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0 likes | 598 Views
五年级下册《昼夜与四季》单元分析 江苏省海门师范附小 徐杰. 根据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有关 “ 地球与宇宙 ” 的内容以及本套教材中有关科学探究中主要训练 “ 解释与模型 ” 的要求,设计了《昼夜与四季》这一教学单元。.
E N D
五年级下册《昼夜与四季》单元分析 江苏省海门师范附小 徐杰
根据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有关“地球与宇宙”的内容以及本套教材中有关科学探究中主要训练“解释与模型”的要求,设计了《昼夜与四季》这一教学单元。根据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有关“地球与宇宙”的内容以及本套教材中有关科学探究中主要训练“解释与模型”的要求,设计了《昼夜与四季》这一教学单元。
《昼夜与四季》这一单元的设计旨在通过学生的亲历活动,感受并能解释昼夜交替和四季循环的成因,以及昼夜、四季的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希望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明白:1、由于地球是个球体,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向着太阳的那一面是白昼,背着太阳的那面是黑夜,地球不停地绕着地轴自转,昼夜现象就会交替出现;2、又由于地球还沿着椭圆形轨道绕太阳公转,且地球在公转时,地轴总是倾斜的,并且倾斜方向和角度不变,这样就造成在地球公转过程中,地球上同一地点的气温就会出现有规律的周期性变化,形成春夏秋冬四季循环现象。3、四季分明的气候就在地球上的温带地区一年一年地交替出现,有的植物为适应这种气候便一年一度地花开花落,有的动物则利用冬眠、换毛、迁徙、洄游等方法适应季节的变化。
本单元共有4课。 1.昼夜交替 这一课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太阳东升西落的现象,学会用模拟的方法来解释昼夜的成因,进而推测出地球的自转等相关内容。在此基础上,再应用这些内容解释不同地区昼夜的情况以及不同地区的日出情况、时差变化等。
本课是《昼夜和四季》单元的第一课。主要涉及地球自转及自转给地球带来昼夜现象的内容,对五年级的学生来说,地球自转产生昼夜交替现象可能不是新知识,但要他们解释清楚为什么太阳会东升西落可能很困难。 本课内容主要包括六个部分。第一部分:比较两幅同一城市同一地点拍摄的分别是白天和夜晚的图片,来引发学生思考“昼夜是怎样形成的?”第二部分:主要是人类探索昼夜成因的科学史教育。第三部分:让学生通过模拟实验来探究昼夜的成因。第四部分:对昼夜成因的实际应用,主要让学生找一找当中国是白天是,其它国家是白天还是夜晚。第五部分:解释不同地区日出时间不同的原因。第六部分:探究时差对人的影响。
科学史知识对于科学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1、提供重要的科学事实、概念、原理、方法以及技术发明的历史背景、现实来源和应用。这些内容有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加深学生对所学科学知识的理解;有助于促进学生对科学、技术与社会相互关系的理解,进而使学生感受科学在人类文化与社会进步过程中的地位和影响,认识到科学是一种生动的、基本的人类文化活动,引导他们重视科学在当代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并且关注科学各领域之间的内在联系。2、通过科学史有关内容的介绍,使学生感受到科学是一个开放的、不断发展的系统,不但在广度和深度上不断发展,而且已有的结论也可能被修正,科学是一个永远不会完结的过程。3、通过对科学史上一些重大发现、发明过程的介绍以及一些简单而典型的著名案例的学习,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和科学态度,促进和改善学生对相应的科学思想方法的理解,进而了解科学的本质,培养科学精神。4、通过历史上的一些著名的反例,从反面给学生以强烈的震撼,加深他们对相应问题的理解,培养严谨缜密的科学思维;通过一些科学家犯错误、遭遇挫折和失败的例子,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增强信心和勇气;通过对科学思想形成中曲折与艰辛以及那些伟大的探索者的失败与成功的介绍,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科学的丰富人文内涵。5、应当强调指出,在义务教育阶段的科学课程中应入科学史,主要是作为学生学习科学的一种途径,科学史不应作为新的知识点来考查,其教学效果应当通过学生对相应科学知识的理解、对科学过程与方法的理解以及学生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的培养来体现。
