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0 likes | 393 Views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 三农 ” 问题解析. 一、中国农业路在何方? 二、解决好“三农”问题是重中之重. “ 十一五 ” 政府投资重点在六个领域 : 中央政府将重点加大对农村建设、中西部发展、社会事业、科技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等六大领域的投资,其中对农业方面的投入将是重中之重。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成为“十一五”时期农村和农业发展的总目标、总思路,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 一、 中国农业路在何方?. 古人云: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1、谁来养活中国 “未来中国能否养活自己”成为国人乃至世界普遍关注的问题。
E N D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三农”问题解析 一、中国农业路在何方? 二、解决好“三农”问题是重中之重
“十一五”政府投资重点在六个领域:中央政府将重点加大对农村建设、中西部发展、社会事业、科技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等六大领域的投资,其中对农业方面的投入将是重中之重。“十一五”政府投资重点在六个领域:中央政府将重点加大对农村建设、中西部发展、社会事业、科技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等六大领域的投资,其中对农业方面的投入将是重中之重。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成为“十一五”时期农村和农业发展的总目标、总思路,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
一、中国农业路在何方? 古人云: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1、谁来养活中国 “未来中国能否养活自己”成为国人乃至世界普遍关注的问题。 1995年我国进口粮食2000万吨,几乎在一夜之间就变成了世界第二大粮食进口国。 全国每年新增粮食需求100亿斤左右。
1994年,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所长布朗先生在其《谁来养活中国》一书预言中国将面临粮食危机。“粮食的短缺危机将使中国的经济奇迹过早结束。”1994年,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所长布朗先生在其《谁来养活中国》一书预言中国将面临粮食危机。“粮食的短缺危机将使中国的经济奇迹过早结束。” 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结论都承认:“中国的粮食缺口将会越来越大,粮食问题将会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瓶颈。” 2、农业的隐忧 (1)农业投入不足,无钱难办事 农业发展,一靠政策,二靠科技,三靠投入。由于农业投入比重逐年下降,投入问题已成为制约中国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就农业生产本身来讲,关键是农业投入不足:农业投入总量的绝对数虽有所增加,但相对份额变化不大且有下降趋势。一是国家财政支农数占国家财政支出的比重连续下降,我国财政支农资金在财政总支出的比例不断下降,1980年是12%,1990年是10%,近年来大致维持在8%,欧美国家的财政预算用于农业的开支,一般占财政总支出的20-50%。二是农业信贷占国家金融信贷的比重下降。1995年是5.95%,97年4.42%,99年5.11%,2000年4.92%,2001年5.09%。三是农户生产性投入不足。由1997年的人均支出437元降到2000年的286.5元,相当于全国农民对农业减少投资千亿元。
