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05

化学最佳教学时机的研究

胡志刚. 教硕 授导. 化学最佳教学时机的研究. 福 建 师 范 大 学化学与材料学院. 全国高等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 黑龙江省高等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 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 哈尔滨市优秀学术著作基金项目资助 2004 国家教学成果奖申报项目.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到处都会遇到时机问题 体坛竞技有时机:随机而动,则金牌垂胸; 经营决策有时机:裁断适时,则财力亨通四海;

robert
Download Presentation

化学最佳教学时机的研究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胡志刚 教硕 授导 化学最佳教学时机的研究 福 建 师 范 大 学化学与材料学院

  2. 全国高等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 黑龙江省高等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 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 哈尔滨市优秀学术著作基金项目资助 2004国家教学成果奖申报项目

  3.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到处都会遇到时机问题 体坛竞技有时机:随机而动,则金牌垂胸; 经营决策有时机:裁断适时,则财力亨通四海; 文艺创作有时机:但肯寻诗便有诗,灵犀一点是吾师; 棋盘厮杀有时机:一步不当,身陷囹圄,一招不慎,满盘皆输; 垂钓湖畔有时机:春钓雨雾夏钓早,秋钓黄昏冬钓草; 科研夺魁有时机:一环主动,则独占鳌头; 教育教学有时机:过早徒劳无益,过迟则勤苦难成。

  4. 1 .化学教学时机理论简介 1.1化学教学时机的定义 化学教学时机可认为是:在化学教学中针对特定的教育者与教学对象客观存在的可以获得最佳教学效能的一段时间中的一种机遇。

  5. 最佳时机 A C B T O 最佳时区

  6. 图中最佳时区AB中的“C”点是最佳时机。 一个人成绩的大 小,一件事的成功与否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当某些因素进行 最佳组合后就出现最高的工作效率,发挥最佳的时间效能。我们把这段时间定为最佳的区,把最佳的时区内峰值点称为最佳时机。新课程为中小学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提供了一个大好时机。课程标准要求“给每个学生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的体验研究过程”,并强调“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评价方式,都可以看作是时机问题。

  7. 把握最佳的教育教学时机,事半功倍 失去最佳的教育教学时机,事倍功半

  8. 1.2 教学时机构成要素、 表现形态 1.2.1 教学时机的构成要素 ①空间要素; ②受教育者内部的力量因素; ③时间因素; ④要害问题。 1.2.2 教学时机的表现形态 ①临界点; ②关键契机; ③枢纽部位; ④重要关节。

  9. 1.3 教学时机的特点 (1)必然性与偶然性 (2)内隐性与外显性 (3)易逝性和可重复性 (4)发展的多向性与个别差异性

  10. 1.4 教学时机论的体系 理论体系: (1)教学时机的意义、对象、性质、任务; (2)教学时机的历史渊源; (3)教学时机的立论基础; (4)教学时机的交叉学科; (5)教学时机的结构; (6)教学时机的类型; (7)教学时机的意识。

  11. 应用体系: (1)教学时机的模式; (2)教学机智; (3)运用人体生物钟节律把握教育教时机 (4)运用人的发展的关键期适时施教; (5)教的时机; (6)学的时机; (7)德育时机。

  12. 1.5 教学时机的模式 教学时机的创设 教学时机的捕捉 教学时机的利用 教学时机的转换 教育时机的创造教育时机的预测教育时机的设计 教育时机的发现教育时机的选择教育时机的决策 择善而从 量力而行 捷足先登 评价反馈矫正 寻找转机目标 迎接新挑战

  13. 创设 捕捉 利用 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 问题情景 拟定方案解决问题 利用 转换 精讲 点拨 巩固 升华

  14. 《钠的性质》一节:探究学习 •钠为什么要保存在煤油中? •钠为什么能保存在煤油中? •钠能保存在水中吗? •如何寻找代用品,选择代用品的原则是什么? •提供如下一些素材: 煤油:沸点180℃-310℃,组成C11-C16,密度0.8 汽油:沸点220℃以下,组成C5-C11,密度0.7 CCl4:沸点76.5 ℃ ,密度1.594 •实际选择煤油,考虑了哪些因素?

