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 likes | 832 Views
第四章 配送中心设计. 教学重点. ★ 物流配送中心的功能; ★配送中心的设计;. 教学难点. ★ 物流配送中心的设计,. 技能目标. ★ 认识物流配送中心的功能、定位; ★学会物流配送中心的物流分析; ★应用选址模型进行物流配送中心选址; ★学会物流配送中心结构布局; ★别物流配送中心的设施与技术 ;. 一、配送中心的定义与特点. (一)、 配送中心的产生及发展 20 世纪 50 ~ 60 年代是配送中心的起步阶段。 20 世纪 60 ~ 80 年代世界经济得到的迅猛发展
E N D
教学重点 • ★物流配送中心的功能; • ★配送中心的设计;
教学难点 • ★物流配送中心的设计,
技能目标 ★认识物流配送中心的功能、定位; ★学会物流配送中心的物流分析; ★应用选址模型进行物流配送中心选址; ★学会物流配送中心结构布局; ★别物流配送中心的设施与技术 ;
一、配送中心的定义与特点 • (一)、 配送中心的产生及发展 • 20世纪50~60年代是配送中心的起步阶段。 • 20世纪60~80年代世界经济得到的迅猛发展 • 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专业物流公司的成本大大降低,增值服务的范围的不断扩大,物流的信息化管理和控制的能力全面提高,从而使第三方物流迅速发展。
(二)、 配送中心的定义 • (1)日本《市场用语词典》的定义 • 配送中心是一种物流据点,它不以贮藏仓库的这种单一形式出现,而是发挥配送职能的流通仓库,也称作基地、据点或流通中心。配送中心的目的是降低运输成本、减少销售机会的损失,为此建立设施、设备并开展经营、管理工作。
(2)日本日通综合研究所编写的《物流手册》的定义(2)日本日通综合研究所编写的《物流手册》的定义 • 配送中心是从供应者手中接受多种大量的货物,进行倒装、分类、保管、流通加工和情报处理等作业,然后按照众多需要者的订货要求备齐货物,以令人满意的服务水平进行配送的设施。 • (3)李京文等在《物流学及其应用》一书中给出的定义。
配送中心是从事货物配备(集货、加工、分货、拣选、配货)和组织对客户的送货,以高水平实现销售或供应的现代流通设施。配送中心是从事货物配备(集货、加工、分货、拣选、配货)和组织对客户的送货,以高水平实现销售或供应的现代流通设施。 • (4)2001年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物流术语》(GB/T18354─2001):从事配送业务的物流场所或组织,应基本符合下列要求:主要为特定的用户服务;配送功能健全;具有完善的信息网络;辐射范围小;多品种、小批量;以配送为主,储存为辅。
阅读资料 • 仓库与配送中心的区别 • 仓库被看成是社会物资的“蓄水池”,是储存和保管货物的总称,是专门保管货物的场所,功能比较单一。配送中心则被称作“现代化的物流据点”或“流通设施”,功能很多:包括采购、进货、储存、流通加工、装卸搬运、订单处理、分拣配货、发货、送货等功能。配送中心是一种全新的物流据点,在物流系统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配送中心的特点 • 1.配送中心主要从事货物的集货、分拣和配货,是配送中心的核心业务。 • 2.对于送货而言,配送中心主要是组织者而不是承担者。配送中心可以完全承担送货,也可以利用社会运输企业或第三方物流完成送货。在开展配送的初期,存在用户自提的可能性。 • 3.配送是经营的一种手段,是一种流通方式,不是单纯的物流活动。
4.配送中心活动属于社会再生产过程的流通阶段。4.配送中心活动属于社会再生产过程的流通阶段。 • 5.配送中心是“现代流通设施”,着眼于和以前的商场、商贸中心、仓库等流通设施不同。在这个流通设施中以现代装备和工艺为基础,是兼有商流、物流功能的流通设施。 • 6.配送中心具有衔接和辐射功能,通过网络,完成物品在供应链的有效率和有效果的流动,形成网络经济。
三、配送中心的功能 • 1、备货 • 2、储存 • 3、分拣及配货 • 4、配装 • 5、配送运输 • 6、送达服务 • 7、流通加工 • 8、信息。
