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2

第二章 国际收支调节的理论

第二章 国际收支调节的理论. 本章要点 1 .国际金本位制下的“物价与金币流动机制”是一种自动的 国际收支调节机制; 2 .国际收支调节的弹性分析法是自金本位制崩溃以后出现的第一个有关国际收支调节的理论; 3 .国际收支调节的吸收分析法是凯恩斯主义的宏观经济学理论在外部经济调节上的具体运用; 4 .国际收支调节的货币分析法认为,恢复货币市场均衡是国际收支调节的关键; 5 .国际收支调节的资产组合平衡分析法进一步将分析范围扩大到所有金融资产。. 第一节 国际金本位制下的 “物价与金币流动机制”. 一、国际金本位制的三项“竞赛规则”

rico
Download Presentation

第二章 国际收支调节的理论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二章 国际收支调节的理论

  2. 本章要点 1.国际金本位制下的“物价与金币流动机制”是一种自动的 国际收支调节机制; 2.国际收支调节的弹性分析法是自金本位制崩溃以后出现的第一个有关国际收支调节的理论; 3.国际收支调节的吸收分析法是凯恩斯主义的宏观经济学理论在外部经济调节上的具体运用; 4.国际收支调节的货币分析法认为,恢复货币市场均衡是国际收支调节的关键; 5.国际收支调节的资产组合平衡分析法进一步将分析范围扩大到所有金融资产。

  3. 第一节 国际金本位制下的“物价与金币流动机制”

  4. 一、国际金本位制的三项“竞赛规则” 金本位制度是以黄金为本位货币的货币制度。国际金本位制是指至少有两个以上的国家通过颁布法令,将其货币制度建立在黄金的基础之上而形成的一种国际货币体系,以固定汇率为特征。

  5. 国际货币制度的正常运转要求有关各国必须自觉遵守三条“游戏规则”: 第一,各国以黄金表示其货币价值,两国货币法定含金量的比率即构成了两国货币的汇率,这称作或铸币平价(Mint Par)。 第二,各国金融当局按铸币平价无限制地买卖黄金与外汇,并允许黄金可自由出入国境。这条规则确保了黄金官价即是黄金的实际交易价格,并使本国货币与其它实行金本位制国家的货币汇率固定下来。 第三,各国的货币供应与黄金挂钩,银行券等代用货币的发行必须有十足的黄金作准备。

  6. 二、物价与金币流动机制 通过图示来说明,在国际金本位制下,固定汇率是如何形成并得以维持的?一国国际收支的失衡是如何得到自动纠正的?

  7. 是什么原因导致黄金在英美两国之间流动的?请参见下图:

  8. 由此可见,在国际金本位制下,黄金输出输入所开支的运费和保险费的经济影响是:减少了黄金流动的数量并使得汇率获得了有限的灵活性。换句话说,在黄金输送点范围内,汇率可通过上下波动来发挥价格调节的作用 ;在到达黄金输送点之后,金币流动的机制开始发挥作用,它导致一国的黄金存量或货币供应量发生变化。

  9. 金币流动机制所发挥的缓解外汇市场上供不应求矛盾的作用是短期的,它具有静态的性质。实际上,在动态意义上帮助恢复国际收支均衡的长期作用机制是在金币流动发生后一国的黄金存量或货币供应量的增减变化对国民经济所产生的价格效应。金币流动机制所发挥的缓解外汇市场上供不应求矛盾的作用是短期的,它具有静态的性质。实际上,在动态意义上帮助恢复国际收支均衡的长期作用机制是在金币流动发生后一国的黄金存量或货币供应量的增减变化对国民经济所产生的价格效应。

  10. 三、收入调节与利率调节 假如进口需求的收入弹性是充足的,那么收入的增加又会扩大该国的进口需求,国际收支的顺差就会因此而进一步缩小。收入效应在国际收支发生逆差的国家里的影响则相反:即货币紧缩降低了一国的国民收入,从而使进口减少。这一切都使国际金本位制下国际收支的调节机制变得更加有力。