  15. 【示例】假期作业的新设计 每当假期到来时,老师都会给学生留下一大堆习题作业。而每到开学时,一些学生或是没做,或是应付地交来一些没过脑子的“无功”作业。我尝试着在所教班级取消了传统的假期作业,改留了可供学生选择的以下几类作业: (1)阅读一本化学科普读物或学习参考书。 (2)发现并找出化学参考书中的三处非印刷性错误,指出错误所在并予以指正。 (3)利用所学的环保知识,采集所处地区的环境问题并思考如何解决它。 (4) 利用所学化学知识,设计制作一个家庭小实验,掌握实际生活中的一些小窍门。 (5) 写一篇化学小论文。 为了使学生明白这样做“假期作业”的意义,我做了这样的“动员”:在假期中,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创造力是最容易被激发的。“留心处处皆学问,细心题题有发现,上心事事长见识,专心路路有收获”。由于学生的兴趣、特长、条件不同,我只要求学生们在上面的几类作业中自己选择三类作业完成即可。

  16. 开学后,同学们的假期作业交了回来,这次作业活动收到预想不到的教育教学效果。许多同学看了化学参考书;23位同学从10余本化学的正式出版物上,挑出了60余处错误;10位同学从环保的角度,针对本地区河流污染以及酸雨造成的危害问题,查阅相关资料,提出了解决方案; 11位同学从生活小事上找到了化学知识的利用价值,比如如何洗去白衬衫的墨水污迹、如何防止牛仔裤褪色等等,掌握了一些小窍门。此外,还有56篇小论文,选题多种多样。为了正确引导学生们的热情和积极性,我安排了一次假期作业成果交流会。6位同学介绍了他们的研究成果,班里还展示了大家的论文及研究作品,这样的成果使大家看到了创造的艰辛和收获的喜悦。对我来说,最大的收获是使我明白了,通过教师的用心钻研和精心设计,并积极地进行启发引导,假期作业不但不会成为学生的学习负担,反而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17. 这个示例可以较为充分的反映了教育时机的创设(备机)——教育时机的捕捉(择机)——教育时机的利用(投机)——教育时机的转换(转机)这样四个步骤。这个示例可以较为充分的反映了教育时机的创设(备机)——教育时机的捕捉(择机)——教育时机的利用(投机)——教育时机的转换(转机)这样四个步骤。 第一步,这位老师取消了传统的假期“没过脑子的无功作业”,改留了五类作业和做了在假期的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创造力最容易激发的“动员”。这是教育时机的创设阶段或酝酿准备阶段(备机阶段)。 通过开学后,学生交上来的作业看到:“许多同学看了化学参考书;23位同学从10余本化学的正式出版物上,挑出了60余处错误;10位同学从环保的角度,针对本地区河流污染以及酸雨造成的危害问题,查阅相关资料,提出了解决方案; 11位同学从生活小事上找到了化学知识的利用价值,比如如何洗去白衬衫的墨水污迹、如何防止牛仔裤褪色等等,掌握了一些小窍门。此外,还有56篇小论文,选题多种多样。”说明学生在假期积极的捕捉利用了时机。是捕捉教育时机和利用教育时机的第二和第三阶段(择机和投机阶段)。

