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0 likes | 372 Views
正 常 分 娩. 定 义. 分娩: 妊娠满 28 周及以后的胎儿及其附属物,从临产发动至从母体全部娩出的过程,称分娩。 早产: 妊娠满 28 周至不满 37 足周间分娩称早产。 足月产: 妊娠满 37 周至不满 42 足周间分娩称足月产 ; 过期产: 妊娠满 42 周及其后分娩称过期产。. 第一节 分娩动因. 一、机械性理论 二、内分泌控制理论 孕妇方面 前列腺素 子宫缩宫素受体 胎儿方面 胎儿下丘脑 - 垂体 - 肾上腺轴及胎盘、羊膜和蜕膜 的内分泌活动与分娩发动有关。
E N D
定 义 • 分娩:妊娠满28周及以后的胎儿及其附属物,从临产发动至从母体全部娩出的过程,称分娩。 • 早产:妊娠满28周至不满37足周间分娩称早产。 • 足月产:妊娠满37周至不满42足周间分娩称足月产; • 过期产:妊娠满42周及其后分娩称过期产。
第一节 分娩动因 一、机械性理论二、内分泌控制理论孕妇方面前列腺素 子宫缩宫素受体 胎儿方面胎儿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及胎盘、羊膜和蜕膜 的内分泌活动与分娩发动有关。 三、神经介质理论交感神经能 乙酰胆碱
产 力 (一)子宫收缩力 1、节律性 2、对称性 3、极性 4、缩复作用 (二)腹肌及膈肌收缩力 (三)肛提肌收缩力
产 道 (一)骨产道 1、骨盆各平面及径线 (1)骨盆入口平面 (2)中骨盆平面 (3)骨盆出口平面 2、骨盆轴与骨盆倾斜度 (1)骨盆轴 (2)骨盆倾斜度
产 道 (二)软产道 1.子宫下段的形成 子宫下段由非孕时长约lcm的子宫峡部形成。子宫峡部于妊娠12周后逐渐扩展成为宫腔的一部分,至妊娠末期逐渐被拉长形成子宫下段临产后的规律宫缩进一步拉长子宫下段达7-lOcm,肌壁变薄成为软产道的一部分。 由于子宫肌纤维的缩复作用,子宫上段肌壁越来越厚,子宫下段肌壁被牵拉越来越薄。由于子宫上下段的肌壁厚薄不同,在两者间的子宫内面有一环 状隆起,称生理缩复环。
2.宫颈的变化 (1)宫颈管消失 (2)宫口扩张 3.骨盆底、阴道及会阴的变化
胎 儿 (一)胎儿大小胎头径线 (1)双顶径(BPD):9.3cm (2)枕额径:11.3cm (3)枕下前囟径:9.3cm (4)枕额径:13.3cm (二)胎位 (三)胎儿畸形
第三节 枕先露的分娩机制 1.衔接 2.下降 3.俯屈 4.内旋 5.仰伸 6.复位及外旋
第四节 先兆临产及临产的诊断 (一)先兆临产1.假临产;2.胎儿下降感;3.见红 (二)临产的诊断 临产开始的标志为有规律且逐渐增强的子宫收缩,持续30秒或以上,间歇5-6分钟,同时伴随进行性宫颈管消失、宫口扩张和胎先露部下降。
第五节 总产程及产程分期 总产程指从开始出现规律宫缩直到胎儿胎盘娩出。 第一产程: 又称宫颈扩张期。从开始出现间歇5-6分钟的 规律宫缩到宫口开全。 第二产程: 又称胎儿娩出期。从宫口开全到胎儿娩出。 第三产程: 又称胎盘娩出期。从胎儿娩出到胎盘娩出。
第 六 节第一产程的临床经过及处理 (一)临床表现 1.规律宫缩 2.宫口扩张 3.胎头下降程度 4.胎膜破裂
处 理 1.观察子宫收缩 2.观察胎心 3.宫口扩张及胎头下降——产程图 4.胎膜破裂
处 理 5.精神安慰 6.测血压 7.饮食 8.活动与休息 9.排尿与排便 10.肛门检查 11.阴道检查
第七节第二产程的临床经过及处理 临床表现 自然破膜、人工破膜 宫缩增强、排便感 胎头拨露 胎头着冠
处 理 1.密切监测胎心 2.指导产妇屏气 3.接产准备 4.接产 (1)会阴撕裂的诱因:会阴水肿、会阴过紧缺乏弹力、耻骨弓过低、胎儿过大、胎儿娩出过快 (2)接产要领:保护会阴的同时,协助胎头俯屈,让胎头以最小径线在宫缩间歇时缓慢地通过阴道口 (3)会阴切开指征:会阴过紧或胎儿过大,估计分娩时会阴撕裂不可避免者,或母儿有病理情况急需结束分娩者,应行会阴切开术。 (4)会阴切开术:包括会阴后-斜切开术及会阴正中切开术。
第 八 节 第三产程的临床经过及处理 胎盘剥离征象: (1)宫体变硬呈球形,宫体呈狭长形被推向上,宫底升高达脐上; (2)剥离的胎盘降至子宫下段,阴道口外露的一段脐带自行延长; (3)阴道少量出血 (4)用手掌尺侧在产妇耻骨联合上方轻压子宫下段时,宫体上升而外露的脐带不再回缩。 胎盘剥离及排出方式有两种: (1)胎儿面娩出式 (2)母体面娩出式
处 理 1.新生儿处理 (1)清理呼吸道 (2)阿普加评分 (3)处理脐带 (4)处理新生儿 2.协助胎盘娩出 3.检查胎盘胎膜 4.检查软产道 5.预防产后出血
衔 接(engagement) 胎头双顶径进入骨盆入口平面,胎头颅骨最低点接近或达到坐骨棘水平,称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