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7

第 2 章 生产运作管理的发展历程

第 2 章 生产运作管理的发展历程. 教学目的: 了解生产运作管理发展经历的几个时代; 了解不同时代的管理学家的主要贡献; 了解不同管理理论和方法产生的背景; 体会生产运作管理理论体系产生与完善的过程。. 第 2 章 生产运作管理的发展历程. 2.1 科学生产管理雏形形成的时代. 2.2 复杂数学方法的应用时代. 2.3 计算机开始应用的时代. 2.4 现代理论普及的时代. 2.5 理论形成演进规律分析. 结 束. 2.1 科学生产管理雏形形成的时代.

Download Presentation

第 2 章 生产运作管理的发展历程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2章 生产运作管理的发展历程 • 教学目的: • 了解生产运作管理发展经历的几个时代; • 了解不同时代的管理学家的主要贡献; • 了解不同管理理论和方法产生的背景; • 体会生产运作管理理论体系产生与完善的过程。

  2. 第2章 生产运作管理的发展历程 2.1科学生产管理雏形形成的时代 2.2 复杂数学方法的应用时代 2.3 计算机开始应用的时代 2.4 现代理论普及的时代 2.5 理论形成演进规律分析 结 束

  3. 2.1 科学生产管理雏形形成的时代 • 20世纪初至30年代,众多学者和研究人员对生产管理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其代表人物有:泰勒、吉尔布雷斯、福特、哈里斯、休哈特和道奇、梅奥等,他们的成果奠定了科学生产管理的基础。 • 泰勒的工作研究 • 吉尔布雷斯夫妇的动作研究 • 福特的装配流水线 • 哈里斯的经济批量(EOQ) • 休哈特的控制图与道奇的抽样检验 • 梅奥的霍桑实验 Return

  4. 泰勒 泰勒的工作研究 • 泰勒(Frederick Winslow Taylor,1856—1915),科学管理的创始人,被尊称为“科学管理之父”。 • 泰勒的系列试验研究首开工作研究之先河,通过这些研究,找出不同工作最佳的工作方法,使之形成标准化的操作规程,并按此规程培训工人,使新工人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最佳的操作方法,著名的实验项目有: • 生铁块搬运试验 13t→47t, $1.15→ $1.85 • 铁锹装货试验 16t →59t,$1.15→ $1.88 • 金属切削试验 • 泰勒在大量试验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他的科学管理的思想。泰勒在退休后开始通过撰写文章和发表演讲来宣传他的科学管理制度,其代表作是1903年出版的《工场管理》和1911年问世的《科学管理原理》。 • 《科学管理原理》的主要观点有: • 对工人的每一项操作,要进行客观的科学的动作分析,帮助工人总结提高,得出最佳的操作方法。 • 用科学的方法来发现每一个人的擅长,并有计划地对工人进行培训和教育,以便使每个人都能发挥所长,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工作效率。 • 管理管理人员要和工人科学地分工,适合管理人员做的工作,应由管理人员自己完成,而适合于工人做的工作,应分配给工人去完成。 • 管理人员要真正得到工人的信任,让工人理解他们是根据科学原理在指挥生产。 Return

  5. 吉尔布雷斯夫妇 吉尔布雷斯夫妇的动作研究 • 弗兰克·吉尔布雷斯(Gilbreth Frank, 1868—1924)是一位工程师和管理学家,科学管理运动的先驱者之一,在动作研究方面有突出的成就。莉莲·吉尔布雷斯(Lillian M. Gilbreth,1878—1972)是弗兰克的妻子,她是一位心理学家和管理学家,是美国第一位获得心理学博士学位的妇女,被称为“管理学的第一夫人”。 • 吉尔布雷斯夫妇是世界上第一个用摄影机记录工人的操作并进行慢放分析的。其著名的砌砖动作研究,将原来的120块/h提高到350块/h,是原工效的3倍。他们的主要贡献有以下几方面。 • (1) 动作研究。动作研究是把作业动作分解为最小的分析单位,然后通过定性分析,找出最合理的动作,以使作业达到高效、省力和标准化的方法。 • 他们将动作经济原则分为三大类:① 关于人体的运用;② 关于操作场所的布置;③ 关于工具设备。 • 吉尔布雷斯夫妇为了记录各种生产程序和流程模式,还制定了生产程序图和流程图。这两种图至今还广泛应用。 • (2) 疲劳研究。建议在工作中播放音乐来减轻疲劳,并向社会呼吁把消除疲劳放在头等重要的地位。 • (3) 研究工人、工作和工作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即现在的人因工程。 • (4) 强调进行制度管理。弗兰克·吉尔布雷斯认为任何工作都有一种最好的管理方法,应该把这些方法系统化为一套制度,人人都遵照执行。 • (5) 重视企业中人的因素。 Return

