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3

第9章 水圈与岩石圈的相互作用

第9章 水圈与岩石圈的相互作用

rea
Download Presentation

第9章 水圈与岩石圈的相互作用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9章 水圈与岩石圈的相互作用 基本要求:基本掌握Davis的地貌侵蚀循环理论(重点、难点)。掌握其中有关的概念,如夷平面、准平原、溯源侵蚀(重点)。了解地貌发育的“剥蚀系统模式”和有关构造-侵蚀均衡作用。掌握沉积岩的形成与水的关系。掌握内流流域和外流流域的概念。基本掌握坡面流水作用、沟谷流水作用与水土流失及其与河流地貌发育初期的关系。基本掌握河流侵蚀基准面、河流均衡剖面的概念(难点)。掌握4种基本的河床类型和有关河流地貌的类型(如河漫滩、阶地、牛轭湖等概念)。掌握中立线和泥沙运动特点等海岸均衡作用过程中的概念(重点)。掌握海蚀地貌的基本类型(重点)。基本掌握发生泥石流的条件。基本掌握河口地区的生物生产量特点。掌握三角洲的形成条件(难点)。

  2. 第9-1节 岩石与水 基本要求:了解水在岩石风化、剥蚀和搬运中的意义。掌握沉积岩的形成与水的关系。1、岩石的形成与水P195:岩石的形成,尤其是沉积岩,与水的作用密切相关。其他岩石也同样与水有一定的关系。 2、岩石的风化、剥蚀都是在水的参与和作用下进行的。 3、岩性决定了3水转换P196。 4、岩石圈的形态,尤其是小形态,往往是在水的作用下形成的,包括冰川。

  3. 第9-2节 岩石圈的结构与水系发育及流域性质 基本要求:理解岩石圈及其结构对水系形状的控制作用和影响。了解不同地质基础和地貌部位对流域特征的影响。掌握内流流域和外流流域的概念。 1、岩石圈的结构与水系发育P197:主要是岩性和构造的控制作用。例如,平行的褶皱区,梳状水系;穹隆区形成放射状或环状水系。 2、岩石圈的结构对流域的影响:1)在青藏高原隆起前,我国的大江河的流向是向西如古特提斯海的;2)西北内陆的格状盆地是大量内流河形成的前提。解释内、外流流域;3)整个流域的形状也受构造控制P198;4)间接影响流域的水循环特征,内陆盆地的小循环和喀斯特地区的循环。

  4. 第9-3节 水的分布、负荷均衡与岩石圈变形 基本要求:理解水圈结构或水的全球分布对岩石圈的形状的影响。了解冰期、间冰期或海退、海进对岩石圈的形变的作用。理解岩石圈的形变对水圈的影响。 1、岩石圈的变动与全球水的分布变化P198:主要体现在泛大陆分离后发生的海陆之间水的分布情况的变化。 2、水均衡与岩石圈的变形P198-199:主要解释均衡作用,与冰期、间冰期密切相关。 静力均衡原理:把水面上的那部分冰搬掉,冰山就会上升。如果把一些冰加到冰山顶上,冰山就会下沉,并停留在一个新的位置上。

  5. 通过静力均衡原理,与软流圈物质从地幔的流出结合,解释岩石圈的变形。P199一系列的公式,主要讲解了水和岩石(密度与体积)在重量上的平衡所导致的水与岩石圈的均衡作用。 通过静力均衡原理,与软流圈物质从地幔的流出结合,解释岩石圈的变形。P199一系列的公式,主要讲解了水和岩石(密度与体积)在重量上的平衡所导致的水与岩石圈的均衡作用。 P199倒数第2段: 1)在海洋的边缘,由于海水深度向大陆的减小,水均衡下沉量向岸边逐渐减小,从而导致大陆架、大陆坡地区的掀斜。 2)由于海底的均衡下沉,软流圈物质从海底流向大陆,从而引起大陆边缘地区的隆升。这一过程的结果导致: (1)海洋的加深和大陆的增高,海洋与陆地的高差、起伏增大;(2)大陆架、大陆坡的坡度增大(变陡);(3)海洋面积的缩小和陆地面积的增大。 诸多研究表明(P200图9-1,图9-2),自大洋形成以来,面积在逐渐减小,深度不断增大。这除与地壳运动有关外,还与水均衡作用有关。

