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0 likes | 483 Views
第二十章. 抗病毒药及抗真菌药. 第一节 抗病毒药. 一、概述 多数流行性传染病由病毒感染所引起 它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和生命 80 年代初发现的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IV )所致的艾滋病 (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AIDS) ,是危害性最大、死亡率极高的传染病。. 艾滋病标志矢量图. 二、 病毒( virus )的特点及分类. 特点: 体积最小 结构最简单 不具有细胞结构 寄生于宿主细胞内 分类: DNA 病毒 RNA 病毒 逆转录病毒. 三、目前对病毒感染的治疗.
E N D
第二十章 抗病毒药及抗真菌药
第一节 抗病毒药 一、概述 • 多数流行性传染病由病毒感染所引起 • 它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和生命 • 80年代初发现的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所致的艾滋病(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是危害性最大、死亡率极高的传染病。
二、病毒(virus)的特点及分类 特点: 体积最小 结构最简单 不具有细胞结构 寄生于宿主细胞内 分类: DNA病毒 RNA病毒 逆转录病毒
三、目前对病毒感染的治疗 ① 化学治疗(抑制病毒复制的抗病毒药) ② 生物治疗(干扰素的应用) ③ 免疫治疗(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或免疫调节药) 三种疗法联合应用,能使药物作用于病毒复制的不同部位,有望产生协同作用,延缓或避免耐药性的产生。
四、抗病毒机制 1. 阻断病毒与宿主细胞受体结合 即与病毒竞争细胞膜表面受体→阻止病毒吸附于细胞表面→其不能侵入细胞内,如免疫球蛋白,肝素。 2. 阻止病毒穿入细胞或脱壳 如盐酸金刚烷胺,金刚乙胺等。
四、抗病毒机制 3. 抑制病毒的生物合成 阿昔洛韦选择性抑制病毒DNA复制。 阿糖腺苷通过抑制病毒DNA聚合酶 →阻碍DNA合成 4. 产生增强宿主抗病能力的效应蛋白 病毒诱导产生干扰素→激活宿主胞的某些酶 →抑制病毒蛋白质合成
五、抗病毒药物 1. 病毒灵(吗啉双胍) 【适应症】 用于流感病毒及疱疹病毒感染。 病毒灵已经1999年被国家禁用。 停用原因:药效不确切。
金刚乙胺是金刚烷胺的衍生物。均能特异性地抑制亚洲A型流感病毒。金刚乙胺是金刚烷胺的衍生物。均能特异性地抑制亚洲A型流感病毒。 • 阻止病毒穿入宿主细胞,干扰病毒RNA脱壳和病毒核酸的转移。可用于A型流感的防治。 • 金刚烷胺还能抗震颤麻痹。 2. 金刚烷胺和金刚乙胺
广谱抗疱疹病毒 • 单纯疱疹病毒(HSV-Ⅰ,HSV-Ⅱ) •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 • 人类疱疹病毒(EBV) • 抑制病毒DNA的复制 3. 阿昔洛韦(无环鸟苷) EB病毒
【临床应用】 1. 是治疗单纯疱疹病毒所致各种感染的首选药, 如带状疱疹,EB病毒,艾滋病并发水痘带状疱疹等。 局部滴眼治疗单纯性疱疹性角膜炎,用霜剂治疗带状疱疹。 2. 可用于乙型肝炎的治疗。
【不良反应】 1. 静滴引起静脉炎。 2. 大剂量静滴时,可出现各种神经系统症状,如嗜睡、精神错乱、谵妄、幻觉、震颤、抽搐或昏迷。 3. 少数引起可逆性肾损害。
4. 聚肌胞 • 高效干扰素诱导剂,刺激机体细胞产生干扰素。 • 有增强免疫作用。 • 广谱抗病毒药,治疗多种常见急慢性病毒感染。
5. 阿糖腺苷 • 阿糖腺苷为核苷类抗DNA病毒药。 • 抗病毒谱广,能抑制DNA复制。临床用于治疗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局部外用治疗疱疹病毒性角膜炎。 • 不良反应 消化道反应及神经毒性。孕妇禁用。毒性较大,已较少应用。
6. 利巴韦林 • 利巴韦林又名病毒唑,为鸟苷类衍生物,广谱抗病毒药。能抑制病毒核酸的合成。 • 对RNA和DNA病毒均有抑制作用,包括肝炎病毒、流感病毒、腺病毒、疱疹病毒和呼吸道合胞病毒。 • 治疗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炎和支气管炎效果最佳;对甲型丙型肝炎有一定疗效;流感、疱疹、麻疹、腺病毒肺炎、SARS。 • 不良反应 腹泻、白细胞减少和可逆性贫血。孕妇禁用。
