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6

多 一点狐假虎威 少 一点愚公移山

多 一点狐假虎威 少 一点愚公移山. 多一点狐假虎威 少一点愚公移山 —— 读书札记之一 何伟文 通读我国古代典籍,发现对两个成语感情色彩的错误判断,直接影响了中华民族的思维能力和智慧水平。. 多 一点狐假虎威 少 一点愚公移山.

rey
Download Presentation

多 一点狐假虎威 少 一点愚公移山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多一点狐假虎威 少一点愚公移山 多一点狐假虎威 少一点愚公移山 ——读书札记之一 何伟文 通读我国古代典籍,发现对两个成语感情色彩的错误判断,直接影响了中华民族的思维能力和智慧水平。

  2. 多一点狐假虎威 少一点愚公移山 第一个成语是“愚公移山”。我认为这个成语应该是个完完全全的贬义,而现实生活中,绝大多数人都把它作为褒义使用。一个老人因为两座山阻碍了他出行的方便,在此情况下,他不加思索地选择了去移掉这两座山,当有人出面阻止时,他却不听劝阻,仍然我行我素,在愚公移山的整个行为过程中,没有体现一点智慧,更多地体现的是一种坚持,一种愚味的坚持。我们试想一下,以愚公当时的处境,其实是有很多条路供他选择的,最简单的一条就是他带领全家翻过这座山就行了,而他偏偏作了最为愚蠢的一种选择。按我们现在的观点判断,他的移山行为,也是一种破坏自然环境的行为。我们又有什么理由对这样的行为加以肯定,予以褒扬呢?他的这种行为,应该是被我们所唾弃的。“愚公移山”是一个完完全全的贬义词。

  3. 多一点狐假虎威 少一点愚公移山 另一个成语是“狐假虎威”。现在人们都把这个词作贬义词使用,但我认为它应该是一个完完全全的褒义词。一只狐狸被老虎咬住了,它在那样危急的关头,临危不惧,大智大勇,最后虎口脱身,并且还把老虎骗得跟在身后转,这是何等的智慧啊!按我们现在的逻辑,是不是狐狸当时应该给老虎吃掉才是对的。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看,任何一种生物求生的本能都是应该得到肯定的,既然如此,我们又为什么一定要求狐狸一定要舍身饲虎呢?整个狐假虎威的过程中,更多地体现是一种超乎寻常的智慧。“狐假虎威”这个成语应该是一个完完全全的褒义词。

  4. 多一点狐假虎威 少一点愚公移山 由此,联想到我国古代的许多成语,除极少数象“围魏救赵”等成语以外,大部分成语如“刻舟求剑”、“削足适履”、“此地无银”、“拔苗助长”、“买椟还珠”等,更多地都是告诉我们“不应该怎样做”,而没有提示我们“如何做更好”,而它的“不应该怎样做”是显而易见的,根本不需要它来提示,它们给我们的智慧没有提供更多的借鉴与启迪

  5. 多一点狐假虎威 少一点愚公移山 把“愚公移山”作褒义词、把“狐假虎威”作贬义词使用,直接导致了我们大多数人办事时,首先想到的是如何花气力,而较少考虑如何动脑筋。现在,我们评价他人时,都是习惯性地是说他积不积极,勤不勤快,而很少评价他聪不聪明,这样的评价就直接导致了我们许多人更习惯于卖命地工作,而忽略了用心地思考。久而久之,我们民族重勤劳轻智慧的心理就形成了。

  6. 多一点狐假虎威 少一点愚公移山 我认为,一个人在社会上立足,更多的应该取决于他的智慧,其次才在于他的勤劳。我们人类在地球上,论勤奋,不及蜜蜂,论体力,远远逊于豺狼虎豹,但人类在地球上却脱颖而出,成为“万物之灵长”,我们靠的是什么呢?难道不是我们人类的智慧吗?在生活中,我们又有什么理由重勤劳而轻智慧呢?我们就不能多一点“狐假虎威”,少一点“愚公移山”吗?抑或先进行“狐假虎威”,再来“愚公移山”呢?

