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0 likes | 821 Views
臺灣科技的轉型. 王永壯 國科會企劃處 2012 年 12 月 6 日. 0. 簡報大綱. 壹、科技發展的現況與挑戰 貳、未來發展方向. 1. 壹、科技發展的現況與挑戰 一、國際科技發展的現況 二、臺灣科技發展面臨的挑戰. 2. 一、國際科技發展的現況. 為了因應國際情勢日益嚴峻,各國多提出因應之道,臺灣也面臨嚴苛的挑戰,各國科技政策上因應國際情勢變化所提出的策略大致有: 1. 創新在科技政策中的戰略地位之重要前所未有 ( 美國、 歐盟、英國、德國、俄羅斯、日本、韓國、印度等 …) 2. 促進企業創新成為科技政策的重要著力點
E N D
臺灣科技的轉型 王永壯 國科會企劃處 2012年12月6日 0
簡報大綱 壹、科技發展的現況與挑戰 貳、未來發展方向 1
壹、科技發展的現況與挑戰 • 一、國際科技發展的現況 • 二、臺灣科技發展面臨的挑戰 2
一、國際科技發展的現況 為了因應國際情勢日益嚴峻,各國多提出因應之道,臺灣也面臨嚴苛的挑戰,各國科技政策上因應國際情勢變化所提出的策略大致有: 1. 創新在科技政策中的戰略地位之重要前所未有 (美國、 歐盟、英國、德國、俄羅斯、日本、韓國、印度等…) 2. 促進企業創新成為科技政策的重要著力點 (減免研發稅收,激勵企業創新、擴大技術產品出口等…) 3. 各國強化對重點科技領域的前瞻部署 (生物技術發展、 綠色智能產業、科技創新幫助傳統產業等…) 4. 各國高度重視國際科技資源的利用 (與各國一流大學合作等…) 5. 各國加強科技資源投入 (中國超越日本成為全球第二研發大國等…) 6. 各國高度關注科技人才 (日本、韓國 、美國等制定人才策略;國際合作、引用高科技人才等…) 資料來源:Report of Intern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velopment ,2012
二、臺灣科技發展面臨的挑戰 • 科研體系的發展 • 科技產業的發展 • 永續發展的模式 • 科技人力的培育
政府科技預算投入 近年來中央政府科技預算成長趨緩 政府投入研發經費佔我國總投入研發經費比例逐漸降低 % % % % % 資料來源: 2011年科學技術統計要覽
各國研發經費與人力比較 我國投入比例雖已達歐美主要國家水準, 韓國則比我國更積極投入科技創新帶動經濟成長。 每千就業人口研究人員數(FTE) 研發經費佔GDP比率(%) 資料來源:Ma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dicators, 2012, OECD 註:1. 圓圈的面積表示研發經費的多寡,研發經費係以購買力平價(PPP)折算 2. 國名後的數字為(研發經費/GDP(%), 每千就業人口研究人員數(FTE), 研發經費(Billion USD PPP)) 3. 各國資料以2010年為主,其中美國的數字為(2009,2007,2009)年的資料
1.科研體系的發展 • 缺乏從國家整體由上而下規劃之策略思考與作為: 臺灣在學術研究方面,較缺乏從國家整體由上而下規劃之策略思考與作為,問題導向型式之研究計畫比例較低,且跨領域計畫問題導向研究主題形成之事前評估程序過於簡化,議題選擇之證據基礎較薄弱。 • 缺乏利害關係人之參與: 在重要研究主題的規劃過程中,缺乏利害關係人之參與,同時使專家進行理性討論,資訊相對不夠透明與建全,尤其學研單位從事科技研發的驅動力鮮少來自於產業界。 • 明確的策略性方案與時程目標、明確資源配置: 國家整體發展必須有個更明確的策略性方案與時程目標,並針對重點發展項目,明確資源配置,促使學術研究在點(個別研究突破)、線(學門整體提升)、面(整體學術界貢獻)整合發揮最大效益。
