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2

第三章

第三章. 理論的建構. 3.1 理論的建構. 「建構」( construction), 就是「無中生有」。理論的建構,顧名思義就是從無到有建立某理論。理論建構旨在探討為人類之社會、心理與行為等建構理論的意義與途徑。 理論建構是一種過程,它同時發展出觀念、構念及命題,用來說明至少兩個以上定理或命題之間的關係。此種關係可能存在,亦可能不存在,故關係的真假可以透過經驗來證明。. 3.2 典範.

renata
Download Presentation

第三章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三章 理論的建構

  2. 3.1 理論的建構 • 「建構」(construction),就是「無中生有」。理論的建構,顧名思義就是從無到有建立某理論。理論建構旨在探討為人類之社會、心理與行為等建構理論的意義與途徑。 • 理論建構是一種過程,它同時發展出觀念、構念及命題,用來說明至少兩個以上定理或命題之間的關係。此種關係可能存在,亦可能不存在,故關係的真假可以透過經驗來證明。

  3. 3.2 典範 • 「典範」 (paradigm) ,包含特定的假定、概念、理論、分析方法、問題解決 (problem solving),而且適用於特定的科學社群 (scientific community) 。 • 「典範」是一般的看法或思考方式,此種看法或思考方式反應在對現象的本質之基本信念或假定 • 建構理論前,要先確認研究所在的典範。典範是屬於一種認知架構 (cognitive structure),它是研究者用以代表某種事物之具體意象 (picture)。

  4. Burrell和Morgan (1979) 將社會科學研究的典範區分為四類

  5. 功能主義:假設是「社會是一個有形的、真實的存在,而且有系統的特性以產生有條理和規則的事態為方向」。功能主義:假設是「社會是一個有形的、真實的存在,而且有系統的特性以產生有條理和規則的事態為方向」。 • 詮釋主義:認為社會真實不是具體存在的,真實是個人主觀經驗的產品。 • 根本的人本主義:人們會被他們自己創造和維持的真實束縛,真實創造的過程是受會限制和控制人類思想的超自然和社會的過程影響。 • 根本的結構主義:假設真實可以被定義為堅固的、有形的和真實的結構。

  6. 3.2.1 典範與常態科學的關係比較 • 常態科學是指任何歷史期間,「主流理論」所做的例行性驗證。 • 凡是從事研究的科學家,都須根據其共通的典範、心理認同之規則、規範、標準,來產生外顯的共識,這點是常態科學的基本要件。

  7. 傳統科學研究之程序,是透露圖3-3所示之程序來精煉其理論。傳統科學研究之程序,是透露圖3-3所示之程序來精煉其理論。 • 公理 (axiom):凡是作為演繹前提的定律,謂之理論的公理,它是不證自明之理 • 定理 (theorem):這是由一組定義 (definition) 所推演出來的東西,定理可作為結論的定律。 • 定律 (law):在目前已知的「適用的範圍」內,人們每次使用,每次都對 • 命題:命題用來描述概念 (構念) 之間的關係 • 理論 (theory):提供社會現象的解釋。 • 假設 (hypothesis) :研究假設只當研究問題之暫時性答案。更進一步細分,假設又可分成3種:(a) 預測性假設。(b) 比較性假設。(c) 關係性假設

  8. 3.2.3 基礎研究vs.應用研究 • 基礎研究非用於解決現實問題,而是創造某些知識,基礎研究也可能發生在研究問題之前,基礎研究有下列3個特性: • 旨在解決衍生性管理問題。 • 擴展知識的前緣。 • 未直接涉及實務問題。 • 應用研究是先有實務上問題才做的研究,應用研究有下列3個特性: • 旨在解決管理問題。 • 直接回應某些決策問題。 • 通常須有人做某種行動或決策。

  9. 3.3 模式 • 所謂模式是指對一個系統的表達,包括這個系統內的物件、行為及功能的描述,其目的是研究該系統某一層面或全體。 • 理論旨在解釋某種現象,而模式則是表達某一系統中一些現象的關係,模式可算是理論的分身。

  10. 3.3.1 模式的三大功能 • 研究目的 (或類型) 以層級來分,可歸納成5個層次: • 報告 • 描述 • 解說 • 預測 • 控制 • 研究模式亦具有下列3項功能:描述、說明、預測。模式並不代表真理,也不代表理論,它只是一個拼圖盤,在經濟學中最常談模式。理論是屬於上層次的概念,模式是屬於下層次的概念。

  11. 3.3.3 因果模式

  12. 3.3.4 模式 (理論) 的類型 可依其範圍、功能、結構,或層次等加以分成下列4類: • 臨時分類系統 • 為特定類別所組成,用以組織與彙整經驗的觀察資料。臨時分類模式只針對某一構念建立不同的分類、價值或等級,策略性人管實務搭配Maslow的需求層級理論、Herzberg的雙因素理論、Alderfer的ERG理論,即可繪出員工的需求 (如圖3-5)。」

  13. 分類學模式 • 分類 (taxonomical/typological) 模式是由多類別體系所建構而成,藉此描述各類別之間的關係。分類學模式將兩個或以上的構念加以分類,例如,Passon T.曾根據溝通管道 (有企圖的vs. 情境的) 及制裁方式 (正面vs. 負面),將社會互動分成四大類:勸說 (persuation)、誘因 (inducement)、刺激承諾 (activation of commitment)、制止力量 (deterrence power) (如圖3-6)。

  14. 概念性架構 • 是指「描述性類別」有系統納編到某一廣泛的命題結構中,此結構包括明示 (explicate) 或假定 (assumed) 命題,及兩種以上經驗性質之關係說明,以作為命題被接受或拒絕的根據。 • Parasuraman, Zeithaml和Berry (1985) 所提出服務品質 (如圖3-10) 亦是觀念性架構的一種

  15. 理論系統 • 係透過系統化程序,進行描述、解釋及預測。 • 模式中各個節點的連結有一定的理論關係,是屬有機式的 (有理論生命的),一個理論體系係由一組互有關聯的命題所組成,這些命題本身包含推演之規則 (自成一個演繹體系) • 舉例來說,早期員工行為的理論研究已發現的關係包括:(1) 分工程度影響向心力。(2) 向心力影響共識。(3) 向心力影響「異常否決的次數」 。(4) 成員交友的數目影響分工。

  16. Thank You !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