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 likes | 402 Views
傷痕文學鼻祖 - 盧新華. 現代文學導讀 第七組 組員: 4A0C0065 王冠升 4A160037 張家榕 4A0M0114 龔吟宜 4A090042 卓志瑋 4A090089 廖孟琪 指導老師:羅夏美 老師. 生平簡介. 1954 年出生,江蘇如皋人 , 中共黨員。 1972 年應徵入伍,後歷任中國人民解放軍戰士,《文匯報》記者。 1978 年, 24 歲的複旦大學中文系一年級新生盧新華 因發表《傷痕》而一舉成名“傷痕”一詞之後成為追溯文革記憶的文學思潮的名稱。
E N D
傷痕文學鼻祖-盧新華 現代文學導讀 第七組 組員:4A0C0065 王冠升 4A160037 張家榕 4A0M0114 龔吟宜 4A090042 卓志瑋 4A090089 廖孟琪 指導老師:羅夏美 老師
生平簡介 • 1954年出生,江蘇如皋人,中共黨員。 • 1972年應徵入伍,後歷任中國人民解放軍戰士,《文匯報》記者。 • 1978年,24歲的複旦大學中文系一年級新生盧新華因發表《傷痕》而一舉成名“傷痕”一詞之後成為追溯文革記憶的文學思潮的名稱。 • 1982年畢業於上海復旦大學中文系,大學畢業後不久盧新華就下海經商,隨後赴美,事業上幾起幾落,曾在紐約的賭場以發牌為生。 • 2004年推出新作《紫禁女》。 • 2010年推出新作《財富如水》。
作品風格 • 在表現手法上,作者運用了大量的夢幻、隱喻、暗示、影射等手法,形成小說象徵、寓言的風格。 • 在製造小說中一些人物意象時手法比較粗糙,致使其象徵寓意過於直露,影響了整體意象體系的營造,削弱了小說的藝術魅力。
作品介紹 • 詩:雨花、為了、一株麥穗的話、太陽等 • 小說︰ 短篇小說─《傷痕》、《典型》、《表叔》 中篇小說─《魔》 長篇小說─《森林之夢》、《細節》、《紫禁女》 • 盧新華的創作始於1975當時在部隊軍事工作時,沒有較多時間寫文章和搞創作,所以主要寫詩。 • 考入復旦大學後,他才開始學寫小說。
詩 • 雨花 雨 天地間 綿長的 牽記 花 大自然 倉促的 布施 雨花 天上人間 淚眼撲砸出的 吻痕 即種即開即收的 美麗 懸掛在 虛空網幕上 如夢似幻 若即若離的 連理 凝眸之間 牽扯之際 雲纏霧障 意亂情迷
詩 為了 為了能和你見面 羅織起一百個人相伴 為了能向你辭行 喚來一屋子的人說再見 那心靈通向心靈的橋樑啊 橋墩接橋墩 你可知道 哪一座是偶然 哪一座是必然
短篇小說-傷痕簡介 • 《傷痕》發表於1978年8月11日的《文匯報》上,當時,盧新華只是一名大學一年級的學生。 • 《傷痕》的靈感來自於盧新華的老師在課堂上講評魯迅小說《祝福》的一句話;使盧新華由此想到“四人幫對中國社會的破壞,不慘在破壞生產力,而慘在給每一個中國家庭、每一個中國人心靈和思想種下的傷痕。”
短篇小說-傷痕 補充 以今天的眼光來看《傷痕》可能會有稚嫩之嫌,但在當時“文革”尚被肯定的情況下,則顯得尤為可貴,他以沉重的筆調呼喚人性的回歸,震撼了無數被冰凍的心靈。 盧新華曾說:《傷痕》是無數中國人用他們在文化大革命中的那些悽慘遭遇,用他們的經歷,共同完成的一部作品。
中篇小說-魔 • 描寫一位生產隊長在“文革”中發生的故事。 • 主角馬俊奇生活在農村,農村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農村的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農村的各種複雜的矛盾糾葛,對他的性格影響;也描寫”四人幫”的極左路線和現代迷信對馬俊奇的毒害。”
長篇小說-森林之夢 • 1986年10月4日《文藝報》刊登評論認為,這部長篇在盧新華創作中有特殊價值,它有兩點不同於《傷痕》: 1.傷痕的人物性格與環境的關係比較單一,缺乏層次感和多側面感。而《森林之夢》有較大的改變,主角賈海才就是一個矛盾的集合體。 2.作者在《傷痕》中,只著眼於對一場空前浩劫的憤怒鞭撻,從歷史政治的角度對社會作出批判。
長篇小說-紫禁女 • 《紫禁女》大綱: 這是一部融合中外小說情調的性愛的冰冷的寓言。 這個圍繞女人私處展開的小說,講述了主角是一個石女(醫學上稱“陰道閉鎖症”)和三個男人的情感經歷。
紫禁女-補充 • 蘊含文化反思:如果說《傷痕》是對一個特定歷史時期的反思的結晶,《紫禁女》則是從更深遠的層面上對中國歷史和文化進行再思索。 • 盧新華說,寫《傷痕》時,他內心「文以載道」的想法還比較固執,而到了《紫禁女》,他則更傾向於好的文學作品一定要「文道並舉」,或者說,文學必須兼顧「娛樂」和「批判」兩種功能。
新作-財富如水 這是他從由文學轉向了經濟,他獨特的人生經歷,使得他習慣於“從賭桌上看人生”,並從中得出“財富如水”的最初感悟。 用“水性”、“水患”、“理水”的系統思索,給貪戀錢財、沉溺物欲的人們敲響了警鐘。三次寫作,三次診斷,觸及的都是社會的痼疾、精神的病灶。
新作-財富如水 特色: 《財富如水》因為具有三性合一的特點,使得它既可讀,又耐讀。 其一,親歷性。 其二,人文性。 其三,警示性。
資料來源 • 百科資料-http://baike.baidu.com/view/400106.htm文學報-http://big5.news365.com.cn:82/gate/big5/wenxue.news365.com.cn/bbzf/200408/t20040812_171663.htm華夏經緯網-http://big5.news365.com.cn:82/gate/big5/wenxue.news365.com.cn/bbzf/200408/t20040812_171663.htm人民網-http://culture.people.com.cn/BIG5/87423/13077066.html道客巴巴-http://www.doc88.com/p-086784604492.html
圖片來源 • 鳳凰網圖書-http://big5.ifeng.com/gate/big5/book.ifeng.com/yeneizixun/detail_2010_08/26/2329646_0.shtml百度圖片-http://image.baidu.com/i?ct=503316480&z=&tn=baiduimagedetail&word=%E5%8D%A2%E6%96%B0%E5%8D%8E&ie=utf-8&in=16406&cl=2&lm=-1&st=&pn=0&rn=1&di=30969494750&ln=1046&fr=&fm=&fmq=1368001178677_R&ic=&s=&se=&sme=0&tab=&width=&height=&face=&is=&istype=&jit=#pn0&-1&di30969494750&objURLhttp%3A%2F%2Fa0.att.hudong.com%2F22%2F69%2F01300000633919132410691313632.jpg&fromURLippr_z2C%24qAzdH3FAzdH3Fp7rtwg_z%26e3Bi715g2_z%26e3Bv54AzdH3Fwa_dd_ml_a8naaaaamnnl8l8nd98aml8n8nmnd_3r2_z%26e3Bip4s&W400&H298&T7510&S94&TP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