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0 likes | 486 Views
大學教學的經營策略. 靳知勤 台中教育大學 中山大學教師研討會 2007 年 9 月 15 日. 一 教與學的現況. A. 有關學習部分 學生的學習被動 學生的學習意願低落 學生無法融會貫通與應用所學概念 學生具有迷思概念 學生過去的學習經驗影響現在的學習成效 學生的知識論與學習的信念影響其學習. 一 教與學的現況. B. 有關教學部分 教師在短時間內完成既定的課程內容 教師採用講述與重複的方式授課 教師採用狹隘的的評量方式評估學生 學習成效. 二 . 教學的基本思考. u 教師要教授的學科內容為何.
E N D
大學教學的經營策略 靳知勤 台中教育大學 中山大學教師研討會 2007年9月15日
一 教與學的現況 • A.有關學習部分 • 學生的學習被動 • 學生的學習意願低落 • 學生無法融會貫通與應用所學概念 • 學生具有迷思概念 • 學生過去的學習經驗影響現在的學習成效 • 學生的知識論與學習的信念影響其學習
一 教與學的現況 • B.有關教學部分 • 教師在短時間內完成既定的課程內容 • 教師採用講述與重複的方式授課 • 教師採用狹隘的的評量方式評估學生 學習成效
二. 教學的基本思考 u教師要教授的學科內容為何 u教學所涵蓋的內容對學習者將來與 現在是否有用與能用 u教學目的、方法與評鑑之落差 u學習者與教師之間的鴻溝 u 學習者的程度與讀書方式的問題
二. 教學的基本思考 u學習者的學習動機 F獲得知識的目的(解放、實用、 技術) F學習的價值 F自我能力的肯定
三. 傳統上對教學的觀點 • 學習者為被動接受知識者 • 教師為主要知識提供者 • 重視知識的客觀性與獨立性而忽視 • 學習者所建構出的知識 • 教學目的、方法與評鑑三者不互相關,並獨立於學習者之外
四. 新的教學觀點 • 學習者依其目的主動建構有意義的知識。 • 學習的過程需與教材,同儕,教師互動磋商以建構合宜之知識。 • 評量的目的在於診斷與提供改進方向,是教學的一部份。 • 教師的角色轉變為經營正向學習環境之管理者,使學生在此環境中能相互的學習。
五 新的教學思考方向 u教師主動設計適合學生程度與需求的課程與教授核心的概念 u教師教導學生思考的方式,提供多元表徵減輕學生認知的負擔。 u教師在教學中提供學生與同儕磋商與討論的學習機會
五 新的教學思考方向 u教師採用多元評量方式,將評量融 入教學活動與教學目的中 u教師的角色由傳統知識的傳遞者轉 變為提升學習者潛能的經營管理者
五 新的教學思考方向 • 營造蘊含學習動機的學習環境 1. 建立良好的學習氣氛: 師生間能相互的尊重並能建立彼此的關連。 2. 發展正向的態度: 提供良好的學習經驗使得學生能與其個人經驗有所關連並能有選擇的機會,藉此創造一個良好的學習傾向。
五新的教學思考方向 u營造蘊含學習動機的學習環境 3.加強意義: 創造一個挑戰與思考的學習經驗此經驗包含學生的觀點與其所重視的價值。 4.引發勝任感: 讓學習社群的人能理解,學生對於他們所重是的事可進行有效的學習。
情境化認知(Situated cognition) • 真實的活動 • (Authentic activities) • 分佈性的認知 • (Distributed cognition) • 實作的社群 • (Community of practice)
認知是與情境相關的 • 認知具有社會的本質 • 認知的概念分佈在個體間與其所造之器物間
情境化學習(Contextual learning) 特徵: 一、問題導向的學習 (Problem-based learning) 二、建立自我規律的學習 (Self-regulated learning) 三、發生於多元的情境之中
情境化學習(Contextual learning) 特徵: 四、與學習者多樣化的生活經驗相結合 五、運用小組合作的策略,在學習過程 中組員間彼此學習 六、使用真實的評量以及多元評量方式 來檢視學習成就
一、問題導向的學習 (Problem-based learning) • 模擬的或是真實的問題 • 獲得來自不同領域的觀點 • 從事統整性的學習
二、自我調節的學習 (Self-regulated learning) • 學習者個人學習、探究及情緒控制的策略。 • 覺察有效的思考方式,並檢視個人的思考習慣。 • 支持從事學習的動機(包括對學習活動目標的認識、自我察學到學習的困難與價值、學習者自覺完成目標的能力、成功或失敗所帶來的利益等)。
三、發生於多元的情境之中 (Multiple contexts) 具有意義化的學習情境包括: 家庭、 博物館、 歷史性組織、 圖書館、 工場、 辦公室等。
四、與學習者多樣化的 生活經驗相結合 • 學生所曾經歷過的社會及文化情境與其學習成就相關; • 他們的先前經驗可做為選用教材與教法的依據。
五、運用小組合作的策略,在學習過程中組員間彼此學習五、運用小組合作的策略,在學習過程中組員間彼此學習 學習常是在與他人互動的過程中發生的,提供小組合作學習的機會能夠促進人際間的互動關係。