  6. 亨利·福特 福特的装配流水线 • 亨利·福特(Henry Ford,1863—1947),美国福特汽车公司的创始人,他所创立的装配流水线将汽车由奢侈品变为大众的代步工具,使得美国在百年前汽车就进入了家庭。现在流水线仍是汽车装配的主要方式。 • 福特于1903年创立了福特汽车公司,他提出了汽车制造业要“3S化”,即标准化(standardization)、简单化(simplification)、专门化(specialization)。 • 最具革命性变化的是,福特在技术人员的帮助下,效仿屠宰场的牛屠宰流水线,于1913年10月7日设计完成了世界上第一条大规模传送带式汽车装配流水线,用于T型车的生产,生产成本逐步降低。T型车的价格也从首批850美元(当时其他汽车平均售价是每辆2318美元)降到1923年的每辆265美元,仅仅是普通工人几个月的薪水。到1927年5月停产,福特T型车19年间生产了1 500多万辆,被誉为“历史性平民汽车”。 Return

  7. Q* 哈里斯的经济订货批量 • 1915年,美国的哈里斯(F.W. Harris)在研究物资采购批量与费用的关系时,发现两类费用与其有关,一类是存储费,包括存货所占用的资金的利息、占用仓库费用、库存耗损等与订货批量有关的费用,且批量越大,存储费越高。第二类是购置费,包括订货的手续费、采购人员差旅费、通信费等与订货次数有关的费用。订货的次数增加,购置费增加。而在年物资需求稳定的条件下,订货次数与订货批量成反比关系。这两类费用一个与批量成正比关系,一个成反比关系,这两类费用叠加,总费用必然存在一个最低点,该点即是经济订货批量。 Return

  8. 休哈特的控制图与道奇的抽样检验 • 随着劳动分工和社会化大生产的形成,泰勒提出了靠检验把关的质量管理思想,将质量管理作为一项专业劳动独立出来。但是单一的事后检验只能保证从企业流向市场的产品质量,这种质量管理方法成本高,而且难以找到质量问题形成的原因,更难以起到有效的预防、控制作用。这些缺陷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和产品复杂度的提高,变得越来越明显。 • 首先提出解决方案的是当时贝尔电话研究所的休哈特(W.A. Shewhart),他提出用数理统计的方法来解决大规模产品质量管理的问题,并进一步提出了质量预防的观念,首创了质量控制图和质量控制的统计方法,当时应用在贝尔系统的西电公司生产现场。同时代提出将数理统计方法应用到质量管理领域的还有贝尔电话研究所的道奇(H.F. Dodge)和罗米格(H.G. Romig),他们一起提出了在破坏性检验情况下采用“抽样检验表”和最早的抽样检验方案。这3人成为统计质量管理理论的奠基人,将质量管理理论带入了统计质量控制阶段。 • 但是,由于他们提出的方法运用了一些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的理论和方法,对于当时文化水平比较低的工人来讲,这些方法还难于掌握。人们把这些方法称为“专家管理法”,难于普及使用。 • 这些方法大范围的使用是在二次大战期间,美国国防部为了保证军火的质量和可靠性,于1941—1942年先后制定和颁布了《美国战时质量管理标准》,包括Z1.1《质量控制指南》、Z1.2《数据分析用的控制图法》、Z1.3《生产中质量管理用的控制图法》。军火商必须严格按此标准组织生产和开展质量控制,否则取消供货资格。这套标准在二战后运用到了美国工商业界,统计质量控制才真正进入了普及的时代。 Return

