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 N D
第9章 水圈与岩石圈的相互作用 基本要求:基本掌握Davis的地貌侵蚀循环理论(重点、难点)。掌握其中有关的概念,如夷平面、准平原、溯源侵蚀(重点)。了解地貌发育的“剥蚀系统模式”和有关构造-侵蚀均衡作用。掌握沉积岩的形成与水的关系。掌握内流流域和外流流域的概念。基本掌握坡面流水作用、沟谷流水作用与水土流失及其与河流地貌发育初期的关系。基本掌握河流侵蚀基准面、河流均衡剖面的概念(难点)。掌握4种基本的河床类型和有关河流地貌的类型(如河漫滩、阶地、牛轭湖等概念)。掌握中立线和泥沙运动特点等海岸均衡作用过程中的概念(重点)。掌握海蚀地貌的基本类型(重点)。基本掌握发生泥石流的条件。基本掌握河口地区的生物生产量特点。掌握三角洲的形成条件(难点)。
第9-1节 岩石与水 基本要求:了解水在岩石风化、剥蚀和搬运中的意义。掌握沉积岩的形成与水的关系。1、岩石的形成与水P195:岩石的形成,尤其是沉积岩,与水的作用密切相关。其他岩石也同样与水有一定的关系。 2、岩石的风化、剥蚀都是在水的参与和作用下进行的。 3、岩性决定了3水转换P196。 4、岩石圈的形态,尤其是小形态,往往是在水的作用下形成的,包括冰川。
第9-2节 岩石圈的结构与水系发育及流域性质 基本要求:理解岩石圈及其结构对水系形状的控制作用和影响。了解不同地质基础和地貌部位对流域特征的影响。掌握内流流域和外流流域的概念。 1、岩石圈的结构与水系发育P197:主要是岩性和构造的控制作用。例如,平行的褶皱区,梳状水系;穹隆区形成放射状或环状水系。 2、岩石圈的结构对流域的影响:1)在青藏高原隆起前,我国的大江河的流向是向西如古特提斯海的;2)西北内陆的格状盆地是大量内流河形成的前提。解释内、外流流域;3)整个流域的形状也受构造控制P198;4)间接影响流域的水循环特征,内陆盆地的小循环和喀斯特地区的循环。
第9-3节 水的分布、负荷均衡与岩石圈变形 基本要求:理解水圈结构或水的全球分布对岩石圈的形状的影响。了解冰期、间冰期或海退、海进对岩石圈的形变的作用。理解岩石圈的形变对水圈的影响。 1、岩石圈的变动与全球水的分布变化P198:主要体现在泛大陆分离后发生的海陆之间水的分布情况的变化。 2、水均衡与岩石圈的变形P198-199:主要解释均衡作用,与冰期、间冰期密切相关。 静力均衡原理:把水面上的那部分冰搬掉,冰山就会上升。如果把一些冰加到冰山顶上,冰山就会下沉,并停留在一个新的位置上。
通过静力均衡原理,与软流圈物质从地幔的流出结合,解释岩石圈的变形。P199一系列的公式,主要讲解了水和岩石(密度与体积)在重量上的平衡所导致的水与岩石圈的均衡作用。 通过静力均衡原理,与软流圈物质从地幔的流出结合,解释岩石圈的变形。P199一系列的公式,主要讲解了水和岩石(密度与体积)在重量上的平衡所导致的水与岩石圈的均衡作用。 P199倒数第2段: 1)在海洋的边缘,由于海水深度向大陆的减小,水均衡下沉量向岸边逐渐减小,从而导致大陆架、大陆坡地区的掀斜。 2)由于海底的均衡下沉,软流圈物质从海底流向大陆,从而引起大陆边缘地区的隆升。这一过程的结果导致: (1)海洋的加深和大陆的增高,海洋与陆地的高差、起伏增大;(2)大陆架、大陆坡的坡度增大(变陡);(3)海洋面积的缩小和陆地面积的增大。 诸多研究表明(P200图9-1,图9-2),自大洋形成以来,面积在逐渐减小,深度不断增大。这除与地壳运动有关外,还与水均衡作用有关。
