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0 likes | 602 Views
安全科学原理. 主讲:成连华. 6.1 安全文化. 请思考:什么是文化? 传统?思考的方式?价值观?礼节? 最佳方式:划分层次. 6.1 安全文化. 表面层. 人为产物. 可见的. 中间层. 信奉的价值. 可见的. 基础层. 基本理念. 不可见. 6.1 安全文化. 表面层 —— 人为产物 中间层 —— 信奉的价值 是指个人或一个组织承认和支持的那些价值。 矛盾 信仰“安全第一” 与员工冒险作业完成生产任务 信仰“团队精神”与高度竞争和个人主义的奖金体系 行为的驱动是什么 ? 基础层 —— 基本信念.
E N D
安全科学原理 主讲:成连华
6.1安全文化 • 请思考:什么是文化? • 传统?思考的方式?价值观?礼节? • 最佳方式:划分层次
6.1安全文化 表面层 人为产物 可见的 中间层 信奉的价值 可见的 基础层 基本理念 不可见
6.1安全文化 • 表面层——人为产物 • 中间层——信奉的价值 是指个人或一个组织承认和支持的那些价值。 • 矛盾 信仰“安全第一” 与员工冒险作业完成生产任务 信仰“团队精神”与高度竞争和个人主义的奖金体系 • 行为的驱动是什么? 基础层——基本信念
6.1安全文化 • 文化 广义定义是指人类在生存、繁衍、发展和社会实践的历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定义是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 什么关系?
6.1安全文化 • 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或称组织文化是一个组织由其价值观、信念、仪式、符号、处事方式等组成的其特有的文化形象。 • 企业文化 的重要性如何体现? 企业文化的比较研究及描述
6.1.1安全文化及其构成 • 安全文化的提出及发展 • 1986年国际原子能机构的国际核安全咨询组INSAG-01中首次使用“安全文化”一词 • 国际原子能机构的国际核安全咨询组于1988年INSAG-03给出了安全文化的定义,即“安全文化是从事核能工作的所有个人及组织的行为基础”。
6.1.1安全文化及其构成 • 国际原子能机构的国际核安全咨询组于1988年INSAG-04给出了安全文化的定义,即“安全文化是存在于单位和个人中的种种特征和态度的总和,它建立一种超出一切之上的观念”。 • 英国保健安全委员会核设施安全咨询委员会提出了修正的定义:“一个单位的安全文化是个人和集体的价值观、态度、想法、能力和行为方式的综合产物,它决定于保健安全管理上的承诺、工作作风和精通程度”。
6.1.1安全文化及其构成 • 我们认为:安全文化是人类在生存、生活、生产活动中,为保护人类身心安全与健康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人类安全文化(安全精神财富与物质财富) 安全物质文化 安全制度文化 安全精神文化 安全价值规范文化 安全器物层次 安全制度层次 安全精神职能层次 安全价值规范层次 一切有关安全的社会组织形式以及安全制度、法律、法规 关于安全的哲学思想、科学技术、科学体系、理论知识等 人的安全价值观念、安全行为准则和规范 6.1.1安全文化及其构成 • 安全文化的层次结构
6.1.2 企业安全文化 • 企业安全文化 企业安全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活动中形成的或有意识塑造的,为全体员工接受、遵循的,具有企业特色的安全思想和意识、安全作风和态度、安全管理机制及行为规范;企业的安全生产奋斗目标和企业的安全进取精神;保护员工身心安全与健康而创造的安全、舒适的生产、生活环境和条件;防灾避难应急的安全设备和措施等企业安全生产的形象;安全的价值观、安全的审美观、安全的心理素质和企业的安全风貌、习俗等种种企业安全物质财富和安全精神财富之总和。
6.1.2 企业安全文化 • 企业安全文化的重要性 ——安全生产的保障 如何理解?
6.1安全文化 • 安全文化的特性 • 人为产物上的特性(28) • 最高管理层对安全的承诺 • 领导行为:领导的以身作则 • 系统的安全方法 • 自我评价 • 组织的战略计划对安全的重视程度 • 安全与生产的关系
6.1安全文化 • 组织与管理机构和其他外部组织的关系 • 安全在战略计划中的地位 • 变更管理 • 文件和程序的质量 • 程序和规定的遵守 • 员工人数和资格 • 质疑的态度 • 对人因技术的认识
6.1安全文化 • 职责和责任 • 工作动机和工作满意度 • 安全事务的员工参与度 • 员工的工作环境和条件 • 对安全绩效的评价 • 资源的配置 • 团队精神 • 管理决策
6.1安全文化 • 对矛盾的处理方式 • 管理人员与员工的关系 • 工作中的全局观 • 奖励制度 • 厂容厂貌
6.1安全文化 • 信奉价值上的特性 • 安全的高度有限 • 安全永远可以改变 • 纵深防御 • 开诚布公 • 学习使人进步
6.1安全文化 • 基本信念上的特性 • 对待时间的观点 • 对待错误的观点 • 对待安全的观点 • 思维方式 • 管理人员的角色 • 对人的看法
导向功能 凝聚功能 规范功能 辐射功能 激励功能 调适功能 6.1.2 企业安全文化 • 企业安全文化的功能
企业安全文化衡量标准 组织的承诺 管理参与程度 员工授权 奖惩系统 报告系统 6.1.2 企业安全文化 • 企业安全文化评价标准 AQ/T9005-2008
6.1.2 企业安全文化 • 企业安全文化的建设 • 物质安全文化建设 • 行为安全文化建设 • 制度安全文化建设 • 员工心态安全文化 • 企业安全文化的建设导则 AQ/T9004-2008
6.1.3其他安全文化 • 社区安全文化 • 交通安全文化 • 消防安全文化 • 休闲娱乐安全文化 • 保健安全文化
6.2我国的安全管理体制 6.2.1我国的安全生产方针 6.2.2我国的安全管理体制
6.2.1我国安全生产方针的演变 • 生产必须安全,安全为了生产(1949~1983) • 安全第一,预防为主(1984~2004) • 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2005~)
6.2.2我国的安全管理体制 • 国家监察 • 群众监督 • 行业管理 • 劳动者遵章守纪 • 企业负责
6.2.2我国的安全管理体制 • 国家监察 • 行业管理 • 中介机构 • 企业负责 • 劳动者
6.3安全法规 6.3.1法的基本概念 6.3.2安全法规基础
