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0 likes | 736 Views
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历程. 1949 年 10 月 ---1952 年底 (国民经济的恢复). 1.1949 年 10 月 --1956 年底. (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时期). 1953 年 ----1956 年底 (三大改造、社义制度确立). 中共八大. 2.1956 年 --1966 年.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 3.1966 年 --1976 年. ( “ 文化大革命 ” 时期).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E N D
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历程 1949年10月---1952年底 (国民经济的恢复) 1.1949年10月--1956年底 (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时期) 1953年----1956年底 (三大改造、社义制度确立) 中共八大 2.1956年--1966年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 3.1966年--1976年 (“文化大革命” 时期)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4.1978年—今
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949—1956) 1.国民经济的恢复(1949-1952)
材料一:1949年工农业产量同历史最高水平对比材料一:1949年工农业产量同历史最高水平对比 看下面材料,思考说明什么问题? 材料二:1949年人均国民收入与周边地区的比较
中国与美国、印度钢和电产量比较(人均) 材料三: 中国 美国 印度 钢产量 2.37公斤 538公斤 4公斤 发电量 2.76千瓦时 2949千瓦时 10.9千瓦时 材料四:被炸毁的广州海珠桥 以上材料反映了建国初中国什么问题? 国民经济全面崩溃
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949—1956) 1.国民经济的恢复(1949-1952) 结果: 工农业生产超过历史最高水平 意义: 为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 1949~1952年工农业总产值(亿元) 产量 比历史最高水平增加 1952年产量 比1949年增加 1.639亿吨 ﹪ 9.3 ﹪ 粮 49 ﹪ ﹪ 棉 193 53 130.4万吨
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949—1956) 2.有计划的经济建设(1953-1957) ⑴计划经济起步的标志:一五计划的实施 ⑵时间:1953年-1957年 ⑶目的: ⑷基本任务: 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 ①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②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发展生产力 同时并举 变革生产关系
【合作探究】为什么要优先发展重工业? 材料: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是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因为我们过去重工业的基础极为薄弱,经济不能独立,国防不能巩固,帝国主义国家都来欺负我们……”“资本主义国家从发展轻工业开始,一般是花五十年到一百年的时间才能实现工业化,而苏联采用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从重工业开始,在十多年中就实现了国家的工业化”。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93年版 ①我国重工业基础差,底子薄。 ②增强综合国力,尤其是增强国防实力的需要。 ③借鉴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经验。
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949—1956) 2.有计划的经济建设(1953-1957) ⑴计划经济起步的标志:一五计划的实施 ⑵时间:1953年-1957年 ⑶目的: ⑷基本任务: 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 ①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②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发展生产力 同时并举 变革生产关系 ⑸突出成就:
【合作探究】一五计划建成的重大企业分布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会集在这里?【合作探究】一五计划建成的重大企业分布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会集在这里? 长春一汽 特点:集中分布在东北 原因: ①临近苏联, 便于接受苏联援助 ②矿产资源丰富、 铁路交通发达 ③抗战期间,日本在东北地区建有一些工矿企业,因而工业基础较好 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 鞍山钢铁公司
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949—1956) 2.有计划的经济建设(1953-1957) ⑴计划经济起步的标志:一五计划的实施 ⑵时间:1953年-1957年 ⑶目的: ⑷基本任务 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 ①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②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发展生产力 同时并举 变革生产关系 ⑸突出成就: ⑹历史意义: 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 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初步基础。
