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6

上海外滩的建筑

上海外滩的建筑. 手动翻页. 目录. 每次走过上海外滩,总会对矗立外滩整整一个世纪的外滩各种建筑,对那风格不同的大门和石墙多看几眼 , 经历了岁月的洗礼和文化的积淀,最终形成了它独一无二的品质和韵味。 不久前路过上海,又去了外滩 , 将它们保存在照片中 , 回来整理成 PPS ,可以慢慢的品味。在编辑中,想找一些有关说明,恰巧从网上找到 “ 快乐飞鸽 ” 的有关照片和介绍,就大胆地将她的材料补充到这里。. 亚西亚大楼. 亚西亚大楼(中山东一路 1 号)

reegan
Download Presentation

上海外滩的建筑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上海外滩的建筑 手动翻页 目录

  2. 每次走过上海外滩,总会对矗立外滩整整一个世纪的外滩各种建筑,对那风格不同的大门和石墙多看几眼,经历了岁月的洗礼和文化的积淀,最终形成了它独一无二的品质和韵味。每次走过上海外滩,总会对矗立外滩整整一个世纪的外滩各种建筑,对那风格不同的大门和石墙多看几眼,经历了岁月的洗礼和文化的积淀,最终形成了它独一无二的品质和韵味。 不久前路过上海,又去了外滩, 将它们保存在照片中,回来整理成PPS,可以慢慢的品味。在编辑中,想找一些有关说明,恰巧从网上找到“快乐飞鸽”的有关照片和介绍,就大胆地将她的材料补充到这里。

  3. 亚西亚大楼 亚西亚大楼(中山东一路1号) 亚西亚大楼由马海洋行设计,裕昌泰营造厂施工,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高七层,竣工于1916年。外观为折衷主义风格,正面为巴洛克式,六、七层有爱奥尼克双柱,整幢建筑平面呈回字形。1939年大楼又加高一层。。 亚西亚大楼原址是英商兆丰洋行的产业, 1917年,大楼被英商亚西亚石油公司收购,遂名亚西亚大楼。 现为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的办公楼。

  4. 上海总会 上海总会(中山东一路2号) 早期的上海总会旧址,是一幢三层砖木结构英国式的改进建筑,兴建于1864年。该建筑除保存英国传统建筑风格外,在二楼和三楼还增加了宽敞的长廊式内阳台。1905年总会筹备重建,由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会员塔朗特(T.Tarrant)设计,1909年奠基,由英商聚兴营造厂施工,1910年竣工启用。新楼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共六层,底楼高26.9米,十分引人注目。外观是英国古典主义风格,第三、四层中间有爱奥尼式列柱,顶层南北两端有塔楼。墙面装饰和塔楼式样具有巴洛克特征,内装潢由日本设计师参照日本帝国饭店装饰风格完成,有“东洋的伦敦”之称。走进上海总会,就能看到一条长达34米的酒吧吧台,这条大理石吧台黑白相间,豪华、壮丽。更令人叹为观止的是二楼300多平方米的餐厅中竟无一根柱子。1956年,大楼曾交国际海员俱乐部使用,1971年改为东风饭店。

  5. 有利大楼 有利大楼(中山东一路4号) 1860年,大楼原址是一幢三层砖木结构的房屋,属天祥洋行。1922年,大楼被拆除重建由公和洋行设计,裕昌泰营造厂承建。大楼设计采用新文艺复兴时期特征,以正门为轴线,两侧建筑对称,外墙装饰吸收了巴洛克的艺术风格。大楼高六层,转角处有一小塔楼,使用变形的古典柱式,整个建筑布有丰富的雕刻装饰图案。是上海最早采用框架结构的大楼。1937年抗战,华商保险业纷纷内迁重庆,有利银行购得了大楼的产权,由此该大楼被称为“有利大楼”。现为新加坡佳通私人投资有限公司的办公楼。

