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0 likes | 1.06k Views
第五章 汉朝. 一、汉初王国问题 二、汉初的无为而治 三、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四、西汉社会经济的发展 五、民族关系 六、王莽改制 七、东汉政治与豪强士族 八、秦汉文化. 汉初王国问题. 汉初异姓王. 楚 王 韩 信. 赵 王 张 敖. 韩 王 信. 梁 王 彭 越. 淮 南 王 黥 布. 燕 王 臧 荼. 长 沙 王 吴 芮. 汉初王国问题. 西汉初异姓王形势图. 汉初王国问题. 因功封王 —— 因亲封王. 国 名. 荆. 楚. 齐. 吴. 淮南. 赵. 梁. 淮阳. 代.
E N D
第五章 汉朝 一、汉初王国问题 二、汉初的无为而治 三、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四、西汉社会经济的发展 五、民族关系 六、王莽改制 七、东汉政治与豪强士族 八、秦汉文化
汉初王国问题 汉初异姓王 楚 王 韩 信 赵 王 张 敖 韩 王 信 梁 王 彭 越 淮 南 王 黥 布 燕 王 臧 荼 长 沙 王 吴 芮
汉初王国问题 西汉初异姓王形势图
汉初王国问题 因功封王——因亲封王 国 名 荆 楚 齐 吴 淮南 赵 梁 淮阳 代 汉 初 同 姓 王 王 名 刘 贾 刘 交 刘 肥 刘 濞 刘 长 刘如意 刘 恢 刘 友 刘 恒 与刘邦关系 从父子 弟 子 兄 子 子 子 子 子 子
汉初王国问题 西汉初同姓王形势图
汉初王国问题 汉文帝时期贾谊 “众建诸侯而少其力”。 汉初与同姓王的斗争 汉景帝时期晁错建议削夺诸王的封土。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吴王濞联络楚、赵、胶西、胶东、淄川、济南等六国,发动了波及整个东方地区的叛乱,史称“七国之乱”。后被平叛。 汉武帝时期实行推恩令,进一步削弱王国势力。
汉初王国问题 晁 错 七国之乱形势图
汉初王国问题 秦以郡县治东方,用秦吏秦法“经纬天下”,移风“濯俗”,结果激起东方社会的反抗,其中楚人表现得最激烈,齐人、赵人次之,其间包含着区域文化的差异与冲突。而在刘邦重建帝业的过程中,这种区域文化的差异与冲突又一次显现出来,且仍以楚、齐、赵三地最为明显。由此我们看到,在东西文化尚未充分融合、战国时代的文化布局仍然存在的情况下,刘邦建立汉家帝业,一方面必须“承秦”,包括承秦之制,另一方面又必须尊重东方社会之习俗,特别是楚、齐、赵人之俗。这是历史对刘邦的苛刻要求,也是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的深层背景。 郡国并行的本质可能是东西异制,主要意义则是允许或默许东方王国不用汉法,从俗而治。 ——陈苏镇《汉代政治与〈春秋〉学》
汉初王国问题 黄老之学 源于道家,但对道家思想又有所改造,其特征是,以道家“清净无为”思想为主体,并吸收了阴阳、儒、法、名各家有利于封建统治的成分而形成的理论。是汉初统治者在加强中央集权的基础上,根据当时的社会情况,对人民少干扰,所谓“纵民之欲”,“与民休息”,“顺民之情”,“顺流而与民更始”。
汉初王国问题 汉兴,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天下既定,民亡盖臧,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汉书 ·食货志》 大城名都散亡,户口可得而数十二三。 ——《史记 ·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汉初王国问题 道莫大于无为,行莫大于谨敬。……秦始皇设刑罚、为车裂之诛以敛奸邪,筑长城于戎境以备胡、越,征大吞小,威震天下,将帅横行以服外国,蒙恬讨乱于外,李斯治法于内。事逾繁而天下逾乱,法逾滋而天下逾炽,兵马益设而敌人逾多。秦非不欲治也,然失之者,乃举措太众、刑罚太极故也。 ——陆贾《新语 ·无为》
