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0 likes | 820 Views
全国文物保护科技工作会议交流材料. 开放合作 努力建设国家级应用型科研机构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 二〇一〇年十二月. 一、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简介.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简介.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是国家文物局直属事业单位,前身可以追溯到 1935 年成立的 旧都文物整理委员会 。经过 70 多年的发展,已成为一个学科格局较为完整、多学科交叉、多领域合作的综合性文化遗产保护科研机构。 具有国家 考古发掘团体领队 资格和国家文物 保护工程甲级勘察设计 资质、可移动文物技术 保护设计 资质、 可移动文物修复 资质、文物 保护工程甲级监理 等资质。. 各类资质证书.
E N D
全国文物保护科技工作会议交流材料 开放合作 努力建设国家级应用型科研机构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 二〇一〇年十二月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简介 •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是国家文物局直属事业单位,前身可以追溯到1935年成立的旧都文物整理委员会。经过70多年的发展,已成为一个学科格局较为完整、多学科交叉、多领域合作的综合性文化遗产保护科研机构。 • 具有国家考古发掘团体领队资格和国家文物保护工程甲级勘察设计资质、可移动文物技术保护设计资质、可移动文物修复资质、文物保护工程甲级监理等资质。
实验室基础条件建设 • 积极搭建文化遗产保护综合性实验室,提高现场分析能力、移动实验能力以及无损(或微损)分析能力,逐步实现文物建筑结构健康监测与安全性评估、不可移动文物现场实时测试等功能。 • 拥有多个用于分析检测、材料研究、保护修复的综合性实验室和修复室,占地面积1700平方米。 • 2007年开始,通过科技基础条件修缮购置计划基本配套了岩土类、传统木构建筑类、化学成分与物相结构分析类、形貌观察与构造分析类等仪器设备。目前我院共有大型科研仪器204台,价值2502万元。
修复实验室 壁画保护修复实验室 纸张、纺织品保护修复实验室 金属修复实验室 石质文物保护修复实验室
纺织品修复实验室 监测分析实验室 古建筑联合实验室 纸张修复实验室
仪器设备 循环盐雾腐蚀箱 大腔体X射线荧光分析仪 移动实验室 红外光谱仪 显微镜图像分析系统 离子色谱仪 派拉纶气相真空沉积设备 X射线衍射仪
“十一五”期间 主要工作概况 • “十一五”期间,我院围绕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发展需求,结合自身条件、特点及文化遗产保护形势,承担科研课题及工程项目的数量与质量显著提高。 • 科研课题:铁质文物保护关键技术研究、石窟岩体结构稳定性分析评价系统研究等科技部、财政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科基金等课题20项,承担国家文物局委托的指南针计划、标准化等各类课题100余项,经费总额达5274万元。 • 工程项目:承担援助柬埔寨吴哥古迹保护、重庆大足石刻千手观音保护、大运河保护总体规划编制、应县木塔综合保护、广西花山岩画抢救性保护、高句丽墓葬壁画保护等工程项目近300项。 • 基础性工作:新中国出土墓志、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长城资源调查等。 • 目前正承担《国家文物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
“十一五”期间 主要工作概况 • 国际合作:目前我院与美国、意大利、德国、奥地利、瑞士、日本、韩国等10余个国外大学及文化遗产保护机构开展了较为深入的合作与交流活动。 • 教育培训:承担了10余个国内外教育培训班,如中意合作培训项目和中日韩丝绸之路保护培训项目等,学员遍布31个省级行政区及东南亚、非洲、欧洲、中东等10余个国家和地区。
通过开放合作,坚持应用技术研发和文物保护实际需求相一致的发展方向,我们在多个方面取得显著成效。通过开放合作,坚持应用技术研发和文物保护实际需求相一致的发展方向,我们在多个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十一五”科技支撑课题-铁质文物保护关键技术研究“十一五”科技支撑课题-铁质文物保护关键技术研究 • 研发了一系列铁质文物除锈、脱盐、缓蚀和封护的材料及实施方法。申请发明专利6项、行业标准3项。 • 针对沧州铁狮子,不同地区铁钟、铁炮等室内外铁质文物开展科技示范工作,获得了良好效果。 • 在课题成果基础上成功申报国家自然基金课题《溶胶-凝胶法制备负载缓蚀剂的有机无机化涂层及其在铁质文物保护中的应用研究》1项。 • 承担国家文物局主持的《博物馆铁质文物保护技术手册》编制工作。