四、配送中心的分类 • (1)按配送中心的配送对象分类 • ①专业配送中心。 • ②柔性配送中心。
(2)按配送中心的经济功能分类 • ①供应型配送中心。 • ②销售型配送中心。 • ③储存型配送中心。 • ④流通型配送中心。 • ⑤加工型配送中心。
(3)按配送中心的服务范围分类 • ①城市配送中心。 • ②区域配送中心。 • (4)特殊的配送中心 • ①不设储存库的配送中心。 • ②分货型配送中心。
五、配送中心设计 • 1.配送中心设计的目标 • 配送中心设计目标是配送中心设计要达到的目的。具体可描述为: • (1)降低库存水平; • (2)降低物流成本; • (3)缩短物流作业周期; • (4)降低物流作业差错率; • (5)提高客户服务水平; • (6)提升物流服务竞争力。
2.配送中心设计的原则 • (1)系统原则; • (2)价值原则; • (3)发展原则; • (4)实现工艺、设备、管理科学化原则。
六、配送中心设计流程 • 配送中心设计大致经过以下几个阶段: • 配送中心的定位; • 配送中心物流分析; • 配送中心规模设计; • 配送中心结构设计; • 配送中心选址; • 配送中心设施与技术等内容。
1、配送中心的定位 • (1)配送中心功能定位 • 配送中心一般具有采购、储存、加工、分拣、配货、配送运输多项功能,但不同种类的配送中心其核心功能不同,在建设和规划时应进行合理的功能定位。 • ·流通型配送中心。这类配送中心以快速转运为核心,在设计时应配备适应货物快速流转的设施。 • ·储存型配送中心。这类配送中心主要功能是储存,在设计时应规划较大规模的仓储空间和设施。 • ·加工型配送中心。这类配送中心主要对进入流通领域的商品进行拆包、分解、整理、再包装等流通加工活动。设计时为满足加工的需要,配备必要的加工设施、场地及加工技术。
(2)配送商品定位 配送中心处理的商品种类是有限的。因为,不同的商品配送所需的场地、设施设备是不一样的,作业流程也有较大区别。试图建立适合所有商品物流需要的配送中心是不实际的。实践中,有许多专业的配送中心,只专注于某种或某类商品,比如,服装配送中心、食品配送中心、生鲜配送中心、干货配送中心、图书配送中心、药品配送中心、家用电器配送中心、饮料及水配送中心。 配送中心设计时,应根据企业目标、市场需求进行配送商品定位,结合作业批量与物流费用规划设施设备。
(3)配送区域定位 • 配送区域是指配送中心辐射的范围。配送的距离和区域关系到配送中心的投资规模和运作方式。 • 配送中心设计时,综合分析配送商品的种类、数量、交通运输条件和用地条件等因素,合理进行配送区域定位。
2.物流分析 (1)物流需求分析 • EIQ分析。其中,E(Order Entry,订单件数、订购次数),I(Item,货品的种类、品项、单品),Q(Quantity,配送货物的数量或库存量)。日本的铃木震先生积极倡导以订单品项数量分析方法来进行配送中心的系统规划,即是从客户订单的品项、数量与订购次数等出发,进行出货特性的分析,研究配送中心的特性,以进行配送中心的基本规划。
①订单量分析(EQ) • 单张订单出货数量的分析。主要可了解单张订单订购量的分布情形,可用于决定订单处理的原则、拣货系统的规划,并将影响出货方式及出货区的规划。 ·品种数量分析(IQ) • 每张订单出货品项数的分析。主要了解各类货物出货量的分布状况,分析货物的重要程度与运量规模。可用于仓储系统的规划选用、储位空间的估算,并将影响拣货方式及拣货区的规划。
②订货品种数分析(EN) • 单张订单出货品项数的分析。主要了解订单订购品项数的分布,对于订单处理的原则及拣货系统的规划有很大的影响,并将影响出货方式及出货区的规划。通常需配合总出货品项数、订单出货品项累计数及总品项数三项指标综合考虑。 ③品项受订次数分析(IK) • 每单一品项出货次数的分析。主要分析各类货物出货次数的分布,对于了解货物的出货频率有很大的帮助,主要功能可配合品种数量分析决定仓储与拣货系统的选择。
经过EIQ分析以后,明确订单内容、订货特性、接单特性、配送中心特性和EIQ特性,明确配送中心各子系统如自动仓库、高速自动分拣机、拣货系统、流利货架、输送机、搬运车、叉车等要素设计的条件,据此,得出所需的物流设备。经过EIQ分析以后,明确订单内容、订货特性、接单特性、配送中心特性和EIQ特性,明确配送中心各子系统如自动仓库、高速自动分拣机、拣货系统、流利货架、输送机、搬运车、叉车等要素设计的条件,据此,得出所需的物流设备。
