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2

侯冬娇

静脉炎的防治. 侯冬娇. 静脉炎分级. 0 级 无临床症状 1 级 输液部位发红,伴有或不伴有疼痛 2 级 输液部位疼痛,伴有发红和(或)水肿 3 级 输液部位疼痛,伴有发红和(或)水肿, 有条索状物形成,可触及条索状静脉 4 级 输液部位疼痛伴发红或水肿,条索状物 范围 > 2.5cm ,有脓液渗出. 静脉炎 从预防开始. 静脉炎分类. 化学性静脉炎. 机械性静脉炎. 细菌性静脉炎. 血栓性静脉炎. 拔针后静脉炎. 化学性静脉炎. 主要原因:药物及溶液的刺激 相关因素 pH 值

reuben
Download Presentation

侯冬娇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静脉炎的防治 侯冬娇

  2. 静脉炎分级 • 0级 无临床症状 • 1级 输液部位发红,伴有或不伴有疼痛 • 2级 输液部位疼痛,伴有发红和(或)水肿 • 3级 输液部位疼痛,伴有发红和(或)水肿, 有条索状物形成,可触及条索状静脉 • 4级 输液部位疼痛伴发红或水肿,条索状物 范围>2.5cm,有脓液渗出

  3. 静脉炎 从预防开始

  4. 静脉炎分类 化学性静脉炎 机械性静脉炎 细菌性静脉炎 血栓性静脉炎 拔针后静脉炎

  5. 化学性静脉炎 • 主要原因:药物及溶液的刺激 • 相关因素 • pH值 • 渗透压 • 血液稀释不充足(与输液速度有关 小静脉,粗导管) • 留置时间过长 • 消毒剂未干 • 刺激性药物输注后没有进行冲封管

  6. pH值 • 血液pH值为7.35-7.45 • 超过正常范围的药物均会损伤静脉内膜 • pH<7.0为酸性,pH<4.1为强酸性;pH>9.0为强碱性 • pH<4.1在无充分血流下损伤静脉内膜组织 • pH>8.0使内膜粗糙后,血栓形成可能性

  7. 渗透压 • 血浆渗透压为240-340mOsm/L,285mOsm/L是等渗标准线 • 低渗溶液:<240 mOsm/L ,如0.45%氯化钠溶液 • 等渗溶液:240-340mOsm/L,如0.9%氯化钠溶液、5%GNS溶液 • 高渗溶液:> 340mOsm/L, 如10%葡萄糖

  8. 渗透压与细胞体积 高渗 Hypertonic 等渗 Isotonic 低渗 Hypotonic

  9. 渗透压越高,静脉刺激越大 • 高度危险 >600mOsm/L • 中度危险 400-600mOsm/L • 低度危险 <400mOsm/L • 研究证明渗透压>600mOsm/L的药物可在24小时内造成化学性静脉炎 • 药物随着配置溶液的种类不同,出现不同的渗透压值

  10. 临床常用药物的渗透压 药物 渗透压 阿霉素 280 5-FU 650 环磷酰胺 352 长春新碱 610 3%氯化钠 1030 TPN 1400 甘露醇 1098 5%碳酸氢钠 1190 50%葡萄糖 2526

  11. 静脉炎形成机理 正常血浆的pH值为7.35~7.45,超过此范围,无论过酸或过碱都可干扰血管内膜正常的代谢和机能; • 输入高渗液体 • 血浆渗透压升高 • 血管内膜发生萎缩坏死 • 局部血小板凝集 • 形成血栓并释放前列腺素 • 静脉壁通透性增强 • 静脉中膜层出现白细胞浸润的炎性改变,同时 释放组织胺使静脉收缩变硬;

  12. 不同部位血管的回血流量 手背及前臂静脉 < 95 ml/分 肘部及上臂静脉 100 – 300 ml/分 锁骨下静脉 1 - 1.5 L/分 上腔静脉 2 - 2.5 L/分

  13. 外周小静脉 (血流1ml/分) 300毫升/时 (4ml/分) 60滴/分 80滴/分 500毫升/时 (7.4ml/分) 液流》血流(如此时为较刺激性药液) 血液回流受阻 血液稀释药物的能力 下降/甚至为零 血管壁侧压↑ 渗出 机械性静脉炎 化学性静脉炎