  6. 日清大楼 日清大楼 日清大楼(中山东一路5号) 日清大楼是一幢六层钢筋水泥结构的日本近代西洋式建筑。大楼1925年建成,由德和洋行设计,外貌简洁,整幢大楼分为三段。一、二层为第一段,三、四、五层为第二段,顶层为第三段。五、六层之间有较深的挑檐,窗框周围饰有浮雕。属欧洲复古主义风格。因大楼原属日清汽船会社所有,故称为“日清大楼”。1945年日本战败,日清汽船公司由中国政府接管。日清大楼也改为招商局办公大楼。建国后,大楼归海运局使用。

  7. 元芳大楼 元芳大楼 元芳大楼(中山东一路6号) 中国通商银行是中国开办的第一家银行。光绪二十三年四月二十六日(1897年5月27日)成立,行址为外滩6号。该楼是一幢三层砖木结构的“东印度式”建筑,原是一家拍卖行。因银行建筑对安全性能有一定的要求,1906年对旧楼进行了翻造。改建后的大楼为假四层,砖木结构。外形是具有维多利亚哥德式风格的市政厅式建筑。外装饰带有浓厚的欧洲宗教色彩,底楼和二楼的窗户都是并列的落地长窗,窗框上端为扇形,顶楼正面对称并列的五个尖顶上原来都有十字架(现已被拆除)。 20世纪20年代,通商银行为扩充业务,还购入隔壁外滩7号原 大北电报公司大楼,因大楼西侧有元芳弄,故名元芳大楼。 顶部两侧有方窟窿,外观为三段式,系法国文艺复兴时期 风格。现房产由长江轮船公司使用。

  8. 大北电报公司大楼 大北电报公司大楼 大北电报公司大楼(中山东一路7号) 是一座文艺复兴式风格的大楼。该建筑注重统一、对称、稳重,外立面装饰甚为讲究。每层都采用了古典风格的柱子,或用来承重,或只作为装饰。窗户四周图形多样,立体感强,近似巴洛克式。它的黑顶白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同时也不失一种优雅的感觉。这楼是现在的盘谷银行上海分行,自1908年建成以来,它已四度易主,最早称为大北电报公司大楼。后为中国通商银行及长江航运公司所用。

  9. 轮船招商总局 轮船招商总局 轮船招商总局(又名旗昌洋行),中山东一路9号 大楼建于1901年,系英商玛孔逊洋行设计,是一幢高三层砖木结构的建筑。外貌为新文艺复兴式,各层间都有明显的腰线。底层是石砌的外墙,门窗为拱形木结构,第二、三层正面原有古典柱式外廊,后被改为房间。外墙采用红色花岗岩石料,门斗上设凸出的阳台,内部楼梯曲折,木扶手和栏杆雕花显得十分精致。这里原来属美商旗昌洋行,解放后大楼交上海港务监督局等单位使用。

  10. 汇丰大楼 汇丰大楼(中山东一路10~12号) 汇丰大楼在外滩西洋建筑群中是一幢较为突出的作品。1923年,当时的英国人曾称之为“从苏伊士运河到远东白令海峡间最华贵的建筑”。大楼由公和洋行设计,英国德罗洋行施工。为求吉利,奠基时传说请风水先生择日,并埋下了大量的各国金币。该楼原是英商汇丰银行的办公楼。

  11. 汇丰大楼建筑风格 汇丰大楼建筑风格 汇丰大楼建筑风格属新古典派希腊式,平面呈方形,楼高五层,二至四层有六根罗马科林斯式柱,五楼中间有半圆形希腊式穹顶,高二层,整幢大楼显得古朴、典雅。大门内有高近20米的穹顶大厅,上层四周呈八角型,每个方向的壁面及穹顶均有彩色马赛克镶嵌组成的大型壁画。

  12. 汇丰银行伊(分行) 画面的内容分别是汇丰银行设在上海、香港、伦敦、巴黎、纽约、东京、曼谷、加尔各答八个城市分行的建筑。主画面是象征该城市的女神。穹顶壁画的内容是希腊神话中巨大的太阳和月亮,并有太阳神、谷物神、月神相伴左右。外圈的12个星座分别对准穹顶下的八幅壁画。仰头看去,壁画五彩缤纷,雄伟亮丽,令人叹为观止。

  13. 汇丰银行伊(分行) 汇丰银行伊(分行)