2.科技產業的發展 • 臺灣科技產業困境 因全球競爭模式快速的變化,國內大廠仍面臨著國際間專利大戰之困境;主要競爭國家南韓的威脅不論在半導體、顯示器及智慧手持裝置等產業在全球競爭市場上,對臺灣科技產業亦造成極大的壓力。 • 產學人才與技術的落差 科研的投入與產業界所需要技術與人才之間,仍存在著很大的落差。仍需要政府積極培育適用人才、技術支援及產業界早期參與與決策的機制。並加強產學合作機制在銜接上游學研與下游產業的長效。 • 創投環境待活絡 早期(種子期加創業期)創投投資太低僅13.6%,遠低於美國的26%與大陸的29.9%。臺灣創投基金在全球市場、產品系統整合及產業前景洞察能力都較為薄弱,也缺乏世界級創投基金、新創企業家。 1-8
3.科技人力的培育 • 缺乏誘因機制,相對難以留住專業人才: 臺灣逐漸邁向高齡化社會,亦遭遇全球科技人才市場競逐之壓力,由於我國缺乏誘因機制,相對難以留住專業人才。應強化臺灣人才資質、制定具有競爭力的薪資獎勵機制、適度放寬人才職場相關規定,藉以吸引國內人才根留臺灣。 • 建立全球人才佈局思維: 臺灣應透過完備人才吸納政策、建立全球人才佈局思維,拓展產業及人才的國際參與廣度與深度,增進與國際間知識技術交流。 • 建構人才調節供需機制: 博士畢業人數迅速膨脹,科研人力卻未能適才適所。政府應積極推動並落實就業市場供需預測機制及建構人才調節供需機制、配合專業人才技能認證制度,重視人才的專業與獨特性。 1-9
4.永續發展的模式 • 永續發展評估決策模式: 臺灣地理位置特殊,地震、颱風等天然災害頻仍,隨著全球氣候變遷及社會快速發展的影響,環境的脆弱性增加,受災程度與社會經濟的損失亦逐年加劇,因此,建置評估決策模式因應重大災變、加強並落實應用災防科技於實務工作,以促成臺灣的永續發展,實為當務之急。 • 持續進行氣候變遷所引發的氣候災害模式之調查: 臺灣為高災害風險地區,應持續進行氣候變遷所引發的氣候災害模式之調查,並強化在社會與經濟衝擊層面的基礎調查與預報。應組建跨部會的環境、風險資訊平台,並達成資訊公開的要求。 1-10
貳、未來發展方向 • 一、組織再造轉為科技部 • 二、提升臺灣的學研地位 • 三、提升臺灣科技產業的創新動能 • 四、銜接學術研究與產業發展 • 五、智財下放迎接「創新經濟」時代 • 六、強化由上而下科技計畫的推動機制 • 七、以科技強化臺灣永續發展 • 八、解決臺灣的科技人才危機 • 九、科學園區的定位 11
一、組織再造轉為科技部(1/2) • 國科會的任務與組織 • (一)國科會組織條例第一條 • 行政院為加強發展科學及技術研究,設國家科學委員會。 • (二)任務: • 1.推動全國科學技術發展 (1)規劃與協調全國科技發展 (2)審議、管考與評估政府科技預算與計畫 (3)推動跨部會署國家整合型科技計畫 • 2.支援學術研究 (1)補助專題研究提升學術研究水準 (2)加強培育與延攬科技人才 (3)促進國際科技合作 (4)強化國內研發環境 • 3.發展科學工業園區 (1)積極推動並塑造科學園區之發展環境 (2)引進高科技技術及人才,激勵國內工業技術發展 (3)建設北、中、南核心園區,帶動區域經濟繁榮 12 12
一、組織再造轉為科技部(2/2) • 行政院組織再造 • (一)科技部組織法(草案) 第一條 • 行政院為推動全國科學發展與技術研究及應用等相關業務,特設科技部 • (二)科技部組成 • 1.國科會業務(跨部會署協調業務除外)。 • 2.行政院原能會業務,以及核能研究所有關支援核能安全管制業務。 • 3.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業務。 • (三)改制後之影響 • 1.加強推動應用科技研究,鏈結上、中游科技發展工作與環境。 • 2.支援產業前瞻技術研發。 • 3.規劃與推動核能安全政策與管制 • 4.跨部會署協調業務移至行政院科技會報辦理。 13 13