  6. 3、岩石圈与水圈的正反馈作用P199-202 上面的分析表明,岩石圈与水圈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形成正反馈作用的循环 ( P200 图9-3 )。 岩石圈形变,改变水圈的结构(如水的分布或厚度)。由于负荷均衡订作用,引起新的岩石圈形变,从而进一步改变水圈的结构(如水的分布或厚度。当然,这样的反馈作用,也可以由水圈结构的改变开始。如,由于冰期 / 间冰期首先导致岩石圈的均衡作用发生,然后,岩石圈的变动迭加于水圈的变动,尤其是海面变化。如,B.P. 1.8 万年的末次冰期至今海面约上升了100m (P201图9-4) 。

  7. 第9-4节 构造-侵蚀-地貌循环 基本要求:基本掌握Davis的地貌侵蚀循环理论。掌握其中有关的概念,如夷平面、准平原、溯源侵蚀。了解地貌发育的“剥蚀系统模式”和有关构造-侵蚀均衡作用。1、Davis经典的地貌循环(侵蚀循环)理论P202:前提和3个阶段,介绍每个阶段,尤其是壮年期的地貌特征;准平原的概念P202;该假说的3个缺陷P202-203。

  8. 2、斯特拉勒的“剥蚀系统”模式P202: 1)前提:上升、剥蚀和均衡作用同时进行(图9-5),起点是5000m的位置; 2)均衡上升的“量”,主要考虑地表岩石的密度(2.75g/cm3)与来源于软流圈上升物质密度(3.3)的差值:如果密度一样,则上升量=剥蚀量,但由于被剥蚀掉的地表岩石密度小于上升物质。 3)因此,均衡上升只占剥蚀高度的(2.75÷3.3≈)83.33/100m(纠正书上错误),地面高度降低16.67m(也就是说,假设只考虑剥蚀量,剥蚀降低速率为1m/1000年;在发生均衡作用情况下,实际降低量则只有0.167m/1000年)。 4)那么,地表海拔高度每降低1/2的高度,即2500m,所需要的时间大约为(2500÷0.167≈)1.5*107a(半衰期)。

  9. 5)如此下去,地表海拔高度每降低1/2的高度,都需要一个半衰期,即1.5*107a。 6)至海拔高度下降到313m时,已经过去4个半衰期,即6*107a。 7)此时每1.5*107a,下降(313÷2)≈156m,下降速度相当(156m÷1.5*107a)≈0.0104m/1000年,即1. 04mm/年。这个速度已相当缓慢,可视为准平原。 但由于:1)剥蚀必须达到一定数量时才会发生均衡上升;2)地壳的稳定时间不会无限地延续下去,而是间歇性地上升。因此,剥蚀循环过程是如P205图9-7所示的那样进行的:注意图B范围。最终,形成P206图9-8所示的反馈机制。

  10. 第9-5节 流水作用与流水地貌 基本要求:基本掌握坡面流水作用、沟谷流水作用与水土流失及其与河流地貌发育初期的关系。基本掌握河流侵蚀基准面、河流均衡剖面的概念。掌握4种基本的河床类型和有关河流地貌类型的概念(河漫滩、阶地、牛轭湖等) 1、坡面流水与侵蚀作用P206 1)坡面水流,首先形成薄层的片流,然后形成细流,同时发生下渗,没有固定的流路。对地表的冲刷比较均匀,但冲刷力小,主要冲刷松散物质。 2)坡面水流的冲刷强度取决于降水强度、地形坡度、坡面物质组成和植被条件、坡体部位等。与降水强度成正比关系,在35°左右最大P207图9-9。一般,整个坡体可分为3部分:上部微弱侵蚀带、中部强烈侵蚀带、下部堆积带。最为常见的地貌是坡积裙:物质细小,呈裙状围绕山麓。

  11. 2、沟谷流与地貌P207:有常年流水时称为河谷。 2、沟谷流与地貌P207:有常年流水时称为河谷。 1)有集中、固定的流路,侵蚀力更大。是坡体上主要的地貌塑造营力。 2)沟谷的发展与岩性、气候、植被、地形坡度密切相关。如在黄土地区、红色风化壳沟谷发展极快,侵蚀量极大;而在基岩喀斯特区几乎不发育。 3)溯源侵蚀是沟谷发育的主要形式。 4)以V形谷、多陡坎、壶穴地貌为特色,在出口形成洪积扇P208图。