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949—1956) 3.社会主义三大改造(1953-1956)
【合作探究】新中国成立后,三大改造前我国主要存在哪些经济成分?为什么要进行三大改造?【合作探究】新中国成立后,三大改造前我国主要存在哪些经济成分?为什么要进行三大改造? 私有制占多数,不符合未来社会主义社会的性质 个体经济满足不了工业发展需要
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949—1956) 3.社会主义三大改造(1953-1956) ⑴对象: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 ⑵方式(途径): 生产合作社,集体化 农业、手工业 资本主义工商业 全行业公私合营
改造后,各经济成分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 【探究】从图中可看出中国的经济成分发生了怎 样的变化?社会主义改造的实质是什么? 提示:变化: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变为 基本上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 实质:生产关系的根本性变革 (社会性质变化) 1956年底 1952年
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949—1956) 3.社会主义三大改造(1953-1956) ⑴对象: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 ⑵方式(途径): 生产合作社,集体化 农业、手工业 资本主义工商业 全行业公私合营 ⑶实质: 变革生产关系的社会主义革命 ⑷意义: 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起来。 (标志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形成)
百年老字号在改造中公私合营 “从方向和路线上来看,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毕竟是符合客观需要的,完成这些改造是一件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事情”,但三大改造也存在着“四过”,即“要求过急、改变过快、工作过粗、形式过于单一”的缺点。——胡绳《中国共产党七十年》
【高考真题】(2010·上海单科25)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面临的困难是“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为改变这一状况,中国政府()【高考真题】(2010·上海单科25)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面临的困难是“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为改变这一状况,中国政府() A.推行了土地改革B.组织了人民公社 C.实施了“一五”计划D.发动了“大跃进” C
【高考真题】(2010·江苏单科13)文物是研究历史的重要物证。下列对下图信息理解正确的是()【高考真题】(2010·江苏单科13)文物是研究历史的重要物证。下列对下图信息理解正确的是() A.工业大跃进时期以股息发放工资 B.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采取公私合营政策 C.人民公社社员按期领取生产货款 D.手工业者以入股形式参加生产合作社 D
1、阅读下列中国20世纪50年代的统计表(单位:亿元)1、阅读下列中国20世纪50年代的统计表(单位:亿元) D 对上表数据信息判断不正确的是 A.中国经济快速发展 B.当时工业发展比农业发展快 C.“一五”计划成就突出 D.中国基本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2 、右图是一本连环画的封面,该书讲述了孙家庄农民孙志刚的故事,图中的 “社”指的是 A.农业生产的合作组织 B.公私合营的生产组织 C.人民公社的生产组织 D.包产到组的生产组织 A 华东人民美术出版社 1953年4月出版
3、下列图片中能够反映“三大改造”时期我国经济建设状况的是 3、下列图片中能够反映“三大改造”时期我国经济建设状况的是 A A.挂上公私合营牌子 B.用小高炉炼铁 C.挂上人民公社牌子 D.换上乡人民政府牌子
二、全面建设时期的探索与失误(1956~1966) 1、成功探索:
二、全面建设时期的探索与失误(1956~1966) 1、成功探索: 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1956年): (1)背景: (2)内容: (3)评价:
【合作探究】 ①主要矛盾: 内容: ②主要任务: 材料一改变生产资料私有制为社会主义公有制这个极其复杂和困难的历史任务,现在在我国已经基本上完成了。我国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谁战胜谁的问题,现在已经解决了。 材料二 (中共)八大报告中所阐述的一些经济建设的重要方针,因为有“一五”计划的经验与教训作借鉴,所以比较适合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我国经济工作的实际。 ⑴请依据材料一、二,概括八大路线形成的重要背景。 ①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②“一五”计划积累了一些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背景: ⑵仔细阅读教材P51第三四自然段归纳八大对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做了怎样的论断,有何意义? 先进的社会制度与落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集中精力进行经济建设,农业国变为工业国。 意义: 分析正确,探索成功,但未坚持