  11. 货币供应量的增减还会产生利率效应,它对一国的国际收支调节具有双重作用:货币供应量的增减还会产生利率效应,它对一国的国际收支调节具有双重作用: 一方面,当一国的货币供应发生紧缩,该国的利率水平就会上升,从而引起国际资本的内流。 另一方面,资本的内流又使得本国货币紧缩的进程放慢,从而干扰和阻碍了金币流动机制的作用。但总体来看,利率效应对国际收支的调节作用是积极的。 “物价与金币流动机制”是一种自动的市场调节机制,但它只存在于实行国际金本位制的国家之间。

  12. 第二节 国际收支调节的弹性分析法

  13. 一、马歇尔一勒纳条件及其推导过程 美国经济学家勒纳(Abba Lerner)对罗宾逊的研究成果又加以发展,首次探讨了货币贬值对贸易收支影响的临界值,从而确立了著名的“马歇尔一勒纳—罗宾逊条件”(Marshall-Lerner-Robinson Condition),这经常也被称作“马歇尔一勒纳条件”。

  14. “马歇尔一勒纳条件”指出:一国货币的法定贬值(Devaluation)或汇率下浮(Depreciation)以及法定升值(Revaluation)或汇率上浮(Appreciation),要想改善而不是恶化该国的贸易收支,其面临的外国对该国出口商品需求的价格弹性( dx)与该国对进口商品需求的价格弹性(dm )必须相当充足。用数学公式来表示: 需求弹性充足: 即货币贬值(汇率下浮)会减少 国际收支逆差;货币升值(汇率上浮)会减少国际收支盈余。 需求弹性不充足, 那么,本国货币贬值不但不会改善一国的贸易收支,反而还会使其进一步恶化。 一国的货币不管是贬值还是升值,对该国的贸易收支都没有净影响。

  15. “马歇尔一勒纳条件”在推导过程中假定进出口贸易最初是平衡的,即: 这时,“马歇尔一勒纳条件”为:

  16. 二、罗宾逊一梅茨勒条件 “马歇尔一勒纳条件”所代表的贸易收支调节的弹性分析法是在局部均衡理论的框架下进行的。 美国经济学家梅茨勒(L.A.Metzler)于1948年在《国际贸易》一文中放弃了进口商品的供给弹性都无限大的假定,他在罗宾逊夫人等人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推导出包含有四个价格弹性系数的“罗宾逊一梅茨勒条件”(Robinson-Metzler Condition) ,即:本国进口需求的价格弹性(dm )、本国出口供给的价格弹性( Sx)、外国对本国出口商品需求的价格弹性(dx )、外国对本国进口商品供给的价格弹性( Sm)。由于作了这些修正和改进,所以,“罗宾逊一梅茨勒条件”的适用范围更为广泛。

  17. 根据“罗宾逊一梅茨勒条件”,即便进出口的需求弹性不够高而未能满足“马歇尔一勒纳条件”,但是,只要供给弹性不是无穷大,本币贬值仍有可能改善贸易差额。这样,“马歇尔一勒纳条件”就成为一个充分条件,而不是必要条件。 进出口商品的供给弹性如果不是无穷大的话,即便“马歇尔一勒纳条件”没能得到满足,本币贬值仍可改善本国的贸易收支。

  18. 三、“马歇尔一勒纳条件”的局限性 “马歇尔一勒纳条件”在分析贬值效应时,假定国际资本流动对汇率毫无弹性。 “马歇尔一勒纳条件”还假定一国的贸易收支账户在开始时是平衡的,并且是用本币来衡量货币贬值的效果的。如果我们改用一国的贸易存在逆差为分析的起点,结果就会发现,“马歇尔一勒纳条件”是货币贬值改善贸易差额的充分条件,而不是必要条件。

