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 likes | 268 Views
總和供給. 古典學派的總合供給曲線. 勞動市場均衡決定均衡就業量及產出。 勞動需求線與勞動供給線相交的一點,決定均衡實質工資率及均衡就業量 。 透過生產函數,即得到均衡產出 。 古典學派假設名目工資能夠自由調整,因此均衡就業量必為「充分就業」的就業量,而所生產出來的所得,即為充分就業所得。由於均衡產出完全由勞動市場與生產技術決定,與物價水準無關,故古典學派的總合供給線為一條垂直於充分就業水準的直線 。
E N D
古典學派的總合供給曲線 • 勞動市場均衡決定均衡就業量及產出。 • 勞動需求線與勞動供給線相交的一點,決定均衡實質工資率及均衡就業量。透過生產函數,即得到均衡產出。 • 古典學派假設名目工資能夠自由調整,因此均衡就業量必為「充分就業」的就業量,而所生產出來的所得,即為充分就業所得。由於均衡產出完全由勞動市場與生產技術決定,與物價水準無關,故古典學派的總合供給線為一條垂直於充分就業水準的直線。 • 當政府增加貨幣供給或公共支出時,總合需求上升。由於總合供給線為垂直,故產出不變,均衡物價上升。在工資能夠自由調整的假設下,名目工資隨物價同比例上漲,實質工資及就業量仍維持在充分就業水準。
凱因斯學派的總合供給曲線 • 早期的經濟學家指出:工會力量及勞動契約的簽訂,將造成僵固的名目工資,使其喪失調節勞動市場供需的機能。 • 凱因斯學派假設名目工資呈現向下調整的僵固性,但沒有向上調整的僵固性。這種假設稱為名目工資僵固假說。 • 在圖 14.5(a) 中,假設原物價水準下的實質工資率高於其均衡水準(即 W0/P1 > W0/P0)。由於名目工資無法向下調整,勞動市場產生超額供給,就業量低於充分就業水準。此時若物價上升,則由於貨幣工資不變,實質工資上升。此時,就業量增加,總產出也增加。因此,高物價對應高就業與高產出,形成正斜率的總供給曲線(圖 14.5(c))。
凱因斯學派的總合供給曲線 • 若物價繼續上升使實質工資低於其均衡水準(W0/P3 < W0/P0),則名目工資將立即向上調整,直至充分就業為止。此時就業量及總產出與物價水準無關,形成垂直於充分就業水準的總合供給線(圖 14.5(c))。此部分的總合供給線與古典學派雷同。 • 政府增加公共支出或貨幣供給等提振需求之政策,其效果將取決於總合需求線究竟與總合供給線交於哪一線段。若交於正斜率的部分,則總需求上升將使均衡產出及物價水準同時上升。
需求管理政策 • 政府藉改變總合需求來影響短期經濟活動的政策,稱為需求管理政策。 • 需求管理政策包括財政政策(fiscal policy)及貨幣政策(monetary policy)兩項。財政政策指政府調整其財政收支或預算規模來影響經濟活動;貨幣政策則指中央銀行以改變貨幣數量(或利率水準)來左右經濟活動。 • 中央銀行增加貨幣供給量,稱為「擴張性貨幣政策」;減少貨幣供給,稱為「緊縮性貨幣政策」。 • 政府增加公共支出或減稅,稱為「擴張性財政政策」;減少公共支出或增稅,稱為「緊縮性財政政策」。
財政融通手段 • 政府的財政來源有賦稅融通、公債融通及貨幣融通三種。 • 賦稅融通:當政府增稅時,消費者的可支配所得下降,廠商的投資收益也減少,對經濟活動將產生緊縮效果。 • 貨幣融通:政府的購買支出若以增加貨幣供給來融通,則物價水準將上漲,甚至造成通貨膨脹。 • 公債融通:公債融通又稱赤字融通,代表政府以舉債來融通支出。
需求管理政策的困難 • 認知落差:政府的預測常常出錯,而且他開出正確藥方與藥量的能力值得懷疑。 • 決策落差:當建議案經過擬議,編制預算,立法院審議等過程,耗時太久。 • 執行落差:公共建設的土地徵收,又曠日廢時。 • 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的目標往往相互衝突,協調不易。 • 政策可能因為人們的預期而失去作用。
菲利普曲線 • 菲利普發現通貨膨脹率與失業率之間存在相反的關係;當失業率走高,物價會處於低水準,失業率走低時,物價則會揚升。這條曲線稱菲利普曲線。 • 傅利曼指出,菲利普曲線只是暫時性的抵換關係,擴張性的需求管理政策只有短暫的效果,最後只為經濟注射更高劑量的通貨膨脹。
需求管理政策的省思 • 政策權衡(policy discretions)是指政府「審度時事,因時因地制宜」的一種政策操作模式,其施政作為不對未來政策提出承諾或保證。 • 政策法則(policy rules)是指政府依據一套明示且可供評估的法則執行政策。此時政策法則將對政府未來的施政作為提出可信的承諾及保證。 • 權衡性的需求管理政策,又稱逆風操作(leaning against the wind)。凱因斯學派的經濟學家認為:政策權衡是政府消弭景氣波動及控制物價的重要工具。 • 以弗利曼為首的貨幣學派(Monetarism)及晚近的新興古典學派認為:權衡性政策至多只有短期效果,對消弭景氣波動的效果有限。 • 根據新興古典學派的理論,當民間部門對政策形成理性預期(rational expectations)時,將不再被短期的權衡性政策迷惑,政府微調(fine-tuning)經濟活動的作為將不會有實質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