  14. 外周静脉留置针穿刺不当易引起静脉炎,其中远端发生静脉炎的几率明显高于近端,下肢明显高于上肢。外周静脉留置针穿刺不当易引起静脉炎,其中远端发生静脉炎的几率明显高于近端,下肢明显高于上肢。 • 人体下肢静脉瓣最多,血流回流缓慢,液体和药液滞留于下肢静脉时间比滞留于上肢静脉时间长;硅胶管在血管内留置过久会增加静脉炎发生率。

  15. 不同输液工具留置的时间 • 钢针:2-4小时 • 浅静脉留置针:72-96小时 • 中等长度导管:2-4周 • 中心静脉导管:1周-1月 • 输液港:2-5年

  16. 预防 • 稀释静脉输注药物 • 选择最大的和最合适的静脉或中心静脉 • 应在高渗溶液后注入等渗溶液以减少高渗溶液对静脉壁的刺激 • 减慢输液速度

  17. 机械性静脉炎 • 主要原因:物理刺激所致 • 相关因素: • 导管留置状态 导管与穿刺点反复移动 • 导管在关节部位 • 过度或不合适的活动 • 固定不良,在更换敷或延长管时引起 导管移动 • 过大的导管型号,细小静脉 • 送管时绷皮技术不好,送导管速度过快 • 微粒物质:玻璃碎屑、棉花、沉淀物、无法 吸收的、未充分溶解的微粒 物质

  18. 预防 • 选择柔软材料的留置导管 • 避开关节部位穿刺 • 稳定固定导管和输液管,减少移动 • 必要时可使用手臂固定托或其它固定 辅助工具

  19. 细菌性静脉炎 • 最少出现的静脉炎(<2%) • 主要原因: 感染所致 • 相关因素: • 操作者洗手不彻底 • 无菌技术、观念不强(皮肤消毒、连接口消毒) • 皮肤消毒/消毒剂使用不良;污染溶液(包装破损、效期) • 非密闭式固定,敷料污染潮湿 • 剃毛 • 穿刺技术不当:导管接触皮肤;多次穿刺

  20. 预防 • 操作前充分洗手 • 穿刺部位消毒彻底 • 严格无菌技术操作 • 穿刺点使用无菌敷料 • 并保持敷料清洁、干燥

  21. 血栓性静脉炎 • 主要原因: • 反复穿刺 • 穿刺不当 • 血管内膜损伤形成栓子 • 封管技术不当

  22. 预防 • 熟练穿刺技术,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 • 掌握进针速度与角度,避免损伤静脉内膜 • 理解并掌握封管技术

  23. 封管与冲管 目的 • 将残留的刺激性药液冲入血流,避免刺激局部血管 • 保持管路通畅

  24. 冲管方法 • 推一下停一下,在导管内造成小漩涡,加强冲管效果

  25. 封管方法-正压 • 将注射器针尖或头皮针尖仅留针尖斜面在肝素帽内时,推封管液,剩0.5ml时边推注边退针尖。 • 推液速度大于拔针速度。 • 输液完毕后脉冲式冲管;边冲管边撤针; • 夹管

  26. 拔针后静脉炎 • 主要原因:感染所致 • 相关因素: • 老年人皮肤、组织松弛,拔针后不能马上愈合 • 拔针后伤口没有及时处理造成感染

  27. 预防 • 选择导管柔软的套管产品 • 避免在关节部位穿刺 • 拔针后及时进行消毒,覆盖无菌敷料,提醒病人要防水 • 老年人特别要注意伤口防护

  28. 治疗方法 • 一般处理 • 对症处理

  29. 一般处理 抬高肢体,避免剧烈运动 热敷 用消炎软膏 土豆片、喜疗妥等外敷

  30. 对症处理 • 疼痛:必要时外用激素 • 水肿:明显者可用硫酸镁湿敷 • 发热:按医嘱抽血培养,使用抗菌药物,必要 时拔管 • 化脓:抽取脓液并做培养,局部加强换药

  31. 谢谢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