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0 likes | 1.38k Views
实验室生物安全. 2012.09. 实验室生物安全. 实验室生物安全. 实验室生物安全( Laboratory Biosafety ) 是指以实验室为科研和工作场所时,避免危险生物因子造成实验室人员暴露、向实验室外扩散并导致危害的综合措施。 当实验室工作人员所处理的实验对象含有致病的微生物及其毒素时,通过使用个体防护装置(一级屏障)、实验室的设计建造(二级屏障)和严格遵从标准化的工作及操作程序(三级屏障)等综合措施 : ( 1 )确保实验室工作人员不受实验对象侵染。 ( 2 )确保周围环境不受其污染。. 实验室感染相关 事故.
E N D
实验室生物安全 2012.09
实验室生物安全 实验室生物安全(Laboratory Biosafety) 是指以实验室为科研和工作场所时,避免危险生物因子造成实验室人员暴露、向实验室外扩散并导致危害的综合措施。 当实验室工作人员所处理的实验对象含有致病的微生物及其毒素时,通过使用个体防护装置(一级屏障)、实验室的设计建造(二级屏障)和严格遵从标准化的工作及操作程序(三级屏障)等综合措施: (1)确保实验室工作人员不受实验对象侵染。 (2)确保周围环境不受其污染。
实验室感染相关事故 • 1941年美国发生74例实验室相关的吸入性布氏杆菌感染事故 • 1974年丹麦某医院临床生化检验室的工作人员肝炎发病率比普通人群高出 7倍 • 1976年英国某医学实验室的工作人员体检时发现结核菌感染者比其他人员高5倍 • 1992年美国报告职业性感染艾滋病者13例,其中1例是实验室工作者,12例是临床医护人员
实验室感染相关事故 • 1993年国内某医院报告225名医院工作人员(医生、护士、食堂工作人员、检验人员)HBV检测结果,其中检验人员感染率最高,阳性率为81.2% • 1998年,我国某高校学生在用大白鼠进行试验时,有两名学生被大白鼠咬伤,还有一些学生在解剖的过程中,未按照要求戴手套操作,结果在29名实验人员中,有9人感染了流行性出血热 • 2004年新加坡、中国台湾、中国CDC SARS实验室感染 • 2010年东北农业大学28名师生因动物实验使用了未经检疫的山羊感染了布鲁氏菌病 • ……
中国医务人员职业感染途径 • (n=1891) 调查时间:1983年-1993年 最常报告的感染:乙型肝炎、肺结核、伤寒、委内瑞拉马脑炎、布鲁氏菌病
我国HIV职业暴露事故统计(1997~2005年) 中国输血杂志 , 2006,19(6) : 449-451.
实验室生物安全事故原因 • 工作人员主观麻痹大意; • 未遵守实验室生物安全规则和程序; • 生物安全实验室存在安全隐患;
实验室感染可控性 • 可控性:只要重视,加强实验室安全监督管理,认真对待是可以防止此类事故发生的。例如: • 领导重视:生物安全意识、态度和责任; • 科学管理:条例、完善、预案、可行性; • 可靠的硬件:设施过硬、设备齐全、验证; • 高素质的队伍:坚持、培养、提高; • 标准和程序:不断完善的技术和SOP。
生物安全管理体系 相关法规、条例 组织机构 管理体系
相关法规、条例 法规 国务院《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境卫生检疫法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 医疗废物管理条例
相关法规、条例 • 技术标准 • 国家标准《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GB19489-2004) • 《生物安全实验室建筑技术规范》(GB50346 -2004) • 《微生物和生物医学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准则》(WS 233-2002) • 《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WS 2006) • 《可感染人类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运输管理规定》 (WS 第45号 2006)