  9. 梅奥 梅奥的霍桑实验 • 1929年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梅奥(G. Mayo)率领一个研究小组到美国西屋电气公司的霍桑工厂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和观察,其中比较著名的有: • (1) 照明实验; (2) 继电器装配实验;(3) 面谈计划; (4) 非正式组织的研究。 • 1933年,梅奥根据先期的实验和后期的进一步研究,发表了著名的《工业文明中的人》一书,提出了以下见解: • (1) 以前的管理把人假设为“经济人”,认为金钱是刺激积极性的唯一动力;霍桑实验证明人是“社会人”,是复杂的社会关系的成员,因此,要调动工人的生产积极性,还必须从社会、心理方面去努力。 • (2) 以前的管理认为生产效率主要受工作方法和工作条件的制约,霍桑实验证实了工作效率主要取决于职工的积极性,取决于职工的家庭和社会生活及组织中人与人的关系。 • (3) 以前的管理只注意组织机构、职权划分、规章制度等,霍桑实验发现除了正式组织外还存在着非正式团体,这种无形组织有它的特殊情感和倾向,左右着成员的行为,对生产效率的提高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 (4) 以前的管理把物质刺激作为唯一的激励手段,而霍桑实验发现工人所要满足的需要中,金钱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大部分的需要是感情上的慰藉、安全感、和谐、归属感。因此,新型的领导者应能提高职工的满足感,善于倾听职工的意见,使正式团体的经济需要与非正式团体的社会需要取得平衡。 • (5) 以前的管理对工人的思想感情漠不关心,管理人员单凭自己个人的判断和嗜好进行工作,而霍桑实验证明,管理人员,尤其是基层管理人员应像霍桑实验人员那样重视人际关系,设身处地地关心下属,通过积极的意见交流,达到感情的上下沟通。 • 梅奥的这些研究奠定了一个新的理论体系——人际关系学说,即后来的行为科学,他们的理论对现代工作设计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Return

  10. 2.2 复杂数学方法的应用时代 • 二次世界大战至20世纪60年中期,复杂的数学方法应用到生产管理中,最典型的就是运筹学的应用,同时,这期间行为学派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 运筹学的的诞生与完善 • 行为学派的发展 Return

  11. 坎托罗维奇 运筹学的诞生与完善 丹齐克 • 运筹学(Operation Research,OR),其直译就是作业研究或运作研究。OR的中译名是由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译出的,这种译法体现了其更深层次的意义,但也掩盖了它与生产运作管理的内在关系。 • 在运筹学中,线性规划是理论成熟、方法有效、应用最广泛的一个分支,其研究对象的特征是:资源有限,存在多个可选方案,目标函数的极值、自变量及约束条件都是线性关系。 • 线性规划最早的工作始于20世纪30年代。1939年苏联数学家坎托罗维奇发表的名为《生产组织与计划中的数学方法》的小册子,是有关线性规划的最早文献。此后,美国也开始研究这个问题,早期最有影响的是希契科克研究的运输问题及其解法。但是,他们的工作都没有引起学术界和社会的关注。后来,由于战争的需要,军事中有关规划﹑计划﹑侦察﹑后勤﹑生产等各方面的问题都陆续被提出来,系统地研究线性规划的解法与应用便被提到日程上来了。 • 1947年,美国数学家丹齐克提出了一般的线性规划模型和理论(线性规划的名称也是他首先提出的),以及著名的单纯形方法,并于20世纪50年代初应用电子计算机求解线性规划获得成功。到50年代末期,发达国家已对企业中的一些普遍性问题,如库存、资源分配、设备更新、任务分派等问题进行研究,并将研究成果成功地应用到建筑、纺织、钢铁、煤炭、石油、电力、农业等行业。60年代,又应用到服务性行业和社会公用事业。 • 作为运筹学的理论依据,关于运筹学的数学理论也得到迅速发展,并形成众多分支学科,如线性规划、整数规划、非线性规划、动态规划、图论和网络理论、决策论、排队论、对策论、存储论、搜索论和可靠性理论等。 Return

