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 likes | 392 Views
赤壁赋. 苏轼. 一、作者背景. 苏轼: 1037 年~ 1101 年.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四川眉山人。宋代大文豪。. 苏洵、苏辙. 三苏. 韩愈 柳宗元 欧阳修 苏洵 苏辙 王安石 曾巩. 唐宋八大家(文). 苏轼. 辛弃疾. 苏辛 ( 词). 黄庭坚 米芾 蔡襄. 苏黄米蔡(书法). “ 乌台诗案”
E N D
赤壁赋 苏轼
一、作者背景 苏轼:1037年~1101年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四川眉山人。宋代大文豪。
苏洵、苏辙 三苏 韩愈 柳宗元 欧阳修 苏洵 苏辙 王安石 曾巩 唐宋八大家(文) 苏轼 辛弃疾 苏辛(词) 黄庭坚 米芾 蔡襄 苏黄米蔡(书法)
“乌台诗案” 宋神宗在熙宁年间(1068——1077)重用王安石变法,变法失利后,又在元丰年间(1078——1085)从事改制。就在变法到改制的转折关头,发生了苏轼乌台诗案。这案件先由监察御史告发,后在御史台狱受审。御史台自汉代以来即别称“乌台”,所以此案称为“乌台诗案”。 “乌台诗案”是元丰二年发生的文字狱,御史中丞李定、舒亶等人摘取苏轼《湖州谢上表》中语句和此前所作诗句,以谤讪新政的罪名逮捕了苏轼,苏轼的诗歌确实有些讥刺时政,包括变法过程中的问题。但此事纯属政治迫害。
乌台指的是御史台,汉代时御史台外柏树很多山有很多乌鸦,所以人称御史台为乌台,也戏指御史们都是乌鸦嘴。 北宋神宗年间苏轼因为反对新法,并在自己的诗文表露了对新政的不满。由于他当时是文坛的领袖,任由苏轼的诗词在社会上传播对新政的推行很不利。所以在神宗的默许下,苏轼被抓进乌台,一关就是4个月,每天被逼要交代他以前写的诗的由来和词句中典故的出处。 由于宋朝有不杀士大夫的惯例,所以苏轼免于一死,但被贬为黄州团练。 元丰二年(1079)三月,苏东坡由徐州调任太湖滨的湖州。他作《湖州谢上表》,其实只是例行公事,略叙为臣过去无政绩可言,再叙皇恩浩荡,但他在后又夹上几句牢骚话: “陛下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 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 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 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
二、简介赋体 是介于韵文和散文之间的一 种文体,它从 先 秦 诗歌派生出来,到汉代形成了一种特定的体制,讲究文采、韵律,兼有散文与诗歌的性质。 赋的特点《文心雕龙-诠赋》说:“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体物写志,指赋的内容;铺采摛文指赋的形貌。其常采用主客问答的手法来展开描写。有古赋、俳赋、律赋、文赋等
文赋,也叫散文赋。是中唐之后出现的一种文体。它兼有诗歌和散文的特点,较多地吸收散文的笔调和手法,形成了散文式的清新流畅的气势。本篇就是文赋的典型。文赋,也叫散文赋。是中唐之后出现的一种文体。它兼有诗歌和散文的特点,较多地吸收散文的笔调和手法,形成了散文式的清新流畅的气势。本篇就是文赋的典型。
一、生字注音 窈窕( ) 壬戌( )之秋 冯( )虚御风 桂棹( ) 嫠 ( )妇 愀( )然: 舳舻 ( ) 酾( )酒 横槊( )赋诗 杯盘狼藉( ) 枕藉 ( ) 蜉蝣( ) 匏樽( ) 挟( )飞仙以遨游 yǎo tiǎo rén xū píng zhào qiǎo lí zhú lú shī shuò jí jiè fú yóu páo zūn xié
二、词语解释 既望: 举酒属客: 白露: 冯虚御风: 指旧历每月十六日。 望:指阴历每月十五 属通“嘱”,劝请。 白茫茫的水气。 冯通“凭”。虚:太虚,天空。冯虚:凌空。
鉴赏 (叙事)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游赏的时间、人物、方式、地点。
(写景)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风(清风)、水(静水) ——举酒、诵诗(怡然自乐) ——月(明月) ——露(白露)
(抒怀)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纵舟 ——登仙
二、三段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愀然: 正襟危坐: 侣鱼虾而友麋鹿: 渔樵: 使动用法,使……起舞/哭泣。 忧愁的样子。 端坐。 意动用法。以……为伴侣/朋友。 名词用作动词,打鱼砍柴。
1. 由乐转悲的原因是什么? 2. 客的这一段话很富于感染力,能真切地打动读者, 说一说为什么达到这种效果? 箫声 景: 明月清风 情: 悲观失望 理: 人生短暂 3. 古往今来,许多文人面对宇宙和历史时都感到短暂、悲哀,你能举出1-3句这方面的诗句吗?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王羲之《兰亭集序》 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1. 曹 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2. 陈子昂: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3. 许 浑:英雄一去豪华尽,惟有青山似洛中 4. 苏 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1. 苏子对人生的积极乐观是怎样一步一步导出来的? 2. 你怎样理解“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3.你从苏子的超脱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水与月的特点→水与月的启示→启示后的做法 逝者如斯未尝往 盈虚者如彼未消长 变不变 一瞬无尽 不要抱怨,让人生更得充实有意义。
苏子的阐述哲理和前面的写景抒情有什么联系?苏子的阐述哲理和前面的写景抒情有什么联系? 1. 议论时扣紧了水与月来阐发 2. 处处照应了客的话 写景抒情是哲理的基础, 哲理是写景抒情的升华。
卜算子 黄州定惠院寓居作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飘渺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定风波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