  19. 四、三国模型中的货币贬值与以邻为壑的政策竞争 假定世界上有三个国家,A国B国都向C国出口某种同质商品(homogeneous goods),而且进出口贸易都以C国的货币计价成交。现在假定A国宣布货币贬值,而B国的货币汇率则持其不变。A 国的这项举措对有关国家贸易流量的影响由图2-4所示。

  20. 贸易竞争国(B国)的货币汇率对本国(A国)货币汇率变动的弹性( ): 一国所面临的“马歇尔一勒纳条件”即便得到满足,假如 的弹性系数值大于1,即贸易竞争国的货币贬值幅度比本国的大,那么,本国宣布货币贬值不但不会改善贸易差额,反而还会使其进一步恶化。这便是以邻为壑的“竞争性货币贬值”(competitive devaluation)的实质所在。

  21. 五、货币贬值对一国贸易条件的影响 贸易条件(Terms of Trade),又称交换比价,是指用同一种货币衡量的出口商品价格对进口商品价格的比率,即: 当贸易条件的概念用于两种以上商品时,人们就采用出口价格指数与进口价格指数的比率来代表贸易条件。 贸易条件是反映一国进出口商品的价格总水平变动是有利还是不利的一项指标。

  22. 货币贬值对一国贸易条件的影响应使用进出口供求对价格的弹性系数来进行分析与判断。 出口商品的外币价格对汇率的弹性可用出口供给弹性和出口需求弹性来表示,即: 进口商品的外币价格对汇率的弹性也可用出口供给弹性和出口需求弹性来表示,即:

  23. 一国的货币贬值是改善还是恶化该国的贸易条件,这要视具体的进出口商品供求的价格弹性而定,不能一概而论。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即与供给弹性相比,需求的弹性越是大,货币贬值对贸易条件的影响就越是好。

  24. 第三节 国际收支调节的吸收分析法

  25. 一、开放经济的总需求与总支出开放经济是封闭经济的对称。在封闭型经济的宏观模式中,由于不存在对外贸易,因此总需求和总支出在数量上没有区别。但是,对于一个开放型经济来说,一国至少拥有两类商品,即本国产品和进口产品。因此,在建立宏观经济的调控模式时,首先必须对总需求(aggregate demand)和总支出(gross expenditure)做出区分:总需求概念注重需求客体的单一性(本国产品)和需求主体的双重性(本国经济主体和外国经济主体),它对本国产出或收入起着直接的决定作用。总支出概念强调需求客体的双重性(本国产品和进口产品)和需求主体的单一性(本国经济主体),它有助于分析国内居民消费偏好的行为特征,以便能有的放矢地进行政策调节。

  26. GDP与GNP GNP统计的是一国所拥有的生产要素(不管地处国内还是在国外)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它包括来自国外的要素收入(如投资在海外的资本产生的利息、股利和利润收入,本国劳务输出所赚得的工资、薪金及其他特许权转让费的收入等);但外国所拥有的生产要素在本国生产的最终产品的价值则不包括在内。 GDP则相反,它核算在本国范围内进行的生产活动(不管生产要素是属于本国的还是外国的)所形成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当一国产出中有相当一部分是通过使用外国生产要素(资本、劳务或技术)而生产出来的时候,对GNP和GDP加以区别便显得尤为重要。

  27. 二、开放经济的GNP与GDP凯恩斯于1936年发表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开创性地提出了国民收入决定的理论,即如果经济实体是封闭型的,其产出的总价值或国民总收入等于本国居民以家庭消费、私人投资及政府对商品和劳务的购买等形式表现的对产出的总开支。二、开放经济的GNP与GDP凯恩斯于1936年发表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开创性地提出了国民收入决定的理论,即如果经济实体是封闭型的,其产出的总价值或国民总收入等于本国居民以家庭消费、私人投资及政府对商品和劳务的购买等形式表现的对产出的总开支。

