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0 likes | 366 Views
第十六章 成本分析. 学习目的:通过学习,应理解成本分析的意义,掌握成本分析的方法及其应用 成本分析的意义 成本分析的方法 成本分析的主要内容. 一、成本分析的意义. 1 、 成本分析 是成本核算工作的继续,是成本会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利用成本核算资料以及其他有关资料,对企业成本费用水平及其构成情况进行分析研究,查明影响 成本费用升降的具体原因 ,寻找降低成本、节约费用的潜力和途径的一项管理活动。. 2 、成本分析的目的,是为了改进生产经营管理,节约生产耗费,不断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所以进行成本分析具有重要意义:
E N D
第十六章 成本分析 学习目的:通过学习,应理解成本分析的意义,掌握成本分析的方法及其应用 • 成本分析的意义 • 成本分析的方法 • 成本分析的主要内容
一、成本分析的意义 1、成本分析是成本核算工作的继续,是成本会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利用成本核算资料以及其他有关资料,对企业成本费用水平及其构成情况进行分析研究,查明影响成本费用升降的具体原因,寻找降低成本、节约费用的潜力和途径的一项管理活动。 2、成本分析的目的,是为了改进生产经营管理,节约生产耗费,不断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所以进行成本分析具有重要意义: (1)通过成本分析,可以检查企业成本计划完成或未完成的原因,对成本计划本身和成本计划执行结果进行评价,总结成本管理中的经验教训,发现成本管理中的问题,认识和掌握成本变动规律。 (2)通过成本分析,可以分清各部门各环节的成本管理责任,有利于考核和评估其成本管理业绩,也有利于成本管理责任制的完善。 (3)通过成本分析,促使企业不断降低成本、节约费用,提高产品的竞争力。 Back
二、成本分析的方法 (一)成本分析的程序 1、确定目标,明确要求 2、收集信息,整理资料 3、发现问题,分析原因 4、综合评价,提出建议 (二)成本分析的具体方法--完成成本分析目标的重要手段 比较分析法 比率分析法 连环替代法
1、比较分析法:是把两个经济内容相同、时间或空间地点不同的经济指标相减从而进行分析的一种方法。1、比较分析法:是把两个经济内容相同、时间或空间地点不同的经济指标相减从而进行分析的一种方法。 最常用的方法,是一种绝对数的比较分析 2、比率分析法:是通过计算有关指标之间的相对数,即比率,进行分析评价的一种方法。包括相关比率分析法、构成比率分析法、趋势比率分析法。 (1)相关比率分析法是通过计算两个性质不完全相同而又指标的比率进行分析的一种方法。通常计算的相关比率指标有: 产值成本率=成本/产值×100% 销售收入成本率=成本/销售收入×100% 成本利润率=利润/成本×100% 存货周转率=销售成本/存货平均占用额
(2)构成比率分析法是计算某项指标的各个组成部分占总体的比重,即部分与总体的比率,进行数量分析的一种方法。(2)构成比率分析法是计算某项指标的各个组成部分占总体的比重,即部分与总体的比率,进行数量分析的一种方法。 直接材料费用占产品成本的比率=直接材料费用/产品成本×100% 管理费用占期间费用的比率=管理费用/期间费用总额×100% (3)趋势比率分析法是指对某项经济指标不同时期数值进行对比,求出比率,分析其增减速度和发展趋势的一种方法,分为定基比率和环比比率。 定基比率=比较期数值/固定基期数值×100% 环比比率=比较期数值/前一期数值×100%
比率分析法的主要优点在于:通过比率计算,可以把某些不可比的企业变成可比的企业,便于外部或内部决策者选择投资方案时进行比较分析。比率分析法的主要优点在于:通过比率计算,可以把某些不可比的企业变成可比的企业,便于外部或内部决策者选择投资方案时进行比较分析。 比率法存在不足之处:①比率的数字只反映比值,不能说明其绝对额的变动;②比率分析法与比较分析法一样,无法说明指标变动的具体原因。成本分析的目标,一方面是发现问题,更重要的还是查明原因。
3、连环替代法:是根据因素之间的内在依存关系,依次测定各因素变动对经济指标差异影响的一种分析方法。3、连环替代法:是根据因素之间的内在依存关系,依次测定各因素变动对经济指标差异影响的一种分析方法。 (1)连环替代法的分析程序: ①分解指标因素并确定因素的排列顺序; ②逐次替代因素; ③确定影响结果; ④汇总影响结果。 (2)连环替代法的特点: ①连环替代的顺序性; ②替代因素的连环性; ③计算结果的假设性。
(3)典型模式: 假设某项指标N是由A、B两个因素组成,各因素与经济指标的关系为: 上年数:A0*B0=N0 本年数:A1*B1=N1 替代: A0*B0=N0 ① 第一次替换:A1*B0=N’ ② 第二次替换: A1*B1=N1 ③ ②-①是A因素变化影响综合指标的结果; ③-②是B因素变化影响综合指标的结果。
例:假设某企业有关产量、材料单耗和材料单价及材料总成本如下表:例:假设某企业有关产量、材料单耗和材料单价及材料总成本如下表: 材料总成本差异=49680-40000=9680(元) 上年材料总成本=200*20*10=40000(元) 第一次替代:230*20*10=46000(元) 第二次替代:230*18*10=41400(元) 第三次替代:230*18*12=49680(元)
