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94

《 生活与哲学 》 教材解析

《 生活与哲学 》 教材解析.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副院长 程光泉博士. 教材的特点与结构. 教材的定位. 对高中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观点的教育,为他们进一步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打下基础。. 教材的特点. 新教材的一个重要特点是贴近时代,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观点的教育与把握时代特征相统一。这一特点要求我们在使用新教材时,必须正确处理思想政治课和时代发展的关系 。. 新教材的第二个重要特点是贴近实际生活,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理论和实际生活结合起来。这一特点要求我们在使用新教材时,必须正确处理理论和实际生活的关系。.

ricky
Download Presentation

《 生活与哲学 》 教材解析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生活与哲学》教材解析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副院长 程光泉博士

  2. 教材的特点与结构

  3. 教材的定位 • 对高中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观点的教育,为他们进一步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打下基础。

  4. 教材的特点 • 新教材的一个重要特点是贴近时代,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观点的教育与把握时代特征相统一。这一特点要求我们在使用新教材时,必须正确处理思想政治课和时代发展的关系。

  5. 新教材的第二个重要特点是贴近实际生活,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理论和实际生活结合起来。这一特点要求我们在使用新教材时,必须正确处理理论和实际生活的关系。新教材的第二个重要特点是贴近实际生活,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理论和实际生活结合起来。这一特点要求我们在使用新教材时,必须正确处理理论和实际生活的关系。

  6. 新教材的第三个重要特点是贴近学生,致力于把正确的思想政治方向的引导与适合学生成长的特点结合起来。新教材的第三个重要特点是贴近学生,致力于把正确的思想政治方向的引导与适合学生成长的特点结合起来。

  7. 新教材的第四个重要特点是着眼于学生创新精神新教材的第四个重要特点是着眼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强调课程实施的开放性和实践性。这一特点要求我们在使用新教材时,注意把知识的传授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有机结合起来。新教材的第四个重要特点是着眼于学生创新精神新教材的第四个重要特点是着眼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强调课程实施的开放性和实践性。这一特点要求我们在使用新教材时,注意把知识的传授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有机结合起来。

  8. 教材的设计思路 • 设计思路:从生活、实践出发,以探究性活动为手段,通过案例考察、问题辨析、情境导入等方式,呈现哲学模块的基本内容。 • 核心问题:如何正确看待自然、社会(人生)和思维,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9. 第一单元,主要回答什么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地位和重要意义。第一单元,主要回答什么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地位和重要意义。 • 第二单元,主要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如何看待我们周围的世界,如何看待物质与意识、实践与认识、真理与谬误的关系,阐明辩证的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10. 第三单元,主要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如何看待物质世界的运动和发展,阐明辩证唯物主义的联系、发展和对立统一的即矛盾观点,学习唯物辩证法。第三单元,主要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如何看待物质世界的运动和发展,阐明辩证唯物主义的联系、发展和对立统一的即矛盾观点,学习唯物辩证法。 • 第四单元,主要阐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如何看待社会历史和人生价值,阐明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基本矛盾和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社会发展的主体力量、阶级和阶级斗争、人生价值等方面的基本观点。

  11. 教材的使用 • 1.正确使用课文中的“探究活动” • 第一,最重要最基本的原理,应该通过“探究活动”(思维过程)来完成 • 第二,“探究活动”中的内容是手段,掌握宋体字所阐发的原理才是目的

  12. 2.正确使用课文中的“辅助文”。 • “名言”所摘录的往往是与原理紧密相关的思想家的重要言论,它与正文的关系最为密切。 • “相关链接”与正文的关系最远。 • “专家点评”同正文的关系较“名言”远,较“相关链接”近。

  13. 3.正确使用各单元后的“综合探究”综合探究的功能:一是综合,二是强化。3.正确使用各单元后的“综合探究”综合探究的功能:一是综合,二是强化。

  14. 第一单元 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 核心问题:回答什么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让学生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地位和重要意义,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 基本结构:哲学(第一课)——哲学的基本问题(第二课)——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三课)——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功能(综合探究:走进哲学,问辩人生)。

  15. 第一课 美好生活的向导 • 生活处处有哲学 • 关于世界观的学问

  16. 第一框 “生活处处有哲学” • 哲学的起源:哲学起源于人类的实践活动,起源于对生活、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 哲学的功能:真正的哲学可以使人们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与发展,用智慧的眼光看待生活和实践,从而为人们的生活和实践提供积极、有益的指导。 伦勃朗《两位哲学家》

