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 likes | 255 Views
*海洋的大敵*. !~過度捕魚~!. *引言*. 海洋的資源,理論上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 但是,自漁船機動化,漁業的撈捕速度便遠超於海洋生物的繁殖率,加上非法的具有破壞力的捕漁方法,形成過度捕魚,導致海洋資源嚴重萎縮。海洋幾乎已被撈捕到極限. 究竟..何謂過度捕魚?世界各地捕魚量如何分佈?捕魚有哪幾種方法?為何會導致 過度捕魚?過度捕魚導致什麼問題?. 現在就讓我們一起探討吧!. 何謂過度捕魚?. 過度捕魚是指海魚的生長速度不及被捕殺的速度,於是全球海魚的數量就越來越少,並帶來很多全球性的影響,包括對人類和自然界。. 2002 年全球捕魚量統計.
E N D
*海洋的大敵* !~過度捕魚~!
*引言* 海洋的資源,理論上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 但是,自漁船機動化,漁業的撈捕速度便遠超於海洋生物的繁殖率,加上非法的具有破壞力的捕漁方法,形成過度捕魚,導致海洋資源嚴重萎縮。海洋幾乎已被撈捕到極限 究竟..何謂過度捕魚?世界各地捕魚量如何分佈?捕魚有哪幾種方法?為何會導致 過度捕魚?過度捕魚導致什麼問題? 現在就讓我們一起探討吧!
何謂過度捕魚? 過度捕魚是指海魚的生長速度不及被捕殺的速度,於是全球海魚的數量就越來越少,並帶來很多全球性的影響,包括對人類和自然界。
從上圖可見,中國的捕魚量是全球最高的,假如設中國人口有13億,平均每一個人,每年就要捕約12.3公斤的魚。另外很多發達國家的捕魚量都數以百萬噸,例如美國、日本、挪威等等。 從上圖可見,中國的捕魚量是全球最高的,假如設中國人口有13億,平均每一個人,每年就要捕約12.3公斤的魚。另外很多發達國家的捕魚量都數以百萬噸,例如美國、日本、挪威等等。
從上圖可見,全球的捕魚量正不停上升,平均每一年上升100萬至200萬噸。而圖中深色部分是代表中國捕魚數量,很明顯地,所佔的比例越來越高。從上圖可見,全球的捕魚量正不停上升,平均每一年上升100萬至200萬噸。而圖中深色部分是代表中國捕魚數量,很明顯地,所佔的比例越來越高。
捕魚的方法 • 近岸漁業:延繩法、圍網法、刺網法。 • 近海漁業:拖網法。 • 遠洋漁業:捕釣
拖網法 • 這是最主要的方法,於離岸深水地區進行。一般以兩艘漁船,各拉著漁網一端,然後同時前進,捕撈水中漁類,但同時會撈起其他水產;亦可以用一只漁船拖網。
其他捕魚方法 延繩法 圍網法 刺網法
過度捕魚越來越嚴重的原因 • 人口急速增長,糧食需求增加 • 生活水平提高,越來越多人吃魚類食品 • 捕魚技術不斷進步,令漁獲大大增加
過度捕魚的影響 • 糧食供應將受到短缺的問題 由於過度捕魚越來越嚴重,全球魚量的不斷減少,於是糧食短缺問題日益重,尤其是久發達的國家,然後他們又會想辦法捕取更多漁獲。結果便會造惡性循環,在不久的將來便會出現可能出現饑荒的問題。
過度捕魚的影響 • 失業問題、收入減少 漁獲減少,使很多從事捕魚的人會因為賣出足夠的數量,收入減少,便難以維持生 計。
過度捕魚的影響 • 海洋生態系統受破壞 弱肉強食是自然界的規律,這樣生態才能得到平衡,並形成食物鏈。假如食物鏈中的某一種生物數量減少,被牠捕食的生物會因為牠的減少而增加,而依靠牠為糧食的生物會因此而減少。現在海洋生態系統正受到這個威脅。