(2)物品特性与储运单位分析 • 进行订单品项与数量分析时,仅针对订单出货资料进行分析,如能配合相关物性、包装规格与特性、储运单位等因素,进行关联及交叉分析,更易于对仓储及拣货区域进行规划。PCB分析就是考察配送中心各个主要作业(进货、拣货、出货)环节的基本储运单位。配送中心的储运单位包括:P=托盘、C=箱子、B=单品。
(3)物流与信息流分析 • 配送中心作业流程中,伴随商流、物流、资金流的信息流动的输入、整理、分类、加工处理和输出的内容。包括传输网络、方式、效果等。
(4)配送中心作业分析 • 订单作业:包括订单获取、订单确认、订单登录。 • 进货作业:包括进货、卸载、理货、验货。 • 包装作业:包括包装材料选择、包装方式与种类。 • 堆码作业:包括托盘堆码、堆码方式。 • 拣货作业:包括拣货方式、拣货策略。 • 配货作业:包括配货方法、配货量、作业表。
储存保管作业:包括入库、保管、盘点。 • 送货作业:包括车辆调度、配送线路、运送、交付。 • 退货作业:包括退货业务、退货品处理、退货责任认定。 (5)配送中心进出货量分析 • 包括供货商、供货方式、单位时间进货数量和品种数、商品形态、收货店铺数、配送车辆、配送量、配送要求等。
(6)配送中心商品保管形态分析 • 配送中心采用高层货架和自动化立体仓库存取货物时,应确定托盘商品的堆垛尺寸、货架的空间利用率、搬动的次数、运输的手段。 (7)分析配送中心总物流量流程图。
3.配送中心的规模 (1)配送中心的规模包括三层含义: • 与店铺规模相适应的总规模,即需要总量为多少平方米的配送中心; • 建立几个配送中心,即这些配送中心的布局; • 每个配送中心的规模。
(2)配送中心规模设计 • 根据业务量、业务种类和业务要求确定其总体规模。 • 预测物流量。用近三年统计数据结合企业目标和规划进行预测。 • 确定单位面积的作业量定额。表4-3给出实际经营中,配送中心各作业区的单位面积作业量定额。 • 确定配送中心占地面积。
4.配送中心结构设计 (1)影响配送中心布局设计的因素 • 固定货位与变动货位; • 平面布局与立体布局; • 分拣货物与补充库存作业; • 站台的平面布局; • 通道占用空间与货架占用空间; • 劳动密集与高度机械化; • 自用仓库与租用仓库。
(2)配送中心内部结构 • 进货区:收货、验货、卸货、搬运及货物暂停的场所。 • 理货区:进货简单处理的场所。在理货区,物品分为直接分拣配送、待加工、入库暂存和不合格需清退几种,分别送往不同的功能区。 • 储存区:作为安全储存或暂不配送的货物的保管场所。配有多层货架和集装单元的托盘。 • 分拣配货区:拣选、配货的场所。
发货区:检验、配装、发货、待运的场所。 • 加工区:根据客户需求或经营需要进行流通加工的场所。 • 退货处理区:存放进货残损、不合格、需重新确认等待处理货物的场所。 • 废弃物处理区:废弃包装物(纸袋、纸箱、塑料袋)、破碎货物、变质货物、加工废料进行清理、回收利用的场所。 • 管理区:行政管理、信息处理、业务洽谈、订单处理及指令发布的场所。
5.配送中心选址 (1)选址的内容 • 配送中心的选址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地理区域的选择和具体地址的选择。配送中心选址首先要选择合适的地理区域,比如东北地区、西南地区等,按照物品特性、目标市场和企业经营策略来确定。然后,确定具体的建造地点。一般来讲,有三个公共地区可以考虑作为配送中心的地点:商业区、边缘地区以及中心区或闹市区。
(2)配送中心选址主要影响因素 • 交通运输 • 土地条件 • 周边环境 • 劳动力市场 • 能源 • 客户分布
6.地址的选定 (1)单一配送中心的选址 第一:应用模型说明 • 该模型比较简单,因为考虑的选址因素只包括运输费率和各点的货物运输量。数学上该模型属于静态连续选址模型。