汉初王国问题 参代〔萧〕何为汉相国,举事无所变更,一遵萧何约束。择郡国吏木诎于文辞、重厚长者,即召除为丞相史。吏之言文刻深、欲务声名者,辄斥去之。日夜饮醇酒。卿大夫以下吏及宾客见参不事事,来者皆欲有言。至者,参辄饮以醇酒。间之欲有所言,复饮之,醉而后去,终莫得开说,以为常。 参见人之有细过,专掩匿覆盖之,府中无事。 ——《史记 ·曹相国世家》
汉初王国问题 孝文即位,躬修玄默,劝趣农桑,减省租赋。而将相皆旧功臣,少文多质,惩恶亡秦之政,论议务在宽厚。耻言人之过失,化行天下,告讦之俗易。吏安其官,民乐其业,畜积岁增,户口浸息。风流笃厚,禁网疏阔。……刑罚大省。 《汉书·刑法志》 文景之治
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政治: 强化中央集权 经济: 实行新经济政策 社会: 打击豪强、游侠 文化: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汉武帝设置十三州部 豫州 冀州 兖州 徐州 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在全国设置十三州部,每州部设部刺史一人, 以监察地方政治, 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青州 荆州 扬州 益州 凉州 朔州 并州 幽州 交趾
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夫秩卑而命之尊,官小而权之重,此大小相制,内外相维之意。 ——顾炎武《日知录》卷九《部刺史》 官轻则爱惜身家之念轻,而权重则整饬吏制之威重。 ——赵翼《陔余丛考》卷二六《监察官非刺史》
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实行新经济政策 统 一 货 币 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改铸五铢钱,禁私铸。 “废天下诸钱,而专令水衡三官(钟官、辨铜、技巧)作”。 汉五铢钱范
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实行新经济政策 盐 铁 专 营 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设置盐官、铁官,由盐、铁官主持生产、销售。 当此之时,四方征暴乱,车甲之费,克获之赏,以亿万计,皆赡大司农,此皆……盐铁之福也。 ——《盐铁论 ·轻重》
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实行新经济政策 委府于京师,以笼卖货物,贱即买,贵则卖。是以县官不失实,商贾无所牟利。 ——《盐铁论 ·本议》 均 输 平 准 谓诸当所输于官者,皆令输其土地所饶,平其所在时价,官更于他处卖之。输者既便而官有利。 ——《史记 ·平准书》集解引孟康语
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实行新经济政策 算缗、告缗 对工商业者加征财产税。鼓励告发逃税者,没收财产。政府“得民财产以亿计,奴婢以千万数,田大县数百顷,小县百余顷,宅亦如之”。 “商贾中家以上大氐破” 西汉铁匕首(满城)
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实行新经济政策 ★解决了当时的财政困难,从而使正在进行中的对匈奴战争和对边疆的经营能继续进行下去。 ★通过各项财政改革,基本上解决了汉初以来豪商大贾和地方割据势力垄断国家。 ★经济命脉,积蓄反叛资财的大患。既有利于国计民生,又加强了皇权。 ★实行盐铁官营、均输、平准,不仅有益于当时国计民生,对后世也有很大影响。
