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2

临床常用生物化学检查

临床常用生物化学检查. 张学思 肇庆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内科教研室. 一、血清电解质测定. 无机离子的生理功能. 1.  参与组织构成 2.  维持机体渗透压和酸碱平衡 3.  维持细胞的兴奋性 4.  作为酶的辅基 5.  调节和参与代谢. (一)钾( Potassium , K ). 【 概述 】 人体内钾主要来源食物,是维持细胞生理活动的主要阳离子,成人机体总钾约45 mmol/kg ,大部分存在于细胞内,血液中钾由肾排泄。 【 参考值 】 3.5~5.5 mmol/L( 血 ) 25 ~100mmol/24h( 尿 ).

reeves
Download Presentation

临床常用生物化学检查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临床常用生物化学检查 张学思 肇庆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内科教研室

  2. 一、血清电解质测定

  3. 无机离子的生理功能 1. 参与组织构成2. 维持机体渗透压和酸碱平衡3. 维持细胞的兴奋性4. 作为酶的辅基5. 调节和参与代谢

  4. (一)钾( Potassium , K) 【概述】人体内钾主要来源食物,是维持细胞生理活动的主要阳离子,成人机体总钾约45mmol/kg,大部分存在于细胞内,血液中钾由肾排泄。【参考值】 3.5~5.5 mmol/L(血) 25 ~100mmol/24h(尿)

  5. 【临床意义】 血清钾增高见于:1. 急性肾功能衰竭2. 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3. 严重溶血或组织损伤4. 急性酸中毒或组织缺氧5. 食入或注射大量钾盐血清钾降低见于:1. 钾盐摄入不足2. 钾丢失过多 3. 钾在体内分布异常4.棉籽油性低钾麻痹症尿钾异常:尿钾排泄增多见于肾上腺皮质功 能亢进。尿钾排泄减少见于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

  6. (二)血钠、血氯化物、血钾测定 【概述】 机体内的氯化物主要来源于食盐,细胞内外均有分布,氯离子是血浆内主要的阴离子,参与胃液中胃酸的生成。 【参考值】 98 ~106mmol/L(血)120 ~132 mmol/L(脑脊液)

  7. (二)血钠、血氯化物、血钾测定 【临床意义】血清氯增高常见于: 1. 肾功能衰竭、输尿管梗阻或心衰; 2. 氯化钠摄入过多; 3. 过度换气所致 4 .呼吸性碱中毒。血清氯降低常见于: 1. 严重呕吐、腹泻或胃肠造瘘后; 2. 长期应用某些利尿剂及大量出汗; 3.长期饥饿或无盐饮食等。 4 .重症结核性脑膜炎患者,脑脊液氯化物降低

  8. (三)血清钙 (Calcium ,Ca) 【概述】 钙是人体含量最多的阳离子,其中99%存在骨骼和牙齿中,血液中的钙以非扩散性钙和包括离子钙在内的非扩散性钙两种形式 ,这两种形式相会转化并保持动态平衡。 【参考值】 2.03~2.54mmol/L (成人) 2.25~2.67mmol/L (儿童)

  9. (三)血清钙 (Calcium ,Ca) 【临床意义】 血清钙增高常见于: 1. 甲状旁腺功能亢进;2. 骨肿瘤;3. 急性骨萎缩;4. 大量应用VitD治疗;5. 血液内CO2张力增加的疾病。 血清钙降低常见于: 1. 甲状旁腺功能减退;2. Vit D缺乏症;3. 婴儿手足搐搦症及骨质软化症;4. 钙或VitD摄入不足或吸收不良;5. 肾脏疾病;6.代谢性碱中毒。

  10. (四)二氧化碳结合力测定(CO2Cp) 【二氧化碳的运输】 ◆以物理溶解的形式随血浆运输◆ 以HCO3- ◆ 与血红蛋白结合成氨基甲酸血红蛋白(Hb-NHCOO3-)形式二氧化碳结合力(CO2Cp):是静脉血标本分离血浆后,与正常人肺泡气平衡后测的血浆中以HCO3-形式所含的CO2量。

  11. (四)二氧化碳结合力测定(CO2Cp) 【参考值】21~30 mmol/L【临床意义】为血液碱储备,被认为是能准确反映代谢性酸碱平衡的指标,受呼吸和代谢两个因素的影响。

  12. 二、血糖及其代谢相关检查

  13. 糖的重要生理作用 ◆氧化供能 ◆是某些激素、酶、血液中凝血因子和抗体的成分,细胞膜上某些激素受体、离子通道和血型物质等也是糖蛋白。 结缔组织基质的主要成分-蛋白多糖,是由氨基多糖和蛋白质所结合组成的。 ◆糖和脂类结合则形成糖脂,糖脂是神经组织和生物膜的重要组份。 ◆ 糖在体内可以转化成为脂肪、非必需氨基酸,并以核糖形式参与核酸的组成。