  12. 麦格雷戈 马斯洛 行为学派的发展 赫次伯格 • 许多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心理学家、管理学家都在从事梅奥等人创建的人际关系学说这一领域的研究,经过30年的大量研究工作,先后发表了大量优秀著作,提出了许多很有见地的新理论,逐步完善了人际关系理论。1949年在美国芝加哥召开的一次跨学科的会议上,首先提出了行为科学这一名称,行为科学本身并不是完全独立的学科,而是心理学、社会学、人类文化学等研究人类行为的各种学科互相结合的一门边缘性学科。 • 行为科学以人的行为及其产生的原因作为研究对象。具体来说,它主要是从人的需要、欲望、动机、目的等心理因素的角度研究人的行为规律,特别是研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关系,并借助于这种规律性的认识来预测和控制人的行为,以实现提高工作效率,达到组织的目标。行为学派虽然没有研究出一套完整的管理理论,却已经为人们提供了许多有用的素材,他们的行为论题主要有激励、领导、群体、组织设计、组织变化与发展等。二战后的行为科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 马斯洛(A. H.Maslow,1908-1970)的需求层次理论; • 赫次伯格(F. Hertzberg)的双因素理论; • 麦格雷戈(D. M. McGregor,1906-1964)的“X理论-Y理论”。 Return

  13. 2.3 计算机开始应用的时代 • 1946年2月10日,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ENIAC(electronic numerical integrator and computer)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莫尔学院问世,这个庞然大物使用了18,000多个电子管,重约30多吨,耗电量150kW,占地面积167m2,当时主要是为了解决军事弹道武器研究中的高速数字运算问题,运算速度5,000次/s。随后,计算机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不断更新换代,性能大幅度提高,成本也大幅度降低,计算机开始逐步商用化。 • 物料需求计划(MRP) • 服务业中的大量生产 Return

  14. 物料需求计划(MRP) • 20世纪70年代的制造业,一个重大的突破就是在生产计划与控制中运用了物料需求计划(Material Requirement Planning,MRP),即通过计算机软硬件将企业的各部门联系在一起,共同完成复杂产品的制造。 • MRP的原理简单易懂(后续章节详述),但手工计算只适于结构简单的产品,而对于复杂的产品,如有上万个零件的汽车,即使能够计算,也因耗时巨大,失去计划编制的意义。 • 另外,根据生产控制的要求,应随时可以掌握计划状态、储存状态和供货状态,涉及多方面的计划、文件及其时间上的有机衔接,具有一定的复杂性,这也是手工鞭长莫及的。 • 这一切只有计算机的应用才得以实现,因此,计算机在生产计划与控制中的应用使得计划编制更准确,控制更及时,管理更科学,开创了生产管理的新时代。 Return

  15. 服务业中的大量生产 • 服务业通常是直接面对不同的顾客而进行一对一的个性化服务,如同制造业中的单件小批生产。所谓单件小批生产是指企业生产的产品品种繁多,每个品种的产量小,生产具有非重复性特点,企业以通用设备为主,采用工艺原则的设备布局,员工的生产效率低,生产计划与组织工作复杂,经济性差。而与之相对应的是大量生产,其特点是:品种少,每个品种的产量大,采用对象原则的流水线或生产线的设备布局,多功能高效的专用设备居多,生产效率高,生产计划编制简单,经济性好。 •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国外的某些服务业采用制造业的大量生产模式,提供少项目、标准化的快速服务,最典型是快餐业,如麦当劳、肯德基等。他们提供的食品种类屈指可数,物美价廉,实行统一的标准化服务,迎合人们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从现在遍布世界各个角落的快餐店可以看出这种模式是成功的。 Return