  14. 汇丰银行伊(分行) 汇丰银行伊(分行) 汇丰银行大楼1921年5月5日奠基,1923年6月13日竣工。 新中国成立后,大楼被上海市人民政府收买并作为市政府办公楼。1995年市政府迁往新址。现大楼使用单位为上海浦东发展银行。

  15. 海关大楼 海关大楼 海关大楼(中山东一路13号) 上海海关大楼自建成以来,一直是代表象征上海的主标志性建筑之一。早期的外滩海关是一座典型的中国传统官衙式建筑,建于1857年,三进楼房,中间有天井厅堂,两边是厢房,牌楼式的大门。1891年,上海道台对旧海关建筑进行重建,由英国人设计,国人杨斯盛的营造厂施工。1893年底,一幢中间五层高的哥特式方形钟楼,两边为对称的三层尖顶副楼的江海北关建筑落成。到1923年,原江海北关已不敷使用,相邻的汇丰银行大楼重建完工,外滩的其它大楼也多次重建。于是决定再次拆除重建新楼。新楼由公和洋行设计,于1927年12月19日建成。大楼的主建筑面对黄浦江,高8层,上面还有三层楼高的钟楼,共11层。外观设计采用希腊新古典风格,框架式钢筋结构,东面底部二层基座使用大量花岗石砌成。

  16. 海关大楼正门入口 正门入口有4根希腊多立克式柱,形成门廊,进入大门是海关大厅,巨大的天然大理石柱上布有贴金花纹,近大门中央有一个正八角形穹顶,顶部八个侧面各有一幅不同的帆影海事彩图,精美无比。

  17. 四方形的钟楼 最著名的是那四方形的钟楼,大钟有四个钟面,直径各为5.3米,当时为亚太地区之冠。紫铜的时针长2.5米,重36公斤,分针长3.16米,重60公斤。钟楼内有3个钟锤,最大的重2吨,另2个各重1吨。钟发条用0.01米粗的钢丝组绞,长达156米。每次上发条需要4人操作,花1小时才能完成。大钟用二种钟声报时,每15分钟,由4口小钟敲出有节奏的音乐声,每逢准点,十几吨的大钟被准时敲响,声音浑厚雄壮,回音可达10秒以上。

  18. 交通银行大楼 交通银行大楼 交通银行大楼(中山东一路14号) 交通银行,清光绪三十二年(1907年)二月成立,当年在上海设立分行。1880年,德国多家银行联合从颠地洋行买下了外滩14号的房产——一幢四层楼德国文艺复兴式建筑,设立了德华银行。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1919年10月,作为敌产,交通银行接管了德华银行,并迁入了外滩14号。。1937年,银行决定重建大楼并开始设计,不久因抗战一直拖到1946年才正式开工,1948年10月竣工,该楼是解放前外滩建造的最后一幢大楼。重建的交通银行大楼由鸿达洋行设计,陶馥记营造厂施工。大楼高六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立面为对称造形,底层和大门门框采用黑色大理石贴面,中间顶部又有二层,共八层,装饰为艺术派风格,设有库房、空调等当时最先进的设备。 大楼现由上海市总工会使用。

  19. 华俄道胜银行大楼 华俄道胜银行大楼 华俄道胜银行大楼(又名中央银行大楼,中山东一路15号) 华俄道胜银行是创建于清朝的中国第一家中外合资银行,合资股东为中、俄、法三国。1896年,道胜银行在上海设立分行,1910年收购了颠地洋行位于外滩15号的房产,并开始拆除重建。大楼由德商培高洋行设计,项茂记营造厂施工。楼高三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外观对称,大门两边各有一对券窗,具有法国古典主义建筑特色。二、三层正面使用六根爱奥尼克柱,柱顶均饰有欧洲神话人物头像雕塑。大门两侧柱顶原有一对精美的人物雕像(现已毁),底层的中央大厅贯通三层屋顶,并以彩绘玻璃天棚覆盖。厅内有对称布置通往二楼的白色大理石扶梯。二楼内壁也有精美的人物浮雕。外墙的底部用花岗石筑成,显得坚固无比。大楼虽仅三层,却是国内最早安装电梯的房屋。

