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0 likes | 607 Views
中文图书入藏结构与读者利用分析研究 -以华中农业大学图书馆为例. 饶思军 rsj@mai.hzau.edu.cn 2011.9. 当前高校纸本型文献发展的特点. 随着国家对教育经费不断投入,各高校文献资源建设经费越来越“富有”; 2. 虽受电子资源的影响,但印刷型文献仍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其消亡论一直没能实现; 3. 受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有关图书馆指标的制约及高校学生读者群的需求,各大学的纸本馆藏量在快速增长。. 2009 年全国图书出版发行概况.
E N D
中文图书入藏结构与读者利用分析研究-以华中农业大学图书馆为例中文图书入藏结构与读者利用分析研究-以华中农业大学图书馆为例 饶思军 rsj@mai.hzau.edu.cn 2011.9
当前高校纸本型文献发展的特点 • 随着国家对教育经费不断投入,各高校文献资源建设经费越来越“富有”; 2. 虽受电子资源的影响,但印刷型文献仍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其消亡论一直没能实现; 3. 受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有关图书馆指标的制约及高校学生读者群的需求,各大学的纸本馆藏量在快速增长。
2009年全国图书出版发行概况 • 2009年全国共出版图书301719种,其中新版图书168296种,重版、重印图书133423种,总印数70.37亿册(张),总印张565.50亿印张,折合用纸量132.93万吨,定价总金额848.04亿元。与上年相比图书品种增长10.07%,新版图书品种增长12.97%,重版、重印图书品种增长6.61%,总印数下降0.36%,总印张增长0.78%,定价总金额增长5.68%。
有钱啦, 也有货源啦, 但…… 1. 我们买回的书读者愿不愿意看哪? 2. 有没有人看哪? 3. 我们怎么知道读者看不看?
我们图书馆人应该问一下自己,我们是否做到?我们图书馆人应该问一下自己,我们是否做到? • 对比阮冈纳赞的“图书馆五定律” • 1.书是为了用的;(我们买的书有用吗?是否能够满足读者的需求,是否能够支持学校的教学与科学研究活动? ) • 2.每个读者有其书;(是否附合大多数读者的需求?) • 3.每本书有其读者;(有没有被充分利用?) • 4.节省读者的时间; • 5.图书馆是一个生长着的有机体。
我们都有这样的感受: • 我们没做到, • 可以说我们做的不好 ……图书馆无法确保读者需要的资料都有收藏,读者要的书图书馆没有收藏,馆藏发展与读者的需求之间存在差距。 • 为什么会这样,是我们不努力、不进取吗? • 都不是
原因分析 • 原因1.我们缺乏对馆藏资源整体质量和服务绩效等问题科学管理手段,不仅没有评价工具、评价制度,更没有进行科学评价的意识。 • 原因2.许多图书馆对本馆的资源状况不了解,对如何科学管理不了解。图书馆的馆藏发展工作不仅需要理论的指导,同时也要科学的规范手段。 • 原因3.当前对馆藏结构的评价理论研究较多,但可用于实际工作中的操作性过于复杂并且难度大。
我们的办法 • 第一、提升科学评价的意识; • 第二、加强馆藏评价的理论和新技术手段研究; • 第三、从馆藏结构和读者利用这二个角度进行研究与分析,探讨出一条操作简单、分析便利,且实用性强、有价值的馆藏评价方法和模式。
具体方法 • 馆藏评价的重点是对馆藏质量的评价,我们依托华中农业大学图书馆(以下简称我馆)自动化管理系统ILAS II,以翔实的数据采集,统计出2005年至2009年我馆五年的中文图书入藏状况、藏书结构及藏书利用率,利用这些数据的分析结果客观地评价了图书馆馆藏质量和读者利用图书馆的状况,为制订科学的馆藏建设方针、切合实际操作的文献选择原则和文献采购经费预算提供依据, 从而优化图书馆馆藏结构。
从这五年的入藏情况可看出 1.华中农业大学(以下简称我校)图书馆2005-2009年入藏中文图书合计为113056种,412159册; 2.平均每年入藏22611种,82431册。我校拥有学生约2.5万人,生均新书购入量为3.3册/人,高于高校评估人均3册的水平; 3.五年平均复本量为3.64;
二、2005-2009中文图书经费使用情况 • 图书经费是图书馆藏书建设的核心环节,图书经费的多少直接影响着图书采选数量和质量,也直接影响着广大读者的需求。正确使用图书经费可以使文献采集能在一定的深度和广度上来丰富图书馆馆藏,并确保学校教学和科研的顺利进行。我校对图书馆的支持力度不断增强,年度经费逐年增加,2009年达到了650万元。