产品产量增加使材料总成本增加=46000-40000=6000(元)产品产量增加使材料总成本增加=46000-40000=6000(元) 材料单耗节约使材料总成本节约=41400-46000=- 4600(元) 材料单价上升使材料总成本增加=49680-41400=8280(元) ∴因产量、单耗、单价三个因素变化对材料总成本影响为: 6000+(- 4600)+8280=9680(元)
三、成本分析的主要内容 (一)成本计划完成情况分析 成本计划完成情况分析包括:产品生产成本计划完成分析和主要产品单位成本分析。分析的重点是产品生产成本分析中的可比产品成本分析。 1.产品生产成本计划完成分析 企业全部产品包括可比产品和不可比产品两大部分。 (1)对全部产品的分析,因为没有全部产品的上年实际成本,所以只能以本年实际成本和本年计划成本进行比较,确定其实际成本较计划成本的降低额和降低率,初步了解企业完成成本计划的一般情况 。
(2)本期实际成本与上年实际成本的对比分析(2)本期实际成本与上年实际成本的对比分析 这一分析是针对可比产品而言的。 可比产品成本分析的目的,在于揭示可比产品成本降低任务的完成情况,查明影响可比产品成本升降的因素及其影响程度,进一步弄清成本升降的原因。以下分别加以说明: 1)可比产品成本降低任务完成情况的分析。由于成本计划中规定了可比产品本年成本比上年成本降低的任务,即计划降低额和计划降低率,因此,可比产品成本分析,首先要计算出实际完成的成本降低额和降低率,以便与计划降低额和降低率进行比较,从而了解可比产品成本降低任务的完成情况。
计划降低额和降低率、实际低额和降低率计算公式如下:计划降低额和降低率、实际低额和降低率计算公式如下: 计划降低额=全部可比产品的计划产量按上年实际平均单位成本计算的总成本-全部可比产品的计划产量按计划单位成本计算的总成本 计划降低率=计划降低额/全部可比产品的计划产量按上年实际平均单位成本计算的总成本×100% 实际降低额=全部可比产品的实际产量按上年实际平均单位成本计算的总成本-全部可比产品的实际产量按本年实际单位成本计算的总成本 实际降低率=实际降低额/全部可比产品的实际产量按上年实际单位成本计算的总成本×100%
影响可比产品成本降低额的因素有三个: 产量变动 品种结构变动 产品单位成本变动 影响可比产品成本降低率变动的因素有两个: 品种结构变动 产品单位成本变动 2)影响可比产品成本降低任务完成的因素分析。
2.主要产品单位成本分析 主要产品单位成本分析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一、技术经济指标变动对单位成本的影响; 二、单位成本计划完成情况的分析。 主要产品单位成本计划完成情况分析,不仅要按成本项目逐项对比其计划数与实际数,而且还要求列示主要消耗材料和耗用工时的对比资料。
(二)费用预算执行情况的分析 由于制造费用、营业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都按整个公司(总厂)或分厂、车间、部门编制预算加以控制,因而分析各种费用预算的执行情况,查明各种费用实际脱离预算的原因,也只能按整个公司(总厂)或分厂、车间、部门来进行。 对上述各种费用进行分析,首先应以本年实际数与本年预算数相比较,确定实际脱离预算的差异;然后分析差异形成的原因。
(三)成本效益分析 反映企业成本效益的指标很多,常用的有产值成本率、成本费用利润率等。 1.产值成本率分析 产值成本率是企业全部产品生产成本对商品产值的比率,通常用每百元商品产值总成本指标表示。其计算公式如下: 产值成本率=全部产品生产成本/商品产值×100% 或 产值成本率(元/百元)=全部产品生产成本/商品产值×100 • 每百元商品产值总成本愈低,说明生产耗费的经济效益愈大;反之,经济效益愈小。
影响产值成本率指标变动的因素,归纳起来主要有:影响产值成本率指标变动的因素,归纳起来主要有: • (1)产品品种构成的变动。 • (2)产品单位成本的变动。 • (3)在商品产值按现行价格计算时,还有价格变动的影响。
2.成本费用利润率分析 成本费用利润率是企业一定期间的利润总额与成本、费用总额的比率。其计算公式如下: 成本费用利润率=利润总额/成本费用总额×100% 式中的利润总额和成本费用用总额来自企业的损益表。成本费用一般指主营业务成本、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和三项期间费用。
分析时,可将成本费用与营业利润对比,计算成本费用营业利润率指标。其计算公式如下:分析时,可将成本费用与营业利润对比,计算成本费用营业利润率指标。其计算公式如下: 成本费用营业利润率=营业利润额/成本费用总额×100% 如利润中还包括其他业务利润,而其他业务利润与成本费用也没有内在联系,分析时,还可将其他业务利润扣除。 成本费用利润率指标表明每付出一元成本费用可获得多少利润,体现了经营耗费所带来的经营成果。该项指标越高,利润就越大,反映企业的经济效益越好
全部产品生产成本计划完成情况 58650-58450=+200(超支) 200/58450*100%=0.34%(超支) 产值成本率计划数为60元/百元,实际数为: 58650/102000*100=57.5(元/百元) 以上计算表明,本月全部产品实际总成本虽然比计划超支,但本月商品产值也大,从产值成本率分析看,企业本月生产耗费的经济效益是好的。总成本超支主要是由于丙产品(不可比产品)成本超支,而可比产品甲、乙产品成本都是降低的。进一步分析,应查明丙产品成本超支和甲、乙产品成本降低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