生物恐怖的法规文件 • 2001年,《刑法》第三次修订案,把生物恐怖活动定为犯罪。 • 2002年,国务院令第365号,《中华人民共和国生物两用品及相关设备和技术出口管制条例》及其管制清单。 • 2006年,管制清单进行了修订和补充,增加了SARS病毒等13种病菌(毒)种等。 • 2005年12月商务部、海关总署公布了《两用物项和技术进出口许可证管理办法》。
组织机构 我国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实行法人责任制及实验室主任和项目负责人责任制 设立生物安全领导小组和生物安全委员会负责生物安全工作 实验室设置专职或兼职安全监督员
最高管理者(法定代表人) 生物安全领导小组 生物安全委员会 安全管理体系组织结构框图 实验室主任 (生物安全 负责人) 项目负责人 安全监督员 生 物 安 全 防 护 实 验 室 相关职能科室 相关业务科室 后勤保障部门
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 三项技术措施 实验室的操作规程和技术 标准的操作规程 特殊的操作规程 安全设备(一级屏障) 特殊设计和建筑要求(二级屏障) 生物安全分级(BSLs)
生物安全实验室 硬件:实验室设计建造 实验设备的配置 个人防护装备 软件:管理规程 标准化的操作程序 确保: 工作人员 周围环境 实验因子
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 三项技术措施 样品隔离技术(机械、气幕),防止传染因子进入环境接触人体 定向流技术(三级负压系统),防止传染因子扩散 消毒灭菌技术(物理、化学),灭活传染因子
实验室生物安全 一级屏障(primary barrier)是操作者和被操作对象之间的隔离,也称一级隔离 如生物安全柜 分3级-I、II、III级 个体防护装备 口罩、面具、眼镜,防护衣、帽、裤、鞋、靴、袜、手套、正压服等
个人防护装备(PPE) 一级屏障
一级屏障 生物安全柜 (BSC-Biosafety cabinet)
一级屏障-生物安全柜 • 生物安全柜的作用 • 防护实验对象、人员和环境。 • 处理感染性物质特别是高浓度感染性物质。 • 进行有可能产生气溶胶的操作时,如离心,研磨,剧烈震动,超声破碎,打开内外压力不同的感染性物质的容器,动物鼻腔接种等。
一级屏障-生物安全柜 生物安全柜与超净台 生物安全柜 提供了对样品、人、环境的保护 超净台 仅提供对样品的保护
级别 工作口平均进风速 m/s 循环风比例(%) 排风比例(%) 连接方式 I级 0.36 0 100 密闭连接 II级 A1 0.38~0.51 70 30 可排到房间或设置局部排风罩 A2 0.51 70 30 可排到房间或设置局部排风罩 B1 0.51 30 70 密闭连接 B2 0.51 0 100 密闭连接 III级 / 0 100 密闭连接 生物安全柜类别
Ⅰ级生物安全柜 • 保护工作人员和环境 • 不保护试样。
一级屏障-生物安全柜 • 安全柜操作要点 • 将实验器具放置于安全柜中,紫外灭菌15分钟后,通风10-15分钟。 • 检测气流是否正常。 • 规范有序进行试验,避免手臂频繁进出安全柜紊乱气流,同时避免实验材料挡住风口。 • 实验完毕清洁安全柜内部。紫外灭菌15分钟,通风10-15分钟后关闭安全柜。
一级屏障-生物安全柜 • 注意事项 • HEPA滤器不能截留化学气体,同时,挥发的化学品可能损坏HEPA滤器。 • 滤器风扇以及安全柜内插座可能产生电火花,如果在安全柜中操作易燃易挥发液体易引起火灾或者爆炸。
实验室生物安全 二级屏障(secondary barrier)生物安全实验室和外部环境的隔离,也称二级隔离 实验室的设施结构 通风空调系统 给水排水 电气和控制系统 二级隔离的防护能力取决于实验室分区和定向气流 一般按照实验因子污染的概率把实验室分为洁净、半污染和污染三个区
实验室生物安全水平分级 根据所操作的生物因子的危害程度和采取的防护措施,将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水平(biosafety level,BSL)分为4级,I级防护水平最低,IV级防护水平最高 以BSL-1、BSL-2、BSL-3、BSL-4表示实验室的相应生物安全防护水平 以ABSL-1、ABSL-2、ABSL-3、ABSL-4表示动物实验室的相应生物安全防护水平