本课教学重点是指导学生通过模拟的方法研究有关地球自转的问题,在进行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时,可以让学生根据已经掌握的有关天体运动情况,推测有关地球自转的一些其它方面的问题。例如根据地球赤道周长是4万千米,自转周期是24小时,可以知道地球自转的速度是很快的。可以根据太阳在天空的位置变化和人的感觉,可以知道地球自转的速度变化不大,很平稳等等。通过模拟实验后,教师可以出示有关地球自转的视频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地轴及有关地球自转的内容。 教学准备:手电筒、气球、电灯、地球仪、计时工具、记录纸等。
过程与方法 ●能从“这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等角度对昼夜交替现象提出问题; ●能应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对昼夜现象作假设性解释; ●会做昼夜成因的模拟实验,以回答和解决有关昼夜成因的问题。 知识与技能 ●知道昼夜交替是由于地球围绕地轴自转形成的; ●知道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自转一周的时间大约是24小时; ●知道对地心说提出质疑也是科学探究的一部分; ●了解合理怀疑是科学的动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喜欢大胆想像; ●愿意合作交流; ●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不迷信权威; ●体会到宇宙的天体都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并能以一定的方式赞美它,如科学诗。
探究时差对人的影响时,可以这样: 如果学生本人或家长等人曾经做过类似的旅行或经历,可以让他们来谈一谈这种变化对他们的影响。 也可以让学生说一说有关电影或电视节目中类似的场景,供学生分析、思考。(如奥运会时,我们总在凌晨起来看比赛等。)感受昼夜变化对我们的影响。
2.昼夜对动植物的影响 这是在第1课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昼夜与生物之间的关系。这种设计和以往的《自然》不同,旨在展示更加丰富的联系和变化。通过学生的一些探究活动,使学生发现:每种生物的习性和生命活动都受到节律的影响,从而揭示出植物、动物、人的生命活动具有一个“自己上发条”和“自己调节”的生物钟。如郁金香、酢浆草、蒲公英以及利用这个现象栽种的“花种”等植物以及蜜蜂、蝙蝠、飞蛾、猫头鹰等动物。
还可以让学生收集更多的资料,进行交流。 • 当然,“花钟”的开放时间与昆虫的作息时间也有关系。
本课主要有三部分:第一部分:探究昼夜对植物的影响,主要通过对一些资料的观察和分析来认识。第二部分:探究昼夜对动物的影响。让学生通过调查访问的方式了解昼间活动的动物和夜间活动的动物。第三部分:选择典型的夜间活动动物进行讨论,帮助学生理解动物适应昼还是夜的活动是由许多因素决定的,比如动物的身体构造、天敌活动的时间,食物来源等。
学生在这方面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比较少,教学中可以提供大量的相关资料(如苏教社的〈牵手科学〉、教学光盘等材料),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通过观察和讨论来了解昼夜对植物的影响,可以鼓励学生在课后利用所学的内容进行有关的探究,比如可以试试在晚上把菜豆放在灯光下照射,观察叶子的变化。探究昼夜对动物的影响教学主要采用调查访问的形式,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他们确定调查方式,讨论调查方法及注意事项,借此培养学生在这方面的能力。还可以让学生回忆前面教材中有关的课题研究的成果,如,蚂蚁、蜗牛等喜欢什么环境等。 教学准备:有关昼夜对动植物产生影响的图片或影像资料,明暗对比明显的纸盒。
过程与方法 ●能提出并识别昼夜对郁金香等植物的影响以及时差对人的影响,并设法这些问题可能的答案和解决方法; ●能用图表记录昼夜交替对动植物的影响,如用图表记录蒲公英的变化; ●能设计一些调查活动,回答和解决哪些动物适合昼间活动,哪些动物适合夜间活动; ●会描述生物每天在行为或特征方面的变化,如夜行性动物的行为、某种植物和花的变化。 知识与技能 ●知道有的动物适合昼间生活,如蜜蜂、蜻蜓等; ●知道有的动物适合夜间生活,如蝙蝠、猫头鹰等; ●建立事物之间存在普遍的联系的初步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到昼夜交替对生物的奇妙影响,并以一定的方式赞美,如美文等。