  18. 这个阶段表现了三点: 1.教育时机捕捉和利用是一个聚焦的过程 这其中包含着主体意志的自由活动可以有多种选择,有的最佳选择往往只有一个,自由度相当有限。成功的选择不是发散性的而是一个聚焦的过程。如“23位同学从10余本化学的正式出版物上,挑出了60余处错误”,“10位同学从环保的角度,针对本地区河流污染以及酸雨造成的危害问题,查阅相关资料,提出了解决方案”,这挑选的过程是一个聚焦的过程。 2.在观察全局的基础上寻找最佳突破点 如“56篇小论文,选题多种多样”,这其中每个论文的选题都要首先寻找、确立论点即突破点,才能够完成后续的论证工作。 3.可操作性 这位老师的几类作业中,每类作业对学生来说都有一定的难度,但又是通过努力可以解决和实现的。 而特别是最后安排的这次假期作业成果交流会,使学生看到了创造的艰辛和收获的喜悦。这种假期作业是一种开放性的作业,给了学生按照自己的爱好、兴趣、特长、充分自由的选择的余地,符合学生好强、好动、好表现、好探索、好联想的心理特点,作业成果实现了培养学生的化学应用能力、科学研究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创新精神的升华。使学生站在了新的起点上,有利于向更高的目标攀登,可谓进入了教育时机的“转换阶段”

  19. Y效益=x·y 主 体 投A 入 量 B C 时间X B A C 三种时机分布 量力而行

  20. S W P 萌芽状态 明了状态 结束状态 S代表教育时机主体 W代表教育时机价值度 P代表教育时机清晰度 教育时机各阶段状态

  21. Y 效益 B(X2 Y2) A(X1 Y1) ● A’(X3 Y3) 时间 x ● ● B’(X4 Y4) ● 教育时机发展曲线 捷足先登

  22. 2.最佳教学时机的理论在 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23. 2.1 教的时机 包括备课时机;上好第一课——把握第一印象时机;课前教的时机;导课的时机;提问的时机;教学高潮的时机;课堂讲授中的相机诱导;巧置课堂教学中的空白;课堂教学中的及时提醒;结课的时机;板书的时机等等。

  24. 备课的时机 顺手牵羊、有心积累——随时随地备课 1.抄报、剪报 2.摘录、摘要 3.编制目录、索引 4.捕捉灵感 5.在电脑电视等现代化媒体中捕捉信息 课后备课——积累教学经验的途径 1.帮助进行自我分析、积累教学经验、 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 2.课后备课为教研提供了资料 3.写教后记是教师练笔的好机会 4.教学反思

  25. 导课的时机 〖示例〗把学生带入美的世界 有一位化学教师在给由初三跨入高一的学生讲第一节课时,首先用粉笔在黑板中央工工整整地写上“化学——美的世界”几个大字。接着由古讲到今——火药——亚运火炬;由远说到近——山水甲天下的桂林——粤北英德宝岛晶宫的钟乳石、石笋、石柱;由静讲述到动——质地晶莹剔透的玻璃仪器——耀眼的镁光、迷人的焰火,描绘出一幅美丽的化学图;化学实验美、化学自然美、化学理论美、化学用语美等等,这美丽的化学图撞击着学生们渴望求新求美求知的心理。

  26.   导课讲求的是“第一锤就敲在学生的心上”。小学从讲故事、寓言,游戏入手,中学宜从联想对比,启发谈话,设置疑难入手。 一位物理教师在讲“气体的压力”一节前,先让学生参与做了这样一个被称作“马德堡半球”的实验:把两只分开的半球合在一起,然后抽掉球中的空气,再让班上两位号称大力士的同学拉开这两只半球。结果,两位大力士使尽力气竟无法分开这两只半球。学生感到惊奇,百思不解。教师在这种情况下开始讲课,收到极好的效果。 数学老师讲对数表; 等比数列求和公式; 地理“大陆漂移说”

  27. 故事导入 如:讲《甲烷》时讲“东陵大盗”的故事;   讲《燃烧和缓慢氧化》时讲英国战舰“殴罗巴号失火事件”的故事;   讲《置换反应》时引用“点铁成铜”的故事;   等等.