3、岩石圈与水圈的正反馈作用P199-202 上面的分析表明,岩石圈与水圈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形成正反馈作用的循环 ( P200 图9-3 )。 岩石圈形变,改变水圈的结构(如水的分布或厚度)。由于负荷均衡订作用,引起新的岩石圈形变,从而进一步改变水圈的结构(如水的分布或厚度。当然,这样的反馈作用,也可以由水圈结构的改变开始。如,由于冰期 / 间冰期首先导致岩石圈的均衡作用发生,然后,岩石圈的变动迭加于水圈的变动,尤其是海面变化。如,B.P. 1.8 万年的末次冰期至今海面约上升了100m (P201图9-4) 。
第9-4节 构造-侵蚀-地貌循环 基本要求:基本掌握Davis的地貌侵蚀循环理论。掌握其中有关的概念,如夷平面、准平原、溯源侵蚀。了解地貌发育的“剥蚀系统模式”和有关构造-侵蚀均衡作用。1、Davis经典的地貌循环(侵蚀循环)理论P202:前提和3个阶段,介绍每个阶段,尤其是壮年期的地貌特征;准平原的概念P202;该假说的3个缺陷P202-203。
2、斯特拉勒的“剥蚀系统”模式P202: 1)前提:上升、剥蚀和均衡作用同时进行(图9-5),起点是5000m的位置; 2)均衡上升的“量”,主要考虑地表岩石的密度(2.75g/cm3)与来源于软流圈上升物质密度(3.3)的差值:如果密度一样,则上升量=剥蚀量,但由于被剥蚀掉的地表岩石密度小于上升物质。 3)因此,均衡上升只占剥蚀高度的(2.75÷3.3≈)83.33/100m(纠正书上错误),地面高度降低16.67m(也就是说,假设只考虑剥蚀量,剥蚀降低速率为1m/1000年;在发生均衡作用情况下,实际降低量则只有0.167m/1000年)。 4)那么,地表海拔高度每降低1/2的高度,即2500m,所需要的时间大约为(2500÷0.167≈)1.5*107a(半衰期)。
5)如此下去,地表海拔高度每降低1/2的高度,都需要一个半衰期,即1.5*107a。 6)至海拔高度下降到313m时,已经过去4个半衰期,即6*107a。 7)此时每1.5*107a,下降(313÷2)≈156m,下降速度相当(156m÷1.5*107a)≈0.0104m/1000年,即1. 04mm/年。这个速度已相当缓慢,可视为准平原。 但由于:1)剥蚀必须达到一定数量时才会发生均衡上升;2)地壳的稳定时间不会无限地延续下去,而是间歇性地上升。因此,剥蚀循环过程是如P205图9-7所示的那样进行的:注意图B范围。最终,形成P206图9-8所示的反馈机制。
第9-5节 流水作用与流水地貌 基本要求:基本掌握坡面流水作用、沟谷流水作用与水土流失及其与河流地貌发育初期的关系。基本掌握河流侵蚀基准面、河流均衡剖面的概念。掌握4种基本的河床类型和有关河流地貌类型的概念(河漫滩、阶地、牛轭湖等) 1、坡面流水与侵蚀作用P206 1)坡面水流,首先形成薄层的片流,然后形成细流,同时发生下渗,没有固定的流路。对地表的冲刷比较均匀,但冲刷力小,主要冲刷松散物质。 2)坡面水流的冲刷强度取决于降水强度、地形坡度、坡面物质组成和植被条件、坡体部位等。与降水强度成正比关系,在35°左右最大P207图9-9。一般,整个坡体可分为3部分:上部微弱侵蚀带、中部强烈侵蚀带、下部堆积带。最为常见的地貌是坡积裙:物质细小,呈裙状围绕山麓。