  20. 精美的大门 精美的大门 1994年4月4日,这幢大楼成为中国外汇交易中心。

  21. 台湾银行大楼 台湾银行大楼 台湾银行大楼(中山东一路16号) 外滩16号原来是日商开设的台湾银行大楼。早期的台湾银行大楼是一幢建于上世纪的东印度式建筑,高三层,1924年被拆除重建。重建的大楼由德和洋行设计,采用日本近代西洋建筑风格,其特征是广泛吸收各国建筑的长处,集多种建筑风格为一体。与日本大阪和横滨的近代建筑比较相似。解放后,改名为工艺大楼。

  22. 字林西报大楼 字林西报大楼 字林西报大楼(中山东一路17号) 《字林西报》创刊于1850年8月,是上海最早的英文报纸,1901年迁往外滩17号。1921年建造大楼,由德和洋行设计,茂生洋行承建,1924年2月竣工。大楼占地面积1043平方米,高8层。以大门为轴线,两面对称,顶部两边有巴洛克式塔楼,钢筋混凝土结构。正立面为花岗石墙面,底部两层墙面使用大石块给人粗犷质朴的感觉。三至七层是排列整齐的窗格,中间有古典柱式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浮雕。八层两边为穹形券窗,中间双柱,有内阳台。大门口有多立克式柱和大理石门额,进门处原有两座女神石雕像(毁于文革时期)。《字林西报》于1951年3月停刊,之后该楼曾被内河航运局、中国丝绸公司上海分公司等单位使用。1996年房屋置换,大楼由美国友邦保险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使用,并易名友邦大楼。

  23. 麦加利银行大楼 麦加利银行大楼 麦加利银行大楼(中山东一路18号) 该址也是上海第一家外资银行丽如银行的行址。麦加利银行总行在伦敦,1857年11月在上海设分行。1892年丽如银行停业,麦加利银行购入其房产并迁入外滩18号——一幢三层砖木结构的英国式建筑。1922年扩建新楼,由公和洋行设计,德罗·考尔洋行承建,楼高四层,占地面积1755平方米,钢筋混凝土结构,文艺复兴时期建筑风格。外形设计横、竖向均为三段式,二至四层中段贯以两根爱奥尼克式石柱。底层为粗石基座层,以花岗石贴面,显得粗犷坚固。麦加利银行,也译为渣打银行,第一任总经理为麦加利,故称之为麦加利银行。早期的外滩银行林立,被誉为“东方金融中心”,而历史最久并且一直延续至今的只有麦加利银行。解放后,麦加利银行迁至圆明园路。1955年改名春江大楼。

  24. 汇中饭店 汇中饭店 汇中饭店(中山东一路19号) 汇中饭店原名叫中央饭店,原建筑是一座英国式的三层楼房。1903年,中央饭店改组为汇中饭店。1906年,原三层楼房被折除。重建的汇中饭店由玛礼逊洋行设计,王发记营造厂承建,1908年竣工,占地面积2125平方米,高六层,砖木混合结构。建筑造型采用巴洛克风格,外观为文艺复兴式,白砖墙面,镶红砖腰线,顶部东西两端,各有一座巴洛克塔式凉亭,还有屋顶花园。1914年因六楼火灾,修复为平顶。当年它是上海最豪华的旅店。1909年2月,国际第一次禁毒大会,又称“万国禁烟会”就在汇中饭店举行。参加会议的中国首席代表是两江总督端方。1911年12月,辛亥革命成功,上海各界人士假座汇中饭店大厅,欢迎孙中山先生就任临时大总统。欢迎会上,孙中山发表演说,要党员致力于民生主义。1965年,汇中饭店改为和平饭店南楼,它那富有欧洲情调的内装饰,深受世界各国游客的欢迎。