  12. 3、河流作用与地貌P208 1)河床动力~形态的反馈机制P208图9-11。 2)侵蚀基准面及作用:P209几种不同的基准面。基准面的作用-控制下切侵蚀、影响基准面的因素。 3)均衡剖面:下凹的平滑曲线。 4)河床类型:4种:顺直微弯、弯曲、分汊、游荡;深泓线。 5)弯曲河床、河漫滩(洪水时才被淹没,2元结构上细下粗)、河岸沙堤和迂回扇P209-210图9-12、裁弯取直、牛轭湖。

  13. 6)阶地:P210图9-13:由河流下切而相对抬升到一般洪水位之上,呈阶梯状分布于河谷两侧的地形。是河流发育经过相当长时间后的产物。由阶地面和阶地坡组成。前者是原先河谷谷底的遗留部分,表面比较平坦,微向下游倾斜,多为河流冲积物所组成;后者是阶地面以下的坡地,是河流后期下切形成的部分,坡度较大。6)阶地:P210图9-13:由河流下切而相对抬升到一般洪水位之上,呈阶梯状分布于河谷两侧的地形。是河流发育经过相当长时间后的产物。由阶地面和阶地坡组成。前者是原先河谷谷底的遗留部分,表面比较平坦,微向下游倾斜,多为河流冲积物所组成;后者是阶地面以下的坡地,是河流后期下切形成的部分,坡度较大。 阶地的分级:一般是在一个河谷的横断面中,由下而上,顺序分级,高于河漫滩的最低一级阶地,称为1级阶地,向上的另一级阶地称为2级阶地,依此类推。  阶地形成必须具备2个条件:1)有较宽广的谷底:2)河流的下切侵蚀。下切主要由地壳的升降运动、气候变迁和侵蚀基面下降造成。

  14. 第9-6节 海岸线与海岸带 基本要求:了解均衡海岸剖面和海岸均衡作用过程。掌握中立线和泥沙运动特点等海岸均衡作用过程中的概念。掌握海蚀地貌的基本类型。 1、海岸线的轮廓与平衡岸弧的发育P211 海岸线—海面与陆地的交切线。原始岸线在海水动力的作用下最终形成均衡岸线,其过程是长期。往往处于期间的某阶段。岸线的性质决定于海洋动力、岩性、沉积物、地质构造等。

  15. 原始岸线:断层海岸(岸线与构造线平行,又称为纵海岸)、基岩港湾海岸(岸线与构造线垂直,又称为横海岸,也叫大西洋式海岸)、与构造线斜交的斜交海岸。 平衡岸弧的发育过程:P212图9-14发育的最终形态是一条微微弯曲、动态平衡的岸线。即岸线相对稳定,轮廓基本不变时。往往形成冲积平原海岸(河流堆积)或海积平原海岸(海洋沉积)。

  16. 2、海岸均衡剖面(指水下纵剖面)P212图9-15 根据物质组成,可分为基岩海岸、沙质海岸、粉沙淤泥质海岸、生物海岸等。均衡剖面过程主要发生在基岩海岸、沙质海岸。 1)在深水区,当水深大于2倍的波长情况下,波浪不对海底的泥沙起作用,水质点呈圆周运动。 2)当波浪移动到近岸附近,波浪发生变形。当波峰来临时,水质点向岸运动,并对海底沉积物向岸推动;波谷临时,水质点向海运动,并对海底沉积物向海推动。除此之外,重力也使泥沙向海移动。

  17. 3)泥沙到底是向海还是向岸移动呢?要看向海、向岸和重力造成的移动总量如何。这取决于波浪变形的程度和颗粒的质量大小(体积、比重)。3)泥沙到底是向海还是向岸移动呢?要看向海、向岸和重力造成的移动总量如何。这取决于波浪变形的程度和颗粒的质量大小(体积、比重)。 4)那么,必然有些位置的净移动量为0,中立线(带)以上的沉积物向按运动;以下的,向海移动。这造成了水下地形坡度的改变。当所有的沉积物都相对稳定后,便形成了均衡剖面。 该均衡剖面发育的条件: 1)原始岸坡微微向海倾斜;2)沉积物质量基本相同; 3)波浪方向与岸线基本垂直。因此,水深太大的情况下没有中立线,而只发生岸线后退;岸坡太平缓时,中立线靠近海岸线,沉积物向岸移动,形成堆积海岸。