  28. 提问的时机 在规律的探索处设问 通过探索途径得来的知识,往往记得牢,用得活。因此,要在引出规律时进行设问,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思考。如讲解化学方程式计算中上下左右单位的规律性时,先和学生讨论锌和足量盐酸反应时,锌的用量与氢气生成量之间的关系式: Zn+2HCl=ZnCl2+H2 ① 65克 2克 Zn+2HCl=ZnCl2+H2 ② 65克 1摩尔 Zn+2HCl=ZnCl2+H2 ③ 65克 22.4升 而后提问:用130克锌与足量盐酸反应能生成多少克氢气,应选用哪种关系式(选①?若要计算生成多少摩氢气,该用哪个关系式? (选②)再改为求算在标准状况下能生成多少氢气,又要选哪个呢?(选③)当学生选对关系式后再问为什么要这样选?有什么规律性?这样设问,问出了各个关系式的异同处,问出了进行化学方程式计算时的单位要“上下一致,左右相当”的规律性结论。其结果既可揭示单位关系又可培养学生抽象归纳的能力。

  29. 例如学习“二氧化碳与人体健康”,让学生分析印度尼西亚某荒岛上“死亡山谷”的秘密:例如学习“二氧化碳与人体健康”,让学生分析印度尼西亚某荒岛上“死亡山谷”的秘密: 据传说,在某荒岛高耸入云的大石山的山脚下,有一条狭小的通道。很久以前,有一个来自欧洲的探险家带着一条狗,从这条峡谷通过,还没走出山门,他带的狗突然晕死了,他感到非常奇怪,周围没有枪声,没有野犬袭击,刚才好好的,为什么会突然晕死去呢?他蹲下来想看个究竟,也晕过去,再也没有起来。后来的探险家发现在这条峡谷中有不少人和狗或羊的尸骨,人们对这条“死谷”望而生畏。

  30. 把握教学高潮的时机 所谓教学高潮时机,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创设情境给学生留下最深刻鲜明的印象,并得到学生最富于情感反应的时刻,这时师生双方的积极性达到最佳配合状态。

  31. 在讲解碘的性质时,可穿插小故事:方志敏曾在狱中用米汤给鲁迅先生写过密信,你知道鲁迅先生是怎样观看的吗?随即出示一张预先用米汤写过字的白纸,让学生观察晾干的白纸,看不出任何字迹。当用毛笔蘸取碘酒,轻轻地涂到白纸上“要珍惜今天,勤奋学习!”几个蓝色的大字呈现出来,把教学推向了高潮。在讲解碘的性质时,可穿插小故事:方志敏曾在狱中用米汤给鲁迅先生写过密信,你知道鲁迅先生是怎样观看的吗?随即出示一张预先用米汤写过字的白纸,让学生观察晾干的白纸,看不出任何字迹。当用毛笔蘸取碘酒,轻轻地涂到白纸上“要珍惜今天,勤奋学习!”几个蓝色的大字呈现出来,把教学推向了高潮。

  32. 工业生产中优选法的公式是: [(最大点—最小点)×0.618+最小点] =第一点时间(即可能存在的优异部位) 如:一堂课45分钟,教师准备组织一个高潮, 那么:(45-1)×0.618+1=28.192 即一堂课的28分钟开始组织高潮最佳。 如果教师一堂课准备分两个阶段,每个阶段分别组织一个高潮,第一个阶段为30分钟,第二个阶段为15分钟。 那么第一个阶段组织高潮的时间为: (30-1)×0.618+1=18.922 即第19分钟形成高潮为佳。 余下以此类推。

  33. 化学教学中布白的时机 化学教学中的布白时机是指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设置未明确或含蓄说明的部分或暗示内容的时机。化学教学的布白艺术是指教师将布白手法运用于化学教学中,以此引起学生的注意、联想和想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启迪学生的思维,从而提高教学艺术水平的教学实践活动。

