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0 likes | 904 Views
缺血性脑血管病 吉林大学第二医院 张雷. 第一节 概述. 脑血管病(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脑血管病变引起的脑功能障碍(包括血管狭窄、闭塞、破裂等)。 脑卒中 (stroke) :急性脑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引起的神经功能缺损. 脑血管病的分类. 1995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第四次脑血管疾病学术会议的分类. 脑卒中: 缺血性卒中;动脉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 脑栓塞 腔隙性脑梗死 出血性卒中:脑出血 蛛网膜下腔出血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小卒中.
E N D
第一节 概述 • 脑血管病(cerebrovascular disease):脑血管病变引起的脑功能障碍(包括血管狭窄、闭塞、破裂等)。 • 脑卒中(stroke):急性脑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引起的神经功能缺损.
脑血管病的分类 • 1995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第四次脑血管疾病学术会议的分类. • 脑卒中: • 缺血性卒中;动脉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 • 脑栓塞 • 腔隙性脑梗死 • 出血性卒中:脑出血 • 蛛网膜下腔出血 •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小卒中
脑血管特点 • .动脉壁薄 • .Willis环把两侧颈动脉和两侧椎动脉联系起来。 • .脑皮质血流丰富,77-138ml,白质血流少14-25ml。 • .血管分为皮层支和深穿支 • .血管发育不良或变异,使定位诊断有时困难
脑的血液供应:(一)颈内动脉系统 • 眼动脉:供应眼部血液 • 脉络膜前动脉:供应苍白球 、内囊后肢、外侧膝状体。 • 后交通动脉:连接大脑后动脉 • 大脑前动脉:皮支:半球内侧面前3/4和背侧面上1/4皮质 • 及皮质下白质 • 深穿支:供应内囊前肢等 • 大脑中动脉:皮层支:半球背外侧面前2/3(额顶颞岛) 深穿支:内囊膝部和后肢的前2/3
脑的血液供应:(二)椎-基底动脉系统 • 供应大脑半球后2/5、丘脑、脑干、小脑 • 椎动脉:起于锁骨下动脉,在颈椎横突孔上行,枕大孔入颅, • 主要分支: • 小脑下后动脉:供应延髓背外侧(疑核、前庭核、 • 绳状体、三叉神经脊束、脊丘束 • (交感下行纤维)及小脑半球. • 基底动脉:两条椎动脉汇合而成,供应脑干,小脑幻灯片 12 • 小脑下前动脉: • 小脑上动脉 • 大脑后动脉:皮层支:枕叶 颞叶底部 • 深穿支:脑干、丘脑等
脑的代谢 • 脑重=2%-3%体重(约1500克) • 脑血流=20%心输出量=800-1000ml/min • 脑耗氧及葡萄糖=20%-25%全身供给 • 脑停止供氧供糖:2分:电活动停止 • 5分 不可逆死亡 • 脑血流量与血管半径4成正比,与血管长、血黏度成反比。
第二节 脑血管病的流行病学及预防 • 人类疾病死因:第1或2位 • 年发病率:120-180/10万, 男高女低; • 北高南低, • 东高西低, • 冬高夏低, • 中老年高青少年低。 • 年死亡率:60-120/10万
脑血管病危险因素 • 不可干预因素: • 年龄:成正比 • 性别:男:女=1.3~1.7:1 • 遗传因素 • 种族
脑血管病危险因素 • 可干预因素 • 高血压 • 糖尿病 • 高血脂 • 心脏病 同型半胱氨酸血症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 高纤维蛋白原血症 口服避免药物 肺炎衣原体感染 抗凝治疗 吸烟 酗酒 肥胖 情绪应激
脑血管病的预防 一级预防:未发病的人的病因治疗。 高血压:限盐、限酒、戒烟、减肥、情绪稳定、长期用药 血压:140/90mmHg;糖尿病:130/85mmHg以下 心脏病:各种原因的房颤.纠正房颤,如不能,长期抗凝或抗 血小板聚集 糖尿病;积极控制 高脂血症:饮食控制、体育锻炼、降脂药物 戒烟 : 限酒: 治疗颈动脉狭窄 二级预防:抗血小板聚集,控制TIA,长期控制危险因素
