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 likes | 764 Views
第十一章 生殖系统和乳腺疾病. 病理学与法医学教研室. 第一节 子宫颈疾病. 一、慢性子宫颈炎 ( chronic cervicitis ). 育龄期妇女最常见 类型 : 1 、子宫颈糜烂:鳞状上皮坏死脱落→表浅缺损 . 真性糜烂 2 、子宫颈腺体囊肿( Nabothian cyst ):粘液储留, 腺体扩张呈囊。 3 、子宫颈息肉:粘膜上皮、腺体、间质 ↑ →→ 息肉状. 子宫颈粘膜腺体增生. 慢性子宫颈炎. 子宫颈腺体囊肿. 子宫颈息肉:粘膜上皮、腺体、间质 ↑. 子宫颈息肉. 二、子宫颈上皮非典型增生和原位癌
E N D
第十一章 生殖系统和乳腺疾病 病理学与法医学教研室
第一节 子宫颈疾病 一、慢性子宫颈炎(chronic cervicitis) 育龄期妇女最常见 类型: 1、子宫颈糜烂:鳞状上皮坏死脱落→表浅缺损. 真性糜烂 2、子宫颈腺体囊肿(Nabothian cyst):粘液储留, 腺体扩张呈囊。 3、子宫颈息肉:粘膜上皮、腺体、间质↑ →→ 息肉状
子宫颈粘膜腺体增生 慢性子宫颈炎
子宫颈息肉:粘膜上皮、腺体、间质↑ 子宫颈息肉
二、子宫颈上皮非典型增生和原位癌 (cervical epithelial dysplasia and carcinoma in situ) Ⅰ 上皮下1/3 Ⅱ 上皮下1/3-2/3 Ⅲ 超过全层2/3 非全层 1、非典型增生 (异型细胞) 2、原位癌(CIS) 异型细胞累及全层 未突破基底膜
3、子宫颈上皮内肿瘤 (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CIN) CIN-Ⅰ级——非典型增生Ⅰ级 CIN- Ⅱ级——非典型增生Ⅱ级 CIN- Ⅲ级——非典型增生Ⅲ级、原位癌
子宫颈上皮重度非典型增生 (醋酸吐莫测海色斑片状)
子宫颈原位癌(carcinoma in situ) • 异型增生的细胞累及子宫颈粘膜上皮全层,但病变局限于上皮层内,未突破基底膜。
三、子宫颈癌(cervical carcinoma) 临床特征: 子宫颈上皮发生的恶性肿瘤,是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的第1-2位,40-60岁,平均年龄54岁。 不规则阴道出血及接触性出血 白带增多,腥臭味
病变特征: 好发部位:子宫颈管口鳞柱、状上皮交界处 移行带(transformation zone) 肉眼分型 糜烂型 外生菜花型 内生浸润型 溃疡型
病变处黏膜潮红、呈颗粒状,质脆,触之易出血病变处黏膜潮红、呈颗粒状,质脆,触之易出血 糜烂型子宫颈癌
镜下 • 鳞状细胞癌:约占90%。 • 早期浸润癌或微小浸润癌(microinvasive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 浸润深度不超过基膜下5mm • 浸润癌(invasive carcinoma) • 浸润深度超过5mm • 腺癌(cervical adenocarcinoma)
子宫颈早期浸润癌:癌细胞突破基膜,浸润深度不超过基膜下5mm子宫颈早期浸润癌:癌细胞突破基膜,浸润深度不超过基膜下5mm
第二节 子宫体疾病 一、子宫内膜异位 子宫腺疾病(adenomyosis) 基底层2-3毫米以上 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 子宫外 卵巢,巧克力囊肿 可能机制 返流 种植 血流 化生
二、子宫内膜增生症(endometrial hyperplasia) 类型: 单纯性增生 单层或假复层 复杂性增生 组织结构异型性 无细胞异型性 (腺瘤型增生) 非典型性增生 细胞异型性
三、子宫体癌 宫内膜上皮细胞发生的恶性肿瘤。 宫内膜腺癌(endometrial adenocarcinoma) 多发生于绝经期、绝经期后,50岁↑. 临床主要症状:不规则阴道出血
病因和发病机制 相关因素 肥胖> 正常体重23kg 风险增加10倍 未生育妇女及不孕症 功能性卵巢肿瘤(颗粒细胞瘤) 长期服用雌激素
子宫体癌病变 • 肉眼分型 • 弥漫型 • 局限型 • 组织学分型 • 腺癌 • 腺棘癌 • 腺鳞癌
切面见癌组织灰白色,质实,充满宫腔。 子宫体癌(弥漫型)
癌组织呈乳头状凸向宫腔,子宫肌层见平滑肌瘤癌组织呈乳头状凸向宫腔,子宫肌层见平滑肌瘤 子宫体癌(局限型)伴平滑肌瘤