  25. 汇中饭店 汇中饭店

  26. 沙逊大厦 沙逊大厦 沙逊大厦(旧名华懋饭店,中山东一路20号) 沙逊大厦一直是代表上海外滩的主要标志性建筑之一。建造沙逊大厦的沙逊洋行,留有太多的故事。沙逊洋行由犹太人大卫·沙逊1832年创办于印度孟买。早期的沙逊洋行是将英国的纺织品和印度的鸦片销往中国,因而发家成为巨富。新沙逊洋行仍继续经营鸦片、纺织品,民国期间又涉足军火、五金,并发展到房地产业。新沙逊经营房地产,都是乘人之危。沙逊大厦的地皮,就因美商琼记洋行1875年抵押给巴林公司,到期无法偿还而被沙逊以每亩6500两白银购进。到1933年,每亩地价高达360000两。沙逊大厦由公和洋行设计,华商新仁记营造厂承建。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主建筑高13层,占地面积4617平方米。1926年开工,1929年竣工。大厦雄伟壮丽,属早期现代派风格。外观以垂直线条处理,简洁明朗。外墙均以花岗石贴面,第九层和顶部砌以泰山面砖,东立面屋顶为四方金字塔形,用紫铜皮饰面,高约10米。内装饰精致豪华,五至七层为华懋饭店。解放后沙逊大厦由政府赎买,并改作和平饭店北楼。1992年,和平饭店被列为国内唯一的世界著名饭店之一。

  27. 沙逊大厦

  28. 中国银行大楼 中国银行大楼 中国银行大楼(中山东一路23号) 中国银行是旧中国四大官办银行之一,其前身是清政府1905年创办的“户部银行”,1908年改称为“大清银行”,民国元年(1912年)改组建立中国银行,总行设北京,上海设分行。1928年,中国银行迁入外滩23号的原德国总会内。那是一座典型的意大利巴洛克风格的建筑,高三层,建于1908年,每个楼面设有廊式阳台,楼顶四端建有造形各异的巴洛克塔楼。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总会被中国银行购下。1934年,中国银行业务扩展,于是决定拆除重建。由中国银行建筑部的毕业于英国建筑学院的设计师陆谦主持,原设计34层,将是当年上海最高的大楼。陶馥记营造厂负责施工,南北地基的水泥桩深达50米。地基完工时,南面沙逊大厦的业主维克多·沙逊得知中国银行将建远远高于沙逊大厦的大楼,百般干涉,提出新楼的高度不能超出沙逊大厦的尖顶。最后迫于租界的压力,大楼只能建到17层,楼顶比沙逊大厦低0.3米。中国银行大楼占地5075平方米,钢框架结构。外形属装饰艺术派,外墙青石贴面,立面强调垂直线条,每层两侧有镂空“寿”字图案。屋顶采用石斗拱作装饰,正面两侧配以镂空花格窗。内装璜精致,地下室设有当时最先进的保险库。外形带有中国传统风格,是30年代外滩唯一的由中国设计师设计的大型高层建筑。

  29. 中国银行大楼 中国银行大楼占地5075平方米,钢框架结构。外形属装饰艺术派,外墙青石贴面,立面强调垂直线条,每层两侧有镂空“寿”字图案。屋顶采用石斗拱作装饰,正面两侧配以镂空花格窗。内装璜精致,地下室设有当时最先进的保险库。外形带有中国传统风格,是30年代外滩唯一的由中国设计师设计的大型高层建筑。

  30. 正金银行大楼 正金银行大楼 正金银行大楼(中山东一路24号) 曾是日本横滨正金银行的行址,旧名正金银行大楼。1845年,大卫·沙逊在此设立沙逊洋行上海分行。1920年,大卫·沙逊洋行出售地产,洋行的房产被正金银行收买。1923年,正金银行翻建新楼,1924年竣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正金银行的产业由中国政府接管,成为中央银行的行址。中山东一路24号大楼由公和洋行设计,德罗考尔洋行承建,占地7535平方米,高六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外形为横向三段式,二至五层设两根爱奥尼克柱。大楼外墙以花岗石贴面,底层粗缝石砌,具有新古典主义建筑风格。解放后,中央银行由中国人民银行接管,大楼改名为纺织大楼。

  31. 扬子大楼 扬子大楼 扬子大楼(中山东一路26号) 扬子大楼原是美商旗昌洋行1863年创办的扬子水火保险公司的办公楼。1917年,由公和洋行设计,1920年竣工。占地面积620平方米,高七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地面二层墙面使用岩石,处理粗犷。三至五层为磨石对缝墙面。第六层中间有爱奥尼克双柱廊,顶部为孟沙式屋顶形式,外貌设计采用折衷主义风格。扬子水火保险公司,主营水上船运保险,当时就采用自保和互保分摊风险。1891年,旗昌洋行倒闭,扬子保险公司成为独立的公司。1937年抗战,唯有扬子保险公司继续开业。1941年扬子保险公司被日军接管,抗战胜利后复业。解放后,大楼改由上海食品进出口公司使用。

