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0 likes | 627 Views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一年级上册. 教 材 分 析. 嘉兴市实验小学 朱新强. 教 学 内 容. 准备知识 认数与计算 常见几何图形的直观认识 简单的分类 初步认识钟面. 省 编. 课时. 人 教 版. 课时. 准备课. 1. 数一数( 1 )比一比( 2 ). 3. 10 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 36. 1~5 的认识和加减法( 10 ) 6~10 的认识和加减法( 21 ). 31. 认识图形(一). 1. 认识物体和图形. 3. 11~20 各数的认识. 4. 11~20 各数的认识. 4.
E N D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 教 材 分 析 嘉兴市实验小学 朱新强
教 学 内 容 • 准备知识 • 认数与计算 • 常见几何图形的直观认识 • 简单的分类 • 初步认识钟面
省 编 课时 人 教 版 课时 准备课 1 数一数(1)比一比(2) 3 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 36 1~5的认识和加减法(10)6~10的认识和加减法(21) 31 认识图形(一) 1 认识物体和图形 3 11~20各数的认识 4 11~20各数的认识 4 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一) 26 20以内的进位加法 12 总复习: 4 总复习 4 认识钟表 2 人教版与省编教材教学内容的比较:
省编: 第一册:9和几的进位加法与相应的减法, 8和几的…… 第二册:7和几的…… 6和几的…… 5和几的…… 人教版: 第一册:20以内的进位加法; 第二册:20以内的退位减法
第一单元 数一数 一、教学内容 • 数数 • 认数
二、教学目标 • 通过数数活动,初步了解学生的数数情况,使学生初步学会数数的方法。 • 帮助学生了解学校生活,对学生进行入学教育,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三、教学建议 1.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 2.充分利用教材的资源。 3.注意结合教学,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第二单元 比一比 一、教学内容 • 比多少 • 比长短 比高矮
二、教学目标 • 使学生通过操作,初步知道“同样多”、“多”、“少”的含义,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 • 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初步感知“长”、 “短”、“高”、 “矮”的含义,学会比较物体长短、高矮的方法。 • 培养学生互助合作精神和用数学的意识。
三、具体编排 1.比多少。 • 设置引人入胜的故事情境,引出学习内容。 • 提供充分的教学资源。 2.比长短、比高矮。
四、教学建议 • 教师应给学生创造条件,放手让学生去观察、操作、尝试。 • 允许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比较。
第三单元 1~5的认识和加减法 一、教学内容 • 1~5的认识 • 加、减法的初步认识 • 0的认识和有关0的加、减法
二、教学目标 • 使学生能认、读、写5以内各数,并注意书写工整。会用5以内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和事物的顺序,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 • 使学生掌握5以内数的顺序和各数的组成。
使学生认识“>”、“<”、“=”的含义,知道用词语(小于、大于、等于)来描述5以内的数的大小。使学生认识“>”、“<”、“=”的含义,知道用词语(小于、大于、等于)来描述5以内的数的大小。 • 使学生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会用自己理解的方法口算5以内的加、减法。 • 能运用5以内各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并进行交流。
三、编排特点 • 1~5的认识相对集中编排。 • 尊重学生个性,体现算法多样化。
四、具体编排 • 1~5各数的认识。 • 加减法的初步认识。 • 0的认识和有关0的加减法。
五、教学建议 • 教学生写数字、初步建立数感、符号感。 • 提倡算法多样化。
第四单元 认识物体和图形 一、教学内容 • 立体图形的认识 • 平面图形的认识
二、教学目标 • 使学生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与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等平面图形,能够辨认和区别这些图形。 • 通过拼、摆、画各种图形,使学生直观感受各种图形的特征。 • 使学生形成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数学交流能力。 • 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三、具体编排 1.立体图形的初步认识。 • 通过操作、游戏等活动充分感知立体图形的特征。 • 注意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2.平面图形的初步认识。
四、教学建议 1.小学的几何教学中应在面上进行扩展,在浅层次上增加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充分感受几何形体的特征,而不是一味加深难度。 2.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是小学几何教学的核心。
第五单元 分类 一、教学内容 • 单一标准的分类 • 不同标准的分类
二、教学目标 • 能按照某一给定的标准或选择某个标准对物体进行分类。 • 能选择不同的标准对物体进行不同的分类。 • 体验分类结果在单一标准下的一致性、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
三、具体编排 • 单一标准的分类。 • 不同标准的分类:通过小组活动,按不同标准分类 。
四、教学建议 • 提供充分地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 • 要重视学生的经验和体验,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设计学习素材。 • 在将两种分类标准结合进行教学时,要想层次清楚,一定要选择合适的教具、学具。
第六单元 6~10的认识和加减法 一、教学内容 • 6~10的认识和加减法 • 连加、连减 • 加减混合
二、教学目标 • 使学生熟练地数出6~10各数,会读、会写这些数,并会用这些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和位置。 • 使学生掌握6~10数的顺序,会比较它们的大小,熟练地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 • 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的含义,知道用这些符号来表示数的大小。
使学生比较熟练地口算10以内的加、减法。 • 使学生比较熟练地进行10以内的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计算。 • 使学生用10以内的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 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热爱家乡、热爱自然、保护环境、讲卫生等方面的教育,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健康发展。
三、编排特点 • 相对集中安排6~10的认识。 • 内容生动有趣,富有思考性。 • 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数学的价值和用数学的乐趣。
四、具体编排 • 6、7的认识及加减法。 • 8和9的认识及加减法。 • 10的认识和加减法。 • 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
五、教学建议 • 加强学生的操作和观察活动。 • 充分发挥主题图的作用。 • 引导学生全面感受数概念的形成过程。 • 引导学生通过多种途径掌握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实践活动:数学乐园 教材提供的只是供学生活动的资源或线索,在教学中老师可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进行删减或增加,从而使活动从内容到实际更加适合本地区儿童的生活实际。
第七单元 11~20各数的认识 一、教学内容 • 11~20各数的认识 • 10加几、十几加几和相应的减法
二、教学目标 • 使学生能正确地数出数量在11~20的物体个数,知道这些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和大小。 • 使学生初步认识“十位”、“个位”,初步了解十进制;能够正确地、迅速地读、写11~20各数。 • 使学生能够熟练地口算10加几和相应的减法。
四、教学建议 加强数感的教学,注意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
第八单元 认识钟表 一、教学内容 • 认识钟面和电子表 • 会读写整时和半时
二、教学目标 • 使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学会看整时和半时。 • 使学生初步建立时间观念,从小养成珍惜和遵守时间的良好习惯。 •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三、具体编排 • 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认识时间。 • 会读写整时。 • 会读写半时。
四、教学建议 • 要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认识时间。 • 通过大量的操作活动来学习。
9加几(含用数学) 口算 8、7、6加几(含用数学) 20以内的进位加法 5、4、3、2加几 用数学 (编排在计算中) 第九单元 20以内的进位加法 一、教学内容
二、教学目标 • 使学生比较熟练地口算20以内的进位加法。 • 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加法和减法解决简单的问题。 • 通过数学学习,使学生初步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三、具体编排 • 9加几。 • 8、7、6加几。 • 5、4、3、2加几。
四、教学建议 • 注意让学生通过多种活动学习计算方法,培养计算意识。 • 加强练习,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 注重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实践活动:我们的校园 教材提供的只是供学生活动的资源或线索,在教学中老师可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进行删减或增加,从而使活动从内容到实际更加适合本地区儿童的生活实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