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0 likes | 1.08k Views
血 液 检 查. 河南中医学院第二临床医学院 诊断学科. 第一节 血液一般检查. 红细胞与血红蛋白的定义. 红细胞—单位体积血液内的红细胞的数量, 单位用个 /L 血红蛋白—单位体积血液中所含血红蛋白 的量,单位用 g/L 血红蛋白是红细胞的主要成分. 红细胞的起源、发育及衰亡. 骨髓 造血干细胞. 红系祖细胞. 分化. 肾脏分泌 促红细胞生成素. 3-5次 有丝分裂. 原始红细胞. 脱核. 发育. 早幼,中幼,晚幼红细胞. 网织红细胞.
E N D
血 液 检 查 河南中医学院第二临床医学院 诊断学科
红细胞与血红蛋白的定义 • 红细胞—单位体积血液内的红细胞的数量, 单位用个/L • 血红蛋白—单位体积血液中所含血红蛋白 的量,单位用g/L 血红蛋白是红细胞的主要成分
红细胞的起源、发育及衰亡 骨髓造血干细胞 红系祖细胞 分化 肾脏分泌 促红细胞生成素 3-5次 有丝分裂 原始红细胞 脱核 发育 早幼,中幼,晚幼红细胞 网织红细胞 成熟红细胞 珠蛋白 铁 胆色素 作为原料参与再造血 参与胆红素代谢 衰亡的RBC
红细胞的主要生理功能 作为呼吸的载体从肺部携带氧气输送至全身各组织,并将组织中的二氧化碳运送到肺而呼出体外,从而保证全身的血氧供应,这一功能主要是通过血红蛋白来完成.
影响红细胞生成的因素 骨髓分化能力 肾脏功能 造血原料(铁,叶酸,VitB12) 睾丸素,雄激素 雌激素
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的正常值 RBC(×1012 /L) Hb( g/L ) 成年男性 4.0 ~5.5 120~160 成年女性 3.5 ~5.0 110~150 新生儿 6.0 ~7.0 180~190
临床意义 • 红细胞和血红蛋白降低 • 单位容积循环血液中红细胞数量,血红蛋白的量低于参考值低限,通常称为贫血
贫血的临床分度 • 轻度 参考值低限~90g/L; • 中度 60~90g/L; • 重度 30~60g/L; • 极重度 <30g/L。 根据血红蛋白减低的程度将贫血分为四级:
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减少(生理性) 老 (老年人) 中 (妊娠) “青”(6月至2岁)
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减少(病理性) 再生障碍性贫血 骨髓纤维化 造血原料不足 造血功能障碍 慢性系统性疾病 • 红细胞生成减少 • 红细胞破坏过多 • 直接丢失 慢性的肾脏疾病 溶血性贫血 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 脾功能亢进 外伤手术等失血性贫血
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减少(病理性) 造血原料不足 造血功能障碍 慢性系统性疾病 • 红细胞生成减少 • 红细胞破坏过多 • 直接丢失 溶血性贫血 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 脾功能亢进 外伤手术等失血性贫血
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增多 • 诊断标准: 成年男性:红细胞>6.0× 1012/L, 血红蛋白>170g/L; 成年女性:红细胞>5.5× 1012/L, 血红蛋白>160g/L
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增多(相对性) 血浆容量减少,使红细胞容量相对增加所致. • 上 从口出 严重呕吐 • 中 皮肤流失 • 下 排泄 大量出汗 大面积烧伤 尿崩症 频繁腹泻
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增多(绝对性) • 原发性: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 特点: • 红细胞持续性显著增多,可高达(7-10 ) ×1012/L ,血红蛋白达180~240g/L,全身总血容量也增加,白细胞和血小板也不同程度增多。
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增多(绝对性) • 继发性—生理原因 新生儿 高山居民 登山运动员 重体力劳动者
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增多(绝对性) • 继发性—病理原因 严重心、肺疾病
红细胞质的改变 在贫血病例的诊断中,不仅要进行RBC、Hb数量的检测,还必须仔细观察红细胞的大小、形态、胞浆着色及结构方面的变化。
1、红细胞大小 小红细胞 正常红细胞 巨红细胞 大红细胞
2、红细胞形态改变 球形红细胞 椭圆形红细胞 镰形红细胞 口形红细胞
2、红细胞形态改变 靶形红细胞 泪滴形红细胞 棘形红细胞 红细胞形态不整 緡钱状红细胞
3、染色反应异常 低色素性红细胞 高色素性红细胞 嗜多色性红细胞
4、结构异常 嗜碱性点彩 染色质小体 Cabot环 有核红细胞
小结 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的正常值 RBC(×1012 /L) Hb( g/L ) 成年男性 4.0 ~5.5 120~160 成年女性 3.5 ~5.0 110~150 新生儿 6.0 ~7.0 180~190
小结—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减少 老,老年人 中,妊娠中后期 青,6月至2岁婴幼儿 生理性 病理性 贫血 造血原料不足 骨髓造血功能障碍 慢性系统性疾病 红细胞生成减少 红细胞破坏过多 直接丢失 各种溶血性贫血 脾功能亢进 外伤、手术等