建構自由、多元、健康環境,讓小咖變大咖:推動「優秀年輕學者研究計畫」、「吳大猷先生紀念獎」、補助「研究學者」機制建構自由、多元、健康環境,讓小咖變大咖:推動「優秀年輕學者研究計畫」、「吳大猷先生紀念獎」、補助「研究學者」機制 學術評鑑制度之重新設計,學術成果評估應以長期社會效益為出發點 學術型探索未知及解決問題機制之建立,強化問題導向研究之事前/事中/事後評估機制 產學合作及利益衝突規範之建立,明訂利益揭露與衝突規範或指導原則,並建立利益衝突治理機制 二、提升臺灣的學研地位 14
目前我國學術研究發展相關表現 • 2010年我國的SCI、SSCI學術論文發表量已達全球第16名 • 2006-2010年我國論文被引用次數的全球排名亦成長至全球第19名 • 2010年我國每百萬人口平均論文產出優於南韓、日本及中國大陸 • 由我國論文各領域佔全球比重及平均每篇被引用次數相對於世界平均值觀察,我國在農業科學、化學、臨床醫學、電腦、地質、微生物、神經、藥理領先中、韓 • 1991-2010年台、韓、中的專利相對影響力比較 • 台灣在材料、奈米、半導體、機械及數位領先中、韓 • 生技持平 • 韓國在環境科技、食品化學、藥物、通訊、電腦、控制、光學、土木、機械工具、醫材為領先
關鍵技術掌握不足,專利與學術論文關聯低 資料來源:USPTO核准專利; Web of Science 16
目前的迷思 • 學研單位將發表論文視為研究目標 • 研究主題缺乏聚焦及產業需求的考量 • 產業過度集中不夠多元化,只重視產值、未重視附加價值 • 行政部門為全民把關,產學合作相關法規過於強調防弊
因迷思導致的後果 評鑑過度重視論文發表,研究無法真實回應國家發展、社會需求,或發掘科學真相等重要科技發展目標 研究主題過於自主且發散,缺乏聚焦,無法有效強化優勢領域及產業需求 產業過度集中,重產值而未重視附加價值,學研與產業之間距離太大,學研界培養人才不符產業所需 產學合作缺誘因,成果難轉化為正面學術評價,且易誤踩法規界線,以致研究者裹足不前,無法落實研究成果商品化
大環境的挑戰 • 各國研發經費配置強調一定成長,並進行選擇與聚焦,以強化優勢領域。 • 韓國科學技術計畫-577戰略 • 在2012年,韓國將研究開發總投資額達到GDP之5% • 各國推出各種誘因方案企圖大量吸引國際人才、強化創新環境。 • 我國大多數的企業只注重技術改良之獲利模式,缺乏創新,以致受到了低成本國家的挑戰。 • 台灣研究發展價值鏈的上中下游缺少連結,學術研究及發明獎項並未實質帶來創新價值。
大方向思考: 串聯科研上中下游,人才培養- 科技研發- 經濟發展 學術研究的目標是創造知識、培養人才、提升社會效益 基於科技基本法的精神, 政府應考量國家發展方向、社會需求及區域均衡,作為擬訂科技政策與推動科技研發之依據 科技政策的形成與推動,應強調多元參與及創新思維,並與人才培育(教育部)、經濟發展及創新(經濟部)相連結。建立可有效協助經濟發展、兼顧環境/健康及社會公平正義的決策模式 國家研發經費應合理配置,以帶動創新發展 學界:著重研發鏈之上游,加強前瞻規劃,以利長期發展, 培養優勢領域,並保持競爭優勢法人: 著重研發鏈之中游民間: 著重研發鏈之中下游投資
學術評鑑制度之問題 • 國家層級 • 總體科技施政缺乏研發價值後端指標 • 政策資訊無法充分傳遞,學界充滿論文至上的思維 • 學術研究成果評估未考量到長期社會效益 • 機構層級 • 不同教育體系與不同研究機構、沒有不同評估準則 • 論文為重之結果造成學校培育人才與產業需求有落差 • 計畫層級 • 計畫目標與評估準則不一致 • 審查機制無延續性及多元性 • 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的評估方式未能有所差異 • 研究人員層級 • 專業領域人才培育規劃採自由放任制 • 年輕學者創新支持度不高
學研評鑑程序應有整體性規劃並以長期社會效益提升為出發學研評鑑程序應有整體性規劃並以長期社會效益提升為出發 • 建立教育與研究機構特色定位並採取多元評鑑指標 • 建立科研計畫之事前評估、事中評估與長期追蹤機制 • 研究人員評估及升等條件應更有彈性 • 強化由上而下之科技策略佈局 • 鼓勵跨領域及跨國際之整合型研究 • 建立問題導向研究之產官學研民間意見溝通平台與機制 • 明訂利益揭露與衝突規範及指導原則,強化產學合作誘因 • 建立利益衝突治理機制,進行相關的教育訓練及推廣 • 長期應朝向落實大學法人化、公教研分途之健全體制