  34. “在盐类水解”时布白,教师提出:酸溶液显酸性,碱溶液显碱性,那么,盐溶液显什么性呢?教师引而不发。这样的布白显然按照学生原有的意图、盐溶液应显中性。但是,通过实验,学生发现盐溶液有的显酸性、有的显中性、有的显碱性,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通过教师的布白,学生会积极主动地去“填补”和“完善”所知觉不到的知识,受到了不完美刺激。“在盐类水解”时布白,教师提出:酸溶液显酸性,碱溶液显碱性,那么,盐溶液显什么性呢?教师引而不发。这样的布白显然按照学生原有的意图、盐溶液应显中性。但是,通过实验,学生发现盐溶液有的显酸性、有的显中性、有的显碱性,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通过教师的布白,学生会积极主动地去“填补”和“完善”所知觉不到的知识,受到了不完美刺激。

  35. 突出重点时“布白” 要求教师教学中只在重点处点拨一二,给学生以简单的提示,大量问题留给学生思考。如在初中化学“绪言”课上,有镁条在空气中燃烧这一实验,在实验前就要把观察该实验的重点放在:①点燃前镁条的颜色、状态、硬度;②燃烧后产物的颜色、状态、硬度。实验完毕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并导出化学变化这一概念,再有在解答“在常温下的氯水中,要提高HClO浓度,采用什么措施为最适宜”时?提示学生利用化学平衡移动的原理可从增大[Cl2],降低[HCl],加压降温等角度去思考,但具体揭示则应留给学生自己去做。

  36. 创设高潮时“布白” 课堂教学中的高潮,是指教师的教学给学生留下最深刻鲜明的印象,并得到学生最富于感情反应,亦即学生思维最兴奋、最活跃的时刻,这时师生双方的积极性达到最佳配合状态。在创造课堂教学的高潮处恰到好处地留有一定的空白,让学生积极动脑,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7. 有位教师教《燃烧》一课时,实验之后,突然问学生:“如果说发光发热的现象就叫燃烧,那么电灯通电后也会发光发热,是不是燃烧呢?”教师这一 “布百”如同“一石激起千层浪”,整个教室沸腾了,学生议论纷纷,你一言,我一语,当堂就开展了激烈的争论,形成了教学的高潮。趁此高潮,教师进一步启发学生联系以前学过的有关“物质变化”知识来分析、判断电灯发光发热和燃烧这两种现象的异同点。从中区分出两种变化的不同性质,让学生认识到由于燃烧使可燃物质与空气中的氧发生作用后成了别的物质,因此,他是化学变化,这和电灯发热发光的物理变化不同。接下来,教师趁热打铁,引导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有关空气的知识,启发他们从已有的旧概念中逐步形成关于燃烧的新概念:“任何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都叫燃烧。”有位教师教《燃烧》一课时,实验之后,突然问学生:“如果说发光发热的现象就叫燃烧,那么电灯通电后也会发光发热,是不是燃烧呢?”教师这一 “布百”如同“一石激起千层浪”,整个教室沸腾了,学生议论纷纷,你一言,我一语,当堂就开展了激烈的争论,形成了教学的高潮。趁此高潮,教师进一步启发学生联系以前学过的有关“物质变化”知识来分析、判断电灯发光发热和燃烧这两种现象的异同点。从中区分出两种变化的不同性质,让学生认识到由于燃烧使可燃物质与空气中的氧发生作用后成了别的物质,因此,他是化学变化,这和电灯发热发光的物理变化不同。接下来,教师趁热打铁,引导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有关空气的知识,启发他们从已有的旧概念中逐步形成关于燃烧的新概念:“任何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都叫燃烧。” 随着教师的讲述,与学生在“空白”处的积极思考,学生思维进入亢奋状态.教学实践表明,效果良好。