  28. 假定所有变量都以实物表示,产出、收入与支出的恒等关系是: 在封闭经济中,按市场价格计算的国民收入与国民支出总是相等。由于决定国民经济运行的市场均衡条件发生变化,开放经济应使用四部门经济中的均衡产出模型,即:公式决定的是一国的GDP。开放经济条件下的国内生产总值不同于国民生产总值,两者的差异称作“外国净要素收入”(Net Foreign Income, NFI),即本国拥有的生产要素在国外使用所获得的收入减去外国生产要素在本国获得的收入后的净额。于是有: GNP与GDP的差异数值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国的开放程度及其经济所处的发展阶段。

  29. 三、国际收支调节的吸收分析法在开放经济的条件下,国与国之间还会发生经常性单方面转移收支 。假如用U来代表国与国之间的单方面转移收支,开放经济国民总收入 的决定公式为:用B代表经常项目差额,有:结合以公式2-21,开放经济国民总收入决定的公式可简缩成国内吸收和经常项目差额(B)两大部分,即:

  30. 一国对外经贸活动的宏观经济性质:国际收支中的经常项目顺差(逆差)等于国民收入大于(小于)国内总吸收的部分。这就是说,一国的国民总收入与国内总吸收的宏观平衡(或总供给等于总需求)是实现经常项目收支相抵的基本前提。外部经济的失衡并不是孤立的,它必然伴随有一个内部平衡的问题。所以,在外部经济领域采取的任何调节政策和纠偏措施必须具有平衡国内收入与支出的功能特征,否则就不能算作正确的政策措施。政府为消除经常项目或国际收支逆差无非有两种政策取向:增大Y,即提高国民收入;缩小A,即减少国内吸收;当然,也可是两者的结合使用。

  31. 吸收分析法的可取之处是:它从宏观经济的整体角度来分析和理解国际收支,将国内经济运行同国际收支的平衡有机地联系起来,从而为实施通过国内经济的调整来实现国际收支平衡的对策奠定了理论基础。

  32. 四、开放经济的其他恒等关系1、一国的经常项目差额与国外净金融资产增减的平衡关系当我们引入国外金融资产净额(Net Financial Claims Abroad, NFA)这一存量概念之后,经常项目差额也可用另外一种表现形式来表示:经常项目差额同时揭示了一国经济在总体基础上提高(降低)其对别国的要求权或增加(减少)其在国外的金融资产的速率。

  33. 2、部门储蓄与投资的平衡关系国民收入的恒等式还可分解成部门储蓄与投资的平衡关系。对经常项目与一国储蓄和投资之间的平衡关系的分析起点也是开放经济的国民收入方程式,即:政府开支(G)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政府采购商品、劳务的消费支出(Cg),二是政府的投资支出(Ig),即 私人储蓄(S):储蓄和投资以及政府财政收支的平衡状况对一国的经常项目乃至国际收支状况也会产生影响:

  34. 3、一国的总储蓄与国外净金融资产增减的平衡关系一国的总投资与国民储蓄的不平衡除了用经常项目差额这一流量概念来表述以外,还可通过一国所拥有的国外净金融资产的存量变化来表现:一国的总储蓄(私人储蓄与官方储蓄之和)等于该国所进行的私人投资(包括折旧)和政府投资,再加上该国在国外的金融资产的累积。3、一国的总储蓄与国外净金融资产增减的平衡关系一国的总投资与国民储蓄的不平衡除了用经常项目差额这一流量概念来表述以外,还可通过一国所拥有的国外净金融资产的存量变化来表现:一国的总储蓄(私人储蓄与官方储蓄之和)等于该国所进行的私人投资(包括折旧)和政府投资,再加上该国在国外的金融资产的累积。