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打击豪强、游侠 《史记 ·主父偃列传》 “又说上曰:‘茂陵初立,天下豪桀并兼之家,乱众之民,皆可徙茂陵,内实京师,外销奸猾,此所谓不诛而害除。’上又从其计。” 六条问事第一条:强宗豪右田宅逾制,以强陵弱
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能与汉初东西异制的政治格局相适应的政治学说,只有黄老道家的清静无为之术。……实现文化统一是当时历史的趋势,也是汉王朝的历史使命。……在此背景下,黄老道家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儒家学派则起而代之,担负起为汉政寻找出路的任务。 ——陈苏镇《汉代政治与〈春秋〉学》
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建元五年(公元前136年),置五经博士。 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令郡国举孝廉,确立了察举制。 秦始皇的统一思想是不要人民读书,他的手段是刑罚的裁制;汉武帝的统一思想是要人民只读一种书,他的手段是利禄的诱引。结果,始皇失败了,武帝成功了。 ——顾颉刚
西汉社会经济的发展 前汉是我国作物生产飞跃发展的时代,也是我国农学取得辉煌成就的时代。一般作物栽培的基本原理和技术措施,大部分是在这时期具备了;通过精耕细作以取得单位面积高额丰产栽培的科学基础,也是在这个时期奠定的。 ——《中国农学史》 耧车模型
西汉社会经济的发展 代田法示范图
西汉社会经济的发展 水利事业 水碓模型 水排示意图 汉武帝时在关中开凿了几条较大的灌溉渠。漕渠、六辅渠、白渠。
西汉社会经济的发展 手工业的发展 嵌神兽纹博山炉 长信宫灯 嵌琉璃乳丁纹壶
西汉社会经济的发展 手工业的发展 西汉漆器和玉器
西汉社会经济的发展 葛剑雄评西汉人口统计: 尽管其中也难免有虚报或隐漏的成分,这还是公认的现存历代户口数中最精确的数据之一。这项统计数不仅反映了西汉一代状况,实际上也显示了在西汉末以前近3000年文明历史发展的结果。……这项数据也是世界上现存最早、最完整、最精确的人口调查记录。 局部
西汉社会经济的发展 商业和城市的繁荣 金饼 京师长安 当时最大的都市是京师长安,规模之大,超过古代罗马城三倍以上。西汉末长安人口有24万之多。 五都 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 马蹄金
民族关系 匈奴牌饰 逐水草迁徙,毋城郭。毋文书,以言语为约束。士力能弯弓,尽为甲骑。其俗,宽则随畜,因射猎禽兽为生业;急则人习战攻以侵伐,其天性也。利则进,不利则退,不羞遁走。苟利所在,不知礼义。自君王以下咸食畜肉,衣其皮革。贵壮健,贱老弱。父死,妻其后母;兄弟死,皆取其妻妻之。其俗有名不讳,而无姓字。 ——《史记》卷110 《匈奴列传》
民族关系 汉匈交战图
民族关系 匈奴国极盛时期:冒顿(BC209—BC174)、老上(BC174—BC160)、军臣(BC160—BC126)三单于时期,相当于从秦二世元年(BC209)到汉武帝元朔元年(BC128)。
民族关系 冒顿纵精兵四十万骑,围帝(高祖)于白登七日,汉兵中外不得相救饷。帝用陈平秘计,使使间厚遗阏氏。阏氏谓冒顿曰:“两主不相困。今得汉地,而单于终非能居之也。且汉主亦有神灵,单于察之!” 以宗室女为公主,嫁匈奴冒顿单于。是时,冒顿方强,为书,使使遗高后,辞极亵嫚。高后大怒,召将相大臣,议斩其使者,发兵击之。……令大谒者张释报书,深自谦逊以谢之,并遗以车二乘,马二驷。冒顿复使使来谢,曰:“未尝闻中国礼义,陛下幸而赦之。”因献马,遂和亲。 ——《资治通鉴》卷一一、一二
民族关系 中国的统一和长城的建设也对匈奴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这两件大事震动、激励了他们的游牧社会,在其内部唤醒了一种团结意识。这种勃然而兴的意识必然有助于头曼单于确立他的统治地位,并且将匈奴各部落融合为一个统一的政治组织,这或多或少是仿效了秦帝国的模式。 ——余英时《汉代的贸易与扩张》