  17. 哲学起源于何时? • 泰靳斯与婢女 • 经营头脑 • 预测日蚀(前585) 泰勒斯

  18. 泰勒斯之所以被称为哲学之父,就在于他提出一个超出感官经验的问题,学者称之“哲学的突破”,余英时称之为“人对于他所属的现实世界发生了一种‘超越的反省’”,也就是说,他提出了一个超越五官感觉之外的问题。人在认识的进步往往是需要提出这些超越直接经验的问题,和接受一些超越直接经验的答案。哲学家就是提出这样问题并做出这样答案的人。泰勒斯之所以被称为哲学之父,就在于他提出一个超出感官经验的问题,学者称之“哲学的突破”,余英时称之为“人对于他所属的现实世界发生了一种‘超越的反省’”,也就是说,他提出了一个超越五官感觉之外的问题。人在认识的进步往往是需要提出这些超越直接经验的问题,和接受一些超越直接经验的答案。哲学家就是提出这样问题并做出这样答案的人。

  19. 未经审视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 我只知道我一无所知 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

  20. 惊讶,这尤其成是哲学家的一种情绪,除此之外,哲学没有别的开端。惊讶,这尤其成是哲学家的一种情绪,除此之外,哲学没有别的开端。 一切皆变,无物常在。 洞穴隐喻 柏拉图 柏拉图

  21. 大卫·雅克:苏格拉底之死

  22. 哲学是惊异之子。 优秀是一种习惯。 吾爱吾师,我更爱真理。 亚里士多德

  23. 米开朗基罗《雅典学派》

  24. 人类是唯一把自身存在作 为问题来考察的 实体。“所 有物种是只有人类被称作 存在之间,人类经历着不 可思议 的奇迹,这正是人 存在的原因” 海德格尔

  25. 第二框“关于世界观的学说” • 什么是世界观 • 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 • 哲学和世界观的关系 • 哲学思维的特点。

  26. 基本的哲学观 • 普遍规律说 • 认识论说 • 语言分析说 • 存在意义说 • 精神境界说 • 文化批判说 • 文化样式说 • 实践论说 自然境界 功利境界 道德境界 天地境界 -----冯友兰

  27. 哲学与生活的关系 • 费希特说:“实际说来,哲学不是生活,生活也不是哲学活动”。因为哲学是反思的,哲学问题不是源自生活的“功利的问题”,而是源自理论的绝对的问题。 • 很多人喜引用德国大文豪歌德的《浮士德》中有的一句话:“理论是灰色的,而生命之树是长青的”-----来支持勇予行动的态度 ,他们忘记了《浮士德》中的这句话是魔鬼引诱年轻的浮士德的。

  28. 哲学与常识的关系 • 常识的经验性与哲学的超验性(本质、规律、共性、一般) • 常识的表象性与哲学的概念性(飞矢不动、阿基里斯与乌龟、谷堆、白马非马) • 常识的有限性与哲学的无限性(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 • 常识的非批判性与哲学的批判性

  29. 哲学与科学的关系 • 哲学是科学的母体,至少也是连体婴儿。 • 科学研究客观事物本身,哲学则要研究其意义 • 科学与哲学都来自于现实,科学力图提供答案,而哲学则反对终极答案 • 科学的答案不必人人重复,哲学的思维却要从头再来 • 科学传播知识,哲学提供方法 • 科学提供对现实的认知,哲学提供更开阔的视界

  30. 第二课 百舸争流的思想 • 哲学的基本问题 •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31. 第一框“哲学的基本问题”,主要应注意三个问题:第一框“哲学的基本问题”,主要应注意三个问题: 1.哲学基本问题有不同的表述方式。 2.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3.哲学基本问题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32.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唯物主义 近代机械唯物主义 二元论 第一方面 辩证唯物主义 哲学基本问题 主观唯心主义 唯心主义 客观唯心主义 可知论 第二方面 不可知论

  33. 第二框的教学目的,是帮助学生明确什么是唯物主义、什么是唯心主义,初步确立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的基本立场。第二框的教学目的,是帮助学生明确什么是唯物主义、什么是唯心主义,初步确立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的基本立场。

  34. 为什么说唯心主义是“不结果实 的花朵” • 人类认识链条上的重要环节 • 唯心主义的功能价值 • 派别性与层次性 “聪明的唯心主义比愚蠢的唯物主义更接近于聪明的唯物主义。”

  35. 第三课 时代精神的精华 • 真正的哲学都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 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36. 德拉克罗瓦《自由引导人民》

  37. 第一框,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第一框,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 一方面,真正的哲学是一定时代精神上的总结和升华,它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把握住了时代的脉搏,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 • 另一方面,真正的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前导,它推动着时代的步伐,指导着社会的变革。 • 真正的哲学应该是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正确地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的哲学。

  38. 任何时代哲学都是思想 中把握的时代 黑格尔

  39. 第二框,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 第一目,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