  16. 2.4 现代理论普及的时代 • 进入20世纪80年代,计算机的应用遍布世界各个角落,互联网(internet)的出现改变了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的方式。许多新理论和方法的出现,进一步丰富了生产运作管理理论体系。 • MRPII至ERP • ISO9000 • 丰田的TPS • 威廉·大内的Z理论 • 高德拉特的约束理论 • 供应链管理 • Internet与电子商务 •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Return

  17. MRP MRPII ERP MRPII到ERP • 随着计算机在管理领域应用的扩大,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MRP的功能也随之扩充,先后完成了从MRP、MRPII、ERP 3个阶段的跨越。 • MRP虽然是一个完整的生产计划与控制系统,但仅仅涉及了企业的物流和信息流。 • MRPII系统实现了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在企业内部的集成,并能够有效地对企业各种有限制造资源进行周密计划、合理利用。 • ERP的核心管理思想就是实现对整个供应链的有效管理,它是一个面向供应链管理的管理信息系统集成。 • ERP同MRPII的主要差别体现在资源管理范围、生产方式管理、管理功能、事务处理控制、跨国(或地区)经营事务处理、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等方面。 Return

  18. ISO9000 • ISO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的英文缩写,是由各国标准化机构(ISO成员)组成的世界性的组织。ISO组织于1947年成立于瑞士,并于1979年成立了“质量保证技术委员会”,简称TC176,1987年更名为“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技术委员会”。 • ISO9000是现代科学技术、生产力、国际贸易和质量管理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最早的质量保证标准产生在美国,二次大战后,随着美国军事的高速发展,1959年,美国商务部向国防部下属的军工企业提出第一个质量保证标准,MIL-Q-9858《质量大纲要求》。随着美国民用工业借鉴军品做法用于锅炉、压力容器和核电站等,1979年美国制定了全国通用质量体系标准,1987年3月ISO正式发布了世界上第一个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标准ISO9000至ISO9004,由于科学技术与质量管理的发展, 每隔5年标准必须修订一次,于是就相继产生了ISO9000: 1994版,ISO 9000: 2000版等版本。 Return

  19. 大野耐一 丰田的TPS 丰田英二 • 1950年,日本的丰田英二考察了美国底特律的福特公司的轿车厂。当时这个厂每天能生产7000辆轿车,比日本丰田公司一年的产量还要多,但丰田英二在他的考察报告中却写道:“那里的生产体制还有改进的可能。” • 二战后的日本经济萧条,缺少资金和外汇。怎样建立日本的汽车工业?照搬美国的大量生产方式,还是按照日本的国情,另谋出路,丰田选择了后者。日本的社会文化背景与美国是大不相同的,日本的家族观念、服从纪律和团队精神是美国人所没有的。日本没有美国那么多的外籍工人,也没有美国的生活方式所形成的自由散漫和个人主义的泛滥,日本的经济和技术基础也与美国相距甚远。日本当时没有可能全面引进美国的成套设备来生产汽车,而且日本当时所期望的生产量仅为美国的几十分之一。“规模经济”法则在这里面临着考验。 • 丰田英二和他的伙伴大野耐一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和验,根据日本的国情,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经过30多年的努力,终于形成了完整的丰田生产方式,使日本的汽车工业超过了美国,产量达到了1300万辆,占世界汽车总量的30%以上。 • 丰田生产方式(Toyota Production System, TPS)可以简单概括为:通过生产过程整体优化,改进技术,理顺物流,杜绝超量生产,消除无效劳动与浪费,有效利用资源,降低成本,改善质量,达到用最少的投入实现最大产出的目的。丰田的异军突起对日本的其他汽车厂家起到了很好的示范效应,这些厂家纷纷效仿丰田,日本汽车的竞争力显著增强。 • 石油危机后,日本汽车大举进入美国,对美国汽车业构成了极大的威胁。美国人反过来学习日本,把TPS起了个美国名字,这就是我们熟知的精益生产(lean production)。 Return

