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 likes | 232 Views
一种恬淡的姿色 一抹浅浅深情南来北往的故事都用素笔去描绘 画完了归家的雁却画不完长烟落日. 青花瓷介绍. 青花瓷历史. 青花瓷传说. 青花瓷图片. 一角青花瓷. 卷首语. “素胎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周杰伦的一首 《 青花瓷 》 让我们领略了青花瓷的神韵。清乾隆皇帝在 《 白玉金边素瓷胎 》 一诗中也曾对青花瓷大加赞美:“白玉金边素瓷胎,雕龙描凤巧安排;玲珑剔透万般好,静中见动青山来。”
E N D
一种恬淡的姿色 一抹浅浅深情南来北往的故事都用素笔去描绘画完了归家的雁却画不完长烟落日一种恬淡的姿色 一抹浅浅深情南来北往的故事都用素笔去描绘画完了归家的雁却画不完长烟落日 青花瓷介绍 青花瓷历史 青花瓷传说 青花瓷图片 一角青花瓷
卷首语 “素胎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周杰伦的一首《青花瓷》让我们领略了青花瓷的神韵。清乾隆皇帝在《白玉金边素瓷胎》一诗中也曾对青花瓷大加赞美:“白玉金边素瓷胎,雕龙描凤巧安排;玲珑剔透万般好,静中见动青山来。” 中华自古多名瓷。明净素雅、幽靓隽逸、极具中国传统水墨画效果的青花瓷,被誉为最具中国气派和民族特色的瓷器。青花瓷清丽淡雅、永不褪色,这种白底蓝彩、千年如新的瓷器,一直是历代收藏爱好者的至爱,北京奥运会清雅明净的青花瓷元素更令世界瞩目。青花瓷,始创于唐代,元代景德镇出产的青花瓷标志着其制作工艺发展日臻成熟,业界人士简称之为“元青花”。但真正代表青花瓷最高成就的应当是清代康熙年间官窑出产的“五彩青花”。开国元勋董必武也在青花瓷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体现,凝聚了东方文化和艺术的诸多魅力。 第三页 第一页
目录 ●卷首语……………...02 青韵·名片 ●青花瓷总介………...03 ●青花瓷工艺………...03 ●青花瓷款式………...04 ●青花瓷收藏…...…....04 青韵·历史 ●唐青花……………...06 ●宋青花……………...06 ●元青花……………...06 社长 陶安然 总编 陶安然 主办单位 南京东山外国语学校 印刷单位 明明印刷厂 订购发行 本刊发行部 编辑单位 缤纷东外外 责编 黑子 编辑 小小草 出版社 东外出版社 社址 上高路99号 电话 2586920 邮编 211100 邮箱 taoanran_1999@126.com 网址 http://www.dswx.cn 国际刊号 ISSN 2008-2356 国内刊号 CN52-1041/1 邮发代号 24-138 出版日期 2013年7月16日 定价 8元 广告代理 星空广告有限公司 广告许可证 2201114430008 ●明清青花…………...06 青韵·人文 ●景 德 镇—— 一段青花缘….…..06 ●郑和下西洋—— 明青花的闻名…..06 ●方文山与青花—— 秘密………….…..06 第二页
◆本版编辑:陶安然 青韵 简介 青花瓷(blue and white porcelain),又称白地青花瓷,常简称青花,是中国瓷器的主流品种之一,被誉为“国之瑰宝、瓷之荣光”,属釉下彩瓷。青花瓷是用含氧化钴的钴矿为原料,在陶瓷坯体上描绘纹饰,再罩上一层透明釉,经高温还原焰一次烧成。钴料烧成后呈蓝色,具有着色力强、 发色鲜艳、烧成率高、呈色稳定的特点。原始青花瓷于唐宋已见端倪,成熟的青花瓷则出现在元代景德镇的湖田窑。明代青花成为瓷器的主流。清康熙时发展到了顶峰。