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2

中医常见病症的针灸治疗

中医常见病症的针灸治疗. 西安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 中医科 董炳耀. 针灸治疗的目的. 针灸治疗疾病是根据脏腑、经络学说,运用四诊、八纲理论,将临床上各种不同证候进行分析归纳,以明确疾病的病因病机、病位病性 —— 疾病的部位是在脏在腑,在表在里;疾病的性质是属寒属热,属虚属实。然后根据辨证,进行相应的配穴处方,按方施术 —— 或针或灸,或针灸并用;或补或泻,或补泻兼施。以通其经脉,调其气血,使阴阳归于相对平衡,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急性腰扭伤. 又称 “ 急性腰部软组织损伤 ”

reuel
Download Presentation

中医常见病症的针灸治疗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中医常见病症的针灸治疗 西安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 中医科 董炳耀

  2. 针灸治疗的目的 • 针灸治疗疾病是根据脏腑、经络学说,运用四诊、八纲理论,将临床上各种不同证候进行分析归纳,以明确疾病的病因病机、病位病性——疾病的部位是在脏在腑,在表在里;疾病的性质是属寒属热,属虚属实。然后根据辨证,进行相应的配穴处方,按方施术——或针或灸,或针灸并用;或补或泻,或补泻兼施。以通其经脉,调其气血,使阴阳归于相对平衡,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3. 急性腰扭伤 • 又称“急性腰部软组织损伤” • 腰部急性软组织损伤常因腰部负重、姿势不当或外力闪挫撞击等导致局部软组织(包括肌肉、筋膜、肌腱、韧带、皮下组织等)发生痉挛、充血、水肿和粘连,临床以腰痛、局部功能障碍为主要症状。

  4. 目前西医主要应用药物压痛点封闭或口服非甾体抗炎镇痛药,但循证医学尚不能证明该类药物绝对有效,而且该类药物有胃肠道副作用。目前西医主要应用药物压痛点封闭或口服非甾体抗炎镇痛药,但循证医学尚不能证明该类药物绝对有效,而且该类药物有胃肠道副作用。 • 中医常以针灸、推拿、理疗、中药汤剂为主。其中针灸因其安全、简便、可靠、无毒副作用而颇受人们的青睐与关注,被广泛采用。

  5. 常规针法 • 常规针法::肾俞,腰阳关,腰眼,委中,腰痛点 • 加减:可加阿是穴,及腰部相应夹脊穴。 • 取穴原则:以扭伤部位局部及临近穴位为主。可有效的发挥疏通经络、行气活血、消肿止痛的作用。

  6. 肾俞、腰阳关、腰眼

  7. 穴位功效 • 肾俞: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主治腰痛;气喘;耳鸣;遗精、阳痿、月经不调、带下、遗尿、小便不利、水肿。 • 腰阳关:第四腰椎棘突下凹陷中。主治腰骶疼痛,下肢痿痹;月经不调,带下,遗精,阳痿。 • 腰眼:第4腰椎棘突下,旁开约3.5寸凹陷中 。主治腰痛;月经不调、带下。 • 腰痛点:手背侧,第二三掌骨及四五掌骨间,腕横纹与掌指关节中点处。一侧2穴,共4穴。主治急性腰扭伤。

  8. 合穴,膀胱下合穴 定位:在腘横纹中点,当股二头肌腱与半腱肌腱的中间。 主治:1、腰痛,下肢痿痹。 2、腹痛,吐泻。 3、小便不利,遗尿。 4、丹毒,瘾疹,皮肤瘙痒,疔疮。 操作:直刺1.0~1.5寸,或用三棱针点刺腘静脉出血。 委中

  9. 特殊针法 • 腕踝针:针刺疗法之一。指针刺腕关节或踝关节上方特定刺激点(腕部、踝部各有六个刺激点)以治疗疾病的方法。 • 操作:针刺时于选好的刺激点上,沿皮下向上刺入1.4寸左右,不必进行手法操作,亦不须出现针感,留针半小时以上,每日或隔日一次,10日为一疗程。 • 功效:主要用于神经性疼痛及某些功能性疾患,如头痛,牙痛,关节痛,腰腿痛,月经痛,失眠,哮喘,过敏性肠炎,神经衰弱,皮肤瘙痒等。