  7. 学习本课程的目的 一、从文化的角度对自己进行全面正确的认识,尤其是对自己思维模式与思维方法的认识,在以后的工作学习中扬长避短,不断提高自己的智慧与工作能力。 二、全面提高自己的人文素质,加强人文修养。

  8.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 文化概论 第二节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9. 第一节 文化概论 一、文化的本义与定义 二、文化的构成与分类 三、文化的特征与功能

  10. 一、文化的本义与定义 文化的本义 中国:文治教化,强调的是人的社会活动,偏重于精神领域。 西方: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从人类的物质生产出发,进而引申到社会领域,其含义要宽泛得多。 文化的定义 是人类有意识地作用于自然、社会和自身的一切活动及其结果 文化与文明

  11. 二文化的构成与分类 (一)文化分类的标准 时间、空间、地理环境、生产方式、社会阶层、社会功用、文化地位、制造者、文化结构 精神文化 行为文化 文化 制度文化 物质文化

  12. 二文化的构成与分类 物质文化:又称物态文化,是人类所从事的物 质生产活动及其结果的总和。 制度文化: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建立的各种行为规范、准则的总和,包括婚姻、家庭、政治、经济、宗教等制度。 行为文化: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和复杂的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习惯性定势,是以民风和民俗形态出现的。 精神文化: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和意识活 动中孕育升华出来的价值观念、道德情操、审美情趣、思维方式、宗教情感、民族性格的总和,是文化整体的核心部分。

  13. 三文化特征与功能 时代性 地域性 民族性 文化的特征 阶级性 同一性:超自然性与超个体性 满足需要的功能 认识的功能 文化的功能 规范的功能 凝聚的功能

  14. 第二节中国传统文化概述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界定与定义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环境与条件 三、中国传统文化的类型与特点 四、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与 基本精神 五、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发展 历程

  15.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界定与定义 中国文化: 中国文化、东方文化、西方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鸦片战争以前中 国人创造的旧文化。与近现代文化的关系。

  16.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环境与条件 中国传统文化的地理环境及其影响 地理环境:天然阻隔,相对封闭;西高东低;季风气候显著,各地干湿冷暖差别悬殊. 影响:文化的多样性与多元一体格局;封闭性大于开放性 中国传统文化的经济基础:农业 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主体:汉族(南蛮北胡,东狄西戎),中华民族 中国传统文化的社会政治环境:宗法制度的长盛不衰与君主专制制度的高度发达 影响:家族意识强烈,地域观念鲜明;中国人迷信权力,服从权威的心态

  17. 三中国传统文化的类型与特点 (一)类型 从地理环境分,河谷型,内聚力和容纳性强 从生产方式分,农业文化,安土重迁,追求稳定,缺乏冒险精神 从哲学思想分,伦理政治型,修身养性,趋善求治 (二)特点:崇尚统一,追求稳定;伦理至上,群体至上;尊老尚古,贵中尚和;兼容并包,丰富多彩

  18. 第二章中国传统哲学 第一节 中国传统哲学的发展演进 第二节 中国传统哲学中的民族精神

  19. 第一节 中国传统哲学的 发展演进 1.先秦诸子哲学 儒家: 孔子,核心思想是“仁”,提出“德治”主张。 孟子,核心思想“性善论”、“良知论”;在“仁学”理论方面提出了“义” 荀子,性善论 道家: 老子,“道法自然” 庄子,自然无为,齐万物、等生死

  20. 第一节 中国传统哲学的 发展演进 墨家:兼爱、非攻 法家:“势”、“术”、“法” 儒道两家比较:入世之学出世之学;“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21. 第一节 中国传统哲学的 发展演进 2.两汉经学与魏晋玄学 两汉经学:提出“天人合一”学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魏晋玄学:关注现实以外的精神人格 3.宋明理学 实际是宋明时代的儒家学说,因宣扬儒家的“大道”,故又称“道学”。 朱熹,以“理”和“气”解释宇宙、人生。

  22. 第一节 中国传统哲学的 发展演进 4.明清哲学 “天崩天解”,对封建制度及其思想基础展开了激烈的批判 王夫之,哲学思想丰富而深刻,中国古代哲学的终结 戴震,提出“以理杀人”

  23. 第二节 中国传统哲学中的民族精神 一、天人协调精神 尊天,以孔子为代表 顺天,以老庄为代表 胜天,以荀子为代表 参天,参与天地的变化 二、入世济世精神 三、理想主义精神 理想人格,内圣外王 理想政治,仁政王道 理想社会,大同世界

  24. 第三章 中国传统宗教 • 第一节 中国原始宗教 • 第二节 中国传统佛教 • 第三节 中国传统道教 • 第四节 伊斯兰教 • 第五节 民间秘密宗教

  25. 第四章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 第一节 中国传统伦理思想 第二节 中华传统道德规范 第三节 中国传统修身之道与理 想人格

  26. 第二节 中华传统道德规范 1.仁 2.义 3.礼 谦虚谦让;对人恭敬;目的是“和” 4.忠孝 孝:肉体,精神 5.诚信 6.三纲五常 7.三从四德

  27. 第三节 中国传统修身之道与 理想人格 一、传统修身之道 1.存心养性 谨守自己的道德良心 2.慎独 3.知耻 4.节欲 5.磨炼 6.养气 就是不断培养积累自己的道德意识并保持住。

