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 likes | 246 Views
政府與宮府: 集權政治的權力基礎與內部矛盾. 邱澎生 ( 2013/02/06 ). 「專制政治」在中國. 梁啟超:中國「專制政治」之落伍 錢穆 《 國史新論 》〈 中國傳統政治 〉vs. 蕭公權 《 蕭公權全集:憲政與民主 》〈 中國君主政體的實質 〉 ;張君勱;徐復觀
E N D
政府與宮府:集權政治的權力基礎與內部矛盾 邱澎生(2013/02/06)
「專制政治」在中國 • 梁啟超:中國「專制政治」之落伍 • 錢穆《國史新論》〈中國傳統政治〉vs. 蕭公權《蕭公權全集:憲政與民主》〈中國君主政體的實質〉;張君勱;徐復觀 • 甘懷真〈皇帝制度是否為專制?〉,收入氏著《皇權、禮儀與經典詮釋》(台灣大學出版社,2004)頁539-552;閻鴻中〈職分與制度──錢賓四與中國政治史研究〉,《台大歷史學報》38(2006): 105-158;侯旭東〈中國古代專制說的知識考古〉,《近代史研究》2008, 4(2008): 4-28。
明代「專制政治」的主要事例 • (一)廢相:沿襲元代舊制,設中書省,置左右丞相。洪武13年(1380)元月,藉「胡惟庸案」,廢除中書省。同年九月,置「四輔官」,不久廢罷。15年,仿宋制,設「華蓋、武英、文淵、東閣」等殿大學士,並設「文華殿」大學士以輔導太子。秩皆正五品(《明史》〈職官志〉)。黃宗羲《明夷待訪錄》:「有明之無善治,自高皇帝罷宰相始也」 • (二)廷杖;詔獄;東廠、西廠、內廠;錦衣衛 • (三)太監幫皇帝批奏章,並任司禮監侵凌官僚權力 • (四)中央與地方關係:縣官之上設置太多監管官員
伴君如伴虎?或是壞皇帝對付壞官吏 • 《國榷》卷21頁1411:宣德6年(1431)二月「巡察江西監察御史陳祚請上讀《大學衍義》。上怒甚!曰此吾几案間物,豎子將謂吾目不知書耶!命械入之,舉家下錦衣衛,籍其產。明年壬子,父思恭死;癸丑,母顏氏、兄祐死;甲寅,從子楄死,並獄中。凡五年始釋,得歸葬終喪」(王其榘《明代內閣制度史》頁77) • 《李朝世宗實錄》卷58宣德7年11月戊午:「六部官吏羅立庭中,皇帝高拱如天。至于刑決,絕無擬議,一言決了,不知幾人無辜受戮」(王其榘,頁78)。皇甫錄《皇明紀略》:「宣廟好促織之戯,遣取之江南,其價騰貴至十數金」,民間呼為「蟋蟀皇帝」(王其榘,頁77)。宣德年間的景德鎮「青花」瓷器 • 宣德6年江西新淦縣民起事,主因為:「縣丞厲中與土豪同惡害民,凡催科必非法箠楚,加數十倍取之。所獲金銀錦綺不可數計,民不勝毒虐,遂聚眾焚劫土豪,而走山谷屯聚」(《明宣宗實錄》卷77頁1,轉引王其榘,頁80)
瓷與爐:有「品味」的宣德皇帝 右:明宣德爐 左:明宣德青花鏤空花卉海浪纹花熏 下載自:百度百科「明宣德青花瓷、明宣德爐」條
天地之公:不算好皇帝的民間評價 • 王錡(1433-1499):「大長公主之子周賢,於憲宗為甥,中丙午鄉闈。丁未會試,太母賜膳于場中,以不合格下第。憲宗聞之,但曰:孩兒尚幼。略無怒色。此天地之公也」(《寓圃雜記》卷1〈憲宗大公〉條頁6。蘇州王錡隱居不仕而「隱抱顯略,野懷朝憂」,博覽群書,尤熟於史。書前有弘治13年(1500)祝允明序) • 錢穆《國史新論》〈中國歷史上之考試制度〉;余英時《知識人與中國文化的價值》〈試說科舉在中國史上的功能與意義〉
