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0 likes | 1.14k Views
§10-1 晶体结构和类型. 10.1.1 晶体结构的特征与晶格理论 晶体:具有整齐规则的几何外形,各向异性,有固定熔点。 非晶体:无整齐规则的几何外形,各向同性,没有固定熔点。. 晶体的几个基本概念 结点:晶体中的粒子(原子、分子、离子等)抽象为一个点,即为结点。 晶胞:能表现出晶体结构全部特征的最小单元(六面体)。 晶格:构成晶体的质点以一定的规则排列在空间的固定点上形成的格子。. c. α. b. β. z. γ. a. y. x. 七大晶系、十四种晶格.
E N D
§10-1 晶体结构和类型 10.1.1 晶体结构的特征与晶格理论 晶体:具有整齐规则的几何外形,各向异性,有固定熔点。 非晶体:无整齐规则的几何外形,各向同性,没有固定熔点。
晶体的几个基本概念 结点:晶体中的粒子(原子、分子、离子等)抽象为一个点,即为结点。 晶胞:能表现出晶体结构全部特征的最小单元(六面体)。 晶格:构成晶体的质点以一定的规则排列在空间的固定点上形成的格子。
c α b β z γ a y x
七大晶系、十四种晶格 晶胞的大小和形状由六个参数决定,即六面体的三个边长a、b、c及三个夹角α、β、γ。 根据晶胞参数的不同,晶体可分为七大晶系: 立方晶系、六方晶系、四方晶系、三方晶系、正交晶系、单斜晶系、三斜晶系。
晶体内部结构-七大晶系 立方晶系: a=b=c, α=β=γ=90° 六方晶系: a=b≠c α=β =90° γ=120 ° 四方晶系: a=b≠c α=β=γ=90°
晶体内部结构 三方晶系: a=b=c, α=β=γ ≠ 90° 单斜晶系: a ≠ b≠c α= γ =90° β ≠ 90° 三斜晶系: a ≠ b≠c α ≠ β ≠ γ ≠ 90° 正交晶系: a ≠ b≠c α=β = γ= 90°
结点在六面体上的分布类型有4种 简单格子:只在八个顶角上有结点,P 底心格子:除八个顶角上有结点外,上下两个平行面的中心各有一个结点,C 体心格子:八个顶角和体心各有一个结点,I 面心格子:八个顶角和六个面心上均有结点,F 四种类型用于七大晶系,可得到十四种晶格。
晶体十四种晶格(以立方晶系为重点) 立方F 立方P 立方I 四方P 四方I 六方P
正交P 正交C 正交F 正交I 三方P
单斜P 单斜C 三斜P
10.1.2 晶体缺陷 缺陷的类型: 晶体中一切偏离理想的晶格结构都称为晶体的缺陷. (1)本征缺陷:不是由外来杂质原子形成的缺陷. (2)杂质缺陷:杂质进入晶体后形成的缺陷. (3)非化学计量化合物:化合物的组成中各元素原子的相对数目不能用整数比表示.
10.1.3 非晶体 准晶体 (1)非晶体: 没有规则外形,内部微粒排列不规则(长程无序),无特定的晶面.过冷液体. 石英 石英玻璃 (2)准晶体:长程有序但缺乏空间周期性.
10.1.4 晶体类型 (1)金属晶体 (2)离子晶体:活泼金属的氧化物和盐类 特征:晶格结点上的质点—正、负离子; 质点间作用力—离子键; 配位数 — 6、8、4等; 晶体中不存在独立的简单分子。
性质: • ⑴ 较高的熔沸点和硬度—电荷越高,离子半 径越小,库仑力越大,熔、沸点越高; • ⑵ 质脆,延展性差—受机械力作用,结点离子位移,由异性相吸变为同性相斥; • ⑶ 易溶于水,水溶液及熔融态易导电;
(3)分子晶体:靠分子间力结合(有时可能含氢键)而成的晶体(3)分子晶体:靠分子间力结合(有时可能含氢键)而成的晶体 类型:主要是一些共价型的非金属单质和化合物分子。如:稀有气体;大多数的非金属单质(H2、O2、X2、S8、P4等);非金属间的化合物(HCI、CO2等);大多数有机化合物。
特点: 晶格上的质点—分子 质点间作用力 —分子间力(氢键) 配位数可高达12 晶体中存在独立的简单分子
性质: 熔点低,硬度小,易挥发,(分子间力弱),通常为电的不良导体,但一些强极性键的分子晶体(HCI)溶于水导电。
(4) 原子晶体 —靠共价键结合的晶体 • 通常情况下是由“无限”数目的原子所组成的一类晶体,数量不多。 • ⅣA:C Si Ge Sn等单质 • ⅢA ⅣA ⅤA 彼此组成的某些化合物 • 金刚石、B、SiC、SiO2、BN、B4C、AIN
特点: 晶格结点上的质点—原子 质点间作用力—共价键 配位数—一般为4 原子晶体中不存在独立分子 性质:熔沸点高,硬度大,一般溶剂中不溶,是电的绝缘体或半导体。
§10-2 金属晶体 10.2.1 金属晶体的特征 晶格结点上的质点—金属原子或正离子 质点间的作用力—金属键 配位数一般较大—通常为12或8
金属密堆积 • (1)六方密堆积 hcp • ABAB堆积,空间利用率74.05%,配位数为12 La,Mg,Co,Ti,Y,Zr,Hf,Cd等
(2)立方面心密堆积 ccp • ABCABC堆积,空间利用率74.05%,配位数为12 Sr,Ca,Pb,Ag,Au,AI,Cu,Ni
(3)体心立方堆积 • 配位数为8,空间利用率68.02% Li,Na,K,Rb,Cs,Mo,W,Fe