设有一系列点分别代表生产地和需求地,各自有一定量货物Vi需要以一定的运输费率Ri运向位置待定的配送中心(X0,Y0),或从配送中心运出,它们各自的坐标是(Xi,Yi)(i=1,2,…,n),其网络图如图4-2所示。那么配送中心该位于何处呢?设有一系列点分别代表生产地和需求地,各自有一定量货物Vi需要以一定的运输费率Ri运向位置待定的配送中心(X0,Y0),或从配送中心运出,它们各自的坐标是(Xi,Yi)(i=1,2,…,n),其网络图如图4-2所示。那么配送中心该位于何处呢? • 在此以该点的运量乘以位置待定的配送中心到该点的运输费率,再乘以位置待定的配送中心到该点的距离,求出上述乘积之和(总运输成本)最小的点,即为配送中心应该设置的位置。即
(4-1) 式中 TC——总运输成本; Vi——i点的运输量; Ri——i点到配送中心的运输费率; di——i点到配送中心的距离。
分别求TC关于配送中心坐标X0、Y0的一阶偏导数,并令其为零,这样可以得到两个方程式。解这两个方程,可以得到配送中心位置的坐标值。其精确重心的坐标为:分别求TC关于配送中心坐标X0、Y0的一阶偏导数,并令其为零,这样可以得到两个方程式。解这两个方程,可以得到配送中心位置的坐标值。其精确重心的坐标为: (4-2) 和 (4-3)
第二:选址模型案例 【例4-1】某公司有两个工厂P1和P2向配送中心供货,由配送中心供应三个需求地M1、M2和M3。产品A由P1负责供应,产品B由P2负责供应,这些产品随后再被运到三个需求地。工厂和需求地的坐标、货物运输量和运输费率见表4-4,要求寻找使总运输成本最小的单一配送中心的位置。
(2)多个配送中心的选址 • 对大多数企业而言,其面临的问题往往是必须同时决定两个或多个设施的选址,虽然问题更加复杂,却更加接近实际情况。多设施选址问题一般可以归为以下这样几个基本的规划问题: ①物流网络中应该有多少个仓库?这些仓库应该有多大规模,应位于什么地点? ②各个客户指定由哪个仓库负责供应?各个工厂、供应商或港口应指定由哪些仓库负责? ③各个仓库中应该存放哪些产品?哪些产品应从工厂、供应商或港口直接运送到客户手中?
gongchang1 供应商 供应商 供应商 消费者 消费者 消费者
第一:精确法(Exact Methods) • 第二:多重心法(Multiple Center-of-Gravity Approach) • 第三:混合—整数线性规划(Mixed—Integer Linear Programming) • 第四:模拟法(Simulation Methods) • 第五:启发法(Heuristic Methods)
假设问题如图4-3。现有三个顾客需要两种产品,但每个顾客只能由同一个仓库供货。这就需要在两个仓库之间进行选择。仓库1的货物搬运处理成本为2美元/担;如果投入营运,该仓库的固定成本为每年10万美元;仓库的处理能力为每年11万担。仓库2的货物搬运处理成本为1美元/担;固定成本为50万美元;处理能力无限制;不存在维持仓库运营的最低数量限制。有两个工厂为仓库提供产品。每个工厂都可以生产其中任何一种产品,但每种产品的单位担生产成本是不同的。假设问题如图4-3。现有三个顾客需要两种产品,但每个顾客只能由同一个仓库供货。这就需要在两个仓库之间进行选择。仓库1的货物搬运处理成本为2美元/担;如果投入营运,该仓库的固定成本为每年10万美元;仓库的处理能力为每年11万担。仓库2的货物搬运处理成本为1美元/担;固定成本为50万美元;处理能力无限制;不存在维持仓库运营的最低数量限制。有两个工厂为仓库提供产品。每个工厂都可以生产其中任何一种产品,但每种产品的单位担生产成本是不同的。 • 工厂1的生产能力有限制(可生产6万担产品1,5万担产品2)。工厂2生产任意一种产品都没有生产能力的限制。 • 我们的任务是弄清该使用哪些仓库,怎样将顾客需求分配给他们,各工厂应该向每个仓库供多少货?
7.配送中心的设施与技术 • (1)配送中心设施合理布置的目的 • ·有效地利用空间、设备、人员和能源; • ·最大限度地减少物料搬运; • ·简化作业流程; • ·缩短生产周期; • ·力求投资最低; • ·为员工提供方便、舒适、安全和卫生的工作环境。
(2)配送中心设备选用应考虑的因素 • ·设备的形状、尺寸、重量; • ·设备功能; • ·设备操作方法; • ·设备作业能力; • ·设备占地面积; • ·价格及设备选用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