6.3.1法的基本概念 • 法 法是调整人们行为的规范,是由国家制订或认可并具有普遍约束力,规定人们的权利和义务,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施。它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为一定的经济基础服务,是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维护社会秩序和社会关系的行动准则。
6.3.1法的基本概念 • 法的渊源和分类 一般的,法的分类有以下一些分类: • 国内法和国际法 • 根本法和普通法 • 一般法和特别法 • 实体法和程序法 • 成文法和不成文法
6.3.1法的基本概念 • 成文法和不成文法 • 成文法:是指有立法权或立法性职权的国家机关制定或认可的以规范化的成文形式出现的规范性文件。 • 不成文法:是指由国家机关认可的、不具有文字形式或虽有文字形式但却不具有规范化成文形式的法,一般称之为习惯法。如判例法。
6.3.2安全法规基础 • 安全法规的本质 • 安全法规是劳动者意志的体现 • 安全法规是社会关系的调节器 • 安全法规是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的,其性质由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决定,由劳动者所处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
6.3.2安全法规基础 • 安全法规的效力 • 时间效力 • 空间效力 • 对象效力 • 属地 • 属人 • 保护主义 • 结合主义
6.3.2安全法规基础 • 安全法规的分类 • 生产技术法规 • 安全技术法规 • 安全工作法规
6.4 我国安全法律法规 6.4.1我国安全法律法规基本体系 6.4.2与安全生产及劳动保护有关的法规简介
6.4.1我国安全法律法规基本体系 行政法规 国家标准 地方法规 行业标准 部门规章 地方标准 地方政府规章 国家局标准
6.4.2与安全生产及劳动保护有关的法规简介 • 宪法 • 刑法 • 劳动法 • 职业病防治法 • 安全生产法 • 矿山安全法 • 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 • 主要职业卫生标准
第2章 安全生产方针和法律法规知识 • 《职业病防治法》 共7章78条 包括总则、前期预防、劳动过程中的防护与管理、职业病诊断与职业病并人保障、监督检查、法律责任和附则。 • 立法目的 为了预防、控制和消除职业病害,保护劳动者健康及其相关权益,促进经济发展。 • 工作方针 预防为主,防治结合。
第2章 安全生产方针和法律法规知识 • 《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 6章46条 • 立法目的 为了规范生产安全事故的报告和调查处理,落实生产安全事故责任追究制度,防止和减少生产安全事故。 • 主要内容 总则、事故报告、事故调查、事故处理、法律责任和附则。
第2章 安全生产方针和法律法规知识 • 《工伤保险条例》 共8章67条——2011.1.1实施 • 立法目的 为了保障因工作遭受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的职工获得医疗救治和经济补偿,促进工伤和职业恢复、分散用人单位的工伤风险。 • 主要内容 总则、工伤保险基金、工伤认定、劳动能力鉴定、工伤保险待遇、监督管理、法律责任和附则。
第2章 安全生产方针和法律法规知识 • 主要修改内容 共计修改24处,关键处: (1)工伤认定:“上下班途中,受到机动车事故伤害的 ”修改为“在上下班途中,受到非本人主要责任的交通事故或者城市轨道交通、客运轮渡、火车事故伤害的;” (2)一次性伤残补助金,增加3~4个月工资; (3)一次性伤工亡助金,“一次性工亡补助金标准为48个月至60个月的统筹地区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 ”修改为:“一次性工亡补助金标准为上一年度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0倍。”
第2章 安全生产方针和法律法规知识 • 《劳动防护用品监督管理规定》 2005.9.1实施 • 立法目的 是加强和规范劳动防护用品的监督管理,保障从业人员的安全与健康。 • 主要内容 6章31条 总则、劳动防护用品的生产、检验、经营、劳动防护用品的配备与使用、监督管理、罚则和附则。
第2章 安全生产方针和法律法规知识 • 规定指出 (1)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安排用于配备劳动防护用品的专用经费。 (2)不得以货币或者其他物品替代应当按规定配备的劳动防护用品。且必须符合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不得超过使用期限。 (3)从业人员必须正确佩戴和使用,否则不得上岗。
第2章 安全生产方针和法律法规知识 • 《生产经营单位安全培训规定》 立法目的 加强和规范生产经营单位安全培训工作,提高从业人员素质,防范伤亡事故,减轻职业危害。 主要内容 7章35条 总则,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的安全培训,其他从业人员的安全培训,安全培训的组织实施,监督管理,罚则和附则。
第2章 安全生产方针和法律法规知识 • 《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暂行规定》 • 立法目的 为建立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长效机制,强化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加强事故隐患监督管理,防止和减少事故,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 主要内容 5章32条 总则、生产经营单位职责、监督管理、罚则和附则。
第2章 安全生产方针和法律法规知识 • 其他相关法律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矿山安全法》 ……
复习题 (1)何谓安全文化?安全文化的构成层次主要有哪些? (2)如何理解安全器物层次建设在企业安全文化建设中的重要性? (3)我国的安全管理体制是什么? (4)试述安全法规的本质和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