第三节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a Attack,TIA) • TIA:由于某种因素造成的脑动脉一过性或短暂性供血障碍,导致相应供血区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或视网膜功能障碍。一般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可反复发作,但每次均在24小时内完全恢复. • 2011最新TIA中国专家共识定义TIA是脑或视网膜局灶性缺血所致的、不伴急性梗死的短暂性神经功能障碍。大多数患者的临床症状在1 h内完全缓解;
TIA病因及发病机制 • 1.微栓塞学说 • 2.脑血管痉挛、狭窄、受压学说 • 3.血流动力学改变 • 4.血流成分异常
多发生在脑血管病的危险人群 症状特点: 突发性: 短暂性: 可逆性: 反复性: 神经系统表现: TIA临床表现 单瘫、偏瘫 Horner交叉瘫 单肢或偏身麻木 失语 偏盲 一侧视力+对侧偏瘫 或感觉障碍 颈内动 脉系统 眩晕恶心呕吐 复视 构音障碍 平衡障碍 视野缺损 跌倒发作 椎基底动脉系统
TIA治疗 为急症,及早治疗,防止发展为脑梗死 • 药物治疗:抗血小板聚集剂 :常用阿司匹林 抗凝治疗: 肝素、低分子肝素 钙拮抗剂 :尼莫地平 其他: 中医治疗 病因治疗: • 手术治疗:药物治疗效果欠佳,且颈动脉狭 • 窄>70%,行颈动脉支架或内膜切除术。
预后 未经治疗者: • 1/3 形成梗死 • 1/3 反复发作 • 1/3 自行缓解
ABCD2评分量表 • 年龄,≥60岁为1分。 • 血压,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为1分。 • 临床特征:偏侧肢体无力记为2分。 • 言语障碍但无偏侧肢体无力为1分。 • 其它记0分。 • 症状持续时间:≥60min,为2分。 • 10-59min,为1分。 • <10min,为0分。 • 既往糖尿病史,为1分。 总评分:7分 • 危险分层: • 0-3分,低危组 • 4-5分,中危组 • 6-7分,高危组
脑梗死: 各种原因引起的脑部血液供应障碍,使局部脑组织发生不可逆性损害,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
卒中 15% 原发性出血 • 脑出血 • 蛛网膜下腔出血 85% 缺血性卒中 5% 20% 25% 20% 30% 心源性栓塞 • 心房纤颤 • 瓣膜病 • 心室血栓 • 其他 穿支动脉病 (腔隙性) 动脉粥样硬化 性脑血管病 隐匿性卒中 其他不常见原因 • 血栓前状态 • 夹层 • 动脉炎 • 偏头痛/血管痉挛 • 药物滥用 • 其他 动脉源性 栓塞 低灌注 卒中的分类
卒中的分类 卒中 15% 原发性出血 • 脑出血 • 蛛网膜下腔出血 85% 缺血性卒中 5% 20% 25% 20% 30% 心源性栓塞 • 心房纤颤 • 瓣膜病 • 心室血栓 • 其他 穿支动脉病 (腔隙性) 动脉粥样硬化 性脑血管病 隐匿性卒中 其他不常见原因 • 血栓前状态 • 夹层 • 动脉炎 • 偏头痛/血管痉挛 • 药物滥用 • 其他 动脉源性 栓塞 低灌注
卒中的分类 卒中 15% 原发性出血 • 脑出血 • 蛛网膜下腔出血 85% 缺血性卒中 5% 20% 25% 20% 30% 心源性栓塞 • 心房纤颤 • 瓣膜病 • 心室血栓 • 其他 穿支动脉病 (腔隙性) 动脉粥样硬化 性脑血管病 隐匿性卒中 其他不常见原因 • 血栓前状态 • 夹层 • 动脉炎 • 偏头痛/血管痉挛 • 药物滥用 • 其他 动脉源性 栓塞 低灌注
卒中的分类 卒中 15% 原发性出血 • 脑出血 • 蛛网膜下腔出血 85% 缺血性卒中 5% 20% 25% 20% 30% 心源性栓塞 • 心房纤颤 • 瓣膜病 • 心室血栓 • 其他 穿支动脉病 (腔隙性) 样硬化动脉粥 性脑血管病 隐匿性卒中 其他不常见原因 • 血栓前状态 • 夹层 • 动脉炎 • 偏头痛/血管痉挛 • 药物滥用 • 其他 动脉源性 栓塞 低灌注
卒中的分类 卒中 15% 原发性出血 • 脑出血 • 蛛网膜下腔出血 85% 缺血性卒中 5% 20% 25% 20% 30% 心源性栓塞 • 心房纤颤 • 瓣膜病 • 心室血栓 • 其他 穿支动脉病 (腔隙性) 动脉粥样硬化 性脑血管病 隐匿性卒中 其他不常见原因 • 血栓前状态 • 夹层 • 动脉炎 • 偏头痛/血管痉挛 • 药物滥用 • 其他 动脉源性 栓塞 低灌注
卒中的分类 卒中 15% 原发性出血 • 脑出血 • 蛛网膜下腔出血 85% 缺血性卒中 5% 20% 25% 20% 30% 心源性栓塞 • 心房纤颤 • 瓣膜病 • 心室血栓 • 其他 穿支动脉病 (腔隙性) 动脉粥样硬化 性脑血管病 隐匿性卒中 其他不常见原因 • 血栓前状态 • 夹层 • 动脉炎 • 偏头痛/血管痉挛 • 药物滥用 • 其他 动脉源性 栓塞 低灌注