10.2.2 金属键理论 (1)改性共价键理论-电子海模型 解释: 电、热的良导体—自由电子 良好的延展性—离域键 密度大—金属密堆积 金属光泽—电子吸收可见光后再发射出来 熔、沸点、硬度差别较大—金属结构复杂
σ2s* 2s1 2s1 σ2s2 σ1s*2 1s2 1s2 σ1s2 (2) 能带理论 2个Li原子的轨道组合示意图
σ2s* n个2s1 导带 n个2s1 n个1s2 σ2s2 禁带!!! σ1s*2 n个1s2 满带 σ1s2 2n个Li原子轨道组合后形成能带
导体—存在电子部分填充的导带或存在相互交盖的满带和空带(Be,Mg)。导体—存在电子部分填充的导带或存在相互交盖的满带和空带(Be,Mg)。 2p 2s • 满带和空带交叠 • 半充满的导带
导带 禁带 满带 5 Eg < 3ev Eg > ev °°°°°°°°° °°°°°°°°° °°°°°°°°° °°°°°°°°° • 半导体—禁带较窄Eg<3ev,光照或在外电场作用下,满带上的电子很容易跃迁至空带,使满带产生少数空穴,空带有了少数电子,二者均未充满电子,故能导电。 • 绝缘体—只有满带和空带,且二者间的禁带宽度Eg>5ev。
解释: • 导电性—导带中的电子向高能级跃迁 • 金属光泽—价电子吸收光子后再放出光子 • 导热性—电子传输热量 • 延展性、可塑性—电子离域,一个地方的键破坏了,另一个地方又生成新键。
§10-3 离子晶体 (1)AB型离子晶体的类型 10.3.1 离子晶体的结构 ZnS晶胞中的离子数 Zn2+ : 4个 S2- : 6×1/2 + 8×1/8 = 4个 ZnS型立方面心 配位数为4 :4
立方面心 配位数为6 :6 NaCI晶胞中的离子个数 CI- :8×1/8 + 6×1/2 =4个 Na+ :1+12×1/4 = 4个 NaCI型
简单立方 配位数为8 :8 CsCI晶胞中的离子数 Cs+ : 1 个 CI- : 8×1/8=1个 CsCI型
ac=4r- ab=bc=2r-+2r+ 令r- = 1 则:(ab)2+(bc)2=(ac)2 2×(2r-+2r+)2=16 r+=0.414 (2)离子半径与配位数的关系
正负离子半径比与配位数的关系 • 半 径 比 r+/r-<0.414 r+/r-=0.414 r+/r->0.414 • 配 位 数 4 :4 6 :6 8 :8 • 晶体构型 立方ZnS型 NaCI型 CsCI型
10.3.2 晶格能(U) 定义:指相互远离的气态正离子和负离子结合成离子晶体时所释放的能量。 另定义:标准态下,拆开单位物质的量的离子晶体,使其变为气态组分离子时所需的能量。 例:NaCI(s)→Na+(g)+CI-(g) (标准态,298K) U=786KJ·mol-1 晶格能多以波恩-哈伯循环法通过热化学计算求得。
玻恩朗德公式: 其中R0为正负离子半径和/pm, A为玛德隆常数,与晶格类型有关; n为玻恩指数,与离子的电子层结构类型有关.
10.3.3 离子键和离子极化 • 电负性相差较大(△x>1.7)的两个元素的原子相遇时,就会发生电子的转移而形成正、负离子。 离子键:正、负离子间通过静电作用而形成的化学键。
离子键的特点 1 离子键的本质是静电作用 一般说来,正负离子所带的电荷越高,半径越小,形成的离子键越强。 2 离子键没有方向性(电荷球形对称分布) 3 离子键没有饱和性(空间许可) 4 键的离子性与元素电负性有关
离子的特征 1 离子的电荷 • 正离子的电荷数就是相应原子失去的电子数。+1,+2,最高+3,+4。 • 负离子的电荷数就是相应原子获得的电子数。一般-1,-2;-3、-4多为含氧酸根或配离子的电荷。 2 离子的电子层构型 • 负离子:简单负离子的最外电子层都是8电子构型。
正离子: • 2电子构型: 1s2 Li+,Be2+ • 8电子构型: ns2np6 Na+,Mg2+,AI3+等 • 18电子构型: ns2np6nd10 Ag+,Zn2+,Cd2+等 • 18+2电子构型:(n-1)s2(n-1)p6(n-1)d10ns2 • Pb2+,Sn2+,Bi3+等 • 9-17电子构型:ns2np6nd1-9 Cr3+,Mn2+ 等
在离子电荷和半径大致相同的条件下,不同构型的正离子对同种负离子的结合力的大小是:在离子电荷和半径大致相同的条件下,不同构型的正离子对同种负离子的结合力的大小是: • 18或18+2电子构型的离子>9-17电子构型的离子>8电子构型的离子 • CuCI NaCI • r+ /pm 96 95 • 溶解性 难 易
3 离子半径 • ⑴ 各主族元素,自上而下,电荷数相同的离子半径依次增大;Li+<Na+<K+<Rb+<Cs+ • ⑵ 同一周期的主族元素,自左而右,正离子电荷增大半径减小;r(Na+)>r(Mg2+) • ⑶ 同一元素,高价离子的半径<低价离子的半径;r(Fe3+)(60pm)<r(Fe2+)(75p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