(2)耕地减少严重,耕地质量下降。 “民以食为天,粮以地为本”,离开了土地,就谈不上粮食生产。 中国的农业是典型的弱质农业。人均耕地面积仅1.41亩,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3,有1/3省市人均耕地面积不足1亩,666个县低于联合国确立的人均0.8亩警戒线,463个县低于人均0.5亩的危险线。 粮食产量连年下降。1998年粮食总产量曾达到10200亿斤以上,2002年降到9100亿斤,2003年又降到8614亿斤,降到了14年来最低水平,人均粮食占有量也由1998年的825斤,降到2003年的667斤,降到了22年来最低水平。
(3)农民不合理负担愈来愈重,屡限不止。 农民负担重在哪?农民群众中广泛流传这样一句话:“头税轻,二税重,收费是个无底洞。” 除按国家政策规定缴纳的税金和完成农产品定购任务外,农民还要承担村提留和乡统筹费,以及经法定审批程序设置的行政事业性收费、集资、基金等。最令农民不满的是乱摊派、乱收费、乱集资。 (4)谷贱伤农,农民增收缓慢。 长期以来,农民的利益得不到充分体现,生产积极性没有得到有效保护。一方面是国
家对粮食的定购数量过大,多数年份价格过低,农民十分不满。最近十几年,中国的定购粮价一直低于市场价格的年份占绝大多数。定购价与市场价之间的差距少则20%左右,多则1倍左右。另一方面,国家对粮食生产的保护制度不完善,保护价格难以落实。家对粮食的定购数量过大,多数年份价格过低,农民十分不满。最近十几年,中国的定购粮价一直低于市场价格的年份占绝大多数。定购价与市场价之间的差距少则20%左右,多则1倍左右。另一方面,国家对粮食生产的保护制度不完善,保护价格难以落实。 农民来自农业的纯收入绝对额最高的一年是1997年,农民人均来自农业的收入达到1267元,2001年下降到1165元,2002年差不多,1998-2000年共减少132元,2001年由于粮价回升,人均增加30多元。
城乡人均收入差距扩大,从2000年到2003年的4年中,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只比上年增长2.1%、4.2%、4.8%和4.3%,与“十五”计划年均增长5%的目标相距较大;农民人均纯收入与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之比分别为1:2.78、1:2.90、1:3.11、和1:3.24。城乡人均收入差距扩大,从2000年到2003年的4年中,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只比上年增长2.1%、4.2%、4.8%和4.3%,与“十五”计划年均增长5%的目标相距较大;农民人均纯收入与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之比分别为1:2.78、1:2.90、1:3.11、和1:3.24。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1978年只有210元,2003年扩大到5850元。城乡居民消费差距,1978年只有195元,2003年扩大到4568年。 城乡发展差距,不仅表现在收入和消费方面,而且表现在教育、医疗等社会发展个方面。养老、失业保险农村几乎是零。
在我国4.9亿农村劳动力当中,高中及高中以上文化程度者只有13%,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是29.2%,而文盲和半文盲还有7.5%.在我国4.9亿农村劳动力当中,高中及高中以上文化程度者只有13%,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是29.2%,而文盲和半文盲还有7.5%. • 我国农民收入较低,而且城乡差距越拉越大,1984年城市居民和农民的收入比例是1.84:1,1994年是2.86:1,到2005年则是3.22:1. • 1980年农村销售品零售额占全国的比例是65.7%,到2005年下降到32.9%. • 有统计说,2003年,在中国拥有超过100万美元金融资产的人有23.6万。这些人占有的财富已经超过了9690亿美元。而2003年中国的GDP是1.4万亿美元。这是个惊人的数字。
■ 13%的GDP养活47%的农村劳力,难!·“大帐”:农业产值最低,从业人员却最多 • ·“小帐”:农民外出打工收入成倍增长 小徐(民工):“俺家五口人,原先种四亩地,好多蔬菜都卖不出去,一年总收入才3000块钱;前年俺和弟弟出来到工地做事,留下爹娘在乡下种两亩地,俺们在城里一月就能赚2000块。扣去开销,全家纯收入一万多块钱哩!”