分析 • 从上图(2)中可看出,2005年由于学校进行本科评估,投入中文图书的经费创下了历史最高337万,随后开始下降,2007年降到了低点,2008后开始回升,但从购入的图书数量来看,并没有太多的增加,这主要反映在图书价格的上涨。(见表一)
三、2005-2009年中文图书借阅情况 • 图书借阅率的高低是评估图书馆的藏书质量,衡量图书馆读者工作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及读者利用图书馆情况的重要指标之一。
分析: • 2005年随着中文图书入藏量的增加,其借阅量达到了76万册的最高峰。2006年因受图书馆搬迁新馆的影响,借阅量比2005年下降了20多万册。2007、2008两年稳定在60多万册的借阅量,但2009年降至46万册。分析其因有二,主因是“读秀”电子图书的利用。“读秀”电子图书2009年点击量逐月上升(见图4),尤其是后三个月点击量猛增,年点击量达到179379次;文献传递阅读页面也达到139812页(见图5)。另一个影响图书借阅率的原因是图书馆库容量不够,许多图书下架,堆放在密集书库,读者无法利用。
总之,伴随着网络化的便利,电子图书的增加,纸质图书的借阅率不断下降已经是不可阻挡的趋势。中文图书入藏数量度的把握已经摆在面前,如何决择需要我们认真思考与研究。总之,伴随着网络化的便利,电子图书的增加,纸质图书的借阅率不断下降已经是不可阻挡的趋势。中文图书入藏数量度的把握已经摆在面前,如何决择需要我们认真思考与研究。
四、2005-2009年中文图书入藏结构分析 • 藏书结构是藏书建设的核心。建立科学的、合理的、适用于本馆读者的最佳藏书结构是藏书建设的中心内容和基本任务。图书馆藏书结构是一种立体结构,其组成要素包括馆藏文献的学科、水平、时间、文种、类型、载体、复本等相互联系交叉、渗透的多方面内容。但对高校图书馆而言其学科结构是最能体现馆藏的合理性,故就我馆中文图书的学科结构进行分析。
藏书结构分析: • 学科图书的入藏覆盖率基本上达到100%,包含所有的22大类学科; • 社会科学类图书占总入藏量的59.53%,自然科学类占40.47%; • 学科入藏量差异比较大,入藏量最高的学科是工业技术类(T),占入藏总量的19.23%,其次是经济类(F)17.74%,两学科所占比例非常突出,合计达到了36.97%,远远高于排第三的文学类(I)的 8.86%,入藏量最小的是航空和航天类(V),仅占0.03%;
藏书结构分析: • 入藏量列前10位的学科是:工业技术类(T)、经济类(F)、文学类(I)、语言和文字类(H)、政治和法律类(D)、数理科学和化学(O)、农业科学(S) 、历史和地理类(K)、文化科学教育体育类(G)、哲学类(B),这10个学科的入藏量占总入藏量的85.03%,而其它12类学科的入藏量仅占总入藏量的14.97%; • 入藏量超过8%的有4个学科:工业技术类(T)、经济类(F)、文学类(I)、语言、文字类(H);
藏书结构分析: • 三大基础学科图书:语言、文字类(H)8.69%、数理科学和化学(O)6.03%、计算机(TP)7.99%,合计占整个学科的22.71%; • 工业技术类(T)类中的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类(TP)入藏量为14540种32914册,占整个T类的41.53%;轻工业、手工业(TS)类我馆主要入藏的是食品科学类图书1993种7624册,占T类的9.62%,TP和TS合计占T类的51.15%,超过半数。
五、图书利用分析 • 藏书利用率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用户借阅馆藏文献资源总册次数与文献借阅率与馆藏文献资源总册数之比。文献利用率的高低是对藏书内容的质量、藏书结构等方面的综合反映。前苏联规定一般图书馆的藏书利用率要达到140%-300%,日本市民图书馆希望达到400%,根据我国的国情,大多数高校图书馆馆藏文献资源利用率至少应在75%以上,否则就说明馆藏文献质量低下,结构不合理[3]。
分析 • 各类图书的累借次数相差比较大,文学类图书(I)的利用率最高,借阅比例达到了983.52%,其次是语言类图书(H)的借阅率是618.05%,位例第二; • 入藏图书的平均借阅率为354.48%,也就是说入藏的图书平均借出3.54次。超过平均借阅率的有文学类(I)、语言类(H)、历史地理(K)、哲学(B)、军事(E)、艺术(J)和生物科学(Q)七个大类,其中自然科学类只有生物科学名列其中;
