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1

總和供給

總和供給. 古典學派的總合供給曲線. 勞動市場均衡決定均衡就業量及產出。 勞動需求線與勞動供給線相交的一點,決定均衡實質工資率及均衡就業量 。 透過生產函數,即得到均衡產出 。 古典學派假設名目工資能夠自由調整,因此均衡就業量必為「充分就業」的就業量,而所生產出來的所得,即為充分就業所得。由於均衡產出完全由勞動市場與生產技術決定,與物價水準無關,故古典學派的總合供給線為一條垂直於充分就業水準的直線 。

rheanna
Download Presentation

總和供給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總和供給

  2. 古典學派的總合供給曲線 • 勞動市場均衡決定均衡就業量及產出。 • 勞動需求線與勞動供給線相交的一點,決定均衡實質工資率及均衡就業量。透過生產函數,即得到均衡產出。 • 古典學派假設名目工資能夠自由調整,因此均衡就業量必為「充分就業」的就業量,而所生產出來的所得,即為充分就業所得。由於均衡產出完全由勞動市場與生產技術決定,與物價水準無關,故古典學派的總合供給線為一條垂直於充分就業水準的直線。 • 當政府增加貨幣供給或公共支出時,總合需求上升。由於總合供給線為垂直,故產出不變,均衡物價上升。在工資能夠自由調整的假設下,名目工資隨物價同比例上漲,實質工資及就業量仍維持在充分就業水準。

  3. 凱因斯學派的總合供給曲線 • 早期的經濟學家指出:工會力量及勞動契約的簽訂,將造成僵固的名目工資,使其喪失調節勞動市場供需的機能。 • 凱因斯學派假設名目工資呈現向下調整的僵固性,但沒有向上調整的僵固性。這種假設稱為名目工資僵固假說。 • 在圖 14.5(a) 中,假設原物價水準下的實質工資率高於其均衡水準(即 W0/P1 > W0/P0)。由於名目工資無法向下調整,勞動市場產生超額供給,就業量低於充分就業水準。此時若物價上升,則由於貨幣工資不變,實質工資上升。此時,就業量增加,總產出也增加。因此,高物價對應高就業與高產出,形成正斜率的總供給曲線(圖 14.5(c))。

  4. 凱因斯學派的總合供給曲線 • 若物價繼續上升使實質工資低於其均衡水準(W0/P3 < W0/P0),則名目工資將立即向上調整,直至充分就業為止。此時就業量及總產出與物價水準無關,形成垂直於充分就業水準的總合供給線(圖 14.5(c))。此部分的總合供給線與古典學派雷同。 • 政府增加公共支出或貨幣供給等提振需求之政策,其效果將取決於總合需求線究竟與總合供給線交於哪一線段。若交於正斜率的部分,則總需求上升將使均衡產出及物價水準同時上升。

  5. 需求管理政策 • 政府藉改變總合需求來影響短期經濟活動的政策,稱為需求管理政策。 • 需求管理政策包括財政政策(fiscal policy)及貨幣政策(monetary policy)兩項。財政政策指政府調整其財政收支或預算規模來影響經濟活動;貨幣政策則指中央銀行以改變貨幣數量(或利率水準)來左右經濟活動。 • 中央銀行增加貨幣供給量,稱為「擴張性貨幣政策」;減少貨幣供給,稱為「緊縮性貨幣政策」。 • 政府增加公共支出或減稅,稱為「擴張性財政政策」;減少公共支出或增稅,稱為「緊縮性財政政策」。

  6. 財政融通手段 • 政府的財政來源有賦稅融通、公債融通及貨幣融通三種。 • 賦稅融通:當政府增稅時,消費者的可支配所得下降,廠商的投資收益也減少,對經濟活動將產生緊縮效果。 • 貨幣融通:政府的購買支出若以增加貨幣供給來融通,則物價水準將上漲,甚至造成通貨膨脹。 • 公債融通:公債融通又稱赤字融通,代表政府以舉債來融通支出。

  7. 需求管理政策的困難 • 認知落差:政府的預測常常出錯,而且他開出正確藥方與藥量的能力值得懷疑。 • 決策落差:當建議案經過擬議,編制預算,立法院審議等過程,耗時太久。 • 執行落差:公共建設的土地徵收,又曠日廢時。 • 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的目標往往相互衝突,協調不易。 • 政策可能因為人們的預期而失去作用。

  8. 菲利普曲線 • 菲利普發現通貨膨脹率與失業率之間存在相反的關係;當失業率走高,物價會處於低水準,失業率走低時,物價則會揚升。這條曲線稱菲利普曲線。 • 傅利曼指出,菲利普曲線只是暫時性的抵換關係,擴張性的需求管理政策只有短暫的效果,最後只為經濟注射更高劑量的通貨膨脹。

  9. 需求管理政策的省思 • 政策權衡(policy discretions)是指政府「審度時事,因時因地制宜」的一種政策操作模式,其施政作為不對未來政策提出承諾或保證。 • 政策法則(policy rules)是指政府依據一套明示且可供評估的法則執行政策。此時政策法則將對政府未來的施政作為提出可信的承諾及保證。 • 權衡性的需求管理政策,又稱逆風操作(leaning against the wind)。凱因斯學派的經濟學家認為:政策權衡是政府消弭景氣波動及控制物價的重要工具。 • 以弗利曼為首的貨幣學派(Monetarism)及晚近的新興古典學派認為:權衡性政策至多只有短期效果,對消弭景氣波動的效果有限。 • 根據新興古典學派的理論,當民間部門對政策形成理性預期(rational expectations)時,將不再被短期的權衡性政策迷惑,政府微調(fine-tuning)經濟活動的作為將不會有實質效果。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