王莽代汉 孺子婴居摄三年(初始元年,公元8年),王莽自立为帝,改国号曰新。 王莽
王莽代汉 ☆实行“王田”、“私属”制。 ☆实行五均、赊贷和六筦制度。 ☆进行了三次币制改革。 ☆统一度量衡。 新莽钱范及钱币
王莽代汉 对王莽的评价 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 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唐)白居易《放言五首(其三)》
王莽代汉 对王莽的评价 莽意以为制定则天下自平,故锐思于地里,制礼作乐,讲合六经之说。公卿旦入暮出,议论连年不决,不暇省狱讼冤结、民之急务。 ——《汉书·王莽传》 莽性躁扰,不能无为,每有所兴造,必欲依古、得经文。 ——《汉书·食货志》 秦燔诗书以立私议,莽诵六艺以文奸言,同归殊途,俱用灭亡。 ——《汉书·王莽传》 任己而不师古,秦氏以之致亡;师古而不适以用,王莽以之身灭。 ——《宋书·礼志》
王莽代汉 对王莽的评价 王莽的土地国有和放免奴婢的努力,使他得到了“中国第一个社会主义者”这一错置时代的称号。 ——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革》 王莽是“1900年前的社会主义皇帝。”他的失败是因为这样的人过早地在中国出现。 王莽是社会主义者、空想家和无私的统治者。 ——胡适《1900年前的社会主义皇帝王莽》 (引自《剑桥中国秦汉史》第248页)
王莽代汉 对王莽的评价 假如我们离开“袒刘”的立场,则王莽仍不失为中国史上最有胆识的一位政治家。 ——翦伯赞《秦汉史》 概括地说,王莽不是班固所述的那个无能、狡猾、伪善和妄自尊大的蠢人。这些都是老一套的和不公正的指责。从积极的一面衡量,王莽是机智而能干的。 ——毕汉斯《剑桥秦汉史》
东汉政治与豪强士族 东汉外戚、宦官的交替专权 一门前后七封侯,三皇后,六贵人,二大将军,夫人、女食邑称君者七人,尚公主者三人,其余卿、将、尹、校五十七人。在位二十余年,究极满盛,威行内外,百僚侧目,莫敢违命,天子恭己而不得有所亲豫。 诸梁及孙氏中外宗亲送诏狱,无长少皆弃市。……其它所连及公卿、列校、尉刺史、二千石死者数十人,故吏宾客免黜者三百余人,朝廷为空。 ——《后汉书》卷三四《梁统列传》
东汉政治与豪强士族 东汉豪强士族之形成 自武帝立《五经》博士(BC136),开弟子员,设科射策,劝以官禄,讫于元始(AD1-5),百有余年,传业者浸盛,支叶蕃滋,一经说至百余万言,大师众至千余人,盖禄利之路然也。 ——《汉书 ·儒林传》 邹鲁谚曰:遗子黄金满籯,不如一经。 ——《汉书 ·韦贤传》
东汉政治与豪强士族 家世以田为业,至望之,好学,治《齐诗》,事同县后仓且十年。 ——《汉书 ·萧望之传》 禹为人谨厚,内殖货财,家以田为业。及富贵,多买田至四百顷,皆泾、渭溉灌,极膏腴上贾。 ——《汉书 ·张禹传》 居官而置富者为雄桀,处奸而得利者为壮士,兄劝其弟,父勉其子,俗之坏败,乃至于是! ——《汉书 ·贡禹传》
东汉政治与豪强士族 ▲ 功臣贵族地主集团 世族豪强地主集团 外戚宦官集团 豪族士族的构成 东汉讲经画像砖
东汉政治与豪强士族 累世公卿 廉范字叔度,京兆杜陵人也,赵将廉颇之后也。汉兴,以廉氏豪宗,自苦陉徙焉。世为边郡守。 —— 《后汉书 ·廉范传》 法雄,……齐襄王法章之后。秦灭齐,子孙不敢称田姓,故以法为氏。宣帝时,徙三辅,世为二千石。 ——《后汉书 ·法雄传》
东汉政治与豪强士族 豪强士族的庄园经济 豪人货殖,馆舍布于州郡,田亩连于方国。……豪人之室,连栋数百,膏田满野,奴婢千群,徒附万计。船车贾贩,周于四方;废居积贮,满于都城。琦赂宝贷,巨室不能容;马牛羊豕,山谷不能受。 使居有良田广宅,背山临流,沟池环匝,竹木周布,场圃筑前,果园树后。舟车足以代步涉之艰,使令足以息四体之役。 ——《后汉书 ·仲长统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