  35. 一国在海外的净金融资产又可分成两个部分:一部分是私人以存款凭证、信用票据、有价证券及外币现钞等信用工具所持有的外币金融资产,另一部分是官方所持有的外汇储备资产: K代表私人资本的跨国流动,负的K表示一国私人资本的外流,它对应着私人对外国债权或要求权的增加或对外国负债的减少;NFAcb代表中央银行的净外国资产(即外汇储备减去对外国官方的短期负债后的净额)。

  36. 4、国际储备资产的增减变动与国际收支差额的平衡关系由于国外净金融资产的增量等于经常项目顺差,所以,对公式2-30进行移项变换后就可得到国际储备资产的增减额等于国际收支顺差或逆差(等于经常项目差额加上私人性质的资本项目差额)的结论:收入大于支出的超额部分形成经常项目顺差,它亦等于一国私人和政府的净储蓄或净外国投资;反之亦是。4、国际储备资产的增减变动与国际收支差额的平衡关系由于国外净金融资产的增量等于经常项目顺差,所以,对公式2-30进行移项变换后就可得到国际储备资产的增减额等于国际收支顺差或逆差(等于经常项目差额加上私人性质的资本项目差额)的结论:收入大于支出的超额部分形成经常项目顺差,它亦等于一国私人和政府的净储蓄或净外国投资;反之亦是。

  37. 5、基础货币与国内信用创造及国际储备资产的平衡关系根据会计恒等式,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中的资产(包括国内信贷资产和国际储备资产)恒等于负债加权益(为使分析进一步简化,暂且假定央行的权益资本为零):以动态的形态来表述,则有:货币当局所持有的国际储备资产的增减变动(在固定汇率制下代表着国际收支的顺差或逆差;在浮动汇率制下反映的则是外汇市场上本币汇率所承受的升值或贬值的压力及中央银行可能进行外汇干预的规模)等于基础货币的创造或消灭减去国内信贷的扩张或紧缩后的余额。政策含义:外汇市场的稳定与国内货币市场的平衡存在着内在联系。为避免国际收支出现逆差,国内信用创造必须与基础货币的增长保持一致。5、基础货币与国内信用创造及国际储备资产的平衡关系根据会计恒等式,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中的资产(包括国内信贷资产和国际储备资产)恒等于负债加权益(为使分析进一步简化,暂且假定央行的权益资本为零):以动态的形态来表述,则有:货币当局所持有的国际储备资产的增减变动(在固定汇率制下代表着国际收支的顺差或逆差;在浮动汇率制下反映的则是外汇市场上本币汇率所承受的升值或贬值的压力及中央银行可能进行外汇干预的规模)等于基础货币的创造或消灭减去国内信贷的扩张或紧缩后的余额。政策含义:外汇市场的稳定与国内货币市场的平衡存在着内在联系。为避免国际收支出现逆差,国内信用创造必须与基础货币的增长保持一致。

  38. 6、银行系统的信用创造、对政府预算赤字的资金融通与国外净资产头寸的平衡关系 流通领域中由中央银行发行的现金、商业银行发行的活期存款和定期存款(包括大面额可转让定期存单)所构成的广义货币(M2)就是整个银行体系的负债。以动态的形态来表述,下述等式成立:相对于特定规模的国内信贷总量,一国货币存量(M2)增长的速度越是快,其国外净金融资产的增量(即经常项目顺差)就越是大。一国的银行体系所持有的国外净金融资产的增减可用来调节国内货币扩张和信贷扩张之间的平衡关系。

  39. 整个银行体系所增加信贷规模等于对其政府追加的财政贷款和对非银行部门扩大信贷的总和。即:政府为了弥补预算赤字,另一条融资渠道就是减少其所持有的国外净金融资产或者增加其对外国的负债:整个银行系统所持有的国外净资产的变化与其对政府预算赤字的融通及国内信贷规模变动之间的内在联系:如果非银行私人部门对银行体系的债务发生净增加(即银行体系对家庭和企业的信贷扩大量超过广义货币M2的增加量),而政府的预算赤字又不得不依靠国内银行体系提供的信贷来进行融通的话,整个银行体系所持有的国外净资产头寸就会减少;反之,如果货币存量的增加快于银行体系对家庭和企业等非银行私人部门提供的信贷增长,而政府的财政预算在对外国官方短期债务增加或出售外汇储备所形成的收入进行了调整之后出现了盈余,那么,整个银行体系所持有的国外净资产头寸就会增加。