小结—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增多 上--严重呕吐 中--大量出汗、大面积烧伤 下—尿崩症、频繁腹泻 相对性 绝对性 原发性-- 继发性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新生儿 高山居民、登山运动员 重体力劳动者 生理性 病理性—严重心、肺疾病
两种贫血对比图 巨幼细胞性贫血(缺叶酸,VitB12) 缺铁性贫血
白细胞计数和白细胞分类计数 • 白细胞起源、发育阶段 干细胞 祖细胞 前体细胞 成熟细胞
白细胞分类及功能 分类名称 主要功能 变形性 中性粒细胞 防御和抵抗渗出性 病原菌侵袭趋化性 嗜酸性粒细胞细胞 吞噬作用吞噬功能 (消除过敏原)杀菌作用 嗜碱性粒细胞 通过颗粒释放 致敏 (参与过敏反应) 淋巴细胞 T淋巴细胞参与细胞免疫功能 B淋巴细胞参与体液免疫功能 单核细胞 吞噬清除功能、参与免疫反应 白细胞生成调节、抗肿瘤活性
中性粒细胞动力学 骨髓(10-12d) 血液 组织 10-12h 1-3d 组织 衰亡 原 粒 早 幼 粒 杆 状 核 中 幼 粒 晚 幼 粒 分 叶 核 储存池 干 细 胞 池 分裂池 成熟池 功能池 生长成熟池
白细胞检查的内容 量的检查 WBC计数 WBC分类计数 质的检查 中性粒细胞核象变化 (细胞形态) WBC的病理变化
白细胞计数和白细胞分类计数 参 考 范 围 WBC计数 成人 4.0 ~ 10.0 × 109 /L 新生儿 15.0 ~ 20.0× 109 /L WBC分类计数 N St 1 ~ 5 % Sg 50 ~ 70 % E 0.5 ~ 5 % B 0 ~ 1 % L 20 ~ 40 % M 3 ~ 8 %
1、中性粒细胞增多 • 生理性 • 病理性 • 急性感染或炎症:化脓性感染常见 • 严重组织损伤:手术、心肌梗塞 • 急性失血、溶血 • 急性中毒: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 粒细胞白血病、恶性肿瘤
粒细胞减少症 N< 1.5× 109 /L 粒细胞缺乏症 N< 0.5× 109 /L 某些感染:流感、麻疹、风疹;伤寒 某些血液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缺 理化损伤:射线、氯霉素、抗肿瘤药 自身免疫性疾病:SLE 脾功能亢进:各种脾肿大 2、中性粒细胞减少
核左移 • 轻度左移 St>6% • 中度左移 St>10% + 少量晚幼粒 • 重度左移 St>25% + 早、中、原粒细胞 • 再生性左移 类白血病反应 • 退行性左移
核右移--5叶超过3%或分叶过多 见于 • 巨幼细胞性贫血、恶贫 • 应用抗代谢药 • 炎症恢复期 • 疾病进行期突然核右移--预后不良
4、中性粒细胞常见的形态异常 • 中性粒细胞中毒性改变 • 大小不均 • 中毒颗粒
嗜酸性粒细胞 • 增多 • 过敏性疾病:支气管哮喘、荨麻疹 • 寄生虫病 • 皮肤病:银屑病、湿疹、天庖疮 • 某些恶性肿瘤及血液病:何杰金病、 实体瘤、嗜酸粒细胞性白血病 • 减少 伤寒、应用激素、应激状态
嗜碱性粒细胞 • 增多 •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可达10% • 嗜碱性粒细胞白血病,罕见 • 骨髓纤维化
淋巴细胞 • T淋巴细胞 • B淋巴细胞----浆细胞
淋巴细胞改变临床意义 • 增多 • 生理性 • 病理性 • 病毒感染:病毒性肝炎、风疹 • 细菌感染:结核、百日咳 • 血液病: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 减少 • 接触放射线、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
单核细胞 • 增多 • 某些感染 SBE、疟疾、活动性结核 • 某些血液病 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
网织红细胞计数 晚幼红细胞到成熟红细胞之间的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其增减反映骨髓红细胞系统增生情况,故也间接反映骨髓造血功能 参考值: 成人 0.5~1.5 % 新生儿 3~6 %
网织红细胞临床意义 • 直接反映骨髓造血功能 • 增多:溶血性贫血、急性失血性贫血 • 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 • 疗效观察的指标 • 反映骨髓增生或重建情况
红细胞沉降率(血沉) • 定义:指一定条件下红细胞沉降的速度 • 影响血沉的因素: • 血浆中各种蛋白比例改变 • 红细胞数量、形状和大小 • 参考范围(魏氏法) • 成年男性0~15mm/h • 成年女性0~20mm/h • 儿童0~5mm/h
血沉增快临床意义 • 各种炎症:风湿热活动期、活动性结核、风湿性关节炎、心肌炎 • 组织损伤及坏死:手术创伤、心机梗塞 • 恶性肿瘤 • 高球蛋白血症:多发性骨髓瘤、巨球蛋白血症、恶性淋巴瘤、SLE、RA、SBE、慢性肾炎、肝硬化 • 贫血 • 高胆固醇血症: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
红细胞比积 • 每升血液中,红细胞所占容积百分比(%,L/L) • 反映血液中红细胞数量与大小 • 用于红细胞各项平均值计算 • 诊断贫血类型,判断贫血程度 参考值 成人男性 40~50% 成人女性 37~48%
红细胞比积的临床意义 • 增加 • 相对:血液浓缩 • 绝对: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 减少 各种贫血 • Hct改变与RBC数不一定完全平行 • 计算RBC各项平均值才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