過度捕魚的影響:中華鱘 中華鱘,俗稱大臘子,是中國特有的古老珍稀的魚類。牠們是一種回游性魚類,生活在長江口和東海沿岸一帶。繁殖時,則要回游到長江上游的金沙江一帶,產卵繁殖。之後,大魚和孵出的幼魚又游回到長江口和沿海一帶水域棲息。每年人們都在產卵地和回游信道上捕捉中華鱘。 70年代初,每年還能捕獲到1000條左右的中華鱘。以後,由於人們的過度捕捉,牠們的數量越來越少,有瀕臨滅絶的危險。
過度捕魚的影響:珊瑚 上面的兩幅相片顯示捕船的拖網破壞深海珊瑚,破壞海床的礁石,摧毀深海所有的生命。 可見過度捕魚所帶來的破壞力是難以估計的
過度捕魚的影響:拖網漁船的破壞力 • 拖網捕魚是破壞力極強的捕魚方式,不僅將所有魚類「一網打盡」,更摧毀魚類賴以繁殖和生長的海床生境。試想像一個巨網在非洲的平原上拖行,巨網所到之處,把所有有生命的東西,獅子、獵豹、大象、牛羚和斑馬等,以至無數細小生物均一併捲走。這個巨網亦把路經之處的大樹和植物連根拔起,摧毀野生動物賴以為生的棲息地。最後只有三份一的獵物成為人類的食物,其餘不可食用或沒經濟價值的全被丟棄。這個栩栩如生的比喻,正透過一種名為「拖網」的捕魚方式,在我們的海洋中發生。假如這種正在海洋肆虐的大屠殺和破壞是在陸地上發生,國際社會必定群起抗議,絕不姑息容忍。香港鄰近國家大部份都明白沿岸拖網捕魚遺害極深,早已禁止拖網捕魚作業。為何香港要繼續容忍這種濫捕和摧殘環境的暴行?
美國研究:海洋魚類和海產品恐將在2048年消耗殆盡美國研究:海洋魚類和海產品恐將在2048年消耗殆盡 路透華盛頓電---研究人員周四表示,倘若目前棲息地遭破壞和過度捕魚的趨勢持續不變,全球的魚類和海產數量將在2048年崩毀。在對1960年代和一千年來的歷史紀錄進行科學數據的分析時,研究人員發現,海洋的生物多樣性--海洋魚類、貝類、鳥類、植物和顯微生物的多樣性--急劇減少,29%的物種已經消耗殆盡。 據科學家估算,依此模式持續至未來,所有的物種至2048年都將耗盡,研究人員將此定義為從最大捕獲量大減90%。 研究的主要撰述人沃姆(Boris Worm)說,這可以運用到所有的物種身上,從貽貝和蚌殼到鮪魚和箭魚。該項研究刊登於當期的《科學》(Science)雜誌。 包括海豹、殺人鯨和海豚等海洋哺乳類,也在影響所及。 「不論是觀察潮池(tide pool)或是研究全世界的海洋,我們都看到同樣的景象出現,」沃姆在聲明中說,「物種減少,整個生態系統的產能和穩定性就會跟著失去。這些趨勢的一貫性超越我們所有的臆測,這讓我感到震驚與不安。」 **行動為時未晚** 沃姆說,當海洋物種減少時,會導致大海本身的弱化,更缺乏從全球氣候改變之類衝擊復原的能力。 「這項研究顯示,到了2050年,將沒有多少水產業能生存下去,」《科學》雜誌國際總編輯在電話新聞簡報中告訴路透。「但這項研究也顯示,現在就採取行動還不算太遲。」 沃姆與其他研究撰述人說,為了幫助資源耗盡的區域重建,需要設立海洋生命保育和禁捕區。他表示,包括美國大西洋岸外海的喬治沙洲在內的區域,已經證明這種做法是有效的。
資料來源 • http://www.fao.org/docrep/007/y5600c/y5600c00.htm • http://ihouse.hkedcity.net/~hm1203/eco-activities/fish-method.htm#lining • http://www.life123.org/site/?p=244 • http://www.wwf.org.hk/chi/conservation/sos/trawling.html • http://hk.news.yahoo.com/061103/3/1vq8e.html • 十萬個為甚麼(新世紀版)_環境科學篇I
*^組員名單^* 陳浩賢 (1) 陳文熙 (2) 陳欣琳 (7) 文梓琪 (28) 黃一珊(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