卒中的分类 卒中 15% 原发性出血 • 脑出血 • 蛛网膜下腔出血 85% 缺血性卒中 5% 20% 25% 20% 30% 心源性栓塞 • 心房纤颤 • 瓣膜病 • 心室血栓 • 其他 穿支动脉病 (腔隙性) 动脉粥样硬化 性脑血管病 隐匿性卒中 其他不常见原因 • 血栓前状态 • 夹层 • 动脉炎 • 偏头痛/血管痉挛 • 药物滥用 • 其他 动脉源性 栓塞 低灌注
脑梗死根据发病机制分类 • 动脉血栓性脑梗死: • 脑栓塞: • 腔隙性脑梗塞:大脑半球或脑干深部的小穿通动脉,在长期高血压的基础上,血管壁发生病变,导致管腔闭塞,形成的梗死灶。病变血管直径100-200μm的深穿支,引起脑组织发生直径0.2-15mm的梗死灶。 • 分水岭脑梗死:脑内相邻动脉供血区之间的边缘带发生的脑梗死。
动脉血栓性脑梗死(脑血栓形成)thrombotic cerebral infarction(thrombosis)
病因 • 动脉粥样硬化, • 高血压 • 糖尿病 • 高脂血症; • 各种动脉炎时间窗 • 血液成分异常造成血液黏度增加 • 偏头痛
发病机制 缺血级联反应: 兴奋性氨基 酸释放、细胞 内ca2+内流、 自由基大量释放 病 因 可逆 性脑 损伤 脑动脉 供血障碍 坏 死 梗死中心区 半暗带(可逆) 时间窗 正常组织
临床表现 • 多发生于有危险因素的人群 • 多于安静状态下或睡眠中起病 • 一般意识清楚(基底动脉闭塞或大面积梗 塞除外)、无明显头痛。 • 部分病人病前有TIA病史 • 根据闭塞血管不同神经系统表现不同:
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 • 1.颈内动脉闭塞: • 无症状 • TIA • 同侧Horner征,对侧三偏 • 失语 • 病侧眼一过性或永久性失明 • 颈部触诊\听诊异常
2.大脑中动脉 为颈内动脉的直接延续,发病率高, 为 最易发生闭塞脑血管。 皮层支闭塞:同向偏视,中枢性偏瘫,面部、上肢 重于下肢, 伴感觉障碍。 优势半球:失语(运动或感觉). 深穿支:“三偏”,肢瘫程度一致;主侧失语。
3.大脑前动脉闭塞 血供范围 大脑半球内侧面前部3/4皮质 皮层支 临床表现 对侧 下肢感觉、运动(下肢重于上肢) 伴二便潴留(双侧旁中央小叶损害)及精 神症状。 大脑前动脉 血供范围 内囊前肢和尾状核 深穿支 临床表现对侧中枢性面舌瘫、上肢近端轻瘫
椎基底动脉系统脑梗死 • 1.大脑后动脉闭塞 • 皮层支:对侧偏盲 • 失读或体像障碍 • 记忆障碍 • 深穿支:丘脑综合征 • 对侧不自主运动偏身感觉障碍 • Weber综合征
基底动脉尖端分出两对动脉,即大脑后动脉和小脑上动脉,供血区域包括中脑、丘脑、小脑上部、颞叶内侧和枕叶。基底动脉尖端分出两对动脉,即大脑后动脉和小脑上动脉,供血区域包括中脑、丘脑、小脑上部、颞叶内侧和枕叶。 表现为眼球运动障碍、瞳孔异常、觉醒和行为障碍、严重记忆力丧失及对侧偏盲或皮质盲。 .展面交叉瘫; 内侧纵束损害,主要由于基底动脉旁中央支。 3.基底动脉闭塞 即Millard –Gubler syndrome,病变位于脑桥基底部 ,特点: 病变侧外展神经麻痹及周围性 面神经麻痹;可出现对侧中枢性偏瘫; 对侧偏身感觉障碍。 脑桥基底部双侧梗死,表现为双侧面瘫、球麻痹、四肢瘫、不能讲话,但由于脑干网状节构未受累,患者意识清楚,能随意睁、闭眼及眼球垂直运动来表达自己的意愿。 • 主干闭塞: • 分支闭塞: 脑桥腹外侧部综合征 • 脑桥腹内侧部综合征 • 闭锁综合征 •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 ,
五、辅助检查 • 1.血液化验及心电图 血常规、 血流变、 血糖、 血脂等 有利于发现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
五、辅助检查 2.头部CT: 24 h内——一般正常 早期征象: 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 皮层边缘,尤其在岛叶外侧缘,以及豆状核区 灰白质分界不清楚; 脑沟消失等 24-48h后——低密度梗塞灶 2-3周间——可因“模糊效应”而显正常。
五、辅助检查 • 3.MRI: 梗死灶显影较CT早, • 为长T1、长T2信号,DWI呈高信号。 4.其他 血管造影:DSA、CTA和MRA TCD SPECT和PET CSF
病史询问 • 发病时间 • 发病体位 • 诱发因素 • 时间概况
触诊 • 颈动脉 • 桡动脉 • 搏动强度 • 对称性 • 异常搏动感
血压测量 • 双侧血压
脑供血动脉听诊 • 合适的听诊器 • 准确的体表标志 • 杂音的最强部位 • 适当加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