政府提供競爭條件,但不再領導產業(改變觀念);政府科技預算之審議與分配,適當考量產業與經濟需求政府提供競爭條件,但不再領導產業(改變觀念);政府科技預算之審議與分配,適當考量產業與經濟需求 推動產業導向的研發與人才教育、引進產業需求的人才技術、加強智財人才培育 振興產業和推動創業經濟 三、提升臺灣科技產業的創新動能 23
台灣ICT產業競爭力相對減弱 • ICT 是台灣重要成長產業 ! • 佔台灣製造業生產毛額:26.9% (2001年)升至41.6% (2010年)。 • 附加價值率:24.1 % (2001年)升至 26.2% (2010年) 。台灣製造業的附加價值率由26.8 %降至21.3% 。 • 產品出口值佔總出口值:39.8% (2011年)。 • 但台灣ICT產業產值以9% 平均年成長(2001-2010年),韓國以14%。 • 台灣國際智權支出以14%平均年成長 (2001-2011年),達58億美元 (2011年)。 • 台灣ICT產業有規模、經驗、資本、成長空間,但需要政府積極培育適用人才技術支援。 24
政府科技投資與產業界需求有落差 • 政府科技預算分配比例,須加重為台灣經濟效力ICT、精密機械等重要出口科技產業,否則難與美、韓競爭。 • 國科會經費分配直接影響教授、學生、研究單位人才專長比例;學研界產出的人才技術與產業界所需之間,出現落差。 • 台灣科技經費分配機制由科技學者主導,缺乏產業界參與。 • 分配機制應主要由經濟學者 (看大局)、產業界人士 (知道市場要什麼) 、政府科技人士、專業管理顧問(如 McKinsey) 主導;以達成國家的人力和經濟目標。
振興ICT等科技產業的遠景 一、政府提供競爭條件但不再領導產業(改變觀念) 政府必須投資培育人才技術, ICT等產業必須參與營造優良競爭環境。 二、培育適當人才技術 政府宜提高產業界在科技經費分配 和使用機制中參與,以有效培育產業適用的人才和技術。 三、釋放潛在優勢振興產業 釋放潛在創業環境和日本、大陸關係的優勢,以人才技術振興產業和推動創業經濟。
研究經費使用機制--SRC模式 • 產業導向研究經費的使用可仿效美國Semiconductor Research Corp. (SRC)模式。SRC是美國半導體業的研究聯盟,任務是對大學提出研究問題和評審人力以評審大學研究計劃申請及每年研究成果。會員可獲得適用人才技術的第一手資料和專利授權 。早期(1982年成立)是由美國政府提供主要經費。 • 取消一切阻礙產學合作因素--如全面鼓勵在超高引用期刊Science、Nature…上發表文章,這些對多數產業無實質意義。反觀前述韓國DRAM文章發表在期刊和研究會議的比例是6:4較台灣的9:1更為務實。 • 大學與產業界在研究方向上合作,能使大學研究和教學更具實質效益、深入、獲得尊敬。如果Stanford 、 Berkeley 、 MIT與產業脫節,定無法像今日受尊敬。
早期創投質量均缺,未釋放創業競爭優勢 • 台灣的社會及產業環境遠比韓國與日本適合創業。 • 80年代,創業投資曾是台灣的競爭強項。但近十年,台灣創投投資偏重於後期階段。2010年創投各階段的投資金額比例為擴充期(49.6%)、成熟期(36.2%)、創建期(9.0%)、種子期(4.6%)。 • 早期(種子期加創建期)創投投資比重太低僅13.6%,遠低於美國的26.0%與大陸的29.9%。 • 創投基金偏小且繼續下滑,2011年平均資本額僅2.99億元,低於近十年平均7.56億元。政府出資僅佔台灣創投基金資本額的5.18%。 • 台灣創投基金在全球市場、產品系統整合及產業前景洞察能力都較為薄弱,也缺乏世界級創投基金、新創企業家。
