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60 likes | 1.03k Views
做好辅导员工作的思考与分析. 天津大学 李义丹 2006 年 11 月 7 日. 第一篇 辅导员工作概述. 一、辅导员工作的历史回顾. 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是 20 世纪 50 年代开始建立的。当时,废除了国民党统治时代的高校训导制度,并解散了训导机构和人员。建国初期,高校中党团力量比较薄弱,也没有专门的思想政治工作机构。随着高校党团力量的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机构健全起来。.
E N D
做好辅导员工作的思考与分析 天津大学 李义丹 2006年11月7日
1952年10月28日,教育部《关于在高等学校有重点地试行政治工作制度的指示》中明确指出“设立政治工作机构,其名称为政治辅导处”。1953年,高校正式建立政治辅导员制度。1961年中共中央批准下发《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草案)》,正式提出在高校设置专职政治辅导员。
20世纪50、60年代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基本上是结合历次政治运动和中心任务进行的。当然,也有一些围绕着共产主义道德教育的活动。
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1977年起,全国高校恢复正常招生,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也逐步恢复。20世纪80年代初,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得到较大发展。
1980年4月29日,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必须建立一支坚强的、有战斗力的政治工作队伍”。1981年7月,教育部《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暂行规定(征求意见稿)》明确提出“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专业,一门学科”、“需要有一支又红又专、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队伍”,为思想政治工作的专业化和职业化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政策支持。
2004年8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主体是学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辅导员、班主任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辅导员按照党委的部署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十六号文件对辅导员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及功能做出了明确的定位,为辅导员开展工作指明了方向。
1、稳定与保障功能。维护学校稳定,防止突发事件发生。 2、教育功能。思想教育、党建、团建、道德和文明教育等。 3、管理功能。评优、助困、贷款、违纪处理等。 4、服务功能。心理、就业、发展咨询,日常事务。
1、安全稳定。包括:日常安全:学生行为、宿舍安全、消防安全、食品安全、心理健康;突发事件:自然灾害、传染病、建筑物安全、交通安全,学生急病、死亡、车祸。 2、思想教育。包括:一是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二是要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民族精神教育。三是要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四是要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
3、学生党建。内容包括: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教育、考察,党员的发展,预备党员的考察、转正和学生正式党员的管理以及纪律检察等。 4、管理工作。内容包括:评优、违纪处分、贷款、资助。 5、班级、团支部建设。内容包括:班级和团支部干部配备、工作指导、班风建设等。
6、学风建设。内容包括:学生的学习纪律、学习态度、学习技巧、学习目的等方面的教育和管理,从而得到形成良好学习风气的目的。 7、科技工作。内容包括:指导学生科技社团及班级科技兴趣小组;引导学生进行创新;鼓励学生发明创造;推荐和鼓励学生参加各级学生科技比赛,并提供帮助;奖励成绩优异的同学。
8、社团管理。内容包括:指导社团完成基本任务;明确各社团的宗旨、定位及合理的组织结构;明确社团申请成立的方法、程序;加强社团经费管理;规范社团日常活动管理。 9、社会实践。内容包括:社会实践活动的管理、组织和指导。 10、宿舍管理和文化建设。内容包括:宿舍管理、宿舍安全和宿舍文化。
11、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包括:心理知识教育、建立危机干预网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12、就业指导。内容包括:就业指导、就业管理、就业服务。 13、助困工作。 14、军训工作。 15、其它阶段性工作。
1、素质要求。 ①热爱学生。 ②热爱教育事业。 ③有奉献精神。
2、能力要求。 ①群众工作的能力。 ②成长辅导的能力。 ③言传身教、示范引导的能力。
我校在辅导员手册中对辅导员的要求: 1、辅导员应该具备的观念: ⑴全局观念; ⑵以人为本的观念; ⑶合作观念; ⑷竞争观念; ⑸求真务实观念; ⑹创新观念; ⑺终生学习观念; ⑻法制观念。
2、辅导员应该具备的素质: ⑴政治素质; ⑵思想道德素质; ⑶职业素质; ⑷科学文化素质; ⑸身心素质。
3、辅导员应该具备的能力: ⑴教育指导能力; ⑵宣传号召能力; ⑶贯彻执行能力; ⑷统筹全局能力; ⑸沟通协调能力; ⑹识人用人能力; ⑺辨证思维能力; ⑻学习研究能力;
⑼表达能力; ⑽发现问题能力; ⑾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⑿创新能力; ⒀过程控制和完善结果能力; ⒁科学预见能力; ⒂处理复杂事件、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 ⒃情绪调控能力。
9、大学生对辅导员的要求与实际情况评价的对比:9、大学生对辅导员的要求与实际情况评价的对比:
11、学生对辅导员的评价与辅导员自身评价的对比11、学生对辅导员的评价与辅导员自身评价的对比
1、国际环境的变化。 ①经济全球化。 ②政治多级化。 ③文化多元化。 ④科技信息化。
2、国内环境的变化。 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物质利益、就业形式的多样化,造成人们思想活动、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加。
3、高校环境的变化。 ①高等教育大众化趋势明显。 ②高校办学社会化。 ③教师人事管理市场化。 ④学校管理民主化。
4、学生群体的变化。 ①学生构成多样化。 ②学生发展个性化。 ③学生心理问题增多。 ④学生价值取向多样化。 ⑤学生行为务实多变。
就业压力给学生工作带来许多新问题: 一是与就有关的工作倍受欢迎,而与就业无关的工作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如高年级的教学工作和毕业设计工作、甚至包括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二是学生对就业指导中心的工作越来越不满意。学生往往把找不到满意就业岗位的责任归咎于就业指导中心。 三是学生在就业中的违约和受骗问题越来越多。为了找到满意的工作,许多毕业生采取步步为营的策略。即先确定一个工作,在找更好的工作。同时,由于急于找到好工作,往往轻信一些用人单位的不实许诺,造成许多问题。
2、学习压力大,但学习动力明显不足。 造成学习动力不足的原因: 一是学习无动力,玩计算机和网络游戏; 二是学习方法不当; 三是不喜欢自己的专业,学习不积极; 四是身心出现问题,无法好好学习; 五是自我管理不当,每天浪费时间太多。
一是学习无用论。 二是上课无用论。 三是专业无用论。 对学习的一些错误认识:
3、入党动机的多样化越来越明显。 入党动机存在四大误区: 一是为提高就业竞争能力; 二是优秀成为习惯; 三是虚荣心; 四是服从父母或长辈愿望。
4、稳定问题不容忽视。 趋势: 一是针对政府的不稳定因素减少。许多稳定问题对外主要针对美国、日本和台湾,对内主要针对学校的管理和服务。 二是煽动不稳定的手段不断更新。传统手段是小字报、标语和传单。现在重要手段是BBS和手机短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