分析 • 入藏量最大的工业技术类(T)和经济类(F)借阅率却不高,不成正比,只有231.68%和213.94%的借阅率,都低于平均值; • 利用率排后的是农业类(S)、天文地理类(P)、环境类(X)、航空航天类(V)、和交通运输类(U); • 社会科学类图书的利用率为416.06%,而自然科学类图书的利用率只有192.78%,相差较大。
六、馆藏质量优化策略 • 从我馆2005—2009年入藏中文图书结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我馆年入藏中文图书总量与人均新书量均达到高校评估要求;入藏图书的学科覆盖面达到100%;入藏图书的平均利用率达到了354.48%的较高水平;年经费的投入也达到了教育部规定的学校事业费的5%的标准,且逐年递增;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类图书入藏比例适当59.53%:40.47%。这些都说明现有的中文图书馆藏结构比较合理,基本能满足广大读者的阅读需求。经过多年的建设,尤其是这五年的发展,可以说我馆已经建成了比较完善、合理的中文图书馆藏体系。
另一方面更深层次的原因就是图书馆缺乏对馆藏结构及图书利用情况的定期评价机制,以致无法形成合理的馆藏质量优化策略,在实际工作中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因此,制定各学科藏书优化策略可以优先从以下方面进行考虑。
(1)对于入藏量较大、借阅率低的计算机类、经济类图书,考虑到其出版量也比较大,采选时必须保证所选的专业图书来自权威出版社或核心出版社。对于非核心出版社的图书须认真甄别,以确保藏书的学术价值和利用价值。同时减少其复本量,进而减低其入藏量。(1)对于入藏量较大、借阅率低的计算机类、经济类图书,考虑到其出版量也比较大,采选时必须保证所选的专业图书来自权威出版社或核心出版社。对于非核心出版社的图书须认真甄别,以确保藏书的学术价值和利用价值。同时减少其复本量,进而减低其入藏量。
(2)对于借阅率比较高的文学类、语言类、哲学类、艺术类和历史地理类图书,考虑其大多是通识性学科、读者范围比较广泛、读者规模也比较大,可以适当提高这些学科图书的品种或复本量。尤其是文学类、语言类的图书,可在增加采选品种的同时适当提高其复本量,将复本量增加到5-6册,以满足更多读者的借阅需要,进一步提高藏书的利用率。(2)对于借阅率比较高的文学类、语言类、哲学类、艺术类和历史地理类图书,考虑其大多是通识性学科、读者范围比较广泛、读者规模也比较大,可以适当提高这些学科图书的品种或复本量。尤其是文学类、语言类的图书,可在增加采选品种的同时适当提高其复本量,将复本量增加到5-6册,以满足更多读者的借阅需要,进一步提高藏书的利用率。
(3)对于入藏量、利用率双低的航空航天类、农业类、交通运输类、环境安全类等学科的图书,由于其专业性强、读者范围窄,因此在采选时应加强与学校专业的匹配,同时将采选复本量减少到1-2册。(3)对于入藏量、利用率双低的航空航天类、农业类、交通运输类、环境安全类等学科的图书,由于其专业性强、读者范围窄,因此在采选时应加强与学校专业的匹配,同时将采选复本量减少到1-2册。
综上所述 • 藏书的学科结构要突出重点,照顾一般,要重点收藏与学校专业设置、课程设置、科研等密切相关的文献资料,并保证其系统性、完整性。对于学生借阅密度大的热门图书,要加强采访,采集一些适合大学生阅读的优秀书籍,并适当加大复本量。同时,还要加强哲学、社会科学、文学、艺术类书籍的采访工作。由于经费原因,我馆对这些书籍的购买量逐年下降,而它们又是对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最好教材,图书馆应将此类书籍作为收藏的一个重要部分。在采购时应严格把关,确保图书的艺术性和思想性,让学生在阅读欣赏的同时不知不觉地吸收到文化的精华,从而提高修养与素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成为德才兼备的有用人才。
七、馆藏评价的方法与模式 • 根据以上研究,可以确定通过对馆藏分类和读者利用二个方面定量进行统计,并进行定性分析(包括结构的分析,利用率的分析),完全能够建立一套简单馆藏评价方法与模式,其具体模式如下:
总结 • 高校图书馆藏书结构与质量优化,一方面应该紧紧围绕学校教学与科研需求这条主线,开展各种文献调研活动,从中了解各类读者的需求情况,以加强所购图书与学科专业的匹配程度;另一方面,要定期对藏书结构进行测评,对利用率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及时调整藏书优化策略,提高各类图书结构比例的科学性及复本配置的合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