  38. 板书布百的时机 有的内容则可通过省略号或丢空的办法使之隐去,形成版面上的“空白”,让学生自己凭借教师的讲述去领会、去思考、去联想。这不仅可以节省教学时间、突出教学重点,而且对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启发和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都大有裨益。  例如,化学平衡特点的板书设计为:  ⑴逆:…⑵动:…⑶等:…  ⑷定:…⑸变:…⑹同:…  这样的摆设既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并突出教学重点和关键,抓住知识的关节点,给人以思考的余地。又如,学习“氯化氢”后,有的学生窃窃私语“实验室制取氯化氢的发生装置图上未画分液漏斗塞子,是否教科书错了。”教师没有直接向学生讲清原因,而是在黑板上写下了“!?……”3个标点符号,用以启迪学生积极的思维,一个省略号为学生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去尽力探索留下了广阔的天地。这就是教学处理中的虚,含而不露,余味无穷。

  39. 板书的时机 一.先讲后书 二.先书后讲 三.边书边讲

  40. 一题多解的时机

  41. 课堂讲授中的等待技巧 一、 在学生“品味消化”时教师要善于等待 学生听课,从接受教师的讲解到理解、领会所讲的内容,需要一定的时间。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基础、所讲内容的难易,有意识地控制讲课的节奏。在讲完一个知识点(有时甚至是一句话)后,要有适当的停顿,或者提供一些“消食片”——简单的判断、填空,帮助学生“消化”知识。切不可口若悬河,只顾着自己说得痛快,却让学生直皱眉头。

  42. 二、在学生“谈兴正浓”时教师要善于等待 课堂讨论,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方法已为广大教师所采用。由于现在的学生思维活跃,好胜心强,往往是下课时间快到了,学生们仍在讨论。这时,如果教师强行“紧急刹车”,势必抑制学生的思维,挫伤学生的积极性。所以,教师不妨打破常规,来一个“软着陆”——延迟总结评判,引导学生课后继续讨论。然后,选择恰当时机,比如等学生把矛盾上交, “看老师怎么说”的时候,老师再进行最后的总结评判。

  43. 三、在学生“理直气壮”时教师要善于等待 对学生的错误言行进行批判教育,这是教育经常性的工作方法之一。批评一般要求及时进行,但也不是绝对排斥等待。犯了错误,有的学生反而觉得“真理在自己一边”;也有的学生会变得异常冲动……此时,教师的批评容易造成师生情绪的对立,激化矛盾。不如耐心等待,寻找合适的批评时机,同时也给学生一个自我反省、主动认错的机会。当然,等待时间不宜太久,切勿给学生造成“老师偏心”、“老师无能”的印象.

  44. 一、在总结时结课 就是对一堂课的内容、知识结构、技能技巧或用提纲,或画表格,或写图式等方法加以概括总结,强调要点,使学生对整堂课有一个清晰的印象。譬如学完椭圆的几何性质之后,可列一个表来进行总结。 二、在启导时结课 启导,就是在一堂课结尾时,对作业的解题格式,完成时间提出一些要求,对有一定难度的作业给予一定的启发,对新课的预习给予指导等。这是常见的课堂结尾设计。 结课的时机 在总结时结课    在启导时结课    在呼应时结课    在设疑时结课    在伏笔时结课    在引伸时结课    在引趣时结课    在游戏时结课 10.12板书的时机 板书出现的时机是很有讲究的,一堂课的板书,虽然在备课时已经作了精心的设计,但在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板书的出现必须在掌握轻重缓急、分清主次、把握时机,才能有效地组织学生的注意力,启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板书一般都是总体设计,分步出现。而且只有在学生理解知识的关键处和思维的障碍处出现板书,才能突出教学重点。板书的出现必须符合教材和学生思维的逻辑顺序。做到与教学内容同步,与讲解的语言紧密结合。教师通过语言阐明板书的内容,学生则通过板书加深对教师语言的理解。板书出现的时机分为三种情况。 一、先讲后书 有些教师在讲一个新概念时,先通过举例、分析,有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引出概念后,再书写板书;或者是分析、归纳前述内容,提出结论后再写板书;或者对一些需要比较鉴别的问题,分别讲述特点,再列表板书。这种先讲后书主要是用于概括知识的要点或揭示规律的总结提纲,但有的教师是在讲到下一部分才去补写上一部分的板书。造成讲与板书脱节的现象。这种滞后不但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干扰了学生深入的思考

