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 likes | 401 Views
传染病的分类和报告管理. 201 4 年 1 月2 8 日. 主要内容. 一、传染病分类 二、传染病的特点和特征 三、传染病的报告时限. 一、传染病分类. 目前需报告的传染病分为 法定传染病 和 其他传染病 两类。. 1 、法定传染病. 法定传染病有甲、乙、丙 3 类,共 39 种。其中甲类传染病 2 种、乙类传染病 26 种、丙类传染病 11 种。. 甲类传染病包括:.
E N D
传染病的分类和报告管理 2014年1月28日
主要内容 • 一、传染病分类 • 二、传染病的特点和特征 • 三、传染病的报告时限
一、传染病分类 • 目前需报告的传染病分为法定传染病和其他传染病两类。
1、法定传染病 • 法定传染病有甲、乙、丙3类,共39种。其中甲类传染病2种、乙类传染病26种、丙类传染病11种。
甲类传染病包括: • 鼠疫(plague)是鼠疫杆菌借鼠蚤传播为主的烈性传染病,系广泛流行于野生啮齿动物间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临床上表现为发热、严重毒血症症状,淋巴结肿大、肺炎、出血倾向等,鼠疫在世界历史上曾有多次大流行。
霍乱(cholera),早期译作虎烈拉,是由霍乱弧菌所致的烈性肠道传染病,临床上以剧烈无痛性泻吐,米泔样大便,严重脱水,肌肉痛性痉挛及周围循环衰竭等为特征,解放后我国已消灭本病。霍乱(cholera),早期译作虎烈拉,是由霍乱弧菌所致的烈性肠道传染病,临床上以剧烈无痛性泻吐,米泔样大便,严重脱水,肌肉痛性痉挛及周围循环衰竭等为特征,解放后我国已消灭本病。
丙类传染病包括: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手足口病。丙类传染病包括: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手足口病。
2、其他传染病 • 非淋菌性尿道炎、尖锐湿疣、生殖器疱疹、水痘、肝吸虫病、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恙虫病、森林脑炎、结核性胸膜炎、人感染猪链球菌、人粒细胞无形体病、不明原因肺炎、不明原因、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其它传染病。
一、传染病的特点 • 传染病的特点是有病原体,有传染性和流行性,感染后常有免疫性。有些传染病还有季节性或地方性。
二、传染病的特征 • 1、有病原体 • 每种传染病都有其特异的病原体,包括病毒、立克茨体、细菌、真菌、螺旋体、原虫等。
2、有传染性 • 病原体从宿主排出体外,通过一定方式,到达新的易感染者体内,呈现出一定传染性,其传染强度与病原体种类、数量、毒力、易感者的免疫状态等有关。
3、有流行性、地方性、季节性 • (1)流行性按传染病流行病过程的强度和广度分为。散发:是指传染病在人群中散在发生;流行:是指某一地区或某一单位,在某一时期内,某种传染病的发病率,超过了历年同期的发病水平;大流行:指某种传染病在一个短时期内迅速传播、蔓延,超过了一般的流行强度;暴发:指某一局部地区或单位,在短期内突然出现众多的同一种疾病的病人。 • (2)地方性是指某些传染病或寄生虫病,其中间宿主,受地理条件,气温条件变化的影响,常局限于一定的地理范围内发生。如虫媒传染病,自然疫源性疾病。 • (3)季节性指传染病的发病率,在年度内有季节性升高。此与温度、湿度的改变有关。
3、有免疫性 • 传染病痊愈后,人体对同一种传染病病原体产生不感受性,称为免疫。不同的传染病、病后免状态有所不同,有的传染病患病一次后可终身免疫,有的还可感染。可分为下几种感染现象。 • (1)再感染 同一传染病在完全痊愈后,经过一定时间后,被同一种病原体感染。 • (2)重复感染 某种疾病在发病中,被同一种病原体再度侵袭而受染。血吸病、丝虫病、疟疾最为常见。 • (3)复发 发病过程已转入恢复期或接近痊愈,而该病原体再度出现并繁殖,而原症状再度出现。伤寒最为常见。 • (4)再燃 临床症状已缓解,但体温尚未正常而又复上升、症状略见加重者。见于伤寒。
一、传染病的报告 • 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疫情报告人发现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的病人或疑似病人时, 城镇应于2小时内,农村应于6小时内通过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系统进行报告。或发现其他传染病和不明原因疾病暴发时,应于2小时内将传染病报告卡通过网络报告;未实行网络直报的责任报告单位应于2小时内以最快的通讯方式(电话、传真)向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并于2小时内寄送出传染病报告卡。
对其他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规定报告的传染病病原携带者在诊断后,城镇应于6小时内、农村于12小时内通过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系统进行报告。对其他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规定报告的传染病病原携带者在诊断后,城镇应于6小时内、农村于12小时内通过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系统进行报告。 对丙类传染病和其他传染病,在24小时内进行报告。实行网络直报的责任报告单位应于24小时内进行网络报告;未实行网络直报的责任报告单位应于24小时内寄送出传染病报告卡。
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报告 •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明确规定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信息报告制度。
(一)、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暴发疫情报告范围与标准——传染病(一)、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暴发疫情报告范围与标准——传染病