明清时期,还创烧了青花五彩、孔雀绿釉青花、豆青釉青花、青花红彩、黄地青花、哥釉青花等衍生品种。 初三(11)陶安然 摘 制作青花瓷需要经过一段复杂的流程: 1.淘炼胎土。瓷器是用瓷土即高岭土烧制成的,瓷土含杂质较多,需要淘洗出大部分杂质,将来烧成的瓷器才会坚致细腻白润。 2.制胚。淘洗好的瓷土制成各种器形晾干的过程。 3.绘画。干燥后在器表用青花料绘制图案。 青韵 工艺 4.罩釉。把已经画好纹饰的瓷胚外面罩上一层釉水,一般有粘釉、刷釉、浸釉、吹釉等方法。 5.烧制。将罩釉后的瓷胚经高温烧制,釉下的青花料就呈现出美丽的蓝色。如果青花料外面不罩釉, 烧成后瓷器表明的纹饰呈现棕色而不是蓝色。 第三页
◆本版编辑:陶安然 青韵 款识 我国古代青花瓷,绘画装饰清秀素雅,瓷器底部的文字,图案款识种类繁多,各个时期的款识均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根据青花瓷款识的形式、种类来看,主要可分为纪年款、吉言款、堂名款、赞颂款和纹饰款五大类。 几种比较常用的款识 纪年款 :在青花瓷上,用写、刻、印等方法标明瓷器烧造年代的款识,称为纪年款。 吉言款 :书写含有吉祥寓意的词句,民间青花瓷上常普遍见到。字体多为行草,潇洒飘逸,一气呵成。 瓷器向来是藏家的宠儿,尤其近一两年来青花等瓷器价值一路高升,古玩中的陶瓷收藏又涌上一轮热潮。不论是“南青北白”还是四大官窑,再或是八大民窑,不同朝代轮换之际也刮起了一阵阵瓷器进化的风潮,然而在这些琳琅满目的瓷器品种中,青花瓷却犹如一支奇葩,一直立于不败之地。 个人收藏的多为明清两代青花瓷,多是民窑青花瓷。民窑的青花有无收藏价值要看其艺术水准。 官窑青花器美在胎釉精细,青花发色纯正,但官窑器基本上供官府朝廷使用,因按照宫廷的正统要求,在创作上千篇一律,从而限制了陶瓷艺人艺术创造力的发挥。而民窑在制陶上不受约束,务实、乐观,在艺术创造与发展上显示出一种追求理想,个性张扬的生命活力。 青韵 收藏 第四页
◆本版编辑:陶安然 唐 唐代的青花瓷器是处于青花瓷的滥殇期。现在能见到的标本有20世纪70—80年代扬州出土的青花瓷残片二十余片;通过对扬州出土瓷片的胎、釉、彩进行研究,并对唐代巩县窑的物质和技术条件进行分析,断定唐青花的产地是河南巩县窑。 许多唐青花就是一些类似唐三彩的釉陶,连瓷器都不是。唐三彩里有很多蓝色,一些人认为釉底下呈现蓝色就是青花了,但青花起码得具备若干个要素才能成立。 不过唐代青花瓷还是被大多数学者认为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青花瓷,它挥发色不是很好。与其他瓷器同不的是:它开创了以含氧化钴作为发色的先例。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青 青花鼻祖之争 “我认为他们所说的唐青花跟真正的青花没关系,中间并没有质地、色彩等传承关系。” 《百家讲坛》主讲人马未都认为, 花 青 这十余片宋青花瓷片,都是碗的残片。胎质有的较粗,有的较细。纹饰有菊花纹、圆圈纹、弦纹、线纹等。青花发色前一处的较浓、发黑;后一处的较淡。发色较黑者,应是外罩透明釉太薄的缘故 宋 花 唐青花经过初创期以后,并没有迅速发展起来,而是走向了衰败。到目前为止,我们能见到的宋青花只有从两处塔基遗址出土的十余片瓷片。一是1957年发掘于浙江省龙泉县的金沙塔塔基,共出土13片青花碗残片。 第五页 第五页