  45. 2.2 学的时机 • 讨论的时机; • 记录的时机; • 反馈矫正的时机; • 记忆的时机; • 练习的时机; • 复习的时机等。

  46. 〖情境〗作业“课内练”与“课外练”对比实验报告〖情境〗作业“课内练”与“课外练”对比实验报告 为了减轻学生课作业负担,打破课堂里细讲碎问,课后留大量的作业传统格局,湖南汝县城第一中学袁善伐老师探索了一条生物作业怎样炼的路子,以检验两种“练”法的效果。为此,在任教的两个知识水平相差不大的教学班进行了“课内练”与“课外练”的实验研究,教学内容是《高中生物》①,计二十八课时。两个班采取同一教案,同一作业。实验班学生要求课内练习,当堂完成作业任务,课后不留作业。对照班学生按传统格局,课内不练,只留课后作业。 对比考察法:实验以后,为检验“练”的效果,分别进行两次笔试考察学生的成绩。 1.期中的对比调查:讲完“绿色植物的新陈代谢”后,按平时布置的作业内容,两个班采取同种试卷,在事先未通知学生的情况下,同时进行考试,成绩统计数据表明实验班人平均分数高出对照班8.7分。 2.期末的跟踪考查:期末时按一期所布置的作业内容,两个班有同时采用同种试卷进行期末考试,成绩统计数据显示实验班人平均分数高出对照班10.1分。 为了避免数据的偶然性,次年还在另外两个教学班重复了这项实验,尽管所提数据略有差异,但“课内练”优于“课外练”的结论是一致的。 实验结果分析: 两次考试的统计数据说明,实验班学生无论在优秀率、及格率和人平均分数都比对照班要高,表明两次考察实验班学生试卷答题正确率要高。此外,一学期以来实验班学生都是课内作业,对所学知识的巩固率要比对照班高,整体水平较一致的,有利于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其三,课内练学生一般只需要10~15分钟就能完成作业,但课后练大多数学生20~30分钟才能作完作业,加重了学生课外作业负担。座谈会上,学生深有体会说:“把课后作业改为课内作业即减轻了作业负担又提高了学习成绩,这是一举两得的好事!”

  47. 记录的时机 • 边听边记 • 用讲课间歇记 • 课后补记 • 择要记 • 批注记

  48. 如何及时复习 及时复习,犹如一个赶大车运货物的人在装货时要捆好车上货物一样,若不及时,等你汗流夹背到达终点时,车上的货物已散落得差不多了。

  49. 一.课后及时复习 • 课后复习最有效的方法是采取“过电影法”,就是先不翻书,独立地把 • 老师讲的内容再回想一遍。如在学过《离字反应、离子方程式》一节 • 之后,可作如下回忆: • ①哪类反应能用离子方程式表示? • ②离子方程式书写步骤——“写、改、删、查”。 • ③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 1. 深刻领会概念或原理的含义 • 2.挖掘出教材中的弦外之音 • 课本中有些内容的安排,诣在培养同学们学会学习和创新意识。 • 如,室验室制取氯气的反应方程式为; • MnO2+4HCI(浓)=MnCI2+CI2↑+2H2O • 铜与H2SO4反应的方程式为: Cu+2H2SO4(浓)=CuSO4+SO2↑+2H2O • 3.挖掘其基本原理 • 4.疑难点及时化解 • 5.掌握研究方法 • 二、章节后及时小结 • 一节或一章学完后,要及时小结,把零散的知识点“串线”、“结网”, • 理顺其关系,使知识结构化。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