  32. 怡和洋行大楼 怡和洋行大楼 怡和洋行大楼(中山东一路27号) 怡和洋行又名渣打洋行,1832年由英商创办于广州。主要以贩鸦片为主。1840年,林则徐在广州缴获非法入境的2万多箱鸦片中,怡和洋行就占7千多箱。鸦片战争后,怡和洋行卷土重来,1843年在上海设分行,在外滩27号建造楼房经营航运公司,建造公和码头,开办纱厂、打包场、啤酒厂、制材厂等。1874年还做军火生意。享有“洋行之王”美称。1920年,怡和洋行开始重建大楼,由马海洋行设计,华商裕昌泰洋行承建,高5层,占地2100平方米,1922年11月竣工。大楼外观具有新古典主义建筑风格,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外墙用花岗岩垒砌,一、二层墙面材料使用粗凿花岗岩石,视觉粗犷,坚固无比。三至五层中间,贯以4根科林斯式石柱,内部四壁和地面均用大理石铺砌。太平洋战争之后,怡和洋行被日本三井洋行接管,1946年复业。1955年,大楼交市房地局管理。1983年,在顶部又加了两层,使原来顶部的平台、栏杆、石屏和圆顶被复盖。现名外贸大楼。

  33. 东方汇理银行大楼 东方汇理银行大楼 东方汇理银行大楼(中山东一路29号) 大楼仅有三层而高达21.6米,平均每层的高度大大超过周边的建筑,在外滩的建筑群中,错落有致显得非常和谐。大楼建于1910年,占地面积1236平方米,钢筋混凝土结构。由通和洋行设计,协盛营造厂承建。外观采用古典主义建筑风格,以正门为轴线,两边对称。底层中间为三个高大的拱门,具有巴洛克风格。外墙用长方形石块叠砌,视觉上感到相当厚实匀称。大楼在整体上显示出法国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特征。解放后,东方汇理银行停业,改名东方大楼,现由中国光大银行上海分行使用。

  34. 英国领事馆 英国领事馆 英国领事馆(中山东一路33号) 中山东一路33号是外滩最老的一幢楼房,至今已有129年历史。多少年以来,这里一直是英国驻沪总领事馆的所在地。1872年6月,由英国人罗斯曼与伯依斯设计,占地38559平方米的两层砖木结构建筑开始建造。建筑外形设计具有英国文艺复兴时期风格,屋面为四坡式,使用中国的蝴蝶瓦,整个建筑平面近似正方形。由于外滩地势低,故设计了较高的台基。底层有五孔券廊。面临黄浦江的门前是大草坪,使这幢建筑绿树环绕,显得格外秀美典雅。100多年以来,这座楼房历尽沧桑,先后为许多机关、团体使用,是外滩地区保存较好的一幢近代西洋建筑。

  35. 英国领事馆 英国领事馆

  36. 百老汇大厦 百老汇大厦 百老汇大厦(北苏州路2号) 百老汇大厦,曾经是外滩建筑群中最高的大楼,因其位于原百老汇路(今大名路)的顶端而得名。大厦1930年开始兴建,建筑风格为早期现代派八字式公寓楼体型,由公和洋行设计,新仁记营造厂施工,占地面积5225平方米,铝钢框架结构,高22层,1934年竣工。大厦外墙底层用暗红色花岗石贴面,其它各层均使用咖啡色泰山面砖。外观采用简洁明朗的立方体组合,从11层起开始逐层收进,形成特有的体型,气势雄伟,18楼凉台平坦宽敞,是鸟瞰外滩景色的最佳处所。百老汇大厦原是供来华外国人作较长时间居住之用,抗战期间,被日军所占,所谓日本宪兵队特高课就驻扎在楼内。抗战结束,大厦被国民党接管。1951年更名为上海大厦,后改为宾馆。