大動亂的開端:15世紀各類民眾起事 • (一)正統、景泰年間:1. 正統12年(1447)9月,浙江處州慶元礦徒葉宗留之亂;2.正統13年(1448)2月,福建沙縣佃農鄧茂七(鏟平王)之亂;3.正統13年(1448)9月,廣東南海縣海商黃蕭養(山海盜)之亂;4.景泰7年(1456)廣西大藤峽瑤族、壯族、傣族之亂 • (二)成化年間:荊襄流民 • (三)正德年間:1.正德4年(1509)12月,四川保安縣農民藍廷瑞、鄢本恕(括地王) 、廖惠(掃地王)之亂;2.正德5年(1510)10月,河北霸縣農民劉六、劉七之亂;3.正德12年江西南贛地區農民起事 • 參:《明史新編》第5章〈正統到正德年間的社會變遷〉
明代專制政治下的「政府」制度 • 「倘使我們說,中國傳統政治是專制的,政府由一個皇帝來獨裁,這一說法,用來講明清兩代是可以的」(錢穆《中國歷代政治制度得失》第四講〈明代〉頁95) • (一)政府組織:1.中央政府:六部、九卿、給事中。內閣制度(皇帝的秘書處)。地方政府:省;監司官與督撫;胥吏(一省分成「布政、按察、都指揮」三使司;前兩個簡稱藩、臬二司,下又再分許多「分守、分巡」的司,「縣官壓得太低、太可憐了」) • (二)考試制度 • (三)賦稅制度 • (四)兵制 • 皇帝與內監「秉筆」
有實而無名的「宰相」:內閣制 • 《明史》卷72〈職官志〉序:「迨仁、宣朝,大學士以太子經師恩累加至三孤(少師、少傅、少保),望益尊。而宣帝內柄無大小,悉下大學士楊士奇等參可否…自是內閣權日重,即有一、二吏兵之長,與執持是非,輒以敗」 • 《明史》卷109〈宰輔年表〉序:「仁宗而後,諸大學士歷晉尚書、保、傅,品位尊崇,地居近密,而綸言批答,裁決機宜,悉由票擬。閣權之重,儼然漢唐宰輔,特不居丞相名耳」 • 《明會要》卷29〈職官一〉:「內閣之職同于古之相者,以其主票擬也」 • 轉引:《明史新編》頁117-119
明代政府與「內閣」:四階段演變 • 第一階段形成期(永樂22、仁熙0.8、宣德10,1403-1435):代言近臣的興起。蹇義、楊榮、楊士奇、楊溥 • 第二階段拉鋸期(正統14、景泰7、天順8、成化23、弘治18、正德16,1436-1521):閣臣與內臣的鬥爭。 • 第三階段確立期(嘉靖45、隆慶6、萬曆48,1522-1620):權相的出現。楊廷和、張聰、夏言、嚴嵩、徐階。高拱;張居正、申時行、王錫爵、沈一貫、方從哲… • 第四階段抑制期(泰昌0.1、天啟7、崇禎17, 1620-1644):閣臣任命操於內監。 • 取自:王其榘《明代內閣制度史》(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元月)
皇帝的兩套「班子」:太監、內閣 • 明代壞宦官:王振(英宗正統年間)、汪直(憲宗成化年間)、劉瑾(武宗正德年間)、魏忠賢(熹宗天啟年間) • 宦官間的派系鬥爭,造成如萬曆朝馮保與張居正的結納。其他的好宦官:正統朝劉永昌、成化朝懷恩、隆慶朝李芳(王天有、高壽仙《明史》頁131、153、243) • 張存武〈說明代宦官〉:分析宦官的來源、教育情況及其如何影響政治,指出明代之「雙軌政治」,一為以內閣為首的官僚體系,一為由司禮監領導的內官組織。而當內官因親近天子而得權時,司禮監便成為太上內閣,並奪取內閣之權 • 在以皇帝為首的中央集權政體下,「宮府」與「政府」之間,形成一種動態的權力競爭與合作關係