  14. 血糖及其来源与去路

  15. 血糖浓度的调节

  16. 血糖的测定 测定血糖的标本以血浆最为方便,测得结果最可靠。一般情况下全血葡萄糖浓度比血浆低10%-15%,毛细血管血样与静脉血样二者的测定值在空腹时无区别,但餐后1小时血样,二者可相差2.27±0.66mmol/L。测血糖的血浆中取空腹、进食一小时或随机取血,一般采用空腹血样本。抗凝剂用草酸钾氧化钠(2mg/ml可在24小时内阻止葡萄糖酵解)。

  17. 血糖的测定 正常人空腹血浆葡萄糖浓度的参考范围为3.9-5.6mmol/L。

  18. 血糖检测的临床意义 空腹静脉血糖浓度大于7.0mmol/L,且有临床症状,可诊断为糖尿病。若小于6mmol/L,则可除外糖尿病;若在6.0-7.0mmol/L之间,应复查做进一步检查。 若餐后2小时,血浆葡萄糖浓度大于7mmol/L,可怀疑为糖尿病。 如果随机血样浓度大于11.1mmol/L,也可诊断为糖尿病。

  19. 三、心肌损伤标志物测定

  20. ACS的病理发病机制

  21. 诊断急性心肌梗死(AMI) LDH,AST,HBDH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 CK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 CK-MB(金标准),LDH1

  22. 急性心肌梗死时血清中心脏酶活性改变的机制 心脏酶主要分布于心肌细胞内,当心肌细胞缺血时,心肌酶释放入血,其升高的时间及浓度和以下机制有关: ★心肌酶的释放速度: ①心肌细胞内外酶浓度的差异 • 影响因素 ②酶在心肌细胞内定位与存在形式 ③酶蛋白分子量的大小

  23. ★ ★心肌酶在细胞间隙的分布和运送 心肌细胞中的酶经过两种途径进入血液: 途径一:心肌酶释放后进入毛细血管直接入血 途径二:心肌酶释放后进入组织液,经淋巴系统回流进入血液。 心脏受损时心肌酶主要通过第二种途径进入血液,故酶升高存在延迟

  24. ★ ★ ★血中酶的清除:不同的酶在血清中 清除时间不同 可能的机制包括: ①从尿路排泄。 ②肝脏及网状内皮系统对酶的清除。 ③酶在血管内失活或分解。

  25. (一)急性心肌梗死的酶类标志物 1、肌酸激酶及其同工酶2、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 3、乳酸脱氢酶及其同工酶

  26. 1、肌酸激酶及其同工酶 • 分布 骨骼肌细胞和心肌细胞中,也存在于脑和其它组织细胞。 • 亚类 由M和B亚基组成的二聚体,有三种同工酶: CK-MM,CK-BB , CK-MB 。 CK-MM1、CK-MM2和CK-MM3 CK-MB1和CK-MB2

  27. 正常血清中各亚型的含量 CK-MM1>CK-MM2>CK-MM3,CK-MB1>CK-MB2。 • AMI时 组织型的MM3和MB2大量释放入血,CK-MM3/CK-MM1和CK-MB2/CK-MB1比值超过1.0,此变化明显早于CK和CK-MB的升高。CK-MB2/CK-MB1在AMI发病后1小时达到峰值,CK-MM3/CK-MM1在3小时达到峰值。显然CK亚型分析在诊断AMI的特异性和灵敏度方面优于CK总酶和同工酶。

  28. (1)肌酸激酶(Creatine Kinase,CK) 【概述】肌酸激酶主要分布在骨骼肌、心肌、脑及消化道中。CK是由M和B两个亚单位组成的二聚体,根据其亚单位的组成及电泳特点将CK分成三种同工酶,即:脑型同工酶(CK-BB),混合型同工酶(CK-MB),肌型同工酶(CK-MM)。正常人血中以CK-MM为主,CK-MB只占总CK的5%,CK-BB量极微。测定CK及其同工酶CK-MB对急性心肌梗死的早期诊断十分有意义。不同性别、年龄、种族CK活力水平存在差异。

  29. 【参考值】 酶偶联法: 38-174U/L(男), 26-140U/L (女) 肌酸显色法: 15-163 U/L(男),3-135 U/L(女) 【临床意义】1.急性心肌梗死4~10小时血中CK升高,12~36小时达峰值,72~96小时恢复正常。在AMI病程中CK再次升高提示有再次心肌梗死发生。2.心绞痛、心肌炎、手术后CK水平也有上升。3.急性或慢性骨骼肌损伤时CK上升,但随着病程延长而逐渐下降。 (1)肌酸激酶(Creatine Kinase,CK)

  30. (2)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 【概述】CK-MB同工酶主要存在于心肌中,占心肌总CK活力的15%~20%,在骨骼肌、脑及消化道中含量甚微。急性心肌梗死后3-6小时开始升高,18-24h到达高峰,2-3天降至正常水平。其分析方法主要是免疫抑制法及电泳法。 【参考值】 免疫抑制法:CK-MB<16U/L; 琼脂糖凝胶电泳法(活力):CK-MM占94%~96%; CK-MB<5%;CK-BB极微。