  20. 威廉·大内 威廉·大内的Z理论 • Z理论(Theory Z)是由日裔美国学者威廉·大内(William Ouchi)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一种新型管理理论。这一理论的提出是鉴于美国企业面临着日本企业的严重挑战。大内选择了日、美两国的一些典型企业(这些企业在本国及对方国家中都设有子公司或工厂)进行研究,发现日本企业的生产率普遍高于美国企业,而美国在日本设置的企业,如果按照美国方式管理,其效率便更差。根据这一现象,大内提出了美国的企业应结合本国的特点,向日本企业的管理方式学习,形成自己的一种管理方式。他把这种管理方式归结为Z型管理方式。 • Z理论的独道见解: • (1) 终身雇佣制。长期雇佣职工,即使经营不佳,一般也不解雇工人,要采取其他方法渡过难关,对职工的职业保证会使其更加积极地关心企业利益。 • (2) 缓慢的评价和晋升。对职工要经过较长时间的考验再作全面评价。 • (3) 分散与集中决策。企业的重大决策,要先由生产或销售第一线的职工提出建议,经过中层管理人员把各种意见集中调整、统一后上报,最后再由上一级领导经过调查研究后作出比较正确的决策,执行决策时要分工负责。 • (4) 含蓄的控制,但检测手段明确正规。基层管理者一方面要敏感地抓住问题实质,就地解决;另一方面要在上报情况前,协同有关部门共同制定出解决问题方案。 • (5) 融洽管理人员与职工的关系。 • (6) 让职工得到多方面的锻炼。 Return

  21. 高德拉特 高德拉特的约束理论 • 约束理论(theory of constraints,TOC)是由以色列的物理学家和企业管理大师艾利·高德拉特博士(Eliyahu M.Goldratt)创立的。 • TOC认为,任何系统至少存在着一个约束,否则它就可能有无限的产出。因此要提高一个系统 (任何企业或组织均可视为一个系统)的产出,必须要打破系统的约束。任何系统可以想象成由一连串的环所构成,环与环相扣,这个系统的强度就取决于其最弱的一环,而不是其最强的一环。相同的道理,也可以将企业或机构视为一条链条,每一个部门是这个链条其中的一环。如果想达到预期的目标,就必须从最弱的一环,也就是从瓶颈(或约束)的一环下手,才可得到显著的改善。换句话说,如果这个约束决定一个企业或组织达到目标的速率,则必须从克服该约束着手,这样才可以更快速的步伐在短时间内显著地提高系统的产出。TOC就是一种帮助找出和改进瓶颈,使系统(企业)效能最大化的管理理论,是事半功倍的管理理论。 • 高德拉特的第一本有关TOC的著作于1984年出版,书名为《目标》(The Goal)。该书以小说的行文写成,描述一位厂长应用TOC在短时间内将工厂转亏为盈的故事。因为该书所描述的是许多工厂都普遍存在的问题,因此该书出版之后,读者甚广,并译成13国语言,成为全球的畅销书,销售量在400万册以上,TOC因而流传。 Return

  22. 供应链管理 • 供应链(supply chain,SC)的概念在20世纪80年代末提出,近年来随着制造的全球化,供应链在制造业管理中得到普遍应用,成为一种新的管理模式。由于受国际市场竞争激烈、经济及用户需求等不确定性的增加、技术的迅速革新等因素的影响,供应链管理(Supply Chain Management,SCM)虽只提出十几年,但已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供应链管理的发展大体可以分为如下3个阶段: • 第一阶段:供应链管理的萌芽阶段(20世纪80年代,1980—1989年) • 美国管理学家史蒂文斯(Stevens)在1989年提出的供应链管理的概念,是一种集成的思想,包括在企业内部集成和企业外部集成,这是供应链管理的萌芽阶段。在这期间,供应链整个链条各相关成员(即公司)之间的合作非常重要。 • 第二阶段:供应链管理的初步形成阶段(20世纪90年代前期,1990—1995年) • 这时,供应链各成员之间有时存在利益冲突,这种利益冲突导致供应链管理的绩效不高,并使整个供应链削弱了竞争力。为了克服上述缺点,必须提高供应链的整个竞争力。在上述初步形成阶段,信息流在向上传递时发生信息曲解现象及顾客不满意现象。信息不能有效共享,成为企业提高竞争力的一个重要障碍。 • 第三阶段:供应链管理建立合作伙伴关系阶段(20世纪90年代,1996年以后) • 在合作伙伴关系的前一时期提出的协调供应链,主张各合作公司之间一致“协调对外”。而合作伙伴关系则强调与尽可能少的供应商合作,对合作伙伴的选择则是分步骤的、考虑多种因素的综合评价过程,并保证合作的有效性。 Return