  40. 第四节 国际收支调节的货币分析法

  41. 一、货币分析法的诞生与理论推导货币分析法以货币数量说为其理论基础,并以货币市场的均衡为分析问题的起点。通常用来实证检验国际收支调节的货币分析法的等式:从长期来看,货币市场上的供求失衡是国际收支形成逆差或顺差的主要因素。一、货币分析法的诞生与理论推导货币分析法以货币数量说为其理论基础,并以货币市场的均衡为分析问题的起点。通常用来实证检验国际收支调节的货币分析法的等式:从长期来看,货币市场上的供求失衡是国际收支形成逆差或顺差的主要因素。

  42. 二、货币分析法的主要观点货币分析法认为,假定 P、i、U 和 m 都不变,在固定汇率制下,为满足一国居民对货币需求的增长(譬如说由于GNP增加),要么由该国中央银行采取货币扩张政策使国内信用规模扩大,要么 由国际收支顺差所导致的外国货币或储备资产的流入,当然也可以是两者的结合。货币法断定,国际收支顺差产生于没有被一国货币当局满足的国内对货币的超额需求,而国际收支逆差则产生于没有被一国货币当局消除的国内货币的超额供给。货币法则认为,两国贸易商品相对价格的调节是没有必要的。在固定汇率制下,假定不计运输成本和关税等费用,用同一种货币表示的贸易商品的价格,不管是在逆差国家还是在顺差国家,从长期来看都应该是相等的,即“一价定理”(the law of one price)在长期是成立的。所以,对货币的超额需求或超额供给仅仅导致国际储备资产的内流或外流,它不会引起逆差国家和顺差国家之间在贸易商品的价格上出现长期的差异。

  43. 三、货币分析法的政策主张根据货币法,某项经济政策要想影响一国的国际收支,唯一的办法就是通过其对货币的需求或(和)货币的供给施加影响。任何能增加一国货币需求(相对于货币供给而言)的政策都将导致储备货币从国外流入国内,在固定汇率制下这代表着该国的国际收支顺差。反之,任何导致一国货币供给增加(相对于货币需求而言)的政策将触发国际储备资产从国内流向国外,在固定汇率制下这意味着国际收支的逆差。三、货币分析法的政策主张根据货币法,某项经济政策要想影响一国的国际收支,唯一的办法就是通过其对货币的需求或(和)货币的供给施加影响。任何能增加一国货币需求(相对于货币供给而言)的政策都将导致储备货币从国外流入国内,在固定汇率制下这代表着该国的国际收支顺差。反之,任何导致一国货币供给增加(相对于货币需求而言)的政策将触发国际储备资产从国内流向国外,在固定汇率制下这意味着国际收支的逆差。

  44. 四、货币分析法的优势与缺陷分析视角方面:货币法 “从下到上”,一开始就将注意力集中在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官方结算余额”之上,以充分揭示这个项目余额的变化对一国货币基础及货币供应量的影响,并突出国际收支长期调节过程中货币的重要作用。这与将主要注意力集中在实际变量之上、而往往忽略货币市场失衡影响的传统分析方法形成鲜明的对比。货币法在强调货币作用(相对于实际变量的作用)及长期均衡的影响(相对于短期均衡的影响)方面走得太远了。经济发展、价格冲击等方面:从世界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货币法比较适用于各国货币出现过度扩张、世界范围通货膨胀率加剧的时期。反之,在货币扩张得到控制、通货膨胀率大幅度下降的时期,货币分析法的适用性就要差一些。