  31. 【临床意义】1.急性心肌梗死后CK-MB出现早,故对其早期诊断期十分有价值,诊断的灵敏度高于总CK。2.CK-MB对判断急性心肌梗死面积及预后也有帮助。CK-MB还可判断冠状动脉再通。3.心绞痛,心包炎,慢性心房纤颤,心脏手术,安装起搏器及冠状动脉造影时CK-MB水平升高。4.某些肌病和骨骼肌损伤时,如:肌营养不良,多发性肌炎,肌萎缩,挤压综合症,肌肉注射等血中CK-MB也可升高。

  32. 2、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 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分布几乎遍及全身,其中以心脏及肝脏含量最多。急性心肌梗死发作后6-12h血清中AST升高,24-48h达峰值(正常上限2-20倍),4-6天恢复正常。【参考值】 <45U/L(速率法)

  33. 【临床意义】AST升高主要见于:① 心肌梗死、肺梗死、肾梗死、脑血管意外。② 急性肝炎、中毒性肝炎。③ 心衰、活动性心肌炎、心律失常等。

  34. 3、乳酸脱氢酶 (LDH) 【概述】乳酸脱氢酶分布于全身各组织,其中以肾脏含量最高,其次为骨骼肌、心肌、脾、脑、肺。心肌细胞中LDH含量为正常血清的3000倍。急性心肌梗死后12-24h,80%的病人血清LDH升高,第二天达峰值,从第七天开始下降,第十二天左右恢复到正常水平。【参考值】 104~245 U/L (L酶法)

  35. 急性心肌梗死后心肌酶的时相变化 对单纯性急性心肌梗死病人

  36. (二)急性心肌梗死蛋白类标志物 • 血清心肌酶的测定对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存在的不足之处: ①酶活性升高出现较晚 ②持续时间短 ③特异性较差 • 从临床应用的角度,希望的心脏标志物是 ①在心肌细胞中高浓度存在而在非心肌组织中不存在,即高特异性。 ②心肌损伤发生后能快速释放到血中,以便在早期损伤获得高灵敏度的诊断。 ③在血中能维持较长时间的高浓度,即长“窗口期”。 ④能被快速分析。

  37. 1、急性心肌梗死的蛋白类标志物 1、肌红蛋白 • 结构特点:肌红蛋白(myoglobin ,Mb)是横纹肌组织特有的色素蛋白,分子量为170kD。分子结构和血红蛋白的亚基相似,由一条多肽链和1个血红素分子构成。 • 分布:Mb主要存在于骨骼肌和心肌中,其含量为:骨骼肌3~9mg/g,心肌为1.4mg/g。 • 功能特点:Mb能可逆地与氧结合,在肌细胞内有贮存和运输氧的能力。

  38. 临床意义: ①Mb是AMI血清中最早出现的生化标志物; ②AMI患者血清Mb的升高幅度和持续时间与梗死面积和心肌坏死程度呈明显正相关; ③Mb既存在于心肌又存在于骨骼肌,通过肾脏排泄来清除,当骨骼肌损伤或肾排泄功能障碍时可引起血清Mb升高,引起AMI诊断的假阳性。因此,应用血清Mb诊断AMI时,必顺结合临床症状和病史,排除引起血清Mb升高的其它因素,才能确定诊断。 • 测定的方法: 免疫化学法,包括放射免疫测定法、酶联免疫测定法、胶乳凝集试验和免疫比浊法、荧光免疫测定法和滴金免疫法等。

  39. 2、心肌肌钙蛋白 • 结构特点:肌钙蛋白(troponin,Tn)是肌肉组织收缩的调节蛋白,主要存在于骨骼肌和心肌中,在肌肉收缩和舒张过程中起重要作用。Tn由肌钙蛋白T(TnT)、肌钙蛋白I(TnI)和肌钙蛋白C(TnC)三个亚单位组成 。 • 功能特点:TnT将肌钙蛋白复合物与原肌球蛋连接在一起,大部份以结 合形式存在于细丝,约6%以游离形式存在于细丝外。TnI是肌原纤维ATP酶 的抑制性亚单位,有防止肌肉收缩的作用。TnC则能和钙结合,肌肉收缩 时活化细丝。

  40. 临床意义: cTn在缺血性心脏疾病的早期,血清浓度也明显增加,敏感性和特异性很高,持续时间长,可作为缺血性心脏疾病有价值的诊断指标。 心肌细胞中的cTnT和cTnI是唯一存在于心肌中的收缩蛋白,对心肌坏死或损伤有高度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由于在血中含量极低,因此少量的心肌坏死,血液中浓度快速升高。cTnT在胞浆中有少量的游离形式,心肌梗死发生后快速释放入血,肌原纤维中cTnT以cTnT-I-C复合物的形式存在,因此释放缓慢。cTnT在心肌梗死发生后3~4小时血中出现升高,并能维持10天或更长的时间。cTnI无游离形式,心肌梗死发生后,释放到血中的形式主要为cTnI-C和少量的cTnT-I-C复合物。与cTnT相同,AMI发生后其变化同CK-MB,即4小时可检测到升高,峰值在14~18小时,血中维持升高5~10天。 cTnT和cTnI是目前心肌损伤最具特异性的标志物。 “微小心肌损伤”(minor myocardial damage MMD) • 测定的方法: 主要是免疫法

  41. 谢谢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