建立種子基金,吸收第一層技術發展風險 建立產學合作大聯盟,由產業界主導,以國際市場及技術競爭為目標 建立產學合作小聯盟,由學界主導,協助國內產業技術升級與精進為目標 推動應用科技研究計畫,開發學術研究成果的產業應用價值 四、銜接學術研究與產業發展 29
台灣依循著日本模式 • 衍生型技術 • 漸進式改良 • 創新的商業模式 • 鮮少高端服務 • 如何避免落入過去20年日本的命運 • 發展飽和與經濟遲滯 • 必須將學術研究投資商業化
分隔研究與商業的三個缺口 • 發現缺口 • 從研究到重大發現 • 技術缺口 • 從發現到技術 • 事業缺口 • 從技術到成功的事業
三個方案 • 宏圖方案(Great Expectations):填補發現缺口 • 萌芽計畫: 填補技術缺口 • 國家天使基金: 填補商業缺口
宏圖方案:填補發現缺口 • 目標:產出高原創性且重要的發現(不論其應用性) • 機會驅動(只考慮機會) • 基本原則 • 聚焦於重大構想 (great ideas) • 尋求可能的突破 (breakthroughs) • 及時提供額外的資助以催化成功 • 不同於傳統審查程序
宏圖方案:程序 • 簡短的推薦書 • 密集的專家調查(海外專家為佳) • 傑出人士組成的評選委員會 • 判斷力遠較專業能力重要 • 決審「必須依照」調查發現 • 慷慨的資助金額,但不得延續
萌芽計畫:塡補技術缺口 • 起點: 重大發現或發明 • 基本精神:同歩發展技術與事業 • 關鍵步驟 • 找出特定應用 • 概念驗證(Proof of concept) • 實驗枱先導機構或原型機 • 同步規劃商業計畫書 • 理想的終點:具投資吸引力的(pre-startup)新創事業準備
國家天使基金:填補商業缺口 • 問題:有雄心的新創事業的初始風險太大 • 公共資金必須承擔第一層的風險 • 以公共資金支持企業須面對的一些嚴肅課題
國家天使基金:問題 • 正當性: • 如果私人投資者認為初始風險太高,為何要公部門承擔風險 ? • 法規限制: • 如何克服台灣法規對公部門持有股權比例的限制? • 決策: • 若公務員不宜決定投資哪家公司,則該由誰來決定?
國家天使基金:正當性 • 如果私人投資者認為初始風險太高,為何要公部門承擔風險? • (統計上)降低風險的能力 • 社會回報為公共投資的主要目標 • 缺乏政府的角色,不可能橋接商業鴻溝
國家天使基金:法規 • 如何克服台灣法規對公部門持有股權比例的限制? • 需要有創意的法律專家 • 需要有創意的資本結構,例如可轉換債而非股權 • 最後,需要取得各方共識
國家天使基金:決策 • 若公務員不宜決定投資哪家公司,則該由誰來決定? • 聘請退休企業領袖來經營一個或多個自主管理(self-governing)的私人天使基金 • 經理人主要角色在推薦適合政府投資的公司 • 政府公務員得否決投資提案,但不能在未獲推薦情況下資助企業 • 須提供經理人合理的激勵措施
缺少的環節:人才 • 計畫與方案無法取代人才 • 需要有創意的研究員 • 需要活力充沛的創業家 • 需要老練的企業領袖 • 需要開明的政府領導人(enlightened) • 關鍵行動 • 廣泛地徵才 • 改革激勵體系
臺灣IP布局的轉型: 運用產學研IP廣佈智財地壘 推動重點產業前瞻智財佈局 建立種子基金投入高風險高潛力研發成果 五、智財下放迎接「創新經濟」時代 42
建構台灣產業智財佈雷陣 • 目標: • 運用產學研IP廣佈智財地壘,並協助台灣產業進行智財防禦行動 • 策略: • 協助成立台灣產業共同防禦的智財戰鬥體 ,建構產業智財佈雷區,適時對侵權者提出告訴,以達到智財防禦效果,並降低遭遇國外提起侵權訴訟之風險 • 推動架構: • 運用國內外產學研或NPE之潛在IP提供者,由智財管理公司與各研發機構簽定IP提供合作契約,強化與流通智財管理公司專利池(Patent Pool) • 政府引導成立民間企業屬性防禦型智財管理公司,擔任IP提供者和使用者間的管理者 • 智財管理公司的會員,透過讓予、授權等方式使用IP,或由其子公司代替會員進行防禦訴訟,以達成防禦反擊之目的 43