拓展活动: 选择夜间活动的动物,了解它们更多的习性,并用多种方式进行表达。 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查找资料,还可以模拟实验,但是,更好的办法就是实地研究。这要和家长联系,做好安全教育(现在学生的安全教育很重要)。为什么要实地研究呢?这原于我的实际教学中的思考。
我教《观察蜗牛》的体会:(价值引领 互动生成) 我问:“你们养了蜗牛后有什么体会?”学生说:“蜗牛的食量很大”、“蜗牛喜欢阴暗的环境”、“蜗牛不喜欢我给它安排的家”,我又问:“它喜欢怎样的家呢?”“它更喜欢大自然中属于自己的家”,“那我们应该怎样做呢?”学生热烈地讨论起来。这不是我教学中预设的内容,而是活动中生成的新的内容。
课程目标中既有预设也有生成,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这其中,最有价值的生成应该是价值观的生成。在这个活动中的情感的生成一旦成为学生的自觉行动,关爱生命,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就会体现在他们的行动之中,那些所谓的知识和方法将逐步被内化,而融入他们的血液,从而影响他们的一生,这更为重要。
因此,教学过程中,如果能和学生家长做好沟通,得到他们的支持,那么学生所收获的会更多,不仅有科学知识、能力、方法,还有情感、价值观等,达到一箭多雕之目的。
3.四季循环 这是让学生从亲身感受到的现象中,学会用模拟的方法解释四季的成因:地球绕太阳公转时,南北半球受到阳光的照射不断变化,有时直射,有时斜射,受到的热量有时多.有时少,加上昼夜长短的变化,使阳光照射的时间有长有短,白天长时热量多,白天短时热量少。因此,地球上温带地方有明显的四季变化。之后,再来讨论极昼极夜的现象。从而体会到宇宙间的天体变化是有规律的,这种变化足很奇妙的。
四季变化是我们亲身感受到的现象,那它们到底是怎样形成的呢?学生不容易理解,因为这涉及的原因比较复杂。地球公转、地轴倾斜是主要的因素,它导致地球上各地的太阳高度不断变化,有时阳光直射,有时斜射,影响地面接受阳光的热量。还有白昼时间的长短、热量的积累,影响气温的高低变化,造成温带地方发生四季变化。这些原因比较抽象 ,是教学的难点。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推理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采用一些具体形象的教学方法和必要的教学手段,使学生逐步认识四季变化的原因。这与本册教材的过程与方法之解释与模型的训练是一致的。
本课的教学内容可从四个方面来理解: 第一,认识四季的变化。教材通过一组同一场景、不同季节的树木来表现春、夏、秋、冬四季变化的不同特征。教学时,除利用课文中的插图,还要结合学生熟悉的事情,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第二,理解判别四季的标准。根据学生特点,这一科学知识可以让学生自学,并结合自己的体验来理解。教材展示的是气象学上的分类方法。 第三,研究四季的成因。这部分内容主要是通过实验来研究,用模拟的方法来理解。让学生亲自动手做一做,化抽象为形象,从而理解四季的成因。 第四,讨论极昼、极夜现象。一天24小时都是白天或黑夜,这种现象出现在北极和南极,而且时间真好相反。让学生通过模拟实验来研究。
根据课程要求和具体的教学内容,以及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确定以下三个方面的教学目标:根据课程要求和具体的教学内容,以及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确定以下三个方面的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从不同角度对四季循环的现象提出问题; ●能想办法做四季循环的模拟实验,并运用已有知识经验对四季变化的成因作出解释。 知识与技能 ●知道四季的不同特征以及判别标准; ●知道地球围绕太阳公转,四季循环是由地球公转形成的; ●通过让学生设计模拟实验,培养他们的实验能力及空间想象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愿意动手实验、大胆想象; ●体会到宇宙间的天体都在有规律地运动着。
教学准备:地球仪、温度计、手电筒等实验材料;电脑制作有关幻灯片。教学准备:地球仪、温度计、手电筒等实验材料;电脑制作有关幻灯片。
4.四季对动植物的影响 这一课主要是让学生探究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通过查找资料、调查访问等方法,认识到生物在不同的季节里的表现是不同的,即使在冬季,动植物的生命活动还是很旺盛,因此,我们的观察、探究要更仔细、更有耐心。进行这一课教学时,最好能配电化教学资料、多媒体资料等,为学生研究提供方便,这样更为有效。