六、使用真實的評量以及多元評量方式來檢視學習成就六、使用真實的評量以及多元評量方式來檢視學習成就 學習的成果應包括知識的獲得、 態度的建立與技能的培養,因此所使用的評量方式非但應是多元化的,而且也能測出在一真實情境中所顯現的能力。
Quadrant B: Hi PBL and Lo C Cases Simulations Progressive problem solving Process drama Anchored instruction PBL classroom research problems Quadrant A: Hi PBL and Hi C Co-investigation, co-development, and co-learning project Expeditions Sustained internships Action research Quadrant D: Lo PBL and Lo C Isolated hands-on activities Thematic projects Quadrant C: Low PBL and Hi C Episodic field trips Service learning Shadowing Procedural learning Activity simulation kits Type of Learning Approaches PBL: Problem-based learning, C: Contextualized learning
Quadrant A: (High PBL, High C) • 具有豐富的問題導向學習及情境化學習的因素 • 1. 利用真實世界中學生所能理解的問題, • 讓他們去發現或再定義問題; • 2.學習者藉從事不同的後設認知及社會性 • 活動,發展自我成為自導性與合作學習 • 團體中的學習者;
Quadrant A: (High PBL, High C) 3.學習者與老師共同從事探究的活動 (Co-investigation),做為共同學習者 (Co-learners) 4.經常與學科專家或此領域中之專業人士 共同討論,探究理論或實作的方案,從而使學習者得以在一個較廣泛的學習社群中從事學習 5.能夠經常操弄真實的數據以支持探究的結果
Quadrant A: (High PBL, High C) 6.提供參觀或經歷真實的工作場所經驗; 7.運用形成性評量,以及與真實情境相符的結構化成就評量。 8.大致探討整個班級中不同程度學生的學習情況、所提供情境的本質、問題導向、學習的本質、所運用之科技的本質、以及合作學習及與專業人士溝通的情況。
Quadrant B: (High PBL, Low C) 情境化學習的因素較少, 多藉所設計之活動提供學習者藉探究問題 了解工作場所相關的事物。
Quadrant B: (High PBL, Low C) 1.個案: 由教師將一個實際的情境予以結構化,於學生獲知該領域內容知識之前或之後呈現。 2.模擬情境:係將一個情境或角色予以模擬後,呈現給學生。
Quadrant B: (High PBL, Low C) 3.發展性問題解決活動: 例如透過教師設計一組學習模式,讓學生經驗到發現問題、提出假說從事探究、分享結果,主要目的在藉了解學習過程中的問題與現象,並期於下一循環中獲得改進。 4.實作演劇過程。
Quadrant B: (High PBL, Low C) 5.固定式的教學: 例如運用互動式錄影帶、CD-ROM呈現,學生能立即發現問題的背景,並紀錄所須的資訊。 6.問題導向之教室研究問題:係綜合模擬情境、個案、角色扮演、問題解決以及情境化學習等。
Quadrant C: Low PBL High C 具高度的情境化學習因素, 但是較少問題導向的學習安排。
Quadrant C: Low PBL High C 1.戶外參觀: 與解說員發生互動,但多偏重於事實性的知識, 較傾向事件型式,且未具統整各面向資訊的要求。 2.顯露成人工作者的工作範圍,具有情境化的本質,但無須問題的探究。
Quadrant C: Low PBL High C 3.過程中的學習: 例如由科學家從事研究的過程認識科學家的 工作本質。 4.服務性學習: 從實際從事服務的過程中獲得學習。 5.活動模擬箱: 讓學習者模擬探究的歷程。
Quadrant D: Low PBL Low C 由教師所引導,探究教科書中或教師本身所提出的結構性的討論內容。
Quadrant D: Low PBL Low C 1.孤立的動手做活動: 屬事件性、多為動手做本身之目的、 而非其它活動之一環。 2.主題式的計畫: 目的並不是讓學生參與問題解決活動, 而是在學習分類以及獲得事實性的知識, 應以Project-based learning稱之較妥。
忘卻背後,努力向前, 向著標竿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