  10. 上肢腕部 下肢踝部

  11. 尺胫针疗法

  12. 由张卫华教授(陕西中医学院)在国内首次提出。由张卫华教授(陕西中医学院)在国内首次提出。 • 实践基础:平刺尺部(腕关节—肘关节)或胫部(踝关节—膝关节)有关皮部,对相应经脉、该经脉所属脏腑及躯体软组织损伤性疾病有较好的疗效。 • 理论依据:1.皮部—络脉—经络—脏腑及组织器官系统论 2.人体尺胫部与头面躯干部的上下对应关系论 • 特点与优势:以患者症状与体征的改善确定刺激点的数量,易于操作、见效快、安全、无任何副作用

  13. 可行性分析 研究基础 (1)临床预试验 经过近5年100例患者观察,其 近期治愈率达85%,总有效率达96%以上。 (2)动物试验 • ①尺胫针疗法可以有效降低小鼠局部急性炎症的肿胀度。 • ②尺胫针疗法能提高醋酸扭体模型小鼠和甲醛致痛模型小鼠的痛阈。 • ③尺胫针疗法可以降低局部组织急性炎症小鼠血清中PGE2含量。 • ④尺胫针疗法能有效提高福尔马林致痛小鼠血清中β-EP的含量。 • ⑤尺胫针疗法可以减少甲醛致痛模型小鼠血清中5-HT的含量。

  14. 特点 • 尺胫针疗法是在总结大量临床实践的基础上创立的一种新疗法,对各种痛症疗效显著,尤其是在治疗腰部急性软组织损伤方面疗效确切,显示了其见效快、安全、无毒副作用的优势。 • 该疗法及相关产品推广应用后,将产生直接或间接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时也将为针灸学科这个伟大的医学宝库增添一颗璀璨的明珠。

  15. 面瘫 • 又称“周围性面神经麻痹” • 症状:以口眼歪斜为主要特点。本病可发于任何年龄,多见于冬季与夏季。一般发病急,多以一侧面部发病为多。 • 常常于睡眠醒来时出现一侧面部肌肉板滞、麻木、瘫痪,额纹消失,眼裂变大,露睛流泪,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歪向健侧,病侧不能皱眉、蹙额、闭目、露齿、鼓颊。部分患者初起时可伴有耳后疼痛,还有的患者会出现患侧舌前2/3味觉减退或消失,听觉过敏等。

  16. 临床分型 • 风寒证:见于发病初期,面部有受凉史,舌淡、苔薄白,脉浮紧。 • 风热证:见于发病初期,多即发于感冒发热,舌红、苔薄黄,脉浮数。 • 气血不足:多见于恢复期或病程较长的患者,肢体困倦无力,面色淡白,头晕等症。

  17. 基本治疗 • 治则:活血通络,疏调经筋,针灸并用,平补平泻。 • 处方:以面颊局部和足阳明经腧穴为主。 • 主要穴位:阳白、四白、颊车、地仓、合谷、太阳、觀髎

  18. 穴位功效 • 阳白:主治面神经麻痹,夜盲,眶上神经痛 ;头痛,眩晕 ;视物模糊,目痛, 眼睑下垂,面瘫 • 四白:面神经麻痹,三叉神经痛,眼病 ,胆道蛔虫症 • 颊车:牙痛,面神经麻痹,腮腺炎,下颌关节炎 • 地仓:口歪,流涎,眼睑瞤动。 • 太阳:头痛、偏头痛、眼睛疲劳、牙痛等疾病 • 觀髎:口眼歪斜、齿痛、面部疼痛、面部肿痛,眼睑瞤动,目赤,目黄,面神经麻痹,三叉神经痛、鼻炎

  19. 面部穴位图

  20. 针刺加减配伍 • 风寒证加风池祛风散寒; • 风热证伴耳后疼痛加翳风疏风泄热; • 抬眉困难加攒竹; • 鼻唇沟变浅加迎香; • 人中沟歪斜加水沟; • 颏唇沟歪斜加承浆; • 恢复期加足三里补益气血、濡养经筋。

  21. 手少阳三焦经 取穴:在耳垂后,当乳突与下颌骨之间凹陷处。 主治: 头面五官科疾病:耳聋耳鸣,头痛牙痛,腮腺炎,下颌关节炎,口眼喎斜,笑肌麻痹,甲状腺肿,面神经麻痹。 神经系统疾病:痉病,狂疾,膈肌痉挛。 翳风

  22. 谢谢! 再见!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