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0 likes | 636 Views
手足口病. 防 治. 手足口病. 佛山市南海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曹晓鸥. 一、安徽省阜阳市疫情情况 二、国内流行情况 三、 EV71 病原学特征 四、临床表现 五、诊断与鉴别诊断 六、治疗原则 七、流行病学特征 八、预防原则. 一、安徽省阜阳市疫情. 2008 年 3 月份以来,安徽省阜阳市部分医疗机构先后收治了以发热伴口腔、手、足、臀部皮疹为主要症状的患者,少数患者伴有脑、心、肺等脏器严重损害。 3月27日,第一例患儿死亡; 3月29日,阜阳市人民医院将情况上报阜阳市卫生局、市疾控中心; 4月23日,最终确定该病为肠道病毒EV71感染.
E N D
手足口病 防 治
手足口病 佛山市南海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曹晓鸥
一、安徽省阜阳市疫情情况 二、国内流行情况 三、EV71病原学特征 四、临床表现 五、诊断与鉴别诊断 六、治疗原则 七、流行病学特征 八、预防原则
一、安徽省阜阳市疫情 • 2008年3月份以来,安徽省阜阳市部分医疗机构先后收治了以发热伴口腔、手、足、臀部皮疹为主要症状的患者,少数患者伴有脑、心、肺等脏器严重损害。 • 3月27日,第一例患儿死亡; • 3月29日,阜阳市人民医院将情况上报阜阳市卫生局、市疾控中心; • 4月23日,最终确定该病为肠道病毒EV71感染
截至2008年4月28日, • 共报告手足口病(EV71感染)病例1520例, • 痊愈585例, • 死亡20例, • 仍在住院治疗的有412例,其中重症患者26例。
病例分布已经由4月20日之前的阜南县、临泉县、颍州区和颍泉区2县2区扩展到全市8个县市区和开发区。病例分布已经由4月20日之前的阜南县、临泉县、颍州区和颍泉区2县2区扩展到全市8个县市区和开发区。 • 发病人群年龄段相对集中,所有患者均为6岁以下儿童,主要集中于2周岁以下。
南海区2004~2008年手足口病病例报告情况 • 2004年0例 • 2005年1例 • 2006年15例 • 2007年1例 • 2008年3月24日 广州市中医院报告1例 现住址:黄岐滘中新村北2号3楼 • 最小年龄1岁,最大6岁
手足口病的定义 • 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 disease HFMD) • 是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之一,多发生于5岁以下的婴幼儿 ,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溃疡; • 个别患者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致命性并发症; • 无合并症的患儿预后良好,一般5~7d自愈。
二、国外流行情况 • 手足口病是全球性传染病,世界大部分地区均有此病流行的报道。 • HFMD自1957年在加拿大首次报告,1958年加拿大Robinson从患者粪便和咽拭中分离出CoxAl 6,同时患者血清抗体有四倍增长,初步查CoxAl 6为本病病原。 • 1959年英国、美国加利福尼亚也发生流行。 • 1972年肠道病毒71型(EV 71)在美国被首次确认。此后EV71感染与C oxAl6感染交替出现,成为手足口病的主要病原体。 • 1972—1973年、1986年和1999年澳大利亚均发生过EV71流行,重症病人大多伴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CNS),一些病人还有严重的呼吸系统症状。 • 20世纪70年代中期,保加利亚、匈牙利相继爆发以CNS为主要临床特征的EV71流行,仅保加利亚就超过750例发病,149人致瘫,44人死亡。英国1994年4季度爆发了一起遍布英格兰威尔士由CoxAl6引起的手足口病流行,监测哨点共观察到952个病例,为该国有记录以来的最大一次。患者大多1—4岁。该国1963年以来的流行病资料数据显示,该病流行的间隔为2—3年。 • 意大利、法国、荷兰、西班牙、罗马尼亚、巴西、加拿大、德国等国家也经常发生由各型柯萨奇、埃可病毒和EV71引起的手足口病。 • 日本是手足口病发病较多的国家,历史上有过多次大规模流行。1969—1970年的流行以CoxAl6感染为主。1973和1978年的2次流行均为Ev71引起,主要临床症状为手足口病,病情一般较温和,但同时也观察到伴无菌性脑膜炎的病例。1997—2000年手足口病在日本再度活跃,EV71、CoxAl6均有分离,EV71毒株的基因型也与以往不同。 • 20世纪90年代后期,EV71开始肆虐东亚地区。1997年以来,EV71感染为主的手足口病在马来西亚、台湾、新加坡等地大规模爆发流行,并发中枢神经系统症状而导致死亡病例增多,引起世界各国关注和警惕。1997年4—8月马来西亚共有2628例发病,4~6月死亡29例。 • 1998年EV71感染在我国台湾省引发大量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峡炎,在6月和10月两波流行中,共监测到129106例病例,重症病人405例,死亡78例,大多为5岁以下的儿童,并发症包括脑炎、无菌性脑膜炎、肺水肿或肺出血、急性软瘫和心肌炎。 • 我国自1981年在上海始见本病,以后北京、河北、天津、福建、吉林、山东、湖北、西宁、广东等十几个省市均有报导。
国内流行情况 • 81年起,上海、北京、福建等零星报道,但缺乏病原学支持; • 天津83年CoxA16爆发流行,5-10月间报告病例7000,86年又再度爆发,托幼机构两次爆发发病率分别为2.3%和1.9%; • 1999年5-9月,深圳南山区66例; • 2000年5-8月招远市立医院接诊1698例,6月15-7月15日发病高峰,3例死亡,14例病毒性脑膜炎; • 2000年苏州某幼儿园因新加坡生病儿童返回引起爆发; • 2001年4月,北京昌平区某幼儿园一起手足口病爆发,患病率达6.65%。
国内流行情况 • 香港地区1987年发生EV71流行,2001年出现首例死亡病例; • 1998年EV71感染在台湾省引发大量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峡炎,6月和10月流行中,共129106例,重症405例,多为5岁以下儿童(91%) ,死亡78例,其中65例有肺水肿或肺出血(83%)。并发症包括脑炎、无菌性脑膜炎、肺水肿或肺出血、急性软瘫和心肌炎 。
病原学 • 病原型别很多,均属微小核糖核酸病毒科(Picorna)、人肠道病毒属; • 型别有CoxA5、10、16、19型及EV71型和新肠道病毒,最常见为CoxA16及EV71型,有的报导ECHO及CoxB组某些型也可引起,有待进一步证实。
病原学 • 70年代前,主要为CoxA16引起,随后EV71逐渐增多 • 日本病原学研究证实是由CoxA16及其变异株和EV71型交替出现, 但以某个型为主; • CoxA16变异株出现,可能人群中抗体阳性率高,在抗体影响下诱导而成; • 我国80年代以CoxA16为主, 89年从成人病人分离出EV71型,1998-1999年流行,各地报导均以EV71型为主。
病原的生物特性 • 病原虽然型别多样,但却有许多共同的生物特性 • 来源于人体, 引起肠道暂时性感染,可由消化道和鼻咽部分离出病毒,在正常人体血清和血制品中可发现特异性抗体; • 对乙醚有抵抗力,20%乙醚、4℃作用18h,仍保留感染性(病毒结构中不含脂质); • 病毒颗粒呈球形,直径20~30nm。
病原的生物特征 • 耐酸试验是区别肠道病毒与鼻病毒、口蹄疫病毒的方法之一,前者在PH3.5仍然稳定,而后者不稳定; • 对阳离子稳定性; • 对已知抗菌素及化学治疗药物具有抗性; • 75%酒精5%来苏对肠道病毒没有作用,对乙醚,去氯胆酸盐等不敏感; • 对紫外线及干燥敏感; • 氧化剂、甲醛、碘酒能使其灭活 。
临床表现 • 手足口病是一种肠道病毒病,具有肠道病毒感染的共同特征。 • 从最常见的无症状或仅有轻度不适,至严重的并发症甚至死亡均可发生。
临床表现 • 潜伏期 • 一般2~7d,无明显前驱症状; • 多数病人突然起病; • 约半数病人发病前1~2d或发病的同时有发热,多在38℃左右。
临床表现 • 四部曲——主要侵犯手、足、口、屁四个部位; • 四不像——疹子不像蚊虫咬、不像药物疹、不像口唇牙龈疱疹、不像水痘; • 四不特征——不痛、不痒、不结痂、不结疤 。