二、解决好“三农”问题 (一)、“三农”问题的形成原因 1、人们的认识偏差 2、长期的非均衡发展战略 3、农村人口过多,资源匮乏 4、社会等级制度及思想观念影响 5、基本国情矛盾,即人地关系紧张 6、城乡二元结构 7、农村社会经济形态未能跟上时代步划
一个乡党委书记的心里话——给朱总理的信 2000年3月,李昌平 我要对您说的是:现在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 一、盲流如“洪水” 二、负担如“泰山” 三、债台如“珠峰” 四、干部如“蝗虫” 五、责任制如“枷锁” 六、政策如“谎言” 七、假话如“真理”
1963年4月生于湖北省监利县周河乡洪湖边的一个小渔村。先后就读于湖北省机电学校,华中农业大学农经学院,中南财经大学,经济学硕士。 1983年1月—2000年9月,先后四次担任乡镇党委书记、县农村工作部副部长等职,经历了人民公社以来的农村改革全过程。 2000年3月,致信朱镕基总理,反映当地面临的突出问题。此信引起中央对三农问题的关注。10月,首次公开在国内媒体呼吁:给农民以同等国民待遇;12月当选《南方周末》2000年年度人物。 2000年9月辞去乡党委书记职务,南下打工,现居北京,任《中国改革》、《改革内参》记者、编辑。2002年1月,李昌平专著《我向总理说实话》一书由光明日报社出版,受到国内媒体和公众的广泛关注。
(二)、解决好“三农”问题的重要性 邓小平曾经有两个预言,其一是:共产党如果出问题,很可能出在党内;其二是:中国如果出问题,很可能出在农村。看这第二个预言,自然,邓小平所关心的“问题”并非我们所谓的三农问题,而是三农问题恶性发展以后的政治后果。 “农民问题是中国问题,中国问题是农民问题” ——秦晖
“三农”问题作为中国现代化过程中的基本问题,与中国共产党的使命和成败密切相关。“三农”问题并不单纯是农业、农民和农村问题,还关系到中国的工业化、城市化、共同富裕、可持续发展以及以人为本等一系列中国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可以说,“三农”问题解决之日,就是中国现代化实现之时。“三农”问题作为中国现代化过程中的基本问题,与中国共产党的使命和成败密切相关。“三农”问题并不单纯是农业、农民和农村问题,还关系到中国的工业化、城市化、共同富裕、可持续发展以及以人为本等一系列中国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可以说,“三农”问题解决之日,就是中国现代化实现之时。 时隔18年, 2004年1月,中央下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成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央关于“三农”问题的第六个一号文件。
改革开放后关于“三农”问题的“一号文件” 1982年的一号文件,突破了传统的“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体制框框,明确指出包产到户、包干到户或大包干“都是社会主义生产责任制”。 1983年1月,第二个中央一号文件《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若干问题》正式颁布。这个文件从理论上说明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正确性。 1984年1月1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一九八四年农村工作的通知》,即第三个一号文件。文件强调要继续稳定和完善联产承包责任制,延长土地承包期。
1985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即第四个一号文件。文件的中心内容是: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取消30年来农副产品统购派购的制度,对粮、棉等少数重要产品采取国家计划合同收购的新政策。 1986年1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1986年农村工作的部署》,即第五个一号文件。 针对农业面临的停滞、徘徊和放松倾向,文件强调进一步摆正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2004年1月,中央下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成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央关于“三农”问题的第六个一号文件。
2005年1月,中央下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成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央关于“三农”问题的第七个一号文件。2005年1月,中央下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成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央关于“三农”问题的第七个一号文件。 2006年1月,中央下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连续三年以中央一号文的形式下发。 政策措施:“多予、少取、放活” 2006年1月1日,在我国实行了2000多年的农业税被正式废止。
“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连续多年增长缓慢,粮食主产区农民收入增长幅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许多纯农户的收入持续徘徊甚至下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在不断扩大。农民收入长期上不去,不仅影响农民生活水平提高,而且影响粮食生产和农产品供给;不仅制约农村经济发展,而且制约整个国民经济增长;不仅关系农村社会进步,而且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而且是重大的政治问题。”“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连续多年增长缓慢,粮食主产区农民收入增长幅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许多纯农户的收入持续徘徊甚至下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在不断扩大。农民收入长期上不去,不仅影响农民生活水平提高,而且影响粮食生产和农产品供给;不仅制约农村经济发展,而且制约整个国民经济增长;不仅关系农村社会进步,而且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而且是重大的政治问题。”
(三)、解决“三农”问题的思路与途径 1、农民利益保护论 2、城乡统筹发展论 3、结构调整论 4、就业优先论 5、农村基础设施投资论 6、市场化带动论 7、城市化推进论 农业产业化、农村城市化、农民非农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