◆本版编辑:陶安然 元青花 明清青花 行话有“宣(德)青凝重、成(化)青雅致、嘉(靖)青幽清”之说。到了清代,康熙时期青花颜色层次深浅不同,有“五彩青花”之称。雍正青花色泽较淡雅,乾隆青花蓝黑中微闪紫色,颜色深沉。 总的说来,这一时期的官窑器制作严谨、精致;民窑器则随意、洒脱,画面写意性强。从明晚期开始,青花绘画逐步吸收了一些中国画绘画技法的元素。 元青花瓷开辟了由素瓷向彩瓷过渡的新时代,其富丽雄浑、画风豪放,绘画层次繁多,与中华民族传统的审美情趣大相径庭,实在是中国陶瓷史上的一朵奇葩,同时也使景德镇一跃成为中世纪世界制瓷业的中心。 元青花瓷以景德镇为代表,其制作精美而传世极少,故而异常珍贵,根据时间大致分为延祐期、至正期和元末期三个阶段,其中又以“至正型”为最佳。 明清时期是青花瓷器达到鼎盛又走向衰落的时期。明永乐、宣德时期是青花瓷器发展的一个高峰,以制作精美著称;清康熙时以“五彩青花”使青花瓷发展到了巅峰;清乾隆以后因粉彩瓷的发展而逐渐走向衰退,虽在清末(光绪)时一度中兴,最终无法延续康熙朝的盛势。 明清时期的青花,也有不同的颜色特点。 随感: 青花瓷器所经历的几大朝代现在已全部介绍完毕。看了这么些青花瓷的兴盛与衰败,你又有什么感想呢?青花瓷,归源于每个中国陶匠的智慧与巧手,是我国古代劳动人名智慧的结晶。让我们领略中国瓷器的博大精深,保护我们共同的宝藏吧! 第六页
◆本版编辑:陶安然 景德镇——中国瓷都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景德镇曾烧制过供中共领袖毛泽东使用的“毛瓷”、上海“APEC”用瓷。 1951年,景德镇制作的“水浒故事瓷盘”由当时的中共领袖毛泽东作为国礼赠送给前苏联领袖斯大林,后该瓷器为俄罗斯国家博物珍藏。1972年,美国 总统 尼克松访华,当时的中共国务院总理周恩来以景德镇的青花餐具赠与尼克松。 2002年,中共总书记江泽民访美时,将景德镇的釉中彩“吉祥如意”餐具作为国礼赠送给美国总统布什…… 上述事件,景德镇官方将其作为荣耀,在介绍景德镇陶瓷历史和文化时大加引用和宣传。 瓷器产品简介 从汉朝开始烧制陶器,距今1800多年,从东晋开始烧制瓷器,距今1600多年。景德镇素有“瓷都”之称。诗人陈志岁《景德镇》诗云:“莫笑挖山双手粗,工成土器动王都。历朝海外有人到,高岭崎岖为坦途。”景德镇瓷器造型优美、品种繁多、装饰丰富、风格独特,以“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的独特风格蜚声海内外。青花、玲珑、粉彩、色釉,合称景德镇四大传统名瓷。薄胎瓷人称神奇珍品,雕塑瓷为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品。 第七页
郑和下西洋 ◆本版编辑:陶安然 由于郑和七次下西洋,景德镇青花瓷、浙江青瓷、福建白瓷,扬名海外,并由东非传及欧洲,使中国瓷器,特别是景德镇青花瓷,名声大振,海外需求大量增加。当时不但海外商船相继到泉州,并派人到景德镇、杭州贩运瓷器绸缎等商品,而且明代国内不少大商人如李锦、潘秀、郭震等 郑和下西洋与景德镇瓷器 据有关史书记载,古代东南亚、阿拉伯、非洲及欧洲地区的人十分喜欢中国瓷器,特别是景德镇的瓷器。公元1405年 (明永乐三年)开始,郑和七次下西洋,携带了大量瓷器, 特别是景德镇瓷器,促进了中国陶瓷远销海外,扩大了中国陶瓷的声誉,也极大地推动了景德镇的陶瓷国际贸易。这些情况在《明史》和郑和随行翻译费信著的《星搓胜览》都有记载。郑和下西洋对发展中国的陶瓷生产 , 特别是发展景德镇的青花瓷来讲,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大量装载瓷器等物出海销售,满足海外需求。当时巨商郑龙芝兄弟,拥有商船百艘,海员千余人,常到景德镇采购青花瓷、茶叶,去浙江采购绸缎,然后派遣海船运到东南亚、阿拉伯、东非各地销售,深受欢迎 第八页
封面设计:陶安然 责 编:陶安然 美 编:陶安然 刊号:7-5328-5261-X 定价:1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