  18. 基岩海岸的均衡剖面发育过程: 以侵蚀后退为主,形成平坦、宽广的海蚀平台,其上残留海蚀柱、海蚀拱桥,岸边为海蚀崖。参照P216图9-18 3、海岸线进退P214、215表9-1 1)有时间意义,周期性变化。就第4纪来说,横向变化 幅度即达几十到几百公里。 2)其发生的原因有:气候导致的海面升降;地壳升降运动;河口地区的沉积物来源的增减造成的沉积与侵蚀。 3)P215图9-17:海进、海退与沉积、侵蚀的关系。海面上升并不一定发生海进,而海面下降,也有可能发生海进。

  19. 4、海岸地貌:分为海蚀地貌和海积地貌 1)常见的海蚀地貌较为简单,如图9-18所示; 2)海积地貌类型复杂,包括沉积物横向移动和纵向移动形成的:图9-19。 横向移动是指沉积物移动基本与海岸线垂直。 地貌: A、中立线下侧,水下堆积阶地; B、在中立线上侧,形成沙滩(海滩),在向陆地一侧,形成滨岸堤,或(未到水边线沉积物便堆积下来)形成离岸堤,再向陆地,形成风成海岸沙丘。离岸堤到陆地之间形成泻湖。

  20. 纵向移动是指沉积物移动与海岸线有明显的夹角。比较典型的有如图9-19 (a)、(b)所示的2种情况。其地貌形态,是在波浪、潮汐等海岸带动力搬运不动的情况下堆积形成的: A、在海岸线内凹处形成沙滩;B、在海岸线凸出处的(下风方向)形成沙嘴。另外,在海岸线外有岛屿的情况下P218图9-20,可形成连岛沙坝。 第9-7节 海啸、泥石流、崩岸、滑坡 -水圈和岩石圈相互作用的实例 基本要求:了解海啸、泥石流、崩岸、滑坡的基本概念。基本掌握发生泥石流的条件。

  21. 第9-7节 海啸、泥石流、崩岸、滑坡 -水圈和岩石圈相互作用的实例 1、滑坡P218:坡体上大量沉积物、岩石沿一定滑动面做整体下滑的现象。其形成的必要条件:见P218倒数2段。滑坡要素见P219图9-21。 2、崩岸P218:河、湖、海岸的崩塌。发生原因:物质组成(松散、破碎)、侵蚀(如河流凹岸)。 3、泥石流:定义、发生的3个条件、原因,见 P219最后1段。 4、海啸:某些突发事件引起的短时间内海平面的大幅度升降。往往由地震、大风、涨潮迭加而致。

  22. 第9-8节 河口地貌 基本要求:了解河口的水流特征,河流、波浪、潮流的共同作用。基本掌握河口地区的生物生产量特点。掌握三角洲的形成条件。 1、河口的特点P221:1)性质差异很大的咸水和淡水2种介质,形成盐水楔;2)河流、波浪、潮汐动力特征不同的3重作用;3)涨落潮导致的双向水流;4)快速的沉积(P221机械的、化学的);5)高生物生产率。

  23. 2、三角洲和三角港 1)三角洲的形成3条件P222; 2)三角洲的沉积特征: A、化石丰富,且海相和陆相化石并存,并有大量海陆过渡相化石; B、层理发育,并以交错层理和波状层理为主 ;C、从陆向海可分为3部分沉积:三角洲平原相(包括河流、沼泽和泻湖沉积,物质较细,含少量海陆过渡相化石);三角洲前缘相(海水之下的沉积,以水下形成的沙体为主,颗粒较粗,交错层理和波状层理发育,海相和陆相化石);前三角洲相(粉沙粘土为主,富含有机质,水平层理发育,海相化石为主。水动力稳定)。 3)三角洲的类型P223:根据形态分为3种;也可根据水动力分为3类。

More Related