  23. internet与电子商务 • 电子商务作为互联网发展的最新产物,它代表着21世纪网络的应用发展方向。可以预言,电子商务作为一种崭新的商务运作方式,将带来一次新的产业革命,这场革命的最终结果是将人类真正带入信息社会。 • 电子商务包括企业内部信息的交流与共享、企业与其合作伙伴的协同、电子交易三大部分。 • 电子商务是指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的生产、营销、销售和流通活动,不仅指在互联网上的交易,而且也包括利用信息技术(IT)来降低商务成本、增加流通价值和创造商业机遇的所有商务活动。比如通过网络可能从事于各类产品与原材料的查询、采购、产品展示、订购直到出货、储运以及电子支付等一系列贸易活动。 • 电子商务的效应已经开始显现在商业活动的各个层面,从消费者服务到新产品的开发无一不包。它采用的是新形态,可涵盖更广大客户群的信息挂帅商业模式,包括在线广告营销,在线订购,在线客户服务及其他种种应用。同时它还能够减低处理订单,与各式供货商、协助厂商打交道的麻烦及成本,因为这些往往是导致产生间接成本提高的关键。 • 总而言之,企业界普遍相信电子商务能够使企业与消费者的互动更有效率,使供应链中的企业之间的沟通及新产品、新市场的开发更省力。 Return

  24.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omputer integrated making system,CIMS),又称计算机综合制造系统,它是随着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的发展而产生的。它是在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与制造的基础上,通过计算机技术把分散在产品设计及制造过程中各种孤立的自动化子系统有机地集成起来,形成适用于多品种、小批量生产,实现整体效益的集成化和智能化制造系统。集成化反映了自动化的广度,它把系统的范围扩展到了市场预测、产品设计、加工制造、检验、销售及售后服务等的全过程。 • 在产品生命周期中,各项作业都已有了其相应的计算机辅助系统,如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制造(CAM)、计算机辅助工艺规划(CAPP)、计算机辅助测试(CAT)、计算机辅助质量控制(CAQ)等。这些单项技术“CAX”原来都是生产作业上的“自动化孤岛”,单纯地追求每一单项技术上的最优化,不一定能够达到企业的总目标,即缩短产品设计时间,降低产品的成本和价格,改善产品的质量和服务质量以提高产品在市场的竞争力。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就是将技术上的各个单项信息处理和制造企业管理信息系统(ERP)集成在一起,将产品生命周期中所有的有关功能,包括设计、制造、管理、市场等的信息处理全部予以集成。其关键是建立统一的全局产品数据模型和数据管理及共享的机制,以保证正确的信息在正确的时刻以正确的方式传到所需的地方。 Return

  25. 2.5 理论形成演进规律分析 • 从泰勒的工作研究开始,生产运作管理理论的产生与应用已经经历百年的历史,各种理论及方法相继问世,不断丰富和完善现有的理论体系。而新理论的出现通常与同期的科学研究、应用技术以及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有密切的关系。 • 基本演进规律示意图 图例 • 现有的生产运作管理的理论体系是由不同时代学者共同建立的,目前仍在不断地补充与完善中。需要指出的是:尽管很多理论,尤其是经典的生产运作管理理论是百年前诞生的,但在现代社会仍然有广泛的应用空间。 Return

  26. 理论形成演进规律示意图 社会经济水平的发展 计算机 ERP 电子商务 TPS 流程再造 MRP 服务行业 的科学管理 经典理论 运筹学 行为理论 信息技术 工作研究 流水线 EOQ 复杂方法 科学研究与科学技术的进步 Return

  27. 系列T型车 Return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