2、沟谷流与地貌P207:有常年流水时称为河谷。 2、沟谷流与地貌P207:有常年流水时称为河谷。 1)有集中、固定的流路,侵蚀力更大。是坡体上主要的地貌塑造营力。 2)沟谷的发展与岩性、气候、植被、地形坡度密切相关。如在黄土地区、红色风化壳沟谷发展极快,侵蚀量极大;而在基岩喀斯特区几乎不发育。 3)溯源侵蚀是沟谷发育的主要形式。 4)以V形谷、多陡坎、壶穴地貌为特色,在出口形成洪积扇P208图。
3、河流作用与地貌P208 1)河床动力~形态的反馈机制P208图9-11。 2)侵蚀基准面及作用:P209几种不同的基准面。基准面的作用-控制下切侵蚀、影响基准面的因素。 3)均衡剖面:下凹的平滑曲线。 4)河床类型:4种:顺直微弯、弯曲、分汊、游荡;深泓线。 5)弯曲河床、河漫滩(洪水时才被淹没,2元结构上细下粗)、河岸沙堤和迂回扇P209-210图9-12、裁弯取直、牛轭湖。
6)阶地:P210图9-13:由河流下切而相对抬升到一般洪水位之上,呈阶梯状分布于河谷两侧的地形。是河流发育经过相当长时间后的产物。由阶地面和阶地坡组成。前者是原先河谷谷底的遗留部分,表面比较平坦,微向下游倾斜,多为河流冲积物所组成;后者是阶地面以下的坡地,是河流后期下切形成的部分,坡度较大。6)阶地:P210图9-13:由河流下切而相对抬升到一般洪水位之上,呈阶梯状分布于河谷两侧的地形。是河流发育经过相当长时间后的产物。由阶地面和阶地坡组成。前者是原先河谷谷底的遗留部分,表面比较平坦,微向下游倾斜,多为河流冲积物所组成;后者是阶地面以下的坡地,是河流后期下切形成的部分,坡度较大。 阶地的分级:一般是在一个河谷的横断面中,由下而上,顺序分级,高于河漫滩的最低一级阶地,称为1级阶地,向上的另一级阶地称为2级阶地,依此类推。 阶地形成必须具备2个条件:1)有较宽广的谷底:2)河流的下切侵蚀。下切主要由地壳的升降运动、气候变迁和侵蚀基面下降造成。
第9-6节 海岸线与海岸带 基本要求:了解均衡海岸剖面和海岸均衡作用过程。掌握中立线和泥沙运动特点等海岸均衡作用过程中的概念。掌握海蚀地貌的基本类型。 1、海岸线的轮廓与平衡岸弧的发育P211 海岸线—海面与陆地的交切线。原始岸线在海水动力的作用下最终形成均衡岸线,其过程是长期。往往处于期间的某阶段。岸线的性质决定于海洋动力、岩性、沉积物、地质构造等。
原始岸线:断层海岸(岸线与构造线平行,又称为纵海岸)、基岩港湾海岸(岸线与构造线垂直,又称为横海岸,也叫大西洋式海岸)、与构造线斜交的斜交海岸。 平衡岸弧的发育过程:P212图9-14发育的最终形态是一条微微弯曲、动态平衡的岸线。即岸线相对稳定,轮廓基本不变时。往往形成冲积平原海岸(河流堆积)或海积平原海岸(海洋沉积)。
2、海岸均衡剖面(指水下纵剖面)P212图9-15 根据物质组成,可分为基岩海岸、沙质海岸、粉沙淤泥质海岸、生物海岸等。均衡剖面过程主要发生在基岩海岸、沙质海岸。 1)在深水区,当水深大于2倍的波长情况下,波浪不对海底的泥沙起作用,水质点呈圆周运动。 2)当波浪移动到近岸附近,波浪发生变形。当波峰来临时,水质点向岸运动,并对海底沉积物向岸推动;波谷临时,水质点向海运动,并对海底沉积物向海推动。除此之外,重力也使泥沙向海移动。
3)泥沙到底是向海还是向岸移动呢?要看向海、向岸和重力造成的移动总量如何。这取决于波浪变形的程度和颗粒的质量大小(体积、比重)。3)泥沙到底是向海还是向岸移动呢?要看向海、向岸和重力造成的移动总量如何。这取决于波浪变形的程度和颗粒的质量大小(体积、比重)。 4)那么,必然有些位置的净移动量为0,中立线(带)以上的沉积物向按运动;以下的,向海移动。这造成了水下地形坡度的改变。当所有的沉积物都相对稳定后,便形成了均衡剖面。 该均衡剖面发育的条件: 1)原始岸坡微微向海倾斜;2)沉积物质量基本相同; 3)波浪方向与岸线基本垂直。因此,水深太大的情况下没有中立线,而只发生岸线后退;岸坡太平缓时,中立线靠近海岸线,沉积物向岸移动,形成堆积海岸。