  45. 就目前而言,货币法肯定是一种优于传统方法的国际收支调节理论。然而,货币法本身存在的缺陷:其分析的范围不够大,除了货币之外未能包括其它金融市场上发生的存量调整;又如,货币分析法在建模时也只顾及到长期效应而未充分考虑短期或中期的效果。另外,货币法还将因国与国之间存在利差所引起的国际资本流动当作持续性的流量来处理,而不是将其视作一种存量的调整,这也是引起较大争议的一个问题。就目前而言,货币法肯定是一种优于传统方法的国际收支调节理论。然而,货币法本身存在的缺陷:其分析的范围不够大,除了货币之外未能包括其它金融市场上发生的存量调整;又如,货币分析法在建模时也只顾及到长期效应而未充分考虑短期或中期的效果。另外,货币法还将因国与国之间存在利差所引起的国际资本流动当作持续性的流量来处理,而不是将其视作一种存量的调整,这也是引起较大争议的一个问题。

  46. 第五节 国际收支调节的资产平衡分析法

  47. 一、资产组合平衡资产组合平衡法又称“资产市场法”(Assets Market Approach),它的研究是基于以下一些假设和推理之上的:(1) 货币或现金仅是一国居民想要持有的各种金融资产中的一种。(2) 持有债券的动机来自于其所产生的收益(包括利息及资本溢价收益),但购买债券有一定的风险,主要是债务人到期不能支付或拖延支付本金和利息的违约风险(default risk)以及债券持有期间因市价波动招致资本损失的市场风险;而持有现金资产则没有上述风险。(3) 在各国金融市场高度一体化的条件下,人们除了持有本国货币和本币债券以外,其资产组合中往往还包括一部分外国货币及以外币定值的国际债券(包括外国债券和欧洲货币债券)。(4) 基于上述理性的考虑,人们的金融资产组合通常都包括一定量的本国货币现金(为了顺利进行各种交易和支付)、本币债券(为了其所产生的利息等收益)、外国货币(为了其所具有的流动性和分散风险的作用)和外币债券(为了其带来的收益及分散风险的作用)。

  48. 二、金融资产需求与供给的平衡下面几个函数式构成了一个简单的资产组合平衡模型。对本币债券( Bd)的需求函数:以本币计量的对外币债券或外币资产的需求函数:本国货币、本币债券及以本币表示的外币资产之和便构成了一国金融财富的总量:根据资产组合平衡法,只有当每一种金融资产的供给正好等于其需求时,各种形式的金融市场才会趋于均衡。然而,这只是实现了静态意义上的均衡。从动态的角度来分析,任何内生经济变量或外生政策变量的变动都会改变不同资产之间的相对预期收益率。

  49. 以本币表示的外币资产就等于一国的全部金融财富减去本国货币和本币债券,即:若要突出各经济变量对汇率变动的影响,可对公式2-51进行移项,并以函数式来表示:这是资产组合平衡法所推导的货币汇率决定的公式。假如一国实行的是固定汇率制,那就设e为常量,移项后便可得到有关国际收支调节的函数式:

  50. 三、资产市场存量调整的政策含义几种资产组合的调节进程:1、本国的利率升高。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抛售政府债券(实施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本币债券的供应增加,债券价格开始下降,本国居民和外国居民对本币债券的需求因其收益率的提高而增加。 2、外国利率水平的提高。这一方面意味着持有外币债券将有较高的利息收益率;另一方面,较高的外国利率可能产生外币汇率下浮的预期,从而对投资者形成潜在的不利影响。 3、本国实际产出增加。出于交易动机,对本国货币的需求有所增加。 4、本国通货膨胀的预期加大。根据相对PPP理论,在浮动汇率制下,本币汇率下浮,xa上升。 5、本币债券供给增加。政府财政出现赤字或企业需要对购买实物资产进行融资,债券发行的规模扩大了,本国的财富因此而增加。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