1、鼠疫:发现1 例及以上鼠疫病例。 • 2、霍乱:发现1 例及以上霍乱病例。 • 3、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发现1 例及以上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病例病人或疑似病人。 • 4、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发现1 例及以上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例。 • 5、炭疽:发生1 例及以上肺炭疽病例;或1 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发生3 例及以上皮肤炭疽或肠炭疽病例;或1 例及以上职业性炭疽病例。 • 6、甲肝/戊肝:1 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发生5 例及以上甲肝/戊肝病例。 • 7、伤寒(副伤寒):5 例及以上伤寒(副伤寒)病例,或出现2 例及以上死亡。 • 8、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3 天内,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发生10 例及以上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病例,或出现2 例及以上死亡。
9、麻疹:1 周内,10 例及以上麻疹病例。 • 10、风疹:1 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寨、社区等集体单位发生10 例及以上风疹病例。 • 11、流行性脑脊髓膜炎:3 天内,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发生3 例及以上流脑病例,或者有2 例及以上死亡。 • 12、登革热:1 周内,一个县(市、区)发生5 例及以上登革热病例;或首次发现病例。 • 13、流行性出血热:1 周内,同一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学校等集体单位发生5 例(高发地区10 例)及以上流行性出血热病例,或者死亡1 例及以上。
14、钩端螺旋体病:1 周内,同一自然村寨、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发生5 例及以上钩端螺旋体病病例,或者死亡1 例及以上。 • 15、流行性乙型脑炎:1 周内,同一乡镇、街道等发生5 例及以上乙脑病例,或者死亡1 例及以上。 • 16、疟疾:以行政村为单位,1 个月内,发现5 例(高发地区10例)及以上当地感染的病例;或在近3 年内无当地感染病例报告的乡镇,以行政村为单位,1 个月内发现5 例及以上当地感染的病例;在恶性疟流行地区,以乡(镇)为单位,1 个月内发现2 例及以上恶性疟死亡病例;在非恶性疟流行地区,出现输入性恶性疟继发感染病例。
17、血吸虫病:在未控制地区,以行政村为单位,2 周内发生急性血吸虫病病例10 例及以上,或在同一感染地点1 周内连续发生急性血吸虫病病例5 例及以上;在传播控制地区,以行政村为单位,2周内发生急性血吸虫病5 例及以上,或在同一感染地点1 周内连续发生急性血吸虫病病例3 例及以上;在传播阻断地区或非流行区,发现当地感染的病人、病牛或感染性钉螺。 • 18、流感:1 周内,在同一学校、幼儿园或其他集体单位发生30例及以上流感样病例,或5 例及以上因流感样症状住院病例,或发生1 例及以上流感样病例死亡。 • 19、流行性腮腺炎:1 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等集体单位中发生10 例及以上流行性腮腺炎病例。
20、感染性腹泻(除霍乱、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1 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中发生20 例及以上感染性腹泻病例,或死亡1 例及以上。 • 21、猩红热:1 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等集体单位中,发生10例及以上猩红热病例。 • 22、水痘:1 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等集体单位中,发生10 例及以上水痘病例。 • 23、输血性乙肝、丙肝、HIV:医疗机构、采供血机构发生3 例及以上输血性乙肝、丙肝病例或疑似病例或HIV 感染。 • 24、新发或再发传染病:发现本县(区)从未发生过的传染病或发生本县近5 年从未报告的或国家宣布已消灭的传染病。 • 25、不明原因肺炎:发现不明原因肺炎病例。
(二)、报告的内容 • (一)发生或者可能发生传染病暴发、流行的; • (二)发生或者发现不明原因的群体性疾病的; • (三)发生传染病菌种、毒种丢失的; • (四)发生或者可能发生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事件的。
(三)、报告的时限 • 突发事件监测机构、医疗卫生机构和有关单位发现有上述情形之一的,应当在2小时内向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报告;接到报告的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在2小时内向本级人民政府报告,并同时向上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和国务院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报告。
县级人民政府应当在接到报告后2小时内向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或者上一级人民政府报告;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应当在接到报告后2小时内向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