自古以来,人们常常利用植物和动物的反应来预测天气的变化。 教材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四季的变化对动物的影响。教材首先展示的是拖足蜂、雷鸟等动物在春、夏、秋、冬四个不同季节的变化情况。其次是探寻冬天到来时,动物过冬的方法。图中分别是蝙蝠、狗熊在冬眠,大雁迁徙到南方去过冬。各地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典型的例子进行教学。第二部分,探寻四季变化对植物的影响。银杏是比较普遍而且较为典型的植物,教材展示了银杏在不同的季节里的状况,同时还展示了更多的植物在不同季节里的状况。
本课的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会描述生物在季节交替中特征、行为的变化; ●能设计一些调查活动,解释四季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知识与技能 ●知道四季的变化对拖足蜂、雷鸟、银杏等动植物的影响; ●知道生物的生长、变化、习性等是随季节变化的,建立事物间普遍联系的初步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四季对动植物所产生的适应性、奇妙性、并以一定的方式赞美。 教学准备:与四季变化相关的动植物变化的图片、文字制成的幻灯片。
作为资料展示教材中还呈现了百花齐放的春天等场景,还可以让学生做类似的图片或文字的总结,使学生能有更多的体验和收获,并能用一定的方式赞美自然美。作为资料展示教材中还呈现了百花齐放的春天等场景,还可以让学生做类似的图片或文字的总结,使学生能有更多的体验和收获,并能用一定的方式赞美自然美。
关于科学探究: 探究学习是学生从问题或任务出发,通过形式多样的探究活动,以获得知识和技能、发展能力、培养情感体验为目的的学习方式。在探究学习中,学生不是面对现成的陈述性知识或程式化的练习题,而是面对具有一定挑战性的问题或任务,他们需要通过自主的、多样化的探究活动来回答问题或完成任务,并在此过程中获得知识和技能、发展能力、培养情感体验。
从实施的角度来看,探究学习应具有以下三个特点:第一、学习者需要由问题或设计任务出发,展开自己的学习活动;第二、学习者需要通过观察、调查、假设、实验等多种形式的探究活动,提出自己的解释,或者设计和制作自己的作品;第三、学习者需要通过表达和交流,验证、修正自己的解释,或者改进自己的作品。在一个具体的探究学习活动中,以上三个特点可以理解为先后执行的三个阶段,但这三个阶段并不是一次性、线性的过程,而是一个循环往复、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基于这一对探究学习的分析,我们应该从以下三个角度认识探究学习:基于这一对探究学习的分析,我们应该从以下三个角度认识探究学习: • 不能将探究学习等同于发现学习。发现学习是一种以发现新知识为目的的探究学习。除了发现新知识这一目的外,探究学习的目的还包括解决具体问题、表达抽象观念或描述复杂事物、培养特定技能或能力。根据目的不同,探究学习可以分为发现型探究学习,应用型探究学习(即项目学习),表达型探究学习(写作、形式设计等),训练型探究学习(经常以游戏的形式出现)等。
不能将探究学习局限在科学学科的学习中,科学学科中的探究主要是以自然现象为对象的探究学习。除了自然现象以外,探究学习的对象还包括社会现象、人造事物、心理现象、各类人造符号系统(如语言、数字、图画)等。根据对象不同,探究学习可以分为科学探究、社会探究、技术探究、心理探究以及各种形式的符号探究(如语言探究、数学探究、艺术探究等)。根据这一分析,科学学科中的探究学习主要是针对自然现象的科学探究,但同时也应包括其他形式的探究;而其他学科也有针对一个主要对象的探究学习,并包含其他形式的探究学习。不能将探究学习局限在科学学科的学习中,科学学科中的探究主要是以自然现象为对象的探究学习。除了自然现象以外,探究学习的对象还包括社会现象、人造事物、心理现象、各类人造符号系统(如语言、数字、图画)等。根据对象不同,探究学习可以分为科学探究、社会探究、技术探究、心理探究以及各种形式的符号探究(如语言探究、数学探究、艺术探究等)。根据这一分析,科学学科中的探究学习主要是针对自然现象的科学探究,但同时也应包括其他形式的探究;而其他学科也有针对一个主要对象的探究学习,并包含其他形式的探究学习。
探究学习并不等于学生回答教师的问题,那些依靠机械记忆(或翻阅书本)加简单推理就能获得答案的问题是谈不上探究的,实际上,这类问题大量地存在于传统的启发式教学中。因此,我们也不能将探究学习与启发式教学混淆在一起。探究学习并不等于学生回答教师的问题,那些依靠机械记忆(或翻阅书本)加简单推理就能获得答案的问题是谈不上探究的,实际上,这类问题大量地存在于传统的启发式教学中。因此,我们也不能将探究学习与启发式教学混淆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