  37. 外白渡桥 外白渡桥 架设在上海苏州河与黄浦江汇合处的外白渡桥,为钢架结构下承式桥,是上海市区最大的一座钢铁桥。桥有二孔,共长106.7米,车行道宽11.2米,两侧人行道各宽3.6米,经多次改造,现载重为20吨。上海开埠之初,苏州河两岸没有桥梁,人来人往都靠摆渡船运送。自从苏州河南北两岸先后划为英美租界以后,原先的几个摆渡口已远远不能适应租界当局的需要,于是有一个名叫韦尔斯的英国人,出面组织“苏州河桥梁建筑公司”,约花费12000元,于1856年在外摆渡上建造了一座木桥。这12000元又分作125股,掌握在以韦尔斯为首的12个股东手中,由此,桥名在当时便称为韦尔斯桥。后因该桥的位置在外摆渡,上海人都习惯地称之为“外摆渡桥”。

  38. 外白渡桥 外白渡桥 韦尔斯利用外摆渡桥收取过桥费,且中国人要比洋人多付。工部局眼看上海人民反对收取过桥费的呼声愈发高涨,终于在1873年8月,在外摆渡桥西约数十米处建造了一座长约100多米,宽约12米的木桥,定名为“公园桥”,以同近旁的外滩公园呼应。公园桥于该年9月中旬开始正式通行,人们过桥从此不必再付钱,于是大家就称之为“外白渡桥”(“白”为不付报酬之意)。它的本名却被人们忘却了。 同年10月,韦尔斯将外摆渡桥折价卖给工部局,不久即被拆除。1906年,工部局开始建造铁桥,第二年建成,并于年底举行通车典礼。其间,外白渡桥木桥也被拆掉,由今天我们所看到的这座铁桥取而代之。原先外白渡桥的称呼,让给了这座巍峨高大的铁桥。 1910年,大规模改建的理查饭店在其边上落成,在随后的年代里建成的外滩建筑选址于此多少与外白渡桥有关系。可以说外白渡桥带动了当时的上海经济,尤其是外滩经济的繁荣。

  39. 外白渡桥

  40. 外白渡桥 外白渡桥 桥的钢架已移去维修,原来的位置,已看不到桥了! 设计寿命只有50年的外白渡桥,至今已超期服役50年。虽历经多次维修,但桥体已明显老化,各部件处于疲劳期。去年7月启动的外滩通道工程,将以盾构推进的形式,在外白渡桥下掘出一根地下通道。两相权衡,并经过严密论证,相关部门做出了“移桥”的决定。08年4月6日上午,上海外白渡桥移桥工作正式开始,由拖船将外白渡桥拖往船厂维修,两跨的外白渡桥将修旧如旧。铆钉连接是外白渡桥古老建筑的主要特点,修复过程中对桥面以上部分的修复,原则上仍用铆钉连接工艺。此外,维修单位还将对钢桁架进行全面检测,更换部分锈蚀严重的部件,更换铆钉,矫正与更换变形杆件,全桥彻底除锈,重新涂装,更换混凝土桥面板为钢桥面板。

  41. 外滩信号台 外滩信号台 外滩信号台 外滩信号台,位于中山东二路1号,又名外滩天文台,现存建筑建于1907年9月,下面为地下室。地面二层为长方形平顶房屋,作办公接待等用,其上为一高36.8米的圆柱形建筑物,柱顶安置有风向风速仪和悬挂风旗风球的桅杆。外墙红、灰两色相间,屋顶及圆柱顶部均有铁栏。外滩信号台雄伟挺拔,曲线简洁流畅,属阿托奴婆(ATONOBO)式风格,是洛可可风格的简约化。1907年以来,该台每天向黄浦江上行驶的船只提供气象报告五次,如遇天气突变,则在台顶桅杆挂上旗或球,以示警报。直到1956年因无线电、电话通讯得到普及应用,该台才予以撤销。1993年10月,在外滩综合改造工程中,施工单位采用最先进的建筑物整体移位的方法,将外滩信号台向江边移动了22.4米。目前此处已辟为上海外滩历史陈列室。

  42. 俄罗斯领事馆 俄罗斯领事馆 俄罗斯领事馆(黄浦路20号) 1917年,上海外滩北部苏州河与黄浦江交汇的地方,矗起了一幢深青色的俄罗斯风格的四层大楼。这就是1914年开始建造,费时3年才完工的俄罗斯驻沪领事馆大楼。苏联政府在十月革命后曾关闭领馆,1927年,国民党政府又要求苏联政府关闭领馆,1932年关系恢复后重新开放。1939年抗战爆发,领馆被迫关闭,至1945年开放。1962年珍宝岛事件后关闭,到1986年10月15日再次开放.