基岩海岸的均衡剖面发育过程: 以侵蚀后退为主,形成平坦、宽广的海蚀平台,其上残留海蚀柱、海蚀拱桥,岸边为海蚀崖。参照P216图9-18 3、海岸线进退P214、215表9-1 1)有时间意义,周期性变化。就第4纪来说,横向变化 幅度即达几十到几百公里。 2)其发生的原因有:气候导致的海面升降;地壳升降运动;河口地区的沉积物来源的增减造成的沉积与侵蚀。 3)P215图9-17:海进、海退与沉积、侵蚀的关系。海面上升并不一定发生海进,而海面下降,也有可能发生海进。
4、海岸地貌:分为海蚀地貌和海积地貌 1)常见的海蚀地貌较为简单,如图9-18所示; 2)海积地貌类型复杂,包括沉积物横向移动和纵向移动形成的:图9-19。 横向移动是指沉积物移动基本与海岸线垂直。 地貌: A、中立线下侧,水下堆积阶地; B、在中立线上侧,形成沙滩(海滩),在向陆地一侧,形成滨岸堤,或(未到水边线沉积物便堆积下来)形成离岸堤,再向陆地,形成风成海岸沙丘。离岸堤到陆地之间形成泻湖。
纵向移动是指沉积物移动与海岸线有明显的夹角。比较典型的有如图9-19 (a)、(b)所示的2种情况。其地貌形态,是在波浪、潮汐等海岸带动力搬运不动的情况下堆积形成的: A、在海岸线内凹处形成沙滩;B、在海岸线凸出处的(下风方向)形成沙嘴。另外,在海岸线外有岛屿的情况下P218图9-20,可形成连岛沙坝。 第9-7节 海啸、泥石流、崩岸、滑坡 -水圈和岩石圈相互作用的实例 基本要求:了解海啸、泥石流、崩岸、滑坡的基本概念。基本掌握发生泥石流的条件。
第9-7节 海啸、泥石流、崩岸、滑坡 -水圈和岩石圈相互作用的实例 1、滑坡P218:坡体上大量沉积物、岩石沿一定滑动面做整体下滑的现象。其形成的必要条件:见P218倒数2段。滑坡要素见P219图9-21。 2、崩岸P218:河、湖、海岸的崩塌。发生原因:物质组成(松散、破碎)、侵蚀(如河流凹岸)。 3、泥石流:定义、发生的3个条件、原因,见 P219最后1段。 4、海啸:某些突发事件引起的短时间内海平面的大幅度升降。往往由地震、大风、涨潮迭加而致。
第9-8节 河口地貌 基本要求:了解河口的水流特征,河流、波浪、潮流的共同作用。基本掌握河口地区的生物生产量特点。掌握三角洲的形成条件。 1、河口的特点P221:1)性质差异很大的咸水和淡水2种介质,形成盐水楔;2)河流、波浪、潮汐动力特征不同的3重作用;3)涨落潮导致的双向水流;4)快速的沉积(P221机械的、化学的);5)高生物生产率。
2、三角洲和三角港 1)三角洲的形成3条件P222; 2)三角洲的沉积特征: A、化石丰富,且海相和陆相化石并存,并有大量海陆过渡相化石; B、层理发育,并以交错层理和波状层理为主 ;C、从陆向海可分为3部分沉积:三角洲平原相(包括河流、沼泽和泻湖沉积,物质较细,含少量海陆过渡相化石);三角洲前缘相(海水之下的沉积,以水下形成的沙体为主,颗粒较粗,交错层理和波状层理发育,海相和陆相化石);前三角洲相(粉沙粘土为主,富含有机质,水平层理发育,海相化石为主。水动力稳定)。 3)三角洲的类型P223:根据形态分为3种;也可根据水动力分为3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