(1)背景: (2)内容: ①主要矛盾 ②主要任务 (3)意义: 二、全面建设时期的探索与失误(1956~1966) 1、成功探索: 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1956年): ①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②“一五”计划积累了一些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分析正确,探索成功,但未坚持 中共八大最主要的贡献表现在:A、既反对保守,又反冒进的方针 B、正确指出国内主要矛盾C、坚持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D、提出集中力量抓经济建设
什么是“大跃进”?错在哪里? 什么是“人民公社化运动”?错在哪里? 二、全面建设时期的探索与失误(1956~1966) 2、探索中的失误 ⑴失误的表现: ①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提出。 实质:“左倾”错误 总路线的内容是什么?错在哪里? ——反映了良好愿望,强调主观能动性但忽视了客观规律 ②“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高指标,违背经济规律 ——片面追求公有化的程度,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违背了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原理 ⑵后果: 导致国民经济出现混乱,出现59-61年的严重困难。
二、全面建设时期的探索与失误(1956~1966) 3、对失误的纠正 ⑴举措: ①农村纠“左”。 ②八字方针——“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⑵成效:1962年起,国民经济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到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并在一些领域取得重大成就。
探索与失误(1956-1966) 启示一:从国情出发,正确分析中国社会主要矛盾 国民经济的调整 1960 中共八大 1956 正确: “大跃进” 1958 人民公社化运动 1958 失误: 启示三: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启示二: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协调发展 三年经济困难 59-61
【高考真题】(2010·天津文综9)以下为我国经济发展中“单位GDP能耗”年度变化示意图。【高考真题】(2010·天津文综9)以下为我国经济发展中“单位GDP能耗”年度变化示意图。 单位:吨标准煤/万元 图中“单位GDP能耗”出现最高峰值的直接原因是() A.实行“二五”计划B.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C.建立人民公社D.开展大跃进运动 D
【典型例题】 “前年卖粮用箩挑,去年卖粮用船摇,今年汽车装不了,明年火车还嫌小。”这是一首江西民歌。它可能产生于() A.1950年B.1956年C.1958 年D.1979年 C
【典型例题】1958一1961年全国主要农产品产量统计(单位:万吨)【典型例题】1958一1961年全国主要农产品产量统计(单位:万吨) 影响上表中主要农产品产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农业合作化运动要求过急,影响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B.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忽视了农业生产 C.“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破坏了农业生产 D.“文革”的“左”倾错误严重干扰农业生产 C
【典型例题】下表是1957—1962年中国粮食出口和进口情况(单位:千吨),结合时代背景分析下列表述正确的是()【典型例题】下表是1957—1962年中国粮食出口和进口情况(单位:千吨),结合时代背景分析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20世纪50年代末,中国粮食生产取得大丰收,故出口多,进口少 B.20世纪60年代初,中共积极纠正“左”倾错误,进口粮食满足国内需要 C.20世纪50年代末,中国推行土地私有化,故粮食产量大幅提高 D.20世纪60年代初,中美关系逐步缓和,故粮食出口少而进口多 B
【典型例题】某同学利用1950年、1954年中国阶级成分及土地占有一览表开展研究性学习。该同学确立的研究主题应是【典型例题】某同学利用1950年、1954年中国阶级成分及土地占有一览表开展研究性学习。该同学确立的研究主题应是 A.土地改革——农民在经济上翻了身 B.合作化运动——消灭了私有制度 C.宪法颁布——建立了社会主义 D.人民公社化——迈步走向共产主义 A
【典型例题】 “对发展经济来讲,中国的人民公社化运动和苏俄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都是不成功的”。其“不成功”的共同原因是() A.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B.忽视了市场的调节作用 C.超越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D.遭遇了西方的经济封锁 C
你相信吗? 1月9日报道亩产2000斤 6月30日报道亩产5103斤 7月25日报道亩产9195斤 9月25日报道亩产13043斤 一颗白菜500斤,亩产小麦12万斤,亩产土豆120万斤
9000万吨 大跃进时期的炼钢指标 3000万吨 1070万吨 800万吨 535万吨 1957年 1958年 1959年 1962年
留下荒山秃岭 全民大炼钢 结果: 58年全国生产钢1108万吨,只有800万吨合格
思考:大跃进运动会带来哪些危害? “大跃进”中,番禺全县集中了约六万人炼钢。不少农村的“风水林” 、荔枝树被砍伐烧炭作炼钢使用。 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农轻重),生态环境遭到破坏,资源浪费,农业生产下降等
人民公社化运动 对马克思合作制的错误认识:一切财产由公社统一核算,统一分配。
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年 鼓足干劲加油干 放开肚皮吃饱饭
理想对照现实,总结危害教训 热闹的公社食堂 松松垮垮的田间劳动者 损害了农民的利益,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