  28. 第三节 中国传统修身之道与 理想人格 二、传统理想人格 “圣人”:“圣也者,尽伦者也,王也 者,尽制者也。两尽者,足以为天下极矣,故学者以圣王为师。” “君子”:身份地位的概念转变为人格修养的概念。“仁者无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29. 第五章 中国传统礼仪制度 第一节 中国传统的五礼 第二节 中国传统婚姻习俗 第三节 中国传统丧葬习俗

  30. 第六章 中国传统衣食住行 第一节 中国传统服饰 第二节 中国传统饮食 第三节 中国传统建筑 第四节 中国古代的交通工具 第五节 中国传统节日

  31. 第七章 中国传统文学 艺术 第一节 中国传统文学 (参见文学部分教案) 第二节 中国传统艺术

  32. 先秦文学 一、远古时代文学 二、春秋战国时期文学

  33. 远古时代文学 1、远古神话:寓言故事—成语—成语对我们的启示与影响. 2、原始歌谣

  34. 春秋战国时期文学 1、诗歌 2、散文 诗经 楚辞 诸子散文 历史散文

  35. 悲喜剧概念 悲剧 喜剧 悲喜剧

  36. 几种文学形式的 简要发展过程 诗 散文 小说 戏剧

  37. 第八章 中国传统科学技术 第一节 中国传统天文历法 (夏历) 第二节 中国传统医药学 第三节 中国传统数学 第四节 中国传统科技发明

  38. 第九章 中国传统教育、科举 第一节 中国传统教育 第二节 中国传统科举制度

  39. 第十章 中国传统谋略 第一节 中国传统政治谋略 第二节 中国传统军事谋略 (36计) 第三节 中国传统人生谋略

  40. 第一节 中国传统政治谋略 一、姜尚的政治谋略 韬光养晦 恩威并用 举贤尚功 修德慎罚 分而治之 二、老子的政治谋略 无为而治 愚民政策 以正治国:主张宽宏政治

  41. 第一节 中国传统政治谋略 三、孔子的政治谋略 名正言顺 德刑并举 中庸之道 举荐贤才 四、诸葛亮的政治谋略 全盘战略 公正严刑 慎重选才 以柔克刚

  42. 第一节 中国传统政治谋略 五、其他政治谋略 居安思危 挟天子以令诸侯 宽猛相济 取信于民 卧薪尝胆

  43. 第二节 中国传统军事谋略 特点: 哲理深刻 影响深远 未战庙算 知己知彼 因敌制胜 攻心为上 上兵伐谋 注重战术

  44. 36计 1.瞒天过海:张飞饮酒 2.围魏救赵:刘邓千里挺进 3.以逸待劳:核心是疲劳敌人, 取主动。 井冈山的游击战 陈庚牵牛 4.借刀杀人:朝鲜战争 5.趁火打劫:日本侵华; 黄光裕创业 6.声东击西:长征路上

  45. 36计 7.无中生有:刘邓挺进 8.暗渡陈仓:德安之战 9.隔岸观火:抗战初期英美 10.笑里藏刀:内战前期 11.李代桃僵:长征时留下的部队 12.顺手牵羊:李云龙解围 13.打草惊蛇:试探性攻击 14.借尸还魂:红军改编 15.调虎离山:围点打援 16.欲擒故纵:陈庚牵牛

  46. 36计 17.抛砖引玉:诱敌深入 18.擒贼擒王:灭74师 19.釜底抽薪:打锦州 20.混水摸鱼:?丛林经济 21.金蝉脱壳:中原突围 22.关门捉贼:攻锦 23.远交近攻:各个击破 24.假道伐虢:蒋灭王家烈 巧立名目 25.偷梁换柱:军事策反

  47. 36计 26.指桑骂槐:打35军 27.假痴不癫:张飞 28.上屋抽梯:仁川登陆 29.树上开花:长征路上 30.反客为主:刘邓 31.美人计: 32.空城计: 33.反间计: 34.苦肉计 35.连环计 36.走为上

  48. 第三节 中国传统人生谋略 一、儒家的人生谋略 1.立四方之志,集浩然正气 刘炎:“君子志于泽天下,小人志于荣其身。” 张继:“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2.以仁为本,仁义正直 孟子:“舍生取义,杀身成仁。”“宝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二、道家的人生谋略 以柔克刚

  49. 第三节 中国传统人生谋略 三、其他人生谋略 1.宽容和谐 2.大智若愚 3.迂回间接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满招损,谦受益”;“行不苟合,义不取容”等。

  50. 第十一章 中国古代文物鉴赏 第一节 中国古代陶瓷 第二节 中国古代玉器 第三节 中国古代青铜器 第四节 中国古代钱币 第五节 中国古代兵器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