腺棘癌:在高分化子宫内膜腺癌中,若伴有良性化的鳞状上皮,称腺棘癌腺棘癌:在高分化子宫内膜腺癌中,若伴有良性化的鳞状上皮,称腺棘癌 子宫内膜腺棘癌
腺鳞癌:腺癌伴有鳞癌上皮成分称腺鳞癌 子宫内膜腺鳞癌
第三节 妊娠滋养层细胞疾病 ( Gestational trophoblastic disease, GTD) 一、葡萄胎 二、侵蚀性葡萄胎 可见绒毛 三、绒毛膜癌 无绒毛结构 人类绒毛膜促性腺激素 HCG (human chorionic gonadotropin)增高
一、葡萄胎 (hydatidiform mole) • 大体:绒毛肿大,球状半透明囊泡,细蒂相连,状似葡萄——葡萄胎。 • 组织学 • 绒毛间质高度水肿 • 绒毛间质内的血管消失或明显减少 • 绒毛表面滋养层细胞增生(最重要特征)
子宫体积增大,子宫腔内充满了大小不等的透明水泡子宫体积增大,子宫腔内充满了大小不等的透明水泡 完全性葡萄胎
胎盘绒毛显著肿大,间质水肿,绒毛间质内的血管消失,绒毛表面滋养层细胞增生。胎盘绒毛显著肿大,间质水肿,绒毛间质内的血管消失,绒毛表面滋养层细胞增生。 葡萄胎
临床病理联系 • 子宫迅速增大,与妊娠月份不符, • 无胎心、胎动。 • 血、尿中HCG↑。 • 不规则子宫出血。 • 彻底凊宫→痊愈。 • 10%→侵蚀性葡萄胎,2.5%→绒癌。
二、侵蚀性葡萄胎(invasive mole) • 生物学行为介于葡萄胎和绒毛膜癌之间 • 和良性葡萄胎的主要区别 • 水泡状绒毛侵入子宫肌层,形成紫蓝色出血坏死结节。 • 可向宫外侵袭阴道壁,转移至肺、脑等。
侵蚀性葡萄胎 • 镜下 • 滋养层细胞增生及异型性显著 • 出血、坏死,其中可查见绒毛 • 临床 葡萄胎刮宫后数周至数月子宫仍增大,血、尿HCG持续阳性,阴道持续或不规则流血。 • 大多侵蚀性葡萄胎对化疗敏感,预后良好。
水泡状绒毛侵入子宫肌层,形成紫蓝色出血坏死结节。水泡状绒毛侵入子宫肌层,形成紫蓝色出血坏死结节。 侵蚀性葡萄胎
滋养层细胞增生,异型性显著。出血、坏死,其中可见水泡状绒毛。滋养层细胞增生,异型性显著。出血、坏死,其中可见水泡状绒毛。 侵蚀性葡萄胎
三、绒毛膜癌( choriocarcinoma) 绒毛滋养层细胞发生的高度恶性肿瘤,简称绒癌。 大多数与妊娠有关:50%葡萄胎后;25%自然流产;20%正常分娩后;5%早产、异位妊娠后 多见于30岁左右女性。
病变特点 • 瘤组织由异常增生的细胞滋养层和合体滋养层细胞组成 • 不形成绒毛或水泡状。 • 瘤组织自身无间质血管,瘤组织有明显出血坏死,肉眼呈血凝块状。 • 极易经血道转移,最常见肺和阴道壁。 • 化疗敏感,死亡率<20%。少数病例原发灶切除后,转移灶可自行消退。
绒毛膜癌 • 血凝块状。
瘤组织由异常增生的细胞滋养层和合体滋养层细胞组成,不形成绒毛或水泡状。瘤组织自身无间质血管,瘤组织有明显出血坏死。瘤组织由异常增生的细胞滋养层和合体滋养层细胞组成,不形成绒毛或水泡状。瘤组织自身无间质血管,瘤组织有明显出血坏死。 绒毛膜癌
第四节 乳腺癌 (carcinoma of the breast) 特点: 来源于乳腺终末导管小叶单元上皮 女性恶性肿瘤的第一位 40-60岁妇女 好发于外上象限 雌激素、遗传(BRCA1、BRCA2基因)、环境因素、接触放射线
病理类型: 非浸润性癌 导管内原位癌 小叶原位癌 浸润性癌 浸润性导管癌 浸润性小叶癌 特殊类型癌 (髓样癌、粘液癌等) 粉刺癌 非粉刺型导管内癌
特点:癌细胞局限于扩张的导管内,导管基底膜完整。特点:癌细胞局限于扩张的导管内,导管基底膜完整。 乳腺导管内癌
特点:扩张的乳腺小叶末梢导管和腺泡充满呈实体排列的癌细胞,导管基底膜完整。特点:扩张的乳腺小叶末梢导管和腺泡充满呈实体排列的癌细胞,导管基底膜完整。 乳腺小叶原位癌
特点:癌肿侵及乳头,由于癌周增生的纤维组织收缩,可导致乳头下陷。如癌组织阻塞真皮内淋巴管,可致皮肤水肿,而毛囊汗腺处皮肤相对下陷,呈橘皮样外观。特点:癌肿侵及乳头,由于癌周增生的纤维组织收缩,可导致乳头下陷。如癌组织阻塞真皮内淋巴管,可致皮肤水肿,而毛囊汗腺处皮肤相对下陷,呈橘皮样外观。
乳腺癌预后: 雌二醇受体(estrogen receptor, ER) 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 PR) 肿瘤基因 c-erbB-2 c-erbB-2 阳性,ER阴性预后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