推動重點產業前瞻智財佈局 • 目標: • 推動技術研發IP與策略性集資購買IP,佈局發展台灣下一代具競爭力新興產業 • 策略: • 推動國內智財佈局服務公司協助國內產學研,針對重點產業進行前瞻智財佈局(Machine gun),進行IP研發及購買佈局 • 推動架構: • 扶植我國智財佈局服務公司積極發展,協助業界籌組智財基金公司與IP管理服務(負責智財引進、管理、運用建議) • 結合工研院、國內外產學研等IP提供者架構完整的智財,以協助產業專利佈局,創造專利運用價值 • 視特定產業前瞻佈局需求,可協助成立不同產業別智財基金公司,由上中下游共同開發下世代技術,使IP使用者可佈局新技術/新產品或國際標準之專利組合 44
建立種子基金投入高風險高潛力研發成果機制,橋接形成新創事業建立種子基金投入高風險高潛力研發成果機制,橋接形成新創事業 • 目標: • 推動潛力研發成果商品化機制,加速形成新創公司 • 策略: • 借重領域技術領袖引導及成立種子基金,另透過成立專業管理公司參與潛力研發成果之商品化,並借重創投促成新創事業 • 推動架構: • 建立領域技術領袖選題制度,另成立專業管理公司,推動種子基金參與研發成果商品化,以及風險分擔及利益分享機制 • 推動政府相關基金(例如國發基金、科發基金等)參與科技計畫(以國家型計畫優先)與自由型學術研究計畫研發成果投資的機制,提供經費補助促成研發成果進行驗證與商品化 45
由上而下的科技計畫,目前以國家型科技計畫之形式推動,未來強化其推動機制的作法,包括:由上而下的科技計畫,目前以國家型科技計畫之形式推動,未來強化其推動機制的作法,包括: 加強與國家整體社會與產業的需求聯結 強化跨部會整合及預算分配機制 強化績效評估與退場機制 六、強化由上而下科技計畫的推動機制 46
由上而下科技計畫 • 由上而下的科技計畫是指中央政府針對未來科技發展趨勢、國家潛在優勢及產業應用需求,明確界定科技發展方向、並交由各部會分工合作。 • 科技研發的上下游分工,目前是國科會、教育部負責上游研究,經濟部、衛生署、農委會、交通部等負責中游研發,再以跨部會方式進行整合。 • 由於我國科技資源相當有限,必須有效利用,若由中央政府整合資源配置合宜,將可發揮最大效益。 • 「如何推動由上而下的科技計畫」,來強化台灣的競爭優勢,是目前台灣科技研發的最主要的課題。
國家型科技計畫:構成要件與特色 構成要件 特色 有長期目標、創新技術,並對我國產業發展或國家社會福祉產生重大貢獻。 具跨部會署及跨領域特性,需政府引導投入並予以長期支持。 具國際性、前瞻性,其影響與衝擊既深且廣,並需上中下游及產官學研整合者。 • 整體規劃發展藍圖,跨部會分工合作執行 • 以整合為手段、綜效為目的,創新產業技術或增進人民福祉。 • 總主持人領導計畫辦公室團隊 • 專案推動、協調整合與管理,並考核績效。 • 國科會主任委員與行政院政務委員 • 召集各部會副首長與專家組成指導小組。 • 負責決策與聽取計畫階段成效,提出政策指導。 • 達成技術上的規模效益(Scale effect)與範疇效益(Scope effect) 。 資料來源:國科會國家型科技計畫作業手冊,2003;第31次科技顧問會議,2011
科技計畫之比較 其他科技計畫 國家型科技計畫 目標 • 提升國內科技研發水平 • 以產業未來技術發展方向為切入 • 點,持續投入前瞻技術研發 • 促使企業願意積極投入前瞻且高 • 風險之技術研發,發揮誘導產業 • 研發的槓桿成效 • 目標明確並且對產業發展或 • 國家社會福祉產生重大貢獻 規模/年期 • 規模相對大 • 年期相對長 • 規模相對小 • 年期相對短 計畫形成 • 無總體規劃 • 產學研單位自提計畫與執行 • 無跨部會整合、部分計畫跨領域 • 總體規劃下公開徵求計畫案 • 跨部會、跨領域 執行方法 • 強調產官學研共同合作模式 • 部分單一單位執行 • 部分產學、產研、學研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