  43. 俄罗斯领事馆

  44. 法邮大楼 法邮大楼 法邮大楼(中山东二路9号) 1861年,法国邮船公司将业务扩展到了中国,并在上海法租界靠近黄浦江边获得了34亩土地。第二年法邮公司在上海设立了办事处。1926年法邮公司把上海办事处扩展为远东分公司。1937年2月,该公司在原址起建新大楼,与当时的法国驻沪领事馆毗邻而居。因抗战爆发,工程建设进展缓慢,历时两年才完工。法邮大楼是法租界外滩第一座现代商业建筑,其简约流畅的外观设计,精致的内部构造,匠心独具的建筑用材,使之成为当时上海极富现代气息的建筑。该大楼的设计师R.Minutti此前曾为震旦大学作过精美的设计。法邮大楼由法国远东建业公司管理,法邮公司拥有大楼第一层的整层楼面,其他各层为中法工商银行等几十家租户使用。1947年法邮公司远东分公司迁至西贡,上海仍设办事处。解放初期,上海房管部门接收管理大楼,先后有一机部第二设计院、中国船舶公司第九设计院、上海机电设计院、上海船舶工业公司等机构入驻该大楼。

  45. 礼查饭店 礼查饭店 礼查饭店(黄浦路15号) 浦江饭店(原名礼查饭店),始建于一八四六年(清 ·道光二十六年)由西人礼查RICHADS创建,是上海开埠以来乃至全国第一家西商饭店。 1907年(清 ·光绪三十三年),扩建为具有新古典主义维多利亚巴洛克式筑,是当时上海最豪华的西商饭店,也是中国及远东最著名的饭店之一。饭店虽经历了150多年的历史变迁,但仍然保持着其原有的建筑风貌和历史痕迹。她犹如一幢历史丰碑昂然屹立,叠影出上海变迁的缩影。2002年浦江饭店完成第一期更新改造工程,并全部投入使用,改造后的浦江饭店青春焕发。

  46. 上海邮政大楼 上海邮政大楼 上海邮政大楼 上海邮政大楼以其别具一格的建筑风貌和不同凡响的艺术造型格外引人注目。它是至今保存最为完整的我国早期自建的邮政大楼。邮政大楼是幢平面呈马蹄型的西洋古典建筑,三面沿街,一边靠河。主楼高20余米,共4层,另有一层地下室。外部立面模仿古罗马巨柱式,采取气势雄伟的科林斯立柱,高大雄伟、气宇轩昂。大楼系钢骨水泥四层平顶,建筑面积25294平方米,建筑高度51.16米(不包括旗杆8.23米)。

  47. 上海邮政大楼 大楼层顶转角处高矗的钟楼是17世纪意大利巴洛克风格的显现。塔基东西两旁,还构造具有邮政特征的两组雕塑,有神话中的上帝信使和丘比特爱神,雕塑代表交通和邮政通信。这些都体现了大楼设计者的审美情趣,既显示上海邮政的富丽堂皇,又表示作为公众的信使,是联系公众间的感情纽带,对用邮者的平等公正。

  48. 上海邮政大楼 外部立面模仿古罗马巨柱式,采取气势雄伟的科林斯立柱,高大雄伟、气宇轩昂。

  49. 陈毅塑像 陈毅塑像 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政治家,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和领导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1901年8月26日诞生于四川省乐至县。字仲弘。1919年赴法国勤工俭学。1921年因参加中国留学生的爱国运动被押解回国。1922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3年到北京中法大学学习,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初毕业后被派赴四川万县,推动川军响应北伐。1927年春任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中共委员会书记。 1949年5月起兼任上海市市长。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