“十一五”科技支撑课题-铁质文物保护关键技术研究“十一五”科技支撑课题-铁质文物保护关键技术研究 铁狮子结构健康监测系统框图 沧州铁狮子模型上的病害映射图
濒危馆藏壁画抢救性保护工程—馆藏壁画保护综合研究濒危馆藏壁画抢救性保护工程—馆藏壁画保护综合研究 • 形成了“馆藏壁画历史与现状调查规范”和“馆藏壁画病害类型与图示”2项规范; • 完成陕西、内蒙古、河南、新疆、四川等地区不同类型濒危馆藏壁画的示范性保护修复工作; • 以课题成果为基础,编写《馆藏壁画保护修复》专著。
锯缝修补 画面颜料层补色 宣纸贴护画面 粘接支撑体
修复前的壁画 修复后的壁画
逐步形成大运河遗产研究核心团队 • 从参加到主导 • 从参与空间信息技术、水利史、文物调查工作。 • 到明确大运河遗产研究的特定使命、目标、内容、方法、规划。 • 从分散到合作 • 以大运河遗产研究为新领域,以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为核心,磨合和凝聚起一个多学科有机合作的联合体。
中国政府援助柬埔寨吴哥古迹一期工程-周萨神庙保护工程中国政府援助柬埔寨吴哥古迹一期工程-周萨神庙保护工程 • 1998年2月,国家文物局正式委派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原中国文物研究所)承担吴哥古迹周萨神庙的保护与修复工程。 • 2008年12月,经过近十年的努力,周萨神庙保护工程竣工。将周萨神庙周围约4000多件塌落构件中的逾3000件拼对成功,并归安至建筑原位。周萨神庙的险情得以排除,寺庙周围环境得以治理。修复完成后的周萨神庙,无论是建筑造型、结构形式,还是建筑材料和施工工艺,基本恢复了原有建筑的形制特点。
周萨神庙修复前后对比图 南藏经殿修复前后对比 中央圣殿修复前后对比
贾庆林主席出席周萨神庙保护工程竣工典礼仪式贾庆林主席出席周萨神庙保护工程竣工典礼仪式
周萨神庙保护修复工程圆满竣工 2008年12月,在贾庆林主席与索安副首相的共同见证下,中国国家文物局童明康副局长与柬埔寨APSARA局奔拉烈局长相互交接证书。
习近平副主席考察周萨神庙保护修复工作 2009年12月,习近平副主席考察了柬埔寨吴哥古迹周萨神庙保护修复工作现场,顾玉才院长汇报了周萨神庙保护及援柬二期茶胶寺工作进展情况。习近平副主席对援柬工作做了重要指示:希望你们二期工作要比一期工作做的还要好,也为中柬人民的友谊做出积极贡献。
荣誉 • 中国技术人员的工作态度及能力得到了柬埔寨政府的高度赞赏,其中我院姜怀英、刘江同志被柬埔寨政府授予莫尼撒拉蓬骑士级勋章。
中国政府援助柬埔寨吴哥古迹二期工程-茶胶寺保护工程中国政府援助柬埔寨吴哥古迹二期工程-茶胶寺保护工程
中国政府援助柬埔寨吴哥古迹二期工程-茶胶寺保护工程中国政府援助柬埔寨吴哥古迹二期工程-茶胶寺保护工程 • 根据中柬两国政府的协议,2006年4月,在温家宝总理和洪森首相的见证之下,中柬两国签署协议,正式确定茶胶寺作为中国政府援助柬埔寨吴哥古迹保护的二期项目。 • 茶胶寺综合保护项目的前期工作以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为主体,多学科专家共同参与,开展系统科学的调查和研究工作,为维修设计工作提供科学依据,目前茶胶寺保护工程正在顺利进展中。
中国政府援助柬埔寨吴哥古迹二期工程-茶胶寺保护工程中国政府援助柬埔寨吴哥古迹二期工程-茶胶寺保护工程 2009年3月,柬埔寨APSARA局局长班那烈赴中国,就援助柬埔寨吴哥古迹茶胶寺保护工程事宜与我院进行商谈。
2009年5月30日,侯卫东副院长等陪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家考察茶胶寺。2009年5月30日,侯卫东副院长等陪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家考察茶胶寺。
2009年6月2日侯卫东副院长在ICC技术会议上作学术报告2009年6月2日侯卫东副院长在ICC技术会议上作学术报告 2009年6月2日-3日第18届ICC技术大会会场
应县木塔综合保护研究 • 在应县木塔本体上建立结构变形、动力特性及地震及风速风向等实时监测系统,获取大量科学数据。 • 应县木塔斗拱节点类型及力学性能研究。在现场调查、测绘及模型制作的基础上,掌握应县木塔斗拱结构隐蔽部位的详细构造,了解斗拱子结构的力学性能,为整体结构分析与加固方案的制定奠定基础; • 应县木塔信息系统建设。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在对已有图纸、文献等珍贵资料系统化梳理的基础上进行数值化,建立应县木塔信息数据库。
重庆大足石刻千手观音造像抢救性保护工程项目重庆大足石刻千手观音造像抢救性保护工程项目 • 课题组在风化砂岩加固和金箔回贴方面进行了大量有效的实验和现场试验,石刻修复主要工艺基本形成。 • 做为国家石窟类重大保护一号工程,该项目在保护修复技术和材料等方面积累了多项成果,目前已部分移植于潼南大佛保护工程之中。
高分辨率正射影像图(21853×15424像素、100DPI,由248张照片纠正拼合而成)高分辨率正射影像图(21853×15424像素、100DPI,由248张照片纠正拼合而成) 单手三维信息处理(编号9-2-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