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0 likes | 649 Views
政黨的組織結構 政黨的提名制度. 政黨的功能. Roskin, Michael G., R. L. Cord, J. A. Medeiros and W. S. Jones. 2006. 9th ed. Political Science: An Introduction .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 Hall. pp.194-196 A bridge between people and government Aggregation of interests Integration into the political system
E N D
政黨的功能 • Roskin, Michael G., R. L. Cord, J. A. Medeiros and W. S. Jones. 2006. 9th ed. Political Science: An Introduction.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 Hall. pp.194-196 • A bridge between people and government • Aggregation of interests • Integration into the political system • Political socialization • Mobilization of voters • Organization of government
課程目標 • 政黨是否需要支持者、黨員等? • 政黨如何吸引民眾加入? • 政黨的結構為何 • 政黨基層組織之類型 • 政黨如何提名候選人 • 哪些面向觀察政黨的提名制度
政黨的組織:黨員的概念 • 政黨型態的發展:由權貴型政黨或幹部型政黨(cadre parties) 發展到群眾型政黨(mass parties) • 權貴型政黨 • 群眾型政黨
黨員的概念 • 黨員的概念:由權貴政黨發展到群眾型政黨的結果 • 入黨的程序與要求 • 黨員的計算
政黨是否需要支持者、黨員等? • 宣傳政黨意識型態國家社會之藍圖 • 不論是否有無意識型態,黨務工作賴人力的支持與參與 • 政黨合法性 • 領導者培養自己的支持者,以與其他團體抗衡 • $
政黨的組成:杜瓦傑 (Duverger)的分類 • 選民 (voters)、 • 支持者(同情者 supporters)、 • 黨員(members)、 • 積極份子(activists)
政黨的組織:加入政黨的方式 • 直接結構 (direct parties):法國社會黨 (Socialist parties) • 間接結構 (indirect parties):英國工黨 (Labour Party) • 間接結構轉變成直接結構
政黨的組織結構 • Duverger 政黨組織的分類: • 直接結構 (direct structure)或間接結構 (indirect structure) • 基層組織的幾種形式: 核心小組(Caucus)、 黨分部 (Branch)、 黨支部(Cell)、 民兵組織(Militia)
核心小組 • 狹隘性 • 封閉性 • 成員不多、不尋求擴張組織 • 成員的顯要性 (influence) • 地理範圍和主要選區一致 • 活動呈間歇性 • 在選舉權受財產的限制的年代或普選施行初期,是政黨結構的典型 • 保守政黨:集合了貴族、大工業家、大銀行家、有影響力的神職人員;自由主義或激進政黨:中等商人、實業家、公務員、教授、律師、新聞工作者或作家組成。
分部 • 開放性 • 重[量] • 權力較為集中 • 保持與群眾接觸 • 地理區域以市鎮的範圍為基礎 • 定期性聚會和每日的工作 • 層級分別和分工較清楚與準確 • 社會主義政黨的發明(志在組織群眾、給於民眾政治教育並從中拔擢群眾領袖)
支部 • 地域基礎:工作場所 (不超過100人,15-20人最恰當) • 以職業為基礎:工廠支部、商店支部、辦事處支部、行政機構支部 • 重視他們吸納的黨員的品質 • 統治掌控權在中央而不是地方組織 • 更能控制其黨員、易於傳達命令 • 加強團結性 • 適用於地下活動(小組秘密會商) • 共產主義者的發明 • 少有政黨模仿這樣的基層組織
分部和支部型態之比較 • 相較而言,分部對群眾進行一種鬆散的、表面化及間歇的組織工作;支部因人數少和具經常性,因此可以進行緊密、深刻和長期的組織工作 • 分部的聚會是為了進行政治教育工作,不僅謀求選舉的勝利,也向黨員提供政治訓練 • 對支部而言,選舉和議會活動屬次要,在架構和人數方面並不非一個角逐選舉的工具,目的是在企業內進行活動‧是一個以進行鼓動、宣傳、組織地下活動的工具,而不以爭取選票、聯繫議員、或是建立選民跟議員連結的組織
民兵組織 • 跟選舉和議會活動距離更遠 • 私人軍隊 • 跟軍隊一樣能動用武力和暴力攻擊敵人 • 但成員仍保有平民身份 • 分成現役軍隊式的民兵和後備軍人式的民兵 • 像金字塔式的結構 • 沒有一個政黨單獨由民兵組織組成,例德國國家社會黨除了突擊隊外,仍有企業支部及分部;義大利的法西斯黨也類似 • 志在推翻民主體制
國民黨組織架構圖 • 區級黨部(鄉鎮市區)為基層工作推動中心;以每一鄉、鎮、縣轄市、區設立一個為原則。 • 中國國民黨區分部委員會組織規程 :區分部委員會為基層工作行動單位;以村里為範圍,報請上級黨部核准後設立之。
如何吸引群眾來加入政黨? • 集體行動的問題 (free rider problem, Olson—collective action problem) • 政黨如何讓人民來參與?三種誘因 • 物質性誘因 (material incentives) • 精神愉悅誘因(solidary incentives) • 目的性誘因 (purposive incentives)
政黨的提名制度 • 政黨諸多功能之一 • 研究政黨的提名制度(候選人如何被選擇出來的方式): • 評估政黨黨內民主程度的指標 • 處理黨內衝突的態度的指標 • 影響一個國家的政治運作和民主政治的發展 (政府的組成、代表性、政策制訂)
挑選候選人方式的幾個觀察面向 • 集中化程度 (centralization) • 決定要選擇多少個候選人 • 在政黨名單制的國家,排名在政黨名單上第幾順位 • 中央或州層級有全力否決地方選區的名單 • 誰有資格來參加選舉候選人的選舉 (inclusiveness):初選制度之有無(黨員、一般民眾、黨代表) • 直接或間接方式參與 (direct or indirect participation):那些有資格參與選擇政黨的候選人的人,是直接投票做出選擇亦或是選出黨代表大會的代表,然後由這些代表做出決定
選擇提名制度的四個考量 • Pippa Norris and Joni Lovenduski (1995) • 民主 (democratic) • 公平 (fair) • 效率 (efficient) • 有效 (effective)
民主國家政黨的提名方式類型 • Michael Gallagher • 公民投票 (party voters) • 黨內初選 (party primaries) • 選區幹部投票 (subset of constituency party members) • 黨中央決定 (national executive) • 利益團體 (interest groups) • 全國性派系領袖 (national faction leaders) • 黨魁決定 (party leader):民主國家中不多見。
選舉制度影響政黨提名方式的選擇? • 席位極大化、選票極大化 • 單一選區 vs 複數選區 • 複數選區中:適度的提名額度、提名人選的搭配 • 政黨過去在選區的表現 • 此次選舉預估的得票率 • 政黨本身的配票能力或支持者的配票意圖 • 其他政黨的提名策略 • 黨內派系生態平衡
小結 • 政黨組織結構:黨員的概念、構成份子的區別、基層組織的類型、吸引民眾加入政黨的誘因 • 政黨如何挑選候選人:方式、抉擇考量、影響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