf F H H E/ qhb F E qfa qf qfb H/ F/ O qh qha F/ O H/ (a) (b) 图中描述了A、B国市场的均衡。A国市场的均衡点为E,此时国内厂商在本国市场上的销售量为 。来自B国的厂商在A国市场上的销售量为 。
P C D I E G MC q qm 2qha qha 整个社会福利净效应=(C+D)-(C+G)+(G+I)=D+I>0,即A国从国际贸易中获得的福利改善为图中梯形(D+I)的面积所示。 贸易后两国市场上的产品销售量的增加,贸易减少了两国市场的垄断因素,降低了资源配置扭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