讀書或不讀書?宦官的教育問題 • 劉若愚《酌中志》卷16〈內府衙門執掌〉:「內書堂讀書,自宣德年間創建,始命大學士陳山教授之,後以詞臣任之。凡奉旨收入宮人,選年十歲上下者二三百人,撥內書堂讀書。本監提督總其綱…擇日拜聖人,請詞林眾老師…至書堂之日,每給《內令》一冊,百家姓、千字文、孝經、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千家詩、神童詩之類,次第給之…其功課:背書、號書、判仿…凡背書不過、寫字不堪,或損污書仿,犯規有罪者,詞林它師批數目,付提督責之。其餘小事,輕則學長用界方打,重則于聖人前罰跪,再重扳著幾炷香。扳著者,向聖人前直立彎腰,以兩手扳著兩腳,不許體屈,屈則界方亂打如雨。或一炷香,或半炷香,其人必眼脹頭眩,昏暉僵仆,甚而嘔吐成疾者,此最酷、最不近理之法也…凡讀書宮人,遇令節、朔望,亦放學一日。其每日暮放學,則排班題詩…至逆賢(魏忠賢)時,此制大壞無餘,殊可嘆也」
中國傳統政治理論的內部張力 • 公天下/家天下:「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禮記‧禮運‧大同)。道統/治統。「天下有道,則庶人不議!」(論語‧季氏) • 正統論(饒宗頤《中國史學上之正統論》) • 內朝/外朝(勞幹〈論漢代的內朝與外朝〉) • 柳宗元〈封建論〉:「封建,非聖人意也…秦之所以革之者,其為制,公之大者也;其情,私也,私其一己之威也,私其尽臣畜于我也。然而公天下之端自秦始」 • 顧炎武〈郡縣論〉:「有聖人起,寓封建之意於郡縣之中,而天下治矣…方今郡縣之弊已極…今之君人者,盡四海之內為我郡縣猶不足也,人人而疑之,事事而制之,科條文薄日多於一日,而又設之監司,設之督撫,以為如此,守令不得以殘害其民矣。不知有司之官,凜凜焉救過之不給,以得代為幸,而無肯為其民興一日之利者,民烏得而不窮,國烏得而不弱?」
「皇權」與「相權」的長期較勁 • 黃宗羲(1610-1695)《明夷待訪錄》〈置相〉:「有明之無善治,自高皇帝罷丞相始也」 • 黃彰健:「(內閣制度)解決了歷代君權與相權的衝突…明代的亡國並非因其廢除丞相,而明代的內閣制度也正為清代所因襲。這一制度在君主政體下是有其好處的…後人論政,見君主多昏庸誤國,恨不得君主無權、宰相有權…(但)要君主無權,這也只有英國式的虛君共和政體才辦得到」(《明清史研究叢稿》〈論明初的四輔官〉頁78) • 他山之石?美國電視劇Capitol City →廣土眾民的國家要如何拿捏「中央集權」與「地方分權」的份際?顧炎武的「寓封建於郡縣之中」如何可能?
制衡中央集權的文化基礎:理/勢之別 • 呂坤(1536-1618): 「公卿爭議於朝,曰天子有命,則屏然不敢屈直矣。師儒相辯於學,曰孔子有言,則寂然不敢異同矣。故天地間,惟理與勢為最尊;雖然,理又尊之尊也。廟堂之上言理,則天子不得以勢相奪;即相奪焉,而理則常伸于天下萬世。故勢者,帝王之權也;理者,聖人之權也。帝王無聖人之理,則其權有時而屈。然則,理也者,又勢之所恃以為存亡者也。以莫大之權,無僭竊之禁,此儒者之所不辭而敢于任斯道之南面也」(《呂坤全集》中冊《呻吟語》頁645-6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