7. 干扰素 • 人血细胞干扰素 • 基因工程干扰素 • 为糖蛋白 • 作用: • 抗病毒 • 抗肿瘤 • 双向调节免疫功能 • 是最早基因克隆和批准的细胞因子
【药理作用】 (1)抗病毒作用 使病毒的mRNA降解,抑制多肽链的起始阶段和多肽的延伸。 (2)调节免疫功能 能增强杀伤细胞(NK)、T细胞的抗病毒活性,激活与增强巨噬细胞的吞噬活力。
【临床应用】 • 带状疱疹 • 小儿病毒性肺炎及上呼吸道感染 • 病毒性脑膜炎 • 尖锐湿疣、生殖器疱疹、慢性宫颈炎 • 病毒性肝炎(乙、丙、丁型) • 免疫缺陷(HIV)患者合并单纯疱疹病毒,带状疱疹病毒感染或巨细胞病毒感染,鼻病毒引起的感冒等。
【不良反应】 (1)少数病人出现发热、寒战、乏力、肌痛、厌食、注射部位出现红斑。 (2)白细胞和红细胞↓、血压↓、谷丙转氨酶↑。 (3)大量长期使用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的毒性, 禁用于过敏体质、严重心脏病、肾功能不良、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紊乱者。孕妇慎用。
第二节 抗真菌药 真菌感染分类 1. 浅部真菌病 致病菌:癣菌 发病率:较高 2. 深部真菌感染 致病菌:念珠菌、隐球菌等。 发病率:较低,病情重,病死率高。
按作用和应用分类 • 全身抗真菌药 深部抗真菌药:两性霉素B 氟胞嘧啶、酮康唑 伊曲康唑、氟康唑 表浅抗真菌药:特比萘芬、灰黄霉素 • 外用抗真菌药:克霉唑、咪康唑 阿莫罗芬、 制霉菌素
抗真菌药作用与应用 药 物应 用 灰黄霉素 浅部真菌病(手、足、头、体癣等) 制霉菌素 深部真菌病如白念珠感染 (霉菌性阴道炎、口腔感染等) 两性霉素B对白念珠菌和新隐球菌有强大的抑制 常静注全身性深部真菌感染 克霉唑 浅部真菌病:皮肤真菌病 深部真菌病:阴道、肠道真菌病
一、抗生素类抗真菌药 1. 灰黄霉素( 非多烯类) 【药理作用】 杀灭生长旺盛的和抑制静止状态的皮肤癣菌,对深部真菌无效。 【作用机制】 (1)沉积在皮肤、毛发、指(趾)甲的角蛋白前体细胞中,干扰微管蛋白聚合成微管,抑制真菌有丝分裂。 (2)与鸟嘌呤竞争进入DNA分子中,干扰细胞DNA合成。
【给药途径】 口服有效,外用无效。 【临床应用】 主要用于各种皮肤癣菌(头癣最好)。 治疗需时间长(痊愈有赖于角质的新生和感染角质层的脱落),毒性较大,已少用。
2. 两性霉素B (amphotericin B) 【药理作用】 多烯类广谱抗真菌药,对深部真菌有强大抑制作用,首选治疗深部真菌感染。 【临床应用】 口服用于肠道真菌感染;注射用于全身真菌感染;局部用于表浅部真 菌感染。
【不良反应】 毒性大:肾损害、血液系统毒性。可发生寒战、高热、头痛、恶心、呕吐、贫血、低血钾、肝、肾损害。 【预防措施】 ① 静脉滴注液应新鲜配制,滴注前常需给病人服用解热镇痛药和抗组织胺药,滴注液中加生理量的氢化可的松或地塞米松可以减轻反应。 ② 定期作血钾、血尿常规、肝肾功能和心电图检查。
3. 制霉菌素(nystatin,多烯类) 【作用机制】 作用及机制同两性霉素B,对念珠菌属抗菌活性较高,不易耐药。 【不良反应】 毒性较两性霉素B更大,不能注射。 【临床用途】 口服仅用于肠道白色念珠菌感染(吸收少),局部外用治疗皮肤、粘膜(口腔、阴道)浅表真菌感染。 局部应用不良反应少见。
4. 氟胞嘧啶(5-氟胞嘧啶) 【作用机制】 转变为氟尿嘧啶,抑制胸苷酸合成酶干扰DNA合成;掺入真菌的RNA,影响蛋白质合成。 【临床用途】 与两性霉素B 联合用药用于隐球菌、念珠菌和着色霉菌感染尤其是治疗隐球菌所致脑膜炎(易过血脑屏障)。
三、唑类抗真菌药 ① 咪唑类(imdazole) 克霉唑 (clotrimazole) 咪康唑 (miconazole) 酮康唑 (ketoconazole) ② 三唑类(triazole) 氟康唑 (fluconazole) 伊曲康唑(itraconazole) 伏立康唑 (voriconazole)
【临床应用】 • 浅部—克霉唑、咪康唑。 • 深部—氟康唑 • 治疗AIDS隐球菌性脑膜炎首选药—伏立康唑。 • 浅部、深部—酮康唑。 • 第一个广谱口服抗真菌药—伊曲康唑,治疗罕见真菌首选药。
四、丙烯胺类抗真菌药 • 特比萘芬 (terbinafine) 【临床应用】 主要用于浅部真菌病。
真菌所致疾病与常用药物 各种癣菌 新型隐球菌 白色念珠菌 灰黄霉素 制霉菌素 特比萘芬 咪 康 唑 两性霉素B 酮 康 唑 氟 康 唑 浅部真菌病 头 癣 体 癣 指甲癣 深部真菌病 脑膜炎 肺 炎 心内膜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