临床表现 • 初期有轻度上感症状, 由于口腔溃疡疼痛,患儿流涎拒食; • 口腔粘膜疹出现较早, 初为粟米样斑丘疹或水疱,周围有红晕,舌及两颊部,唇齿侧也常发生; • 手、足等远端部位出现或平或凸的斑丘疹或疱疹; • 斑丘疹在5d左右由红变暗,然后消退; • 疱疹呈圆或椭圆形,扁平凸起,内有混浊液体,长径与皮纹走向一致; • 手、足、口病损在同一患者不一定全部出现
合并症 • 病毒会侵犯心、脑、肾等重要器官,警惕暴发性心肌炎的发生; • 近年发现EV71较CoxA16更易发生无菌性脑膜炎,合并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的人,以2岁以内患儿多见 ; • 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的临床分级: • Ⅰ级为肌痉挛、共济失调、肌痉挛且共济失调; • Ⅱ级为肌痉挛和脑神经板受损; • Ⅲ级为脑干受损,短暂肌痉挛后呼吸衰竭、外循环衰竭、休克昏迷、眼反射消失、呼吸停止,多在入院12h内死亡 。
合并症 • 根据临床和脑电图的变化, 分为: • 以小脑症状为主的局限性脑炎型,表现为共济失调,肌阵挛和震颤; • 无菌性脑膜炎型; • 弛缓性麻痹型这三种临床类型,以无菌性脑膜炎常见 。
诊断 • 诊断原则 • 流行病学资料 • 临床表现 • 实验室检查 • 确诊时须有病原学的检查依据
鉴别诊断 • 本病在大规模流行时,诊断不困难,散在发生时,须与下列疾病鉴别: • 口蹄疫 • 疱疹性口炎 • 疱疹性咽喉炎 • 风疹 • 水痘
鉴别诊断 • 不典型、散在性手足口病很难与出疹发热性疾病鉴别,须做病原学及血清检查 ; • 与口蹄疫相鉴别 • 由口蹄疫病毒引起的类似疾病,目前有7个血清型、65个亚型; • 主要侵犯猪、牛、马等家畜,对人虽然可致病,但不敏感; • 一般发生于畜牧区,成人牧民多见,四季均有; • 口腔粘膜疹易融合成较大溃疡,手背及指、趾间有疹子,有痒痛感。
鉴别诊断 • 疱疹性口炎 • 四季均可发病,以散在为主; • 一般无皮疹,偶尔在下腹部可出现疱疹;
鉴别诊断 • 疱疹性咽颊炎 • 可由CoxA组病毒引起; • 病变在口腔后部,如扁桃体、软腭、悬雍垂,很少累及颊粘膜、舌、龈。
六、治疗原则 • 本病如无合并症,预后良好,多在一周痊愈; • 治疗主要对症处理,可服Vit B、C及清热解毒中草药或抗病毒药物; • 有合并症病人可肌注丙种球蛋白 ; • 有报道称,发热病人禁用阿斯匹林。
传染源 • 人是本病的传染源 • 患者、隐性感染者和无症状带毒者; • 流行期间——患者急性期,病人粪便排毒3~5周,咽部排毒1~2周; • 流行间歇和流行期——健康带毒者和轻型散发病例 。
传播途径 • 人群间的密切接触进行传播 • 空气飞沫传播:患者咽喉分泌物、唾液中的病毒; • 日常接触传播:唾液、疱疹液、粪便污染的生活用品传播; • 水源传播: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水源经口感染; • 医源性传播:门诊交叉感染、口腔器械消毒不严传播 。
易感人群 • 普遍易感,隐性感染与显性感染之比为100∶1,受感染后可获得免疫力; • 成人多通过隐性感染获得抗体; • 患者主要为儿童,≤3岁年龄组发病率最高,4岁以内占85%~95%。
流行特征 • 地区分布:极为广泛,无严格地区性; • 季节分布:四季均可发病,冬季发病较少见,夏秋季多见; • 流行方式:暴发流行后散在发生,流行期间,托幼机构易发生集体感染。
八、预防原则 • 尚无特殊预防方法,加强监测,提高监测敏感性是控制本病流行的关键; • 做好疫情报告,及时发现病人,积极采取预防措施,防止疾病蔓延扩散; • 托幼机构做好晨间体检,发现疑似病人,及时隔离治疗; • 被污染的日用品及食具等应消毒,患儿粪便及排泄物用3%漂白粉澄清液浸泡,衣物置阳光下暴晒,室内保持通风换气。
预防原则 • 流行时, 做好环境、食品卫生和个人卫生; • 饭前便后要洗手,预防病从口入; • 家长尽量少让孩子到拥挤公共场所,减少被感染机会; • 注意婴幼儿的营养、休息,避免日光曝晒,防止过度疲劳,降低机体抵抗力 。
预防原则 • 医院加强预诊,设立专门诊室,严防交叉感染; • 中草药具有清热解毒作用, 有一定效果; • 对严重合并症病例,密切接触患者的体弱婴幼儿也可肌注丙种球蛋白; • 及时采集合格标本,明确病原学诊断。 • “洗净手,喝开水、吃熟食、勤通风、晒衣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