  40. “不能没有马克思,没有马克思,没有对马克思的记忆,没有马克思的遗产,也就没有将来。”“不能没有马克思,没有马克思,没有对马克思的记忆,没有马克思的遗产,也就没有将来。” -------德里达《马克思的幽灵》

  41. “一部进步史乃是一部忘恩负义史。后生者只是一味地捞取和享用好处,至于曾为好处所付出的代价连想也没去想。搀和在这种忘恩负义之中的还有愚矗、无知以及理论家、知识分子通常所具有的蔑视。 工人运动、社会主义这样的词语甚至使人连哈欠也打不起来:人们几乎不知道,这些词语意味着什么,只是想象,这大概是某种红的左的东西,因而这已足够令人怀疑的了。须知:没有工人运动,没有社会主义者,没有他们的思想家,他的名字叫卡尔•马克思,当今六分之五的人口依然还生活在半奴隶制的阴郁的状态之中;没有斗争,没有起义,没有罢工,这需要发动,需要引导,资本家是连半步也不让的。西方世界理应感谢卡尔•马克思,尽管东方世界宣布倍奉卡尔•马克思,不过,似乎有一种远比争取如下的远景更为复杂的想法:维护卡尔•马克思,不要让我们的子孙认为他是可怕的幽灵。 ” ---------(德)海因里希•伯尔《假如没有马克思》

  42. “熟识卡尔•马克思的人都坚信,年方26岁的马克思博士,他在官方的文件上被称为“文学家”,和他年轻美丽的妻子有着远大的前程。人们不由自主地将马克思想象成一位求教者盈门的年轻的教授,一位年轻进步的部长。在一幅当时流行于资产阶级圈内的油画上,可看到衣着华贵的马克思阁下胸前的勋章琳琅满目,妻子在旁,儿女绕膝--这是一幅德国全家福。 • 只要卡尔•马克思对现实作出小小的让步,他 们就会得到拯救。可马克思相信的是一个与时代流行的现实梧梧不入的现实。马克思也像他那个世纪的另外三个伟大的德国人--克莱斯特、荷尔德林和尼采一样,不知道什么叫妥协。克莱斯特开枪自裁,荷尔德林和尼采都发了疯。马克思是完全清醒地走向他生存的悲剧。他的第三个孩子夭折之后,他在给拉萨尔的信中写道: • “培根说,真正杰出的人物,同自然界和世界的联系是这样多,他们感到兴趣的对象是这样广,以致他们能够经受任何损失。我不属于这样杰出的人物。我的孩子的死震动了我的心灵深处。我对这个损失的感受仍像第一天那样的强烈,我可怜的妻子也是万分悲痛。”

  43. 第二目,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44. 积极传授马克思主义哲学,引导学生确立对真理的信仰积极传授马克思主义哲学,引导学生确立对真理的信仰 哲学原理之中蕴涵着科学知识和思想品德双重内容。教师既要传授给学生哲学知识,又要启发学生的“心智”,去认真思考世界、社会和人生的一系列根本问题,并通过教师的讲授和学生的学习,使学生找到正确的答案,进而初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确立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信仰。

  45. 教师除了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有全面正确地理解和把握、教学方法得当之外,最重要的是自己真诚地相信所学所教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人类知识系统中最高层次的科学真理,因而坚定地信仰并实践它。教师除了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有全面正确地理解和把握、教学方法得当之外,最重要的是自己真诚地相信所学所教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人类知识系统中最高层次的科学真理,因而坚定地信仰并实践它。 信仰马克思主义,就是信服它是科学的真理,并以此作为自己行动的指南。

  46.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是真理,有高度的科学性。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是真理,有高度的科学性。 哲学是从整体上探索、思考、研究宇宙(自然界)、社会和人类自己的存在、本质、关系,以及它们运动、变化、发展的普遍规律等一系列重大问题的学问。这就是说,哲学既要研究世界是什么,又要研究人是什么,世界对人的意义,人在世界中的地位以及人对世界的意义,如何做人。所以通常说,哲学是关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学问。

  47. 它作为工人阶级的世界观有崇高的目的,这就是为人民群众(而不是少数人)谋利益,实现人类解放,是真正属于人民大众自己的哲学。它作为工人阶级的世界观有崇高的目的,这就是为人民群众(而不是少数人)谋利益,实现人类解放,是真正属于人民大众自己的哲学。 因而它的生命决不会由于某个人的去世而终结,而是能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代代相传、发扬光大、生命永续。

  48. 综合探究 走进哲学 问辩人生 • 哲学的功能 •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功能

  49. 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 核心问题:世界的本质是什么? • 基本结构:物质(第四课)——意识(第五课)——实践(第六课)——实事求是(综合探究)。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