一级生物安全实验室 适用于实验对象已知对健康成年人无致病作用,对实验室工作人员和环境的潜在危害很小。
一级生物安全实验室 举例: 大肠杆菌 耐格里原虫 感染性犬肝炎病毒 枯草芽孢杆菌
一级生物安全实验室 • 减少含微生物液体喷溅和气溶胶的形成 • 每日清洁实验台面,及时清理实验废弃物 • 标准的微生物学实验操作 • 限制实验区人员走动 • 严禁在实验区饮食 • 避免使用口吸式移液 • 实验服/乳胶手套/防护面具、眼镜。
二级生物安全实验室 适用于实验对象对人和环境具有 中等潜在危害。
二级生物安全实验室 乙肝病毒 沙门氏菌 HIV血清学检测 麻疹病毒 举例: * 有有效的疫苗或治疗措施
二级生物安全实验室 • 人员实行限制进入制度,实验中限制出入; • 应设可关闭的带锁的门,可使用感应式、肘开式或脚踏式等非手动操作水龙头; • 洗眼装置; • 配备消毒灭菌的设备; • 实验室工作区域外应有存放备用物品的条件。 * 特别要警惕污染的针头或者锐器
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 适用于实验对象是通过呼吸途径使人感染导致严重的甚至是致死性疾病的致病微生物或其毒素。
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 例如: 结核杆菌 炭疽杆菌 鼠疫杆菌 通常已有预防疫苗
四级生物安全实验室 适用于实验对象是对人具有高度危险性,表现出通过气溶胶途径传播或传播途径不明的目前尚无有效的疫苗和治疗措施的致病微生物及其毒素。
四级生物安全实验室 有暴露于通过气溶胶传播或者传播途径不明确的致病菌潜在可能 感染可能致死 例如: 黄病毒 埃博拉病毒(SNV) 中欧蜱传脑炎病毒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 • 传染病的巨大危害 • 生物武器的潜在威胁。 • 生物恐怖的现实威胁。 • 生物技术的非和平应用 • 微生物学实验室的安全隐患。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的核心是防扩散和防感染! 十八大实验室生物安全重点
病原微生物危害等级(GB 19489) GB 19489-2004《实验室 生物安全通用要求》 (2004年10月1日实施) 分级依据 微生物的致病性;传播方式和宿主范围;具有的有效预防措施;具有的有效治疗措施 分级 3.1 危害等级I(低个体危害,低群体危害) 3.2 危害等级Ⅱ(中等个体危害,有限群体危害) 3.3 危害等级 III(高个体危害,低群体危害) 3.4 危害等级Ⅳ (高个体危害,高群体危害)
微生物危害等级(国务院条例)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 分级依据 病原微生物的传染性、感染后对个体或者群体的危害程度 将病原微生物分为四类 一类是指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非常严重疾病的微生物,以及我国尚未发现或者已经宣布消灭的微生物 二类是指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严重疾病,比较容易直接或者间接在人与人、动物与人、动物与动物间传播的微生物
微生物危害等级(国务院条例) 三类是指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疾病,但一般情况下对人、动物或者环境不构成严重危害,传播风险有限,实验室感染后很少引起严重疾病,并且具备有效治疗和预防措施的微生物 四类是指在通常情况下不会引起人类或者动物疾病的微生物 第一类、第二类病原微生物统称为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 各种病原微生物的危害等级分类参见卫生部《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2006.01)
运输包装要求 • A类:对健康人或动物造成永久性残疾或致命疾病的感